何菲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都市情感作家
專為本刊撰寫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今年臺北清寂得難以想像,登頂101根本無需排隊,去臺北故宮看翠玉白菜也隨到隨看了。晚上8點,友人載著我們遊車河,從士林的臺北故宮晶華酒店,繞了很大一圈到信義路的酒店,從高架到街巷都很空。遊客少了,上班族又多居住在臺北附近的衛星城。景氣不佳,市景也可見一斑。
來源:www.enterdesk.com
臺北真是舊舊的,罕有變化,遊走期間,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撲面而來。點水樓的18褶小籠包、迪化街的烤烏魚子、思慕昔的芒果沙冰、騎樓下阿美飯店的櫻花蝦油飯,依舊有著誠意的古早味。在艋舺擁擠的青草巷,一個簡陋的糕餅鋪已經開了90年。去年店主遞來鹹芋頭糕請我吃,今年又遞來了紅豆糕,同樣熱燙,隔了400天卻宛如昨日,那糕就有了風霜的味道。那種對過往記憶的珍惜和惦念,讓人瞬間有了溫柔的惆悵。
我最喜歡的仍是大稻埕一帶。我有位女友是臺北人,臺北奧委會的。10年前江湖飯局上認識,那時為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事她經常來大陸。這次重逢她已定居香港。她一聽我對迪化街的評價,驚呼她從小就生長在迪化街,那的確是正宗老臺北、最臺北的所在。她的祖父母在迪化街經營南北貨和中藥材,利用每寸立面恣意汪洋地展示著自家好貨。她就是在那些層次分明、鞭辟入裡的氣味裡長大的。
迪化街曾是臺北買賣茶葉最重要的商港。港邊洋行林立,是臺北早期接觸西洋文化的區域之一,百年前也曾是北臺灣最熱鬧繁華的富庶之地。無論是中式、日式、西洋式混搭的特色建築,還是傳統民俗、南北貨、參藥行、本地美食雲集的生活業態,迪化街四處洋溢著老臺北城的歷史軌跡。近年來臺北市政府提倡老屋重生計劃,迪化街也進駐了不少文創小店與美食創意空間,新舊交融的氛圍下,街區增添了不少人文藝術氣息。
迪化街暗藏著許多給人驚喜的小抽屜,過年時它也是著名的年貨大街。閨蜜曾笑稱我最愛的零食都是大張薄片狀的,比如韓國的橄欖油海苔,比如「江記隆華」的豬肉紙,都是A4紙的尺寸,我一口氣能吃上一疊。迪化街1段的「江記隆華」的豬肉紙薄脆香松,2毫米厚的豬肉需手工包裝才能防止被壓碎。豬肉乾也是一流口味,採用大塊上好的菲力豬肉,口感香甜,滋味有層次,十分有嚼勁。「李亭香餅店」的平西餅讓人印象深刻,有白豆沙、咖喱、紅豆沙三種傳統口味以及芋頭、抹茶、芝士等改良新口味,並嘗試使用奶油取代豬油製作餅皮。「茂豐」招牌花生湯的花生煮得酥爛,甜而不膩,紅豆湯的紅豆十分大顆,濃稠綿軟,杏仁露亦是豐潤,滑嫩爽口,淋上煉乳和碎冰,一碗下肚,感覺皮膚都白了。將素食做得如此豐腴肥美,是「茂豐」一絕。「林合發」的油飯名揚臺北,使用上好的臺灣長糯米、醬油、香菇、蝦米等原料,點睛之筆是使用了自家熬製的豬油,讓人一勺接一勺,根本停不下來。攤主每日清晨手工現做,當日售罄,讓市場保持適當飢餓感。主人認真生活勞作的樣子,讓人很受感染。
來源:www.ksnews.cn
「高瞻遠矚」、「日新月異」這類大詞彙之於臺北是有違和感的。實際上,這是個正悄悄做著減法的城市,比如原先的14條捷運線路被整合成了5條,比如在這一年,橫亙在承恩門前的高架路被拆除了,北門風華再現,而迪化街卻成為一個特殊的集體記憶符號被保存、完善。如昨又非昨,所有的出現和消失都有條不紊、毫不突兀,實乃大文創佳作。也許,留住迪化街就是留住情感,一塊有鄉愁的土地才是家園。
點擊標題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品味 | 與時俱進的上海沙拉
品味 | 澳門小確幸
品味 | 好看不過素打扮
《食品與生活》微信號精選《食品與生活》雜誌所刊發的精品文章,傳遞最具權威性的食品安全信息、極具實用性的家庭烹飪、養生保健知識,以及富有趣味性的生活文化信息。關注食品與生活微信號,一號在手,飲食無憂。
2.上天貓雜誌鋪旗艦店、京東網、當當網搜索「食品與生活」,隨時訂閱
4.各地郵局(所),隨時訂閱,代號4-430
5.團體購買請撥打電話021-540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