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舊時風華的保存地——迪化街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

原標題:大稻埕舊時風華的保存地——迪化街

  大稻埕位於淡水河畔,涵蓋臺北市忠孝西路以北、承德路以西,屬於今日臺北市大同區的範圍。本地區南面緊鄰臺北車站商圈,北有中山高速公路通過,交通運輸便捷,人口活動比較熱絡。

  早期的大稻埕是少數民族平埔族「奇武卒社」居住之所,清代中期,開始有少數漢族人來墾荒耕作,因為到處都是曬穀子用的空地,因而被稱為「稻埕」。

  清鹹豐元年(1851年),泉州同安人林藍田來到大稻埕開設店鋪,是本地商業行為的開端。後來

  艋舺發生激烈的「頂下

  郊」移民械鬥,下郊人

  輾轉來到大稻埕,沿淡

  水河興建比鄰屋社、重

  修廟宇,並從事出口貿

  易,逐漸形成街市。鹹

  豐十年,清朝政府遵照

  天津條約開放淡水河通

  商,艋舺和大稻埕都是

  卸口岸,但由於艋舺河

  口淤積,加上居民排他

  性強,最終將大臺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讓與大稻埕。各國商人在沿河的貴德街、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從事茶、糖、樟腦運銷,迅速造就了大稻埕的財富。

  日本佔領臺灣時期,為了將臺灣打造成日本資源重要供給地,日本人在臺灣興修鐵路和公路。縱貫鐵路的全線通車,大稻埕的貿易更加繁忙,其時,大稻埕街市也擴展到了圓環附近。1945年臺灣光復後,淡水河的淤積使大稻埕失去河港功能,盛極一時的茶葉貿易也衰退下來,幸而當地集結了進出口商,仍舊維持著一定數量的商業活動,直到市中心轉移,才變成臺北市外圍的老舊社區。

  而大家現在熟悉的迪化街,正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不僅是當地最早的市街,直到今天都還保持著舊日的繁榮景象,迪化街佔有地利之便,位置靠近淡水河岸碼頭,又保持適當距離以避免漲潮之害。貨品上岸,由後門運進各商家,經過整理再製作,便可直接展售於店面。因此,街上大部分的建築,都屬於長條連棟商住兩用型店屋,門面不寬,屋身則格外深邃。

  迪化街糅合了異國的建築風格,主要分布在臺北大橋以南,到永昌街以北之間的路段。

  南北貨、藥材和布帛批發是迪化街最大宗的行業。早年日商大量輸入印花布料,在迪化街南段建立批發站,取代了傳統的染布業,後來廠商更自行研製布料,改做成衣加工,目前這裡聚集了臺灣90%的布匹批發商。站在永樂市場放眼望去,入眼儘是鱗次櫛比的布莊招牌。

  迪化街霞海城隍廟是當地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的祭奠最是熱鬧,與附近的慈聖宮和法主宮並稱大稻埕三大廟。此外,南京西路、天水路、歸綏路、貴德街、甘谷街、保安街、涼州街以及延平北路上,也遍布著當年陳天來、李春生、辜顯榮等富商巨賈住過的氣派豪宅,從這裡還能感受到當年大稻埕的繁華風採。

  (高楊)

來源:人民政協報    轉自:人民網

 

責任編輯:任媛

相關焦點

  • 春風又佛大稻埕——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
    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裡,摩肩接踵的人流,伴隨著商家的叫賣聲,更使溫度上升了八分,這就是每年春節前臺北迪化街的"年景"了。春節是中國人傳統佳節,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大陸各地也因此產生了大小不一的年貨市場,或長久或臨時,都是當地節前最熱鬧之處。而臺北的年貨市場就是位於大稻埕的迪化街了。
  • 迪化街分為好幾段,整片區域古稱大稻埕,是臺北最老的城區之一!
    臺北大同區的迪化街,是臺灣知名的南北貨市場,街上的古老建築有閩南、洋樓、現代主義、巴洛克式等風格,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臺北大稻埕:「沒有城牆的城市博物館」將再次開放歷史「秘境」
    新華社臺北6月6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老街刻畫往日風華,前人生活樣貌至今留續,臺北大稻埕被譽為「一座沒有城牆的博物館」。今夏,這裡將再次向民眾展示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境」,再現這個臺北早期聚落的「舊顏」。
  • 品味 迪化街,不知今夕何夕
    點水樓的18褶小籠包、迪化街的烤烏魚子、思慕昔的芒果沙冰、騎樓下阿美飯店的櫻花蝦油飯,依舊有著誠意的古早味。在艋舺擁擠的青草巷,一個簡陋的糕餅鋪已經開了90年。去年店主遞來鹹芋頭糕請我吃,今年又遞來了紅豆糕,同樣熱燙,隔了400天卻宛如昨日,那糕就有了風霜的味道。那種對過往記憶的珍惜和惦念,讓人瞬間有了溫柔的惆悵。我最喜歡的仍是大稻埕一帶。
  • 老街不老——臺北迪化街的老街改造
    比之這些年輕氣盛的「毛頭小子」們,逾百歲的迪化老街顯得內斂低調。  乍一眼看上去,以傳統年貨著稱的迪化街似乎與文創商業並不搭邊。但實際上,這條老街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般遲重衰緩,恰恰相反,借文化創意之名,迪化老街正在進行一場內部煥新。
  • 大稻埕文青巡禮一日遊,找尋老臺北美味與生活的記憶
    ,年輕人鮮少有機會踏入大稻埕,大稻埕有其悠久的人文藝術,還有代代相傳的在地傳統美味,我們與朋友聚餐時常選擇西式餐館,偶爾實在想念小時候與媽媽手牽手到永樂市場買完布,回家前的那餐米苔目臺式小吃,美好的回憶總是這麼簡樸又令人掛在心頭。
  • 迪化街,「年味」不要溜走(臺北傳真)
    臺北大同區的大稻埕商圈,有條窄窄的老街叫迪化街。每年農曆新年將近,這條街匯聚四面八方的南北貨,搖身變成著名的年貨大街。迪化街賣年貨已有20個年頭,在年味漸漸變淡的今天,它正面臨新的挑戰。   今年攤位只租出七成   「歡迎試吃,不買不要緊,不好吃不要錢!」「來喝一杯薑茶,補血養氣!」
  • 臺北大稻埕
    「沒有城牆的城市博物館」將再次開放歷史「秘境」  新華社臺北6月6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老街刻畫往日風華,前人生活樣貌至今留續,臺北大稻埕被譽為「一座沒有城牆的博物館」。今夏,這裡將再次向民眾展示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境」,再現這個臺北早期聚落的「舊顏」。
  • 大稻埕 ,北竿一
    後來艋押因為泥沙淤積,逐漸難以行駛船隻,大稻埕便成了北臺灣航運貿易的中心,當年臺北火車站的選址,就受到大稻埕的影響一在地圖上看,離大稻埕中心區域直線距離不到一公裡,就是如今捷運、鐵路、高鐵三合一的臺北車站。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從大稻埕運出去的臺灣茶葉,被嘗過的英國女王譽為「東方美人",風庫歐洲,阪賣茶葉就成了大稻埕的熱門生意,迅速積累起了大量的財富。大稻埕也一躍成為臺北最繁華的地方。
  • 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古韻猶存迪化街(組圖)
    ­  這是臺北老街迪化街(9月8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長800米,擁有閩南、巴洛克式等特色建築。19世紀末以來,迪化街一直是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這是臺北老街迪化街(9月8日攝)。
  • 徜徉臺北迪化街\馮進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比臺北城還要歷史悠久。一八五三年艋舺(今臺北市西部)發生激烈的移民械鬥,失敗的福建同安人搶出城隍金身,逃到淡水河邊的港口大稻埕,在如今迪化街的位置設立了首批商號,並於一八五九年修建霞海城隍廟,成為大稻埕的信仰中心,這就是迪化街的緣起了。十九世紀末以來,這裡一直是臺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和布匹集散中心,今天的布局與百年前幾乎完全一樣。
  • 走一趟變身後的臺北迪化街 不止是文創
    走一趟「變身」後和你想像完全不一樣的迪化街,你會發現不論是飲食、文化、歷史、創意……每一樣都能成為旅行中微小但令人難忘的深刻體驗。9:00~17:00 到迪化街享受一頓豐盛「早午餐」?再來,吹彈可破的溫泉蛋,底下也頗有巧思,主廚別出心裁搭配了迪化街出名的烏魚子,再滴上香氣濃鬱的松露油,原本家常口味,霎時尊寵感UP一等級!
  • 臺北小調 | 在河一方:大稻埕裡的街市情懷
    這是「你們的」地方除了視覺,從味道即可辨別大稻埕的街巷特色,鹹腥的乾貨、清朗的茶湯、米行的穗香……作為大稻埕區域內最重要的市街,迪化街長約800米,街內大部分建築都被刻意留存,因而成為臺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
  • 圖文:走進臺北迪化街(6)
    新華社照片,臺北,2005年4月1日走進臺北迪化街 臺北迪化街的許多店鋪依然保留著被稱為「亭仔腳」的清代閩南式建築(4月1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臺北大稻埕:街區滿滿的煙火氣(寶島紀行)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曬稻穀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
  • 寶島紀行:臺北大稻埕 街區滿滿的煙火氣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曬稻穀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
  • 臺北大稻埕:繁華褪去 煙火依舊
    來源:海外網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不過,隨著淡水河淤積、臺灣茶葉產業沒落,大稻埕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人流不再,歷史印跡仍在。如今,大稻埕成了臺北的懷舊勝地。早年大稻埕地區多為閩南式建築,連棟式的商店街,附帶騎樓。日據初期,大稻埕出現很多仿巴洛克式店屋,以紅磚和洗石子為建材,樓頂部有以花草、動物或渦卷紋裝飾的山牆,中間刻有姓氏或店名。
  • 見證了臺北百年變遷的大稻埕,如今是新潮文創聚集地
    直到20世紀20年代的日據時期,大稻埕一直都是 臺北 的經濟貿易中心,不僅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有著傲視全島的驚人發展,同時也是新思潮湧動、新文化發展的基地,是人文薈萃之處。雖然大稻埕已退下了歷史舞臺,卻仍留下了許多昔日無限風光的見證,在這裡可以感受曾經老 臺北 的風貌,也可以品嘗最地道的 臺灣 美食。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點擊觀看視頻 王舒錫廈門衛視駐臺記者這裡是臺北大稻埕迪化老街當時改造的時候我是有和設計師他們說希望是文創和歷久彌新的感覺而另一家有30多年歷史的老店,則是把來自澎湖的山海味搬進了迪化街現在改造之後它的路線的迴圈變好了大家可以繞一圈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看清楚在這條擁有百年歷史的大稻埕迪化街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
  • 臺北最早的商業區|迪化街
    臺北有一條老街,當地人俗稱「大稻埕老街」,在臺北市的大同區,距離各位常常聽到的寧夏夜市步行約10分鐘,但是多數遊客會跳過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