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的空間讓人生厭,大家更願意到街頭巷尾中尋找失落的社區精神傳統。這裡曾經是臺灣都市發展史上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如今成為了「針灸式」空間活化的模範。穿梭在異色的洋行與商鋪之間,通達的街巷指引至淡水河的碼頭,日升日落如此平常,但正是在這每日的步調中,能找到獨屬這個城市,這片街區的信任感。
沒有城牆的博物館
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原來是平埔族「奇武卒社」的居住地,在清代中期之前只有少數漢人和平埔族在此耕種。這裡有大片曬稻殼用的空地,即是「稻埕」(閩南語的「埕」有廣場的意思),因此得名。
隨後經歷了碼頭貿易的興起,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進入日治時代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同時資本雄厚的日本布商也將日本印花布大量輸入臺灣,逐漸取代臺灣本地染布業的市場。日商於南街設立進口布料的批發站,當時臺灣70%的布料批發商都集中於此地,成為全島最重要的布料批發市場。
大稻埕歷史建築立面仍保持良好。本文圖均為 作者 圖(除署名外)
回顧大稻埕的發展,幾乎等同閱讀近代臺北都市的發展脈絡,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的過程中,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當初的繁華不再。沿著重慶北路的建成圓環開始走去,轉入民生西路的多條街巷中,不同風格的建築同樣拼貼出獨屬大稻埕的場所氛圍,歷史現形於建築之間,時間推移出街區與城市的命運。異國建築植根在本土,使用者慢慢變得習慣與滿足,人們聚集的地方,才是建築的要義。
閩南式建築
在清代,大稻埕地區的店屋多為單層樓的閩南式建築。建材以土埆壁與紅磚為主,同時輔以南方地區經典的騎樓。連棟式的商店街一方面節省建材,一方面也迎合商業集市的需求。在茶葉貿易進入大稻埕地區之時,隨之帶來的還有異國風格的建築與宗教文化。仿南洋殖民地樣式的兩層洋樓成為商行,店面以一門兩窗為主,附以中式的花鳥紋飾與匾額框,建材多以紅磚與木材為主。
仿巴洛克式建築
大稻埕內另一經典的建築樣式要數大正時期(1912-1926)流行的仿巴洛克式店屋,以紅磚與洗石子為建材,並開始使用面磚,頂部具有以花草、動物或渦卷紋飾裝飾的山牆。直至1930年代後,前現代主義建築興起,大稻埕內的現代店屋普遍使用鋼筋混凝土,大量使用面磚,高度也多增至三層樓。立面的裝飾變得簡潔,參考不同的幾何線條,流行的樣式進入視野,但仍有選擇地保留巴洛克式山牆的建築,裝飾變得更為簡化與自然。
大稻埕被稱為「沒有城牆的博物館」,除了建築空間營造出的城市記憶,傳統與西方文化雜糅共存,是歷史驕傲的回覆者。你能在霞海城隍廟熙熙攘攘的人潮裡求得庇護,也能在拐角後基督長老教會中尋得片刻平靜。
日治時代中期,全球因一戰結束出現各種新興藝術與文化,臺灣的知識分子受到新思潮的衝擊,在大稻埕發起臺灣新文化運動,後向全島各地擴散。發行《臺灣青年》,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文化講座,設置方便民眾閱讀的讀報社……而「淡水戲館」、「港町文化講座」、「永樂座」等文化基地,均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文化活動地點。以思想言論激起的文化基因,仍然深存在大稻埕內,在當今活化街區的都市更新計劃中,以設計、人文、藝術的文化探索依然是點燃大稻埕的創意力量,要將空間開放給每個對城市充滿熱情的人。
建成與拆卸的「圓環」
在大稻埕的建築中,「建成圓環」是從一個典型非正式的聚集地,經由歷史變遷,不斷在消費與選擇中博弈,從建成到拆卸,再到成為綠地廣場與紀念遺址,變換的角色記錄了大稻埕街區的身份遷徙與重構。
臺北圓環又名建成圓環,位於臺北市重慶北路一段與南京西路交界口,臨近大稻埕鬧市區,面積約1,732平方米。此區早期為低洼沼澤,日治時期規劃形成「圓公園」,開始有民眾前往休憩,小販也慢慢開始進駐。1921年,稱為「露店」的露天攤販大量聚集,夜市的營業時間從傍晚持續到午夜。
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在1943年下令禁止夜市,並在圓環中央掘出用以防空救火的蓄水池。1945年戰爭結束,蓄水池被填平,商販又再集中於此。此後的十年間,慢慢變成臺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商圈」,60年代便有「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之稱。
1970年間的建成圓環。臺北市立文獻館 圖
在20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期間,圓環因擴建失敗、大火燒毀等原因逐漸沒落,2001年被正式拆除,而隔年改建而成的圓環美食館卻因「不合時宜」的建築設計、商鋪租金及糾紛等原因變成了人庭冷落的「蚊子館」(因為島內多有耗巨資建成的公共建築被閒置,反倒成了蚊子的「安樂窩」,這些建築被戲稱為「蚊子館」),最終於2011年歇業。
改建成美食館後的建成圓環。資料圖
2016年,圓環正式由臺北市政府接管,正式拆除美食館建築,僅保留1943年啟用的防空蓄水池。2017年7月20 日,圓環廣場落成,廣場內有市定古蹟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地崁燈、噴泉廣場等,提供民眾休憩的另一片綠地。
現為綠地廣場的建成圓環。臺北市工務局 圖
圓環夜市曾是臺北的味覺地標,亦是大型的城市廚房。在一位以「建築大叔」 (本名何庭峰)自稱的建築漫畫中,「建成圓環」成為了都市異想與味蕾衝動的主題,虛實共構著圓環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們再行走至建成圓環處,早已沒有了當初夜市熙熙攘攘的風華,即便綠地歸還公眾是一種更環保與開放的做法,但未免顯得有些乏味。當初的計劃裡也曾提及在建成圓環處舉辦創意市集、公眾活動等嘗試,希望以多用途的綠地廣場身份面向公眾。流行的熱情總是太過短暫,城市是誠實的,風格來自於內在,是關乎一個時代的承諾。
這是「你們的」地方
除了視覺,從味道即可辨別大稻埕的街巷特色,鹹腥的乾貨、清朗的茶湯、米行的穗香……作為大稻埕區域內最重要的市街,迪化街長約800米,街內大部分建築都被刻意留存,因而成為臺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
大稻埕街景
1891年巡撫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臺第一條鐵路,正式確定迪化街的臺北商業樞紐地位。1895年,臺灣日治時代開始,迪化街一帶於數度市區改正(1895年-1925年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大型都市與中型市鎮都市所研擬的城市規劃)後更名為永樂町,迪化街在當時也更名為「永樂町通」,此時永樂町通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與中北街。1900年-1945年,結合南北貨、布市與藥商的迪化街已是全臺北甚至全臺灣商業最為興隆的地方。
拓寬街道的想法是從1973年開始的,為適應時代變化,迪化街大部分地主與臺北市政府開始研擬迪化商圈的都市更新計劃。原計劃將從清朝到日治以來成型的7.8m寬的迪化街舊街道拓展到20m,如果按計劃實施,所有迪化街的古老建築將全數拆除。
即便這些古建築是城市記憶文化的重要資產,當時臺北的古蹟保護法令缺失,迪化街當地屋住更希望離開老街區,拆除在他們眼中的「危樓頹圮」。迪化老街瀕臨失存。
直到1988年,由民間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聯合當地居民、臺北市民和專家學者發起「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搶救大稻埕傳統聚落,在持續的抗議與堅持下,1995年,迪化街終於免於拆除的專用區計劃拍版定案,並完整保持迪化街古老的7.8m寬度與原有街道風貌,也優先保存了該商圈內數量高達77棟的歷史性建築物。
除了保存,推動真正的街區再生才是保持街區活力的必要策略。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0年開啟了URS推動計劃,提出「由政府單位提供地點,鼓勵民間單位進駐,讓民間單位得以自由展現創新力量,將文化創意的種子埋進這些老舊街廓中」的更新概念,強調「針灸式地」進行空間營造,帶動本地社群記憶。同時配合臺北市文化局的「臺北文創群聚推動計劃」,依據每個地區的特性規劃不同形式的文創群聚區,打造創意街區。
URS是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的縮寫,取諧音「yours」開放給每一位市民,意味「你們的」「大夥的」,沒有主體預設與框架,希望將創意因子擴散到社區周邊。在URS的宣言中,它是一個任務性、開放性、社會性的城市再生策略,同時也是一個都市網絡、一種城市運動,一場由都市再生部門啟動的都市寧靜革命。
每個URS空間都以門牌號碼為名,象徵屬於當地的在地性格,如今在大稻埕迪化街已經發展出四個據點: URS 44大稻程故事工坊、URS 127玩藝工場、URS 155創作分享圈、URS 329稻舍。小而美的URS像一口深井,成為臺北人的創作源泉,並發酵出新的城市創意氛圍。小的東西是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性的,擁有探索內部秘密的可能性,成為不被局限的軟都市主義(soft urbanism)。
URS127 玩藝工廠 。臺北村落之聲 圖
通過不同的議題結盟,每個空間都是一個講述者。故事工坊像歷史說書人,反覆重申這裡留下過的時代印記;創作分享圈又名「團圓大稻埕」,以烹飪聚會發起更多的在地文化;逛完設計小店,店主仍熱情地慫恿著我們,「明天會有大稻埕穿越巡遊喲」,像極了鄰裡的交談,相信你明日也會如約而至。
URS155 團圓大稻埕。臺北村落之聲 圖
當大量旅遊觀光客湧入,大稻埕同樣需要面對士紳化帶來房租上漲、傳統產業消失、新店風潮的影響。街區分享是URS的精髓所在,他們不僅存在於此,更是在此地生長,讓居民參與分享成為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最忠實的觀眾,也是最嚴苛的評論家」,曾任設計公店(現為玩藝工場)店經理陳沛欣在一則專訪中講述了居民與URS的關係。
URS出版物
以《臺北村落之聲》作為有機發聲體,瀏覽其網站,會被持續更新與發生的活動所感動,詳實的出版物與跨界的論壇都在不斷挖掘與探討城市更新的影響,每個URS也擁有自有的平臺與頻道。臺北觀光局還邀請了美食作家焦桐出版《味道臺北舊城區》來探訪大稻埕的美食文化。豐富的文化角度為城市的更新計劃帶來不同的凝視,也打開了更多的故事。媒體人詹偉雄曾形容URS為臺北城中的碎鑽,「去開、去玩、去試探那種繁華盛放的小店——這是城市在缺氧狀態時的一種文化本能自救行為」。
同時以南北貨、伴手禮、食品、中藥食材、零食作為號召力的傳統產業也從1994年開始的「年貨大街」活動中得以開發與復甦,利用春節所帶來的掃貨軍團每年都會超過百萬人次,交易額高企。
街道就是我們的潛意識,相比起肖像化式的城市,那些細節深處,擁有靈敏觸角的店鋪會更讓人嚮往及停留,被人記得的街道才是一條真實的街道。行至街區的盡頭,就是大稻埕碼頭。沿著河岸蜿蜒的綠地、榕樹下組建的戲團、開放的籃球場、兒童遊樂場……樸素的公共屬性沒有淡化,並肩成為比情懷更重要的日常。
淡水河邊是社區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
在所有城市都像激進的搏擊者般,企圖向世界展開強烈的勝利宣言時,不斷修改的天際線離人越來越遠。城市應該是走出來的,大稻埕的街巷空間,皆用記憶提醒著來路,淡水河邊,失散的焦點以另一種方式聚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