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小調 | 在河一方:大稻埕裡的街市情懷

2020-12-18 澎湃新聞

標準化的空間讓人生厭,大家更願意到街頭巷尾中尋找失落的社區精神傳統。這裡曾經是臺灣都市發展史上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如今成為了「針灸式」空間活化的模範。穿梭在異色的洋行與商鋪之間,通達的街巷指引至淡水河的碼頭,日升日落如此平常,但正是在這每日的步調中,能找到獨屬這個城市,這片街區的信任感。

沒有城牆的博物館

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原來是平埔族「奇武卒社」的居住地,在清代中期之前只有少數漢人和平埔族在此耕種。這裡有大片曬稻殼用的空地,即是「稻埕」(閩南語的「埕」有廣場的意思),因此得名。

隨後經歷了碼頭貿易的興起,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進入日治時代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同時資本雄厚的日本布商也將日本印花布大量輸入臺灣,逐漸取代臺灣本地染布業的市場。日商於南街設立進口布料的批發站,當時臺灣70%的布料批發商都集中於此地,成為全島最重要的布料批發市場。

大稻埕歷史建築立面仍保持良好。本文圖均為 作者 圖(除署名外)

回顧大稻埕的發展,幾乎等同閱讀近代臺北都市的發展脈絡,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的過程中,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當初的繁華不再。沿著重慶北路的建成圓環開始走去,轉入民生西路的多條街巷中,不同風格的建築同樣拼貼出獨屬大稻埕的場所氛圍,歷史現形於建築之間,時間推移出街區與城市的命運。異國建築植根在本土,使用者慢慢變得習慣與滿足,人們聚集的地方,才是建築的要義。

閩南式建築

在清代,大稻埕地區的店屋多為單層樓的閩南式建築。建材以土埆壁與紅磚為主,同時輔以南方地區經典的騎樓。連棟式的商店街一方面節省建材,一方面也迎合商業集市的需求。在茶葉貿易進入大稻埕地區之時,隨之帶來的還有異國風格的建築與宗教文化。仿南洋殖民地樣式的兩層洋樓成為商行,店面以一門兩窗為主,附以中式的花鳥紋飾與匾額框,建材多以紅磚與木材為主。

仿巴洛克式建築

大稻埕內另一經典的建築樣式要數大正時期(1912-1926)流行的仿巴洛克式店屋,以紅磚與洗石子為建材,並開始使用面磚,頂部具有以花草、動物或渦卷紋飾裝飾的山牆。直至1930年代後,前現代主義建築興起,大稻埕內的現代店屋普遍使用鋼筋混凝土,大量使用面磚,高度也多增至三層樓。立面的裝飾變得簡潔,參考不同的幾何線條,流行的樣式進入視野,但仍有選擇地保留巴洛克式山牆的建築,裝飾變得更為簡化與自然。

大稻埕被稱為「沒有城牆的博物館」,除了建築空間營造出的城市記憶,傳統與西方文化雜糅共存,是歷史驕傲的回覆者。你能在霞海城隍廟熙熙攘攘的人潮裡求得庇護,也能在拐角後基督長老教會中尋得片刻平靜。

日治時代中期,全球因一戰結束出現各種新興藝術與文化,臺灣的知識分子受到新思潮的衝擊,在大稻埕發起臺灣新文化運動,後向全島各地擴散。發行《臺灣青年》,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文化講座,設置方便民眾閱讀的讀報社……而「淡水戲館」、「港町文化講座」、「永樂座」等文化基地,均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文化活動地點。以思想言論激起的文化基因,仍然深存在大稻埕內,在當今活化街區的都市更新計劃中,以設計、人文、藝術的文化探索依然是點燃大稻埕的創意力量,要將空間開放給每個對城市充滿熱情的人。

建成與拆卸的「圓環」

在大稻埕的建築中,「建成圓環」是從一個典型非正式的聚集地,經由歷史變遷,不斷在消費與選擇中博弈,從建成到拆卸,再到成為綠地廣場與紀念遺址,變換的角色記錄了大稻埕街區的身份遷徙與重構。

臺北圓環又名建成圓環,位於臺北市重慶北路一段與南京西路交界口,臨近大稻埕鬧市區,面積約1,732平方米。此區早期為低洼沼澤,日治時期規劃形成「圓公園」,開始有民眾前往休憩,小販也慢慢開始進駐。1921年,稱為「露店」的露天攤販大量聚集,夜市的營業時間從傍晚持續到午夜。

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在1943年下令禁止夜市,並在圓環中央掘出用以防空救火的蓄水池。1945年戰爭結束,蓄水池被填平,商販又再集中於此。此後的十年間,慢慢變成臺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商圈」,60年代便有「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之稱。

1970年間的建成圓環。臺北市立文獻館 圖

在20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期間,圓環因擴建失敗、大火燒毀等原因逐漸沒落,2001年被正式拆除,而隔年改建而成的圓環美食館卻因「不合時宜」的建築設計、商鋪租金及糾紛等原因變成了人庭冷落的「蚊子館」(因為島內多有耗巨資建成的公共建築被閒置,反倒成了蚊子的「安樂窩」,這些建築被戲稱為「蚊子館」),最終於2011年歇業。

改建成美食館後的建成圓環。資料圖

2016年,圓環正式由臺北市政府接管,正式拆除美食館建築,僅保留1943年啟用的防空蓄水池。2017年7月20 日,圓環廣場落成,廣場內有市定古蹟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地崁燈、噴泉廣場等,提供民眾休憩的另一片綠地。

現為綠地廣場的建成圓環。臺北市工務局 圖

圓環夜市曾是臺北的味覺地標,亦是大型的城市廚房。在一位以「建築大叔」 (本名何庭峰)自稱的建築漫畫中,「建成圓環」成為了都市異想與味蕾衝動的主題,虛實共構著圓環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們再行走至建成圓環處,早已沒有了當初夜市熙熙攘攘的風華,即便綠地歸還公眾是一種更環保與開放的做法,但未免顯得有些乏味。當初的計劃裡也曾提及在建成圓環處舉辦創意市集、公眾活動等嘗試,希望以多用途的綠地廣場身份面向公眾。流行的熱情總是太過短暫,城市是誠實的,風格來自於內在,是關乎一個時代的承諾。

這是「你們的」地方

除了視覺,從味道即可辨別大稻埕的街巷特色,鹹腥的乾貨、清朗的茶湯、米行的穗香……作為大稻埕區域內最重要的市街,迪化街長約800米,街內大部分建築都被刻意留存,因而成為臺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

大稻埕街景

1891年巡撫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臺第一條鐵路,正式確定迪化街的臺北商業樞紐地位。1895年,臺灣日治時代開始,迪化街一帶於數度市區改正(1895年-1925年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大型都市與中型市鎮都市所研擬的城市規劃)後更名為永樂町,迪化街在當時也更名為「永樂町通」,此時永樂町通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與中北街。1900年-1945年,結合南北貨、布市與藥商的迪化街已是全臺北甚至全臺灣商業最為興隆的地方。

拓寬街道的想法是從1973年開始的,為適應時代變化,迪化街大部分地主與臺北市政府開始研擬迪化商圈的都市更新計劃。原計劃將從清朝到日治以來成型的7.8m寬的迪化街舊街道拓展到20m,如果按計劃實施,所有迪化街的古老建築將全數拆除。

即便這些古建築是城市記憶文化的重要資產,當時臺北的古蹟保護法令缺失,迪化街當地屋住更希望離開老街區,拆除在他們眼中的「危樓頹圮」。迪化老街瀕臨失存。

直到1988年,由民間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聯合當地居民、臺北市民和專家學者發起「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搶救大稻埕傳統聚落,在持續的抗議與堅持下,1995年,迪化街終於免於拆除的專用區計劃拍版定案,並完整保持迪化街古老的7.8m寬度與原有街道風貌,也優先保存了該商圈內數量高達77棟的歷史性建築物。

除了保存,推動真正的街區再生才是保持街區活力的必要策略。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0年開啟了URS推動計劃,提出「由政府單位提供地點,鼓勵民間單位進駐,讓民間單位得以自由展現創新力量,將文化創意的種子埋進這些老舊街廓中」的更新概念,強調「針灸式地」進行空間營造,帶動本地社群記憶。同時配合臺北市文化局的「臺北文創群聚推動計劃」,依據每個地區的特性規劃不同形式的文創群聚區,打造創意街區。

URS是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的縮寫,取諧音「yours」開放給每一位市民,意味「你們的」「大夥的」,沒有主體預設與框架,希望將創意因子擴散到社區周邊。在URS的宣言中,它是一個任務性、開放性、社會性的城市再生策略,同時也是一個都市網絡、一種城市運動,一場由都市再生部門啟動的都市寧靜革命。

每個URS空間都以門牌號碼為名,象徵屬於當地的在地性格,如今在大稻埕迪化街已經發展出四個據點: URS 44大稻程故事工坊、URS 127玩藝工場、URS 155創作分享圈、URS 329稻舍。小而美的URS像一口深井,成為臺北人的創作源泉,並發酵出新的城市創意氛圍。小的東西是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性的,擁有探索內部秘密的可能性,成為不被局限的軟都市主義(soft urbanism)。

URS127 玩藝工廠 。臺北村落之聲 圖

通過不同的議題結盟,每個空間都是一個講述者。故事工坊像歷史說書人,反覆重申這裡留下過的時代印記;創作分享圈又名「團圓大稻埕」,以烹飪聚會發起更多的在地文化;逛完設計小店,店主仍熱情地慫恿著我們,「明天會有大稻埕穿越巡遊喲」,像極了鄰裡的交談,相信你明日也會如約而至。

URS155 團圓大稻埕。臺北村落之聲 圖

當大量旅遊觀光客湧入,大稻埕同樣需要面對士紳化帶來房租上漲、傳統產業消失、新店風潮的影響。街區分享是URS的精髓所在,他們不僅存在於此,更是在此地生長,讓居民參與分享成為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最忠實的觀眾,也是最嚴苛的評論家」,曾任設計公店(現為玩藝工場)店經理陳沛欣在一則專訪中講述了居民與URS的關係。

URS出版物

以《臺北村落之聲》作為有機發聲體,瀏覽其網站,會被持續更新與發生的活動所感動,詳實的出版物與跨界的論壇都在不斷挖掘與探討城市更新的影響,每個URS也擁有自有的平臺與頻道。臺北觀光局還邀請了美食作家焦桐出版《味道臺北舊城區》來探訪大稻埕的美食文化。豐富的文化角度為城市的更新計劃帶來不同的凝視,也打開了更多的故事。媒體人詹偉雄曾形容URS為臺北城中的碎鑽,「去開、去玩、去試探那種繁華盛放的小店——這是城市在缺氧狀態時的一種文化本能自救行為」。

同時以南北貨、伴手禮、食品、中藥食材、零食作為號召力的傳統產業也從1994年開始的「年貨大街」活動中得以開發與復甦,利用春節所帶來的掃貨軍團每年都會超過百萬人次,交易額高企。

街道就是我們的潛意識,相比起肖像化式的城市,那些細節深處,擁有靈敏觸角的店鋪會更讓人嚮往及停留,被人記得的街道才是一條真實的街道。行至街區的盡頭,就是大稻埕碼頭。沿著河岸蜿蜒的綠地、榕樹下組建的戲團、開放的籃球場、兒童遊樂場……樸素的公共屬性沒有淡化,並肩成為比情懷更重要的日常。

淡水河邊是社區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

在所有城市都像激進的搏擊者般,企圖向世界展開強烈的勝利宣言時,不斷修改的天際線離人越來越遠。城市應該是走出來的,大稻埕的街巷空間,皆用記憶提醒著來路,淡水河邊,失散的焦點以另一種方式聚集在一起。

相關焦點

  • 臺北大稻埕
    這是過去大稻埕商賈的宅邸,由於外人無法直接看到建築全貌,少有人知道這棟建築的存在。  記者看到,這是一座三層樓仿歐式紅磚洋樓,中庭有花園與水池,建築內空間挑高,是迪化街狹長型閩南式街屋中罕見的形式。走進這裡,可暫別街市喧鬧,進入大稻埕舊時商人的生活空間。  黃長生藥行也在此次開放之列。
  • 大稻埕 ,北竿一
    這次來臺灣之前,參加了一個介紹臺灣老街的講座,其中就提到了臺北的大稻埋,到了臺灣之後,跟民宿主人聊臺北好玩的地方,提到大稻埕,她也強烈推薦我去看看。大稻埕在捷運雙連站西側,以迪化街為中心的一片區域,西鄰淡水河。「埕」是指廣場、空地之意,大稻埕的本意是「曬稻子的空地」。
  • 臺北大稻埕:「沒有城牆的城市博物館」將再次開放歷史「秘境」
    新華社臺北6月6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老街刻畫往日風華,前人生活樣貌至今留續,臺北大稻埕被譽為「一座沒有城牆的博物館」。今夏,這裡將再次向民眾展示不為人知的歷史「秘境」,再現這個臺北早期聚落的「舊顏」。
  • 臺北大稻埕煙火 音樂煙火搶先看
    臺北河岸音樂季的重頭戲「大稻埕情人日」將於8月6日下午3時至晚間9時在延平河濱公園、大稻埕碼頭周邊盛大舉行,除了有文創市集、懷舊攤位及美食區外,舞臺區還有陳昇、董事長樂團、馬修連恩等重量級歌手精彩演出。而最受期待的10分鐘煙火秀於晚間8時施放,並首度以搖滾、電音舞曲音樂結合。
  • 大稻埕舊時風華的保存地——迪化街
    原標題:大稻埕舊時風華的保存地——迪化街  大稻埕位於淡水河畔,涵蓋臺北市忠孝西路以北、承德路以西,屬於今日臺北市大同區的範圍。本地區南面緊鄰臺北車站商圈,北有中山高速公路通過,交通運輸便捷,人口活動比較熱絡。
  • 尋味大稻埕,這裡狠臺北
    臺北城大飯店位於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2段172號(保安街口)淡水流經臺北,貨物貿易繁忙,漸漸地就有人在這一帶聚居,形成熱鬧的市集和生活區,這一片區域,就叫大稻埕。清末的大稻埕,是臺北最繁華的地方。臺北城大飯店製作的大稻埕旅遊地圖
  • 見證了臺北百年變遷的大稻埕,如今是新潮文創聚集地
    城市的發展總是與水路息息相關,正如幾乎所有沿 海城 市的發展都起源於碼頭,而對於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來說,它的起源往往是在匯入大海的 淡水 河沿岸,—— 臺北 也正是如此。臺北 最早的聚落就是從艋舺發展起來的,但因艋舺一向民風彪悍,對移民不那麼友善,所以19世紀中期,從 福建 渡海而來的移民便漸漸北移,聚集在了 淡水 河邊的大稻埕地區。
  • 臺北大稻埕音樂煙火節今日登場 大秀「情人雨」
    華夏經緯網8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大稻埕音樂煙火節系列活動將在今日下午4點30分登場,並於晚上8點30分至8點50分施放煙火;由於今年預期將吸引近50萬人次到場欣賞,為避免當地交通堵塞,大稻埕碼頭周邊下午4點30分起將進行兩階段交通管制。
  • 先有大稻埕,後有臺北城,跟我一起走進臺北的故事
    人家常在說一府二鹿三艋胛,但是臺北城的歷史除了艋胛之外不得不提到【大稻埕】,大稻埕才是奠定臺北城繁華的前身。▲古時大稻埕碼頭大稻埕的開發較艋胛晚,因為大稻埕人具有包容的思維,同意洋行進駐而獲得商業優勢,後因為淡水河河運的便利及清廷開放淡水為通商口岸,
  • 臺北大稻埕:繁華褪去 煙火依舊
    來源:海外網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早年因大片曬稻穀的空地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碼頭桅杆林立、舳艫相接,成為茶葉、中藥材、布料的集散中心。臺北建城後,大稻埕位於北門之外。北門是進出臺北的交通要道,大稻埕也因此更加熱鬧。
  • 臺北舉辦大稻埕音樂情人節迎中秋
    原標題:臺北舉辦大稻埕音樂情人節迎中秋  新華網臺北9月26日電(記者孟昭麗 陳鍵興)中秋節前夜,「2015臺北大稻埕音樂情人節」26日晚登場,精彩紛呈的煙花表演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前來觀看。   臺北市觀光傳播局表示,大稻埕音樂情人節已經走過11年。
  • 春風又佛大稻埕——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
    2020年1月22日,臺北天氣依然暖如春日,20多度的氣溫下,天空雖有片片烏雲,但仍無法遮擋熾熱的陽光,中午時分,路人紛紛"丟盔卸甲『』,短衣者也間或可見。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裡,摩肩接踵的人流,伴隨著商家的叫賣聲,更使溫度上升了八分,這就是每年春節前臺北迪化街的"年景"了。春節是中國人傳統佳節,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大陸各地也因此產生了大小不一的年貨市場,或長久或臨時,都是當地節前最熱鬧之處。而臺北的年貨市場就是位於大稻埕的迪化街了。
  • 臺北大稻埕:街區滿滿的煙火氣(寶島紀行)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曬稻穀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
  • 寶島紀行:臺北大稻埕 街區滿滿的煙火氣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曬稻穀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
  • 下一站, 大稻埕 藏著曾經臺北繁華歷史的古早味老街
    大稻埕是全臺灣"洋化"最早的地方在臺北,只要聽說這人出身大稻埕絕大多數的人反應都是「這人身家底子一定不凡!」儘管隨著商業中心東移大稻埕的繁華地位被取代但他依然是散發著懷舊而老派臺北風情的翩翩公子臺北城大飯店充滿豐富的歷史文創特色位於臺北市重慶北路(地下三層地上十四層)其一至三層為古蹟保留其原為臺灣菠蘿王葉金塗古宅
  • 來臺北的大稻埕看看吧
    如果說,老臺灣是什麼樣子,那在臺北,就務必來大稻埕看看了。大稻埕,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大稻埕,興建了三間閩南式建築,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鋪。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成為臺北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 歐洲部落客遊臺北 大稻埕找茶趣
    歐洲人氣部落客赴臺北進行七天六夜踩線之旅,觀傳局局長劉奕霆(右一)親手泡茶招待部落客。(觀傳局提供/張薷臺北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歐洲人氣部落客赴臺北展開七天六夜踩線之旅,昨參訪大稻埕體驗茶道文化,臺北市觀傳局長劉奕霆化身關主進行QA遊戲,部落客更是卯勁全力拚過關拿大禮,而通過不同的平臺,提升臺北在歐洲旅遊市場的知名度,創造觀光經濟新商機。
  • 大稻埕那個平行時空裡的閩南
    也不知道是不是幸運,雖然從一開始開啟了「裸遊臺灣」的尷尬模式,但是落地臺北桃園機場的時候,意外的發現,曾經遊玩臺灣的「悠遊卡」竟然還在背包裡。悠遊卡的100新臺幣,簡直是救命稻草一般。品味著下著雨的臺北city,到去大稻埕走一走。大稻埕,是靜靜留在記憶裡,那臺北這個平行時空裡,另一個世界的閩南。騎樓、紅瓦、清水紅磚牆,一切都似是而非的陌生與熟悉。
  • 臺灣紀行之四——大稻埕
    我猜想,臺北的大稻埕是目前去臺灣旅行的大部分遊人都會忽略的一個地方。第一次去臺灣是2006年,在臺北我住在很市中心的地方,走出來就是熱鬧的老城區,充滿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氣息。店鋪裡有不少是吃食,傳統的當地食品土特產或是一些家用小雜貨。以前通常我出門的時候,總會忽略這樣的地方,覺得乏善可陳,後來明白,其實這才是最有市井氣的所在。來到大稻埕碼頭閘口,類似像城門一樣的高大城牆,頓時覺出了一絲儀式感。路邊走過去不到百米,我想還是要進去,到碼頭邊上走走。
  •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記臺北大稻埕文化街區
    新華網臺北9月3日電(記者明金維)在這裡,沒有聲名遐邇的名山大川。在這裡,沒有引人注目的地標建築。但在這裡,卻有一種特殊的臺灣「裡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