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想,臺北的大稻埕是目前去臺灣旅行的大部分遊人都會忽略的一個地方。
第一次去臺灣是2006年,在臺北我住在很市中心的地方,走出來就是熱鬧的老城區,充滿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氣息。如果不是朋友的推薦,大概我也不會去大稻埕這個地方,因為它早就過了它的輝煌時期,並一再淡出大家的視線。
以前不知哪來的誤解,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海邊碼頭有個「埕」就是鹽場,以為大稻埕曾經是個鹽場,曬制海鹽。哪知全然是個錯誤,這裡倒是應該望文生義,大稻埕曾經曬過稻穀是真的,這也是這個名稱的由來。
我由延平路走過來,經過一條老街,是不是最出名的迪化街我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老街的店鋪和招牌大多都比較舊,但人來人往倒也顯得幾分熱鬧。初夏天氣算是比較熱了,街上的男人多半已經是短打,很隨意,看來大部分就是附近的居民了。店鋪裡有不少是吃食,傳統的當地食品土特產或是一些家用小雜貨。以前通常我出門的時候,總會忽略這樣的地方,覺得乏善可陳,後來明白,其實這才是最有市井氣的所在。
來到大稻埕碼頭閘口,類似像城門一樣的高大城牆,頓時覺出了一絲儀式感。路邊走過去不到百米,我想還是要進去,到碼頭邊上走走。
走進閘口,仿佛一下子感覺到了海的味道,但其實,它還沒有連著海,它是連著淡水河。河堤是寬闊的,引人注目的是岸上成列的一條大帆船,仿佛告示人們,當年這裡是繁忙的商船碼頭。而今,一個普通的平常下午卻根本沒有幾個人。前方不遠處有個小亭子,走近一看是買擺渡票的,原來這裡坐電動船(主要是供遊客)可以直接到淡水老街,哦,除了陸路還有水陸去別的景點,遊客多了選擇,這很有意思。棧道已經舊了,想是運營了不少時間。
畢竟是寬闊的河堤,微風吹過沒有任何阻隔,非常愜意,大有一馬平川的舒坦。這個地方很休閒,如果沒有什麼事,下午來此走走停停,適合懷懷舊,也感覺不到城市的喧囂。雖說現在這裡不起眼,一百多年前這裡也是風光無限的。當年清政府因為戰敗於歐洲列強,籤訂了天津條約,條約約定開放淡水及大稻埕碼頭,成為通商口岸。
這一直接的結果就是帶來了大稻埕極大的經濟繁榮,因為港口通航豐富了物品交易,這些交易遠至歐洲,這個碼頭可以直接停靠商船,交通便利吸引了國外的貿易商行進駐大稻埕。茶葉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尖貨,所以茶葉貿易量排第一,遠銷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烏龍茶高山茶仍然是遊客在臺灣購買手信的第一選擇,無論自己喝還是送朋友,都是美好的享受。
其實再早一些,大稻埕這一帶是當地土著人的地方,相鄰的一個當地族裔叫平埔族,因為生活交通全靠艋舺(一種窄長的獨木舟,艋舺是當地平埔族人的發音,這個地區就以艋舺為名了),也稱為艋舺。大約在三百年前,漢人進入這片土地以後,發展起了農業,大面積種植水稻,大稻埕因而得名。淡水開埠後,連帶著大稻埕開始了真正的繁華。所以這裡也是臺北的發源地。
一路走去,河提上有內河橋,有自行車道,也有布滿樹蔭的人行道。有樸素的茶水鋪,也有熱鬧的城隍廟。這裡的點點滴滴都透示著,雖然當年的繁華區域和行政功能已經裁廢,但它依然是臺北重要的生活區域。
走在河堤上,看河水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享受慢慢散步的閒淡。天空有朵雲彩排成了好看的樣子,就可以停下來,仰頭望一會兒,也可以拍幾張照片;不遠處兩個孩子在騎車玩耍,咯咯咯笑聲很大很有感染力,我也忍不住微笑起來。我時常在旅行的時候,想想當下旅行的意義,其實大部分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它的意義就在它的無意義當中。好像你在偶爾歇腳的地方,喝到一杯甘貽的茶,或者耳邊飄來一首老歌的旋律,或者陌生人微笑而又體貼地給你指路,還或者你又能體驗一把兒時的玩耍,這些不是書裡讀別人寫的,而是你身處其中的,你有五官的真實感受和內心深處的真切感應,這個自我體驗非常可貴。大約這就是我認為的旅行的意義吧。
因為這樣想了,所以再不會有什麼旅途不順心的事情了。哪怕突然下起了雨,或路上叫不到車,都會叫你暫時停下腳步,體味當下的好。這時天空中傳來昂昂的叫聲,原來頭頂上飛來了一架飛機,它飛過時,像一隻有力的大手,順勢一把拽過十分平整的白雲,把它們齊刷刷地皺疊起來,又偏向一邊。太陽把河水和大地染上一層淡淡的金色,泛著光。而我走到了一座燈塔旁,這燈塔想必已經廢棄並空置了很久,但並沒有破損。於是我便好奇地爬上樓梯,盤旋拾級而上,燈塔也有四、五層樓房那麼高,爬到頂還是有點喘的。
從燈塔上四望,才有一些心曠神怡的感覺,似乎離開藍天白雲都更近了一些。河面寬廣平靜,雖然沒有了當日的繁榮,仍是靜靜地守望著這裡的大地。河對岸矗立的高樓,極目看去已經模糊了,但都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見證。而這一邊,則可以透過整排圍牆,看到高速公路上面的指示牌,一條通向士林、北投,另外一條通向重慶北路和敦煌路。我想,這也是旅行的意義,前面永遠有一個未知的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