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行之四——大稻埕

2020-12-19 星絮25

我猜想,臺北的大稻埕是目前去臺灣旅行的大部分遊人都會忽略的一個地方。

第一次去臺灣是2006年,在臺北我住在很市中心的地方,走出來就是熱鬧的老城區,充滿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氣息。如果不是朋友的推薦,大概我也不會去大稻埕這個地方,因為它早就過了它的輝煌時期,並一再淡出大家的視線。

以前不知哪來的誤解,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海邊碼頭有個「埕」就是鹽場,以為大稻埕曾經是個鹽場,曬制海鹽。哪知全然是個錯誤,這裡倒是應該望文生義,大稻埕曾經曬過稻穀是真的,這也是這個名稱的由來。

我由延平路走過來,經過一條老街,是不是最出名的迪化街我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老街的店鋪和招牌大多都比較舊,但人來人往倒也顯得幾分熱鬧。初夏天氣算是比較熱了,街上的男人多半已經是短打,很隨意,看來大部分就是附近的居民了。店鋪裡有不少是吃食,傳統的當地食品土特產或是一些家用小雜貨。以前通常我出門的時候,總會忽略這樣的地方,覺得乏善可陳,後來明白,其實這才是最有市井氣的所在。

來到大稻埕碼頭閘口,類似像城門一樣的高大城牆,頓時覺出了一絲儀式感。路邊走過去不到百米,我想還是要進去,到碼頭邊上走走。

走進閘口,仿佛一下子感覺到了海的味道,但其實,它還沒有連著海,它是連著淡水河。河堤是寬闊的,引人注目的是岸上成列的一條大帆船,仿佛告示人們,當年這裡是繁忙的商船碼頭。而今,一個普通的平常下午卻根本沒有幾個人。前方不遠處有個小亭子,走近一看是買擺渡票的,原來這裡坐電動船(主要是供遊客)可以直接到淡水老街,哦,除了陸路還有水陸去別的景點,遊客多了選擇,這很有意思。棧道已經舊了,想是運營了不少時間。

畢竟是寬闊的河堤,微風吹過沒有任何阻隔,非常愜意,大有一馬平川的舒坦。這個地方很休閒,如果沒有什麼事,下午來此走走停停,適合懷懷舊,也感覺不到城市的喧囂。雖說現在這裡不起眼,一百多年前這裡也是風光無限的。當年清政府因為戰敗於歐洲列強,籤訂了天津條約,條約約定開放淡水及大稻埕碼頭,成為通商口岸。

這一直接的結果就是帶來了大稻埕極大的經濟繁榮,因為港口通航豐富了物品交易,這些交易遠至歐洲,這個碼頭可以直接停靠商船,交通便利吸引了國外的貿易商行進駐大稻埕。茶葉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尖貨,所以茶葉貿易量排第一,遠銷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烏龍茶高山茶仍然是遊客在臺灣購買手信的第一選擇,無論自己喝還是送朋友,都是美好的享受。

其實再早一些,大稻埕這一帶是當地土著人的地方,相鄰的一個當地族裔叫平埔族,因為生活交通全靠艋舺(一種窄長的獨木舟,艋舺是當地平埔族人的發音,這個地區就以艋舺為名了),也稱為艋舺。大約在三百年前,漢人進入這片土地以後,發展起了農業,大面積種植水稻,大稻埕因而得名。淡水開埠後,連帶著大稻埕開始了真正的繁華。所以這裡也是臺北的發源地。

一路走去,河提上有內河橋,有自行車道,也有布滿樹蔭的人行道。有樸素的茶水鋪,也有熱鬧的城隍廟。這裡的點點滴滴都透示著,雖然當年的繁華區域和行政功能已經裁廢,但它依然是臺北重要的生活區域。

走在河堤上,看河水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享受慢慢散步的閒淡。天空有朵雲彩排成了好看的樣子,就可以停下來,仰頭望一會兒,也可以拍幾張照片;不遠處兩個孩子在騎車玩耍,咯咯咯笑聲很大很有感染力,我也忍不住微笑起來。我時常在旅行的時候,想想當下旅行的意義,其實大部分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它的意義就在它的無意義當中。好像你在偶爾歇腳的地方,喝到一杯甘貽的茶,或者耳邊飄來一首老歌的旋律,或者陌生人微笑而又體貼地給你指路,還或者你又能體驗一把兒時的玩耍,這些不是書裡讀別人寫的,而是你身處其中的,你有五官的真實感受和內心深處的真切感應,這個自我體驗非常可貴。大約這就是我認為的旅行的意義吧。

因為這樣想了,所以再不會有什麼旅途不順心的事情了。哪怕突然下起了雨,或路上叫不到車,都會叫你暫時停下腳步,體味當下的好。這時天空中傳來昂昂的叫聲,原來頭頂上飛來了一架飛機,它飛過時,像一隻有力的大手,順勢一把拽過十分平整的白雲,把它們齊刷刷地皺疊起來,又偏向一邊。太陽把河水和大地染上一層淡淡的金色,泛著光。而我走到了一座燈塔旁,這燈塔想必已經廢棄並空置了很久,但並沒有破損。於是我便好奇地爬上樓梯,盤旋拾級而上,燈塔也有四、五層樓房那麼高,爬到頂還是有點喘的。

從燈塔上四望,才有一些心曠神怡的感覺,似乎離開藍天白雲都更近了一些。河面寬廣平靜,雖然沒有了當日的繁榮,仍是靜靜地守望著這裡的大地。河對岸矗立的高樓,極目看去已經模糊了,但都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見證。而這一邊,則可以透過整排圍牆,看到高速公路上面的指示牌,一條通向士林、北投,另外一條通向重慶北路和敦煌路。我想,這也是旅行的意義,前面永遠有一個未知的新地方。

相關焦點

  • 臺北大稻埕:街區滿滿的煙火氣(寶島紀行)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曬稻穀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
  • 寶島紀行:臺北大稻埕 街區滿滿的煙火氣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曬稻穀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
  • 臺灣寫真:探訪大稻埕 藏在年貨街背後的近代臺灣
    臺北大稻埕的年貨街在12月並不冷清,仍有不少遊客穿梭其間。呂禮顯坐在茶苑中與客人閒談,桌案上厚厚一疊宣紙,寫著「上善若水」。­  水為茶之母,對茶商呂禮顯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淡水河岸的碼頭大稻埕來說,水中更蘊藏著一段故事。
  • 闖進臺灣大稻埕的舊飯廳
    撰文•陳卓君 攝影•梁俊棋1963木十豆寸……臺式三杯雞滲著臺灣米酒香的三杯雞「我家在臺北市內的大稻埕,沒有刻意去復刻,只要想把地方布置得像回憶裡的家。」說話的是Vivian,從臺灣移居香港生活的小姑娘。
  • 作家九把刀談臺灣賀歲片《大稻埕》
    新華網臺北1月18日電(記者田穎 何自力)臺灣作家九把刀18日在臺北一個電影講座上預測,即將在島內上映的賀歲片《大稻埕》票房有望「破3億」新臺幣,超過2013年島內熱映紀錄片《看見臺灣》。
  • 臺北大稻埕
    「大稻埕博物館將重新開幕記者會」6日在此間舉行。主辦方表示,7月5日至22日將開放大稻埕的29處建築、10處匠師工作室、6處傳統老店、5處軒社廟宇、4處私人收藏等空間,由各空間主人親自解說歷史故事。  18世紀末的大稻埕,因淡水港開放開始大放異彩,成為商貿繁榮、人文薈萃之地。
  • 大稻埕 ,北竿一
    這次來臺灣之前,參加了一個介紹臺灣老街的講座,其中就提到了臺北的大稻埋,到了臺灣之後,跟民宿主人聊臺北好玩的地方,提到大稻埕,她也強烈推薦我去看看。大稻埕在捷運雙連站西側,以迪化街為中心的一片區域,西鄰淡水河。「埕」是指廣場、空地之意,大稻埕的本意是「曬稻子的空地」。
  • 臺北大稻埕:繁華褪去 煙火依舊
    不過,隨著淡水河淤積、臺灣茶葉產業沒落,大稻埕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人流不再,歷史印跡仍在。如今,大稻埕成了臺北的懷舊勝地。早年大稻埕地區多為閩南式建築,連棟式的商店街,附帶騎樓。日據初期,大稻埕出現很多仿巴洛克式店屋,以紅磚和洗石子為建材,樓頂部有以花草、動物或渦卷紋裝飾的山牆,中間刻有姓氏或店名。
  • 老臺灣是什麼樣子?來臺北的大稻埕看看吧
    如果說,老臺灣是什麼樣子,那在臺北,就務必來大稻埕看看了。大稻埕,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大稻埕,興建了三間閩南式建築,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鋪。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成為臺北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 2017臺灣藝文之旅 ——在大稻埕尋訪美好小店,感受臺式美好生活
    大稻埕之「埕」有空地、廣場的意思,「稻埕」意為曬穀場。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成為主要卸貨地區,因此逐漸取代艋岬為北臺灣商業貿易中心。1860年淡水開港,西臨淡水河的大稻埕碼頭把茶葉運往整個世界,也令此地商人積累了巨額財富。享譽國際的大稻埕茶市從光緒年代一直延續到日據時期。清末,大稻埕接替艋舺,成為臺北最繁華的地方。大稻埕還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的誕生地、臺灣政治與文化意識的啟蒙之處。
  • 大稻埕舊時風華的保存地——迪化街
    早期的大稻埕是少數民族平埔族「奇武卒社」居住之所,清代中期,開始有少數漢族人來墾荒耕作,因為到處都是曬穀子用的空地,因而被稱為「稻埕」。  清鹹豐元年(1851年),泉州同安人林藍田來到大稻埕開設店鋪,是本地商業行為的開端。
  • 藝文大稻埕——復古新樣貌摩登老街區
    臺北的大稻埕地區也同樣如此,在保護老街的同時也注入新的文創元素,讓老街更有新意,讓文創與老街同生。"茶香中藥香,布料永樂座,臨秋望春風,渭水文協行。"這是臺灣導演葉天倫對過去的大稻埕之描述。大稻埕之於臺北絕對是一個特殊所在,說它特殊是源於它在臺北開發中的歷史地位。
  • 臺北小調 | 在河一方:大稻埕裡的街市情懷
    隨後經歷了碼頭貿易的興起,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進入日治時代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同時資本雄厚的日本布商也將日本印花布大量輸入臺灣,逐漸取代臺灣本地染布業的市場。
  • 尋味大稻埕,這裡狠臺北
    前年有部臺灣電影,講的就是大稻埕看一段預告片,有助於我們了解大稻埕的歷史大稻埕的字面意思,就是曬稻穀的場地。淡水流經臺北,貨物貿易繁忙,漸漸地就有人在這一帶聚居,形成熱鬧的市集和生活區,這一片區域,就叫大稻埕。清末的大稻埕,是臺北最繁華的地方。臺北城大飯店製作的大稻埕旅遊地圖
  • 下一站, 大稻埕 藏著曾經臺北繁華歷史的古早味老街
    大稻埕是全臺灣"洋化"最早的地方在臺北,只要聽說這人出身大稻埕絕大多數的人反應都是「這人身家底子一定不凡!」巴洛克建築特色之希臘式石柱此柱源於前6世紀中葉古希臘細秀美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如雅典衛城的阿西娜尼克神殿和伊瑞克提翁神殿
  • 臺灣寫真:菜田裡的城堡——花蓮紀行之四
    中新社臺北四月十三日電題:菜田裡的城堡——花蓮紀行之四            中新社記者董會峰趙江濤  車子自花蓮市西行不遠,便是吉安鄉。在周遭綠油油的菜田裡,遠遠可以看到一座城堡式建築,陽光下孤零零的,十分搶眼。這便是花蓮古玩具店「畲歆閣」老闆方永清的家。
  • 歡迎來到大稻埕!30處老鋪新店探秘散步地圖
    除了各式庶民小吃,大稻埕的新式餐飲也各有精彩。歷史悠久的波麗露餐廳是臺灣第一家西餐廳,也是過去大稻埕繁華榮景的象徵,近幾年也出現許多揉合在地食材與西式料理手法的特色餐廳,在地與異國元素在此撞擊,為大稻埕的餐飲文化開啟新的篇章。
  • 春風又佛大稻埕——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
    春節是中國人傳統佳節,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大陸各地也因此產生了大小不一的年貨市場,或長久或臨時,都是當地節前最熱鬧之處。而臺北的年貨市場就是位於大稻埕的迪化街了。大稻埕碼頭迪化街的由來已久,近旁的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上,而淡水河直通大海,臺北立城各種物資經由水運於大稻埕轉運上岸,大稻埕周邊也就隨之繁榮起來,成為臺北最早的城區。
  • 歐洲部落客遊臺北 大稻埕找茶趣
    歐洲人氣部落客赴臺北進行七天六夜踩線之旅,觀傳局局長劉奕霆(右一)親手泡茶招待部落客。(觀傳局提供/張薷臺北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歐洲人氣部落客赴臺北展開七天六夜踩線之旅,昨參訪大稻埕體驗茶道文化,臺北市觀傳局長劉奕霆化身關主進行QA遊戲,部落客更是卯勁全力拚過關拿大禮,而通過不同的平臺,提升臺北在歐洲旅遊市場的知名度,創造觀光經濟新商機。
  •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記臺北大稻埕文化街區
    但在這裡,卻有一種特殊的臺灣「裡弄」文化。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可以放慢腳步,在看得見的現實和看不見的回憶當中,品味一個百年老街區的歷史,品味她傳承至今的色彩和味道。這裡,就是臺北大稻埕。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9月3日,由臺灣「觀光局」重點打造的「大稻埕人文街區」觀光點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