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王舒錫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
這裡是臺北大稻埕迪化老街
在當地人的記憶中
以前這裡都是賣藥材
南北貨等傳統產業的地方
而隨著這幾年文創業者的入駐
將創新經營理念帶到這條老街上
也讓這裡的老店看到了復甦的生機
臺灣民眾
看到這家店整修得挺亮麗的
就進來看看
而且它的包裝也挺現代化
有一點點小文青的感覺
一袋袋包裝精美的藥材、乾果讓人駐足停留。這家有近40年歷史的中藥行,以前以批發為主,現在改為零售,每個包裝帶上都印有店鋪的新商標以及插畫,訴說老店的故事。
2016年,臺北市商業處致力於打造臺北老街特色商業風貌,以文創融合在地文化與商業思維,改造店家獨有的品牌特色。兩年前這家中藥行開啟老店改造,從店內裝潢布置到經營理念都煥然一新。
蘇活創意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庭庭
怎樣把這些老字號
在經過品牌的重新梳理挖掘
再加上設計和空間的改造之後
能夠讓它變得既老又潮
歐式吊頂、燈具,以及中式窗花,中西合璧的裝潢讓中藥行透出現代感,不僅吸引了不少年輕顧客光顧,也讓原本在外工作的"老店二代"也回來幫忙,重振風貌。此外,經過改造,中藥行還打破單一經營模式,創新研發出藥膳和香料。藥膳排骨、四物湯、薑母鴨、羊肉爐,連許多餐廳業者都會來購買。
臺灣業者 劉銘
我們改造完之後
大概(營業額)增長兩三成左右
很多人來第一印象就是看到我們店變漂亮
當時改造的時候
我是有和設計師他們說
希望是文創和歷久彌新的感覺
而另一家有30多年歷史的老店,則是把來自澎湖的山海味搬進了迪化街,成為當地唯一一家經營澎湖海產的老店。原來老店主要經營山海產品批發以及南北貨,和其它南北貨行的產品重複性高,也沒有鮮明特色的品牌記憶點。如今店內以漁船為主的視覺圖騰成為了店裡的標誌。
臺灣業者 陳名邦
我們店改造之前就只有一個通道
裡面這些通道因為很小
所以客人都無法走進去
也不知道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東西
現在改造之後
它的路線的迴圈變好了
大家可以繞一圈
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看清楚
在這條擁有百年歷史的大稻埕迪化街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平房、明亮的紅磚洋樓,到處都瀰漫舊城的歷史軌跡。在老街區中,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老鋪與文創碰撞出火花,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學。兩年時間,共有12家店翻轉變網紅店,讓老街煥發生機。
蘇活創意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庭庭
在這條街上
原本這些老字號和這些建築帶來的吸引力
和觀光節奏有一點點格格不入
事實上如果能夠把一條老街上
把一些有潛力的老字號
像珠子一樣把它打磨
打磨之後串珠成鏈
就會讓老街所謂的(文化旅遊)
它會有一個新的 完全不一樣的面貌
絳紅磚牆、泥塑雕花、拱形騎樓,在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還保存著至今有200多年歷史的清代傳統街屋以及西式牌樓厝。古厝裡的遊客透過歷史古蹟,尋找艋舺發源地。
幾年前一部電影《艋舺》讓剝皮寮歷史街區重回大眾視野。該街區就在艋舺,是臺北最早發展的群落,也是當時最繁華的商業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剝皮寮經過搬遷、重修等過程,在2006年該街區改造成東西兩個區域,東邊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推廣本土教育活動;另一側是文化展演、藝術展演和影視拍攝地。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主任 張欽鵬
萬華就是我們說艋舺這個區域是個老城區
有一些年輕人他們早期不見得會走進來
透過這樣的影視行銷
注入很多新的元素
甚至於讓年輕人喜愛的一些明星
或者喜愛的一些電視劇在這裡拍攝之後
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再來重新認識
我們臺北發源地艋舺這個地方
十幾年時間,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通過展示在地居民生活、帶領民眾認識剝皮寮地名由來以及古厝建築特色和各行各業老店家的故事,活化了整條歷史老街。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主任 張欽鵬
透過一些藝術文化展覽
或者一些藝術家的進駐
甚至於一些小朋友的校外教學
讓這樣的老街道有了不同的歷史空間
賦予它新的生命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經營形式
相較臺灣其它一些
比較屬於商業化的歷史老街來講
它確實有比較特殊的狀況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共同新聞》欄目
撰稿:廖媛 王舒錫
編輯:王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