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2020-12-20 廈門衛視

點擊觀看視頻

王舒錫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

這裡是臺北大稻埕迪化老街

在當地人的記憶中

以前這裡都是賣藥材

南北貨等傳統產業的地方

而隨著這幾年文創業者的入駐

將創新經營理念帶到這條老街上

也讓這裡的老店看到了復甦的生機

臺灣民眾

看到這家店整修得挺亮麗的

就進來看看

而且它的包裝也挺現代化

有一點點小文青的感覺

一袋袋包裝精美的藥材、乾果讓人駐足停留。這家有近40年歷史的中藥行,以前以批發為主,現在改為零售,每個包裝帶上都印有店鋪的新商標以及插畫,訴說老店的故事。

2016年,臺北市商業處致力於打造臺北老街特色商業風貌,以文創融合在地文化與商業思維,改造店家獨有的品牌特色。兩年前這家中藥行開啟老店改造,從店內裝潢布置到經營理念都煥然一新。

蘇活創意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庭庭

怎樣把這些老字號

在經過品牌的重新梳理挖掘

再加上設計和空間的改造之後

能夠讓它變得既老又潮

歐式吊頂、燈具,以及中式窗花,中西合璧的裝潢讓中藥行透出現代感,不僅吸引了不少年輕顧客光顧,也讓原本在外工作的"老店二代"也回來幫忙,重振風貌。此外,經過改造,中藥行還打破單一經營模式,創新研發出藥膳和香料。藥膳排骨、四物湯、薑母鴨、羊肉爐,連許多餐廳業者都會來購買。

臺灣業者 劉銘

我們改造完之後

大概(營業額)增長兩三成左右

很多人來第一印象就是看到我們店變漂亮

當時改造的時候

我是有和設計師他們說

希望是文創和歷久彌新的感覺

而另一家有30多年歷史的老店,則是把來自澎湖的山海味搬進了迪化街,成為當地唯一一家經營澎湖海產的老店。原來老店主要經營山海產品批發以及南北貨,和其它南北貨行的產品重複性高,也沒有鮮明特色的品牌記憶點。如今店內以漁船為主的視覺圖騰成為了店裡的標誌。

臺灣業者 陳名邦

我們店改造之前就只有一個通道

裡面這些通道因為很小

所以客人都無法走進去

也不知道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東西

現在改造之後

它的路線的迴圈變好了

大家可以繞一圈

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看清楚

在這條擁有百年歷史的大稻埕迪化街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平房、明亮的紅磚洋樓,到處都瀰漫舊城的歷史軌跡。在老街區中,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老鋪與文創碰撞出火花,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學。兩年時間,共有12家店翻轉變網紅店,讓老街煥發生機。

蘇活創意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庭庭

在這條街上

原本這些老字號和這些建築帶來的吸引力

和觀光節奏有一點點格格不入

事實上如果能夠把一條老街上

把一些有潛力的老字號

像珠子一樣把它打磨

打磨之後串珠成鏈

就會讓老街所謂的(文化旅遊)

它會有一個新的 完全不一樣的面貌

絳紅磚牆、泥塑雕花、拱形騎樓,在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還保存著至今有200多年歷史的清代傳統街屋以及西式牌樓厝。古厝裡的遊客透過歷史古蹟,尋找艋舺發源地。

幾年前一部電影《艋舺》讓剝皮寮歷史街區重回大眾視野。該街區就在艋舺,是臺北最早發展的群落,也是當時最繁華的商業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剝皮寮經過搬遷、重修等過程,在2006年該街區改造成東西兩個區域,東邊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推廣本土教育活動;另一側是文化展演、藝術展演和影視拍攝地。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主任 張欽鵬

萬華就是我們說艋舺這個區域是個老城區

有一些年輕人他們早期不見得會走進來

透過這樣的影視行銷

注入很多新的元素

甚至於讓年輕人喜愛的一些明星

或者喜愛的一些電視劇在這裡拍攝之後

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再來重新認識

我們臺北發源地艋舺這個地方

十幾年時間,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通過展示在地居民生活、帶領民眾認識剝皮寮地名由來以及古厝建築特色和各行各業老店家的故事,活化了整條歷史老街。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主任 張欽鵬

透過一些藝術文化展覽

或者一些藝術家的進駐

甚至於一些小朋友的校外教學

讓這樣的老街道有了不同的歷史空間

賦予它新的生命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經營形式

相較臺灣其它一些

比較屬於商業化的歷史老街來講

它確實有比較特殊的狀況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共同新聞》欄目

撰稿:廖媛 王舒錫

編輯:王寧磊

相關焦點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因此,臺灣電影《艋舺》熱映後,取景地剝皮寮聲名鵲起,讓遊客慕名而來,探究它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這裡為何叫「剝皮寮」?據了解,清朝從福州運往臺灣的木材運抵艋舺後,要先在此地搭建的工棚(寮)裡剝去樹皮,再輸往各地深加工。清嘉慶四年,此地名為「福皮寮」。清道光年間直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寮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稱為「北皮寮街」。
  • 百年迪化街,給你一個臺灣的味道,看看臺北新春街頭的流行態勢
    如果你感覺到過去的臺灣,你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街道,這是臺北最完整和歷史悠久的街道。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西式建築、現代主義和巴洛克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面前,具有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約的一面。800m迪化街長一直是臺北貨物、茶葉、中藥材和布料的重要集散地。每年這條百年老街都將成為年貨交易會。期間,附近很多人都會到迪化老街買年貨,除了各種應該調味的乾貨,我們離不開「好事花生」、諧音「好事發生」、吉利和善意。「一府二鹿三艋舺」,指臺南、鹿港、誇家,是清代繁榮的城鎮。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龍山寺在臺灣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
  • 百年迪化老街,給你一個古早味的臺灣,看疫情下的臺北年貨街氛圍
    若想感受一下老臺灣昔日風華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老街,它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是最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洋樓、現代主義以及巴洛克式的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眼前,有著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樸的一面。
  • 看"古早味"與"剝皮寮":體會臺灣文化創意(組圖)
    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如果說將近30年以前的羅大佑還被認為是「憤青」和叛逆的話,今天的臺灣,有很多人和他走在了一起。一些越來越少見的老建築、老街區,也被臺灣人當做傳家寶收藏、保護和利用起來,從而成為臺灣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時代風潮。剝皮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 「臺灣見聞」之剝皮寮街區,老臺北的時代記憶
    剝皮寮老街,就位於今日,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鄰廣州街。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圖為當天主辦單位選定五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作為開箱寶物,並於開幕禮上由臺北市長郝龍斌(中)等5位貴賓分別開啟「歷史之匣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用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2010年底,臺灣本土片《艋舺》的電影場景進行了拆除,這引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但是,過去許多人並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的三角地帶,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這塊老街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   位於臺北老松國小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杉樹皮而得名。   剝皮寮,作為臺北市的雛形和發源地,是清代臺灣省一大繁華的港口城市。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採。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在臺北,有這樣一條街
  •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電影場景的人文懷舊之旅
    21世紀的新科技城竟然還保留著清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街道,附近都因都市計劃高樓大廈林立,因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為學校的預定地,所以政府實施禁建,才會有如此完整美麗的剝皮寮藝術人文街區。剝皮寮歷史街區曾經有艋舺、大尾鱸鰻等電影和戲劇在這取景,也因電影效應帶來不少觀光客,我這天前往人潮似乎沒有想像的多,不過這裡不只單單街區,也充滿藝術的地方,讓我們一起踏入人文懷舊之旅吧!搭乘捷運板南線到龍山寺站下車,往1號出口走去,會先經過龍山寺地下街。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第一次去臺灣,竟然只去了臺北!很多人表示了驚訝。可是臺北想要逛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因為住在艋舺龍山寺商圈,臨近剝皮寮歷史街區,所以幾乎每天都會走一遍這裡。對這裡的了解,同樣也是源於《艋舺》《艋舺》的故事,發生在Monga,影片中趙又廷、阮經天兄弟幾人奔跑、互毆、闖黑幫的地方,取景於剝皮寮。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臺灣過去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用來概括其早期南、中、北三地的初始繁盛市街,其中的「艋舺」,就是現今臺北萬華區一帶的老街區。  據考,「艋舺」系以淡水河與新店溪匯流處聚集的一種小獨木舟為名,是臺北地區最早發展的市街。而今艋舺已非正式地名,而艋舺情調,卻依然在臺北老街飄灑,且頗顯時尚。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但是,過去許多人並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的三角地帶,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這塊老街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  位於臺北老松國小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杉樹皮而得名。  剝皮寮,作為臺北市的雛形和發源地,是清代臺灣省一大繁華的港口城市。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 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電影還讓一條名叫「剝皮寮」的老街聲名大噪。「剝皮寮」這個聽上去有點嚇人的名字,其由來是因為清朝時,運往臺灣各地的木材運到了「艋舺」之後,要在這條街上先剝去樹皮,再運到其它地方,所以當地人便稱其為「剝皮寮」了。歷經了一百多年的變遷,直興市場街道兩側的紅磚樓房是保留得最好的「艋舺」的舊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