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2020-12-20 尼坤眨眼兒會發光

第一次去臺灣,竟然只去了臺北!

很多人表示了驚訝。

可是臺北想要逛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

在小清新的臺北,走著走著就發現了她小清新了另一面,而我,則沉浸在她的方方面面……象山的迷幻夜色;誠品的文藝生活;國父紀念館與中正紀念堂的莊重;大學校園的書生氣;還有夜市令人垂涎的小吃……這些都是臺北,可臺北不止這些。

臺北,或許是《河濱公園》裡一口一口吃著冰,又一口一口咽著眼淚;是《七裡香》的窗外,麻雀在不停多嘴;是《忠孝東路走九遍》也走不盡的曾經的點點滴滴;是在《艋舺》的暗夜裡狂奔;是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去放天燈;更多的,卻是《你不知道的事》……這些是我看過的臺北,這些又不全是我走過的臺北。

臺北是個現代化的都市,可它同樣有著悠久而複雜的歷史,想要感受這裡舊時的模樣,騎樓、老街、眷村,都是好去處。

因為住在艋舺龍山寺商圈,臨近剝皮寮歷史街區,所以幾乎每天都會走一遍這裡。

對這裡的了解,同樣也是源於《艋舺》《艋舺》的故事,發生在Monga,影片中趙又廷、阮經天兄弟幾人奔跑、互毆、闖黑幫的地方,取景於剝皮寮。

80年代的臺北,經濟開始發展,本土幫派也隨之興起,艋舺成為魚龍混雜之地。

萬華區的廣州街、康定路、昆明街一帶,大概就是舊時的艋舺,現在圍起來的區域,被保護和建設成「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立面等。

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街區內的建築見證了艋舺的發展。

要說臺北複雜的歷史,艋舺絕對可以很好地展現他的「複雜」,以至於並不是所有遊客都會喜歡來Monga——一來,這裡除了龍山寺和剝皮寮基本沒什麼「景點」,再者,這裡的街區都很老舊,夜市也不著名,大家還是更願意移步隔壁的西門商圈,或者乾脆再走遠一些看看五光十色的夜臺北。

可能就因為這些,所以這裡好像可以預見更多的當地人,雖然生活在臺北,並沒有太多「原鄉」狀態,卻還是可以深刻感受到這裡的不同。

艋舺的地標還有一個著名的龍山寺,香火旺得很。

龍山寺交通很便利,捷運直達,步行幾步就到,距離剝皮寮老街也很近。

我並沒有特意去那裡,因為住的近,幾乎傍晚火或入夜都會去看一眼。

每天都有很多很多很多人……香火真的旺。

龍山寺建築很精美,雕花細緻,外形大氣。

只是周遭空間狹小,需要大廣角才能拍出他壯美的一面。

而我,就拍拍細節好了。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逛夜市的部分,我還是想在後來單獨列出來說,但是艋舺附近除了夜市,還有很多老居民區的地下街、商場等。

無一不體現著老臺北的風貌。

老字號蜂大咖啡,走著走著就能遇到,這感覺真好。

清晨的艋舺,剝皮寮老街對面的小街道開始鋪張,賣早餐的小店陸續營業,臺北的作息時間比較「夜生活」,年輕人基本這個時間不出門,但是年紀大一些的人還是可以遇到不少。

但是大爺們還是很時尚的,有的在喝咖啡,還有的乾脆就席地而坐開始讀報。

入夜的艋舺,一個人在街頭無目的地閒逛,恰好在騎樓下遇到一群少年,恍恍惚惚的燈影下,他們在肆意歡歌,不知道是不是對《艋舺》的印象過於深刻,有時候在這樣的老街中遇到熱血少年,總會想要跳戲……多麼希望少年永遠不會老去啊。

我最愛的人文掃街,在艋舺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老舊而充滿特色的店鋪,我行我素的酷酷的人們,樓宇間的神秘氣息,都盡情綻放在眼前這古舊的街道上……

當然,最為驚喜的,莫非那些偶遇的店,臺北人的有趣生活,大抵如此吧

相關焦點

  • 爐煙嫋嫋十裡香:臺北萬華龍山寺
    華西街觀光夜市(遼寧省臺辦供圖) 文‧攝影/蔡乙憐    龍山寺位在艋舺(今萬華),是臺北市早期發源地,興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與艋舺清水巖、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臺北市定二級古蹟。
  • 臺北著名夜市全搜羅
    前者有如士林夜市的慈諴宮、基隆廟口的奠濟宮;後者則有華西街夜市、寧夏夜市和饒河街夜市。 人氣積攢後,其他商家也漸漸向此靠攏。使得夜市除了能尋找美食、填飽肚子以外,也可以購物、玩遊戲或者看表演。於是,夜市既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也成為另一種夜生活。 接下來,我就帶著大家去臺北的著名夜市轉一轉吧。
  • 再訪臺北艋舺龍山寺,「單身狗」必拜的臺灣最靈驗的「月老」
    接上文,遊玩剝皮寮街區後,下一個目的地應該是士林官邸和士林夜市。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
  • 【臺灣旅遊特輯】艋舺龍山寺:觀音道場成「民進聖地」
    歡迎來到艋舺龍山寺,這裡信仰觀音菩薩,香火鼎盛,卻也是民進黨的大本營和當年陳水扁每次選舉的第一個政治舞臺。佛教神祇中,最廣受信徒敬仰與供奉的,首推觀世音菩薩,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觀音媽」,又尊稱為「慈航尊者」。
  • 《艋胛》——臺北華西街觀光夜市
    臺北有十大夜市,最著名的非士林夜市莫屬,而《艋舺》的拍攝地是在萬華區的華西街夜市,這是廟口太子幫平時橫行霸道的地盤,就連電影海報背景上也都能看到街兩旁的店鋪招牌。  萬華區,昔稱艋舺,是臺北盆地開發最早的地方,清道光年間,與臺南、鹿港並稱「一府、二鹿、三艋舺」,曾盛極一時。電影《艋舺》熱映讓萬華區成為懷舊的好去處。萬華區有年輕人愛去的西門町,老人家愛去的龍山寺。
  • 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
    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 舌尖上的臺灣之艋舺:聲色犬馬華西街。圖片來源:東南網   說到艋舺,就讓人想起聲色犬馬的華西街;走到華西街,就會看到臺灣底層民眾生活的縮影。這條華西街,我來過無數次,但這一次,我要用嘴和鼻子、用腸胃來感受這一條街。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臺灣過去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用來概括其早期南、中、北三地的初始繁盛市街,其中的「艋舺」,就是現今臺北萬華區一帶的老街區。  據考,「艋舺」系以淡水河與新店溪匯流處聚集的一種小獨木舟為名,是臺北地區最早發展的市街。而今艋舺已非正式地名,而艋舺情調,卻依然在臺北老街飄灑,且頗顯時尚。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老街「艋舺」今何在?就是現今臺北市萬華區一帶。「艋舺」的龍山寺,又叫萬華龍山寺,在電影裡龍山寺金碧輝煌的山門也出現過。05番薯市街番薯市街是「艋舺」最老的街,也就是今天的貴陽街。這裡是先民開拓「艋舺」的起點,早期漢人防堤外向內開拓,並和原住民進行番薯交易,所以便將「番薯市」定做了街名。電影中龍蛇雜處,追來逐去的狹窄街巷,煙花巷等等便是此地頻頻取景。
  • 想像你現在就是艋舺的角頭兄弟,在臺北的八大胡同吃點江湖味道
    這句是臺灣電影「艋舺」裡的對白,「三小」是臺語的「啥玩意」,而「拎北」就是臺語的「你爸」也就是「你老子我」的意思。這種臺式江湖味的說話語氣對在艋舺長大的人來說,應該是從小司空見慣了。人說「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清代臺灣的三大城市。艋舺,發音為「MOUNGAR」,是臺灣原住民語的「獨木舟」的意思。
  • 《艋舺》裡趙又廷阮經天拜把子的龍山寺,居然是求姻緣最靈的寺廟
    龍山寺,位於 臺北 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亦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是 臺北 著名的文化古蹟,與 臺北 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 臺北 旅遊之四大勝地;這裡也是 臺北 香火最旺的寺廟,與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 臺北 三大廟。
  • 臺灣行(4):艋舺夜市美味多,另外還去了……
    艋舺最出名的就是龍山寺,跟著導航走,幾百米就到了。龍山寺門口是個小公園,公園地下是捷運龍山寺站。到了,艋舺這邊之所以出名也是拜託了同名電影《艋舺》。其實也就是一個不大的區域而已,感覺跟香港的缽蘭街、果欄一樣。名氣很大,去到就沒什麼好看的。
  • 艋舺情色散步:一身正氣走過臺北最後紅燈區
    路線:艋舺公園→西園路212巷(茶店街)→華西街→華西街40巷→古山園旅社→梧州街→桂林路→華西街→貴陽街→西昌路→艋舺公園(黃色部份為特種行業聚集處,請自行決定行程)以前我們對住在萬華的同學總是充滿好奇心;一提到」萬華」,大家就露出心照不宣的曖昧笑容;對萬華的印象,要不就是流氓多,要不就是遍地色情;而現在的萬華,又給人印象:流浪漢多,老人多;你從捷運龍山寺地鐵站出來,經過地下街就能感受到它與其他站地下街風格如此強烈不同,賣的都是中老年向商品
  • 從等一個人咖啡到艋舺,臺北的電影打開方式.
    想來艋舺,也是源於電影,《艋舺》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看了不下二十次,所以當車停在艋舺龍山寺門口的時候,整個人熱血沸騰起來。(電影龍山寺打鬥片段)從龍山寺出來一直往北走300米就是著名的剝皮寮歷史街區,也是電影的主要拍攝地,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正逢周一,剛好碰上閉館,只好在門口匆匆督了一眼。
  • 艋舺龍山寺 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艋舺龍山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 本寺總面積約1,800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宮殿式建築物。自中軸由外而內,依序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院,又稱左右護龍或東廂西廂,上有鐘鼓樓。
  • 「艋舺」:尋找臺北城市繁華的起點
    新華網臺北12月22日電(記者 陳鍵興茆雷磊)冬雨霏霏,穿過貴陽街,走到華西街,不用打傘,走在騎樓下,可以親近每一間質樸而豐盈的店鋪。走著走著,突然發現街對面有一處華美的廟宇——龍山寺,雕梁畫棟,周遭卻是新式的樓群。  這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片街區,街道不寬,行人不多,市面上也不是很熱鬧,街市和飄著的細雨組合成一幅靜謐的水彩畫。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也是臺北市內比較著名的寺廟,建築雕刻非常精美,廟宇風格跟現在大陸的很多寺廟都不同,它位於臺北市西南有地鐵可以抵達。龍山寺在臺灣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
  • 悠遊臺灣:不可不去的十大特色夜市【3】
    華西街夜市 臺灣十大特色夜市之二 華西街夜市:帶你體驗電影《艋舺》 華西街夜市已有曾被電影《艋舺》劇組挑選為拍戲場景,因此深具知名度;且鄰近知名觀光景點龍山寺、清水祖師廟、剝皮寮、艋舺公園……等,距離不到200公尺,步行3-5分鐘即可到達,不論是美食小吃、雜貨服飾、拜拜祈福、觀光休閒皆一應俱全,堪稱全臺北市唯一兼具文化氣息與美食雜貨的觀光夜市。夜市裡的小吃攤,各自擁有長年死忠的顧客,如生炒牛肉、北海道燙魷魚、當歸豬腳、大鼎肉羹、燒酒蝦、臺南擔仔麵等都是當地人推薦的好味道。
  • 悠遊臺灣 不可不去的十大特色夜市
    士林夜市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多樣的美食小吃,可說是臺灣美食大集合,像金黃色的超大雞排,香噴噴的「豪大大雞排」外脆內嫩;吃上癮的「10元串烤」;香氣四溢的「士林大香腸」;會噴湯汁的「上海生煎包」;包著滿滿紅燒肉、蛋酥的「潤餅卷」;甜甜鹹鹹的「大餅包小餅」,嚼勁十足;熱騰騰的「藥膳排骨湯」補補身子;特有的生炒花枝、青蛙下蛋、三兄弟豆花、蔥油餅、炒蟹腳等,都是令人直吞口水的美食小吃,讓人駐足不前、流連忘返。
  • 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
  • 兩岸記憶守望鄉愁:艋舺龍山寺 四方柱裡有故土
    臺北艋舺龍山寺  只有一根龍柱的鹿港龍山寺  據介紹,清初時的閩南移民多從泉州出海,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臺灣,它成為泉州移民的群居地,因此在臺灣的寺名也都取名龍山寺如今,臺灣的龍山寺共有5座,分別位於臺北艋舺、淡水、臺南、鳳山及鹿港。  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建設得最早,和安海龍山寺幾乎是孿生兄弟。鹿港龍山寺工作人員介紹,清順治十年(1653年),龍山寺僧人肇善塑了一尊觀音像,想到普陀山朝聖,不料船在海上遇風失控,漂至臺灣鹿港,於是就地草創鹿港龍山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肇善率領百餘名僧俗弟子,回安海龍山寺謁祖進香,恭迎觀音像分靈鹿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