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情色散步:一身正氣走過臺北最後紅燈區

2021-01-21 廖信忠

一座城市的發展,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不堪;

有可歌頌,就有苦難;
發展不斷向前,背後就有被人遺忘不願提起的事;
有光明有黑暗,更多是灰色地帶,
這些,都構成了這座城市的氣質。


路線:

艋舺公園→西園路212巷(茶店街)→華西街→華西街40巷→古山園旅社→梧州街→桂林路→華西街→貴陽街→西昌路→艋舺公園

(黃色部份為特種行業聚集處,請自行決定行程)



萬華龍山寺是是臺北的宗教中心,如果以龍山寺為圓心,附近這塊地,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它是臺北最早開發的地方;從觀光的角度來說,有幾個知名的夜市;但以社會管理的角度來說,又是個讓人頭痛,眼不見為淨的區域。


以前我們對住在萬華的同學總是充滿好奇心;一提到」萬華」,大家就露出心照不宣的曖昧笑容;對萬華的印象,要不就是流氓多,要不就是遍地色情;而現在的萬華,又給人印象:流浪漢多,老人多;你從捷運龍山寺地鐵站出來,經過地下街就能感受到它與其他站地下街風格如此強烈不同,賣的都是中老年向商品


龍山寺,臺北第一名剎,最古老的寺廟;90年代以前國外觀光客來臺北,必去的三個地方分別是中正紀念堂、故宮、龍山寺,但長久以來,龍山寺前在臺北人的印象中就是髒亂差的代名詞。


龍山寺周邊是個挺神奇的地帶,龍蛇混雜,又喪又充滿生命力;有所謂」五流人生」的說法,五流正是:流氓、流鶯、流浪漢、流動攤販、流動工人,這些現象,是你在所有有關臺北的旅遊書裡都不會提到的事。


從捷運龍山寺站一上來,龍山寺一點一點映入眼帘,你也會很快覺得,這裡的氛圍有些異樣,簡單地說,龍山寺前艋舺公園,不是老人,就是流浪漢。


白天,你就會看到老人聚集在這,一群一群,都在看六合彩明牌;除了住在附近的老人外,很多都是家裡晚輩早上上班先載他們來這,晚上下班再載回家吃飯,艋舺公園及附近對老人來說,是可以吃喝玩樂一天,又安全的地方。


如果你看到有下象棋的老人,旁邊又圍著人,不用說那一定是開了賭局,有賭就容易有衝突,如果你看到有人吵架,通常也不是當事人,而是圍觀群眾吵了起來。


簡而言之,這是個糟老頭的樂園,高談闊論各種吹牛逼,深刻體會男人過了中年只剩一張嘴;這兩年有些老人野了點,拿著手機蹲在那圍在一起玩起麻將手遊。


早在臺灣80年代中以前,還是戒嚴的時代,龍山寺前廣場就已經是個比較可以自由議政的地方;如果時間再往前推幾百年,漢人每到一個地方開墾,一定先建廟,廟埕就是村莊或開墾團體討論公共事務及裁斷的地方;這個傳統一直留下來,民眾對政府有什麼不滿,都會寫大字報貼在龍山寺的牆上;專制政府對龍山寺前的這種現象是睜隻眼閉隻眼的,也不敢到寺裡抓人,因為無法預測宗教反撲的力量有多大;80年代集會遊行還是非法的時代,黨外人士就特別喜歡在龍山寺集結開始遊行,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民主聖地」。


現在臺北人對龍山寺廣場的印象就是流浪漢多,其實據統計,在這裡的遊民也就一百位,其他大多數都是不修邊幅的糟老頭,給人到處都是遊民的印象。


現在處處講究政治正確,最早叫」流浪漢」,後來叫」遊民」,現在則稱」街友」;龍山寺前廣場雖然街友多,但還是個治安良好的地方;在其他地方經常有街友被潑糞欺負毆打的事,他們聚集在廣場這,24小時保安來回巡視,相對安全。


在這露宿當街友也不是想幹嘛就幹嘛,現在規定,早上七點就要起床把睡袋棉被都整理好,統一編號保管,晚上九點後才能再領取鋪開床位


幾位街友帶著狗,這些狗也是不吵不鬧,還挺乾淨


廣場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髒亂差,社福單位會聘請一些有意工作的街友擔任環衛工,專門打掃這一區塊;算是睜隻眼閉隻眼給他們一個暫時棲身的地方,但也不要搞得太誇張影響到一般市民。

現在大部份街友都有工作,不是當環衛工,舉廣告牌子,或著殯葬儀式充人數這些臨時工作,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寧願流落街頭,也不想回家


我覺得臺北還算可愛的地方就在於;人人談起這裡都要皺起眉頭,但人人都容忍它給他們一條生路;幸好他們也有自知之明,不吵不鬧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假日時經常有慈善團體在這發盒飯,結果很多閒著沒事幹的老人也會加入領盒飯的行列,有些人拿了盒飯還會捐點錢意思意思,大部份的人就.... 


艋舺公園旁,西園路212巷口,你會看到一個很廉價的牌坊」萬華茶室文化老街」,很俗氣的配色;牌坊看起來有些似曾相識,無非是想模仿東京歌舞伎町一番街,不過嘛.....


白天這裡就普通破舊的街,有很多半掩的門房;到了晚上,五顏六色的招牌亮起,成了老舊的花街;臺北人對萬華的印象大部份就是從這條街走進去幾條小巷所構成的


這裡招牌上大多掛著」茶室」或」餐廳」,喝的是什麼茶吃什麼餐呢?俗稱的」摸摸茶」,吃的是」殘廢餐」(手不用動有人餵你);但你光看這麼俗豔的燈光與配色,就知道這絕對與中老年審美有關,這裡的店俗稱」阿公店」,阿公輩才會喜歡去的地方;統計起來大概有150間左右。


但細分又可以分為幾種營業形式:」阿公店」即指是無包廂開放式的,有包廂無開放式的是「飲酒店」。臺北有幾處充滿情色曖昧氣息的街道:林森北路一帶為日商,老派企業家最愛去的酒廊聚集地;臺北101附近的夜店比較潮,大多是富二代,新富階層的最愛;至於萬華這的茶室,屬於最低端,裝修得也不怎麼樣,老年人和藍領階層消費得起的地方。


這幾條街氛圍奇異的地方在於,男人女人都有一定年紀,陪酒女侍大多三四十歲左右,大多來自福建,多年來已經形成一股勢力;你晚上路過,每間餐廳前都很熱鬧,各種阿姨與客人開心地聊天,那種感覺就像中年同學會剛結束,阿姨們在店外開心聊天的樣子;你不時能看到幾分醉意的糟老頭,左勾一位濃妝阿姨;右拉一位豔抹大媽,歡快地招搖過市,快活。


這類」茶室」屬於合法經營,但背後它提供些啥加值服務就不為人知了;現在茶室的牌照很難申請,要同時搞定黑道與白道,還要老闆沒前科;在萬華搞一間茶室,要找到沒前科的人也太難了,所以腦筋就經常打到街友身上,花幾千塊讓他們去掛個名,十位街友裡有八九個有前科,都是掛名卦來的。而此類行業的店家的守護神,一般拜的神明是俗稱豬八戒的天蓬元帥,用閩南語比較難聽,叫豬哥神


未來可能有法律規定,學校方圓200公尺內,不能設立酒家、特種茶室和情趣用品店等特種行業,這一帶街道狹小擁擠,旁邊就是龍山國小,所以新店家沒有成立的空間;開這些店的老闆也大多低調,儘量不影響附近住家或學校的作息,免得又來一次大掃蕩。


總之,你白天走在這些地方還是挺安全噠!茶室不會主動拉客。只不過單身男性走在這些巷子裡,難免會被奇怪的大姐姐給盯上,拉著你」請姐姐姐喝杯茶,姐姐給你爽一下,只要600元」,只不過嘴巴說600元,進去就不知道多少錢了,你不爽,爽到的是姐姐。奉勸一下各位男性朋友,稍微有些追求好嗎?
為了寫這篇,我差點犧牲了


白先勇在《孽子》裡曾經形容這一帶陋巷」熱臭汙穢的死巷」,幾十年前的作品這麼描述,到現在也沒有太大改善,傳說這裡過去也有男娼,只不過現在是個中老年直男氛圍濃厚的地方


走到梧州街往北就到廣州街夜市,與附近西昌路夜市、華西街夜市、梧州街夜市連成一片,屬於庶民消費的地方;你可以注意一下,在熱鬧的廣州街夜市邊的騎樓下,巷口,總是三兩站著幾位淘寶同款短裙辣姐,你一看就知道她們是幹啥的。


華西街夜市入口,華西街夜市屬於臺北第一條觀光夜市,分南北兩段;靠近廣州街的這一段,現在很多都變成腳底按摩、美甲之類的店,日本觀光客太多


但早期華西街夜市是相當生猛的地方,整條夜市都在賣各種山產、野味、蛇肉等,當街剝蛇秀是經常上演的戲碼;還有一些打拳賣壯陽補品的江湖藝人在這擺攤,但現在,只剩下一間在賣蛇肉的餐廳


早期一到」華西街」,大家臉上就露出曖昧」你懂的」那種笑容,因為華西街主街兩側的暗巷,充斥各種娼寮,所以嫖客走進去大戰一場前,都喜歡在華西街先」補一補」,因此過去特別多以」強身健體」為號召的補品餐廳小吃。


華西街裡最貴的餐廳是臺南擔仔麵,過去一度開到上海展覽中心邊上;餐廳裡面有根金色的柱子,那其實是根電線桿,因為幾十年前老闆就是在這根電線桿邊擺攤賣面,發家以後把這根電線桿包金身,不忘初心,負重前行。


華西街40巷,狹小的巷子,你穿進去走出來會到古山園旅社,我個人認為是臺北最神奇的廉價旅館。


古山園旅社裡裡外外都很古老,小小的大堂前臺,地面,樓梯扶手卻是現在最流行的水磨石


這間旅社幾十年前曾是嫖客經常找雞開房的地方,房間都小小的,自從轉型後反而在背包客口耳相傳之下,成為體驗另類感受的住宿地,臺北特殊的文化財。


旅社房間設備都換新了,但盡力保持當初香豔的感覺,帶衛生間1200一晚


還保留著60年代典型臺灣浴室風格,馬賽克石子浴缸,有玩過《還願》的都知道


當年電影《艋舺》的拍攝期間,劇組」為了感受」老萬華的氣息,全部都住在古山園裡,所以你可以看到阮經天鳳小嶽等人與老闆的合照;照片牆上還有許多名人旅客的留影


如果是窮背包客又想要體驗艋舺日常生活,古山園是個好地方啦!畢竟這是個圍繞著老牌小吃,會跟醉鬼流浪漢擦身而過的地方,單身女性就算了。


當然萬華給人的印象除了色情外,另個印象就是流氓多,好像每個住在這附近的人都會認識那麼一兩個混社會的


看過電影《艋舺》也知道,艋舺有很多」角頭」,」角頭」現在被認為是」大哥」的意思,其實它原意是一間廟的」勢力範圍」;你走在這一帶會發現廟特別多,一間廟就是一個」角頭」。

清水巖祖師廟

臺灣在清朝時屬於」帝國邊緣」,天高皇帝遠;早期開墾的時代,地方官員的實際勢力與資源,甚至比不上地方的郊商(商會組織)或著開墾團體;移民對帝國的向心力也比不上自己加入的開墾團體;各個商會及開墾團體都有自己的守護神,在一個新地方落腳,第一件事一定先建廟,廟就成了這個地方的政治中心,械鬥時的」司令部」;所以早期臺灣經常發生開墾團體間械鬥,最終一定是把對方的廟宇燒光。


在萬華這個臺北最早開發的地方,隨著街坊的擴大,莊與莊之間連在一起,變得每間廟每個神明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就是所謂」角頭」,所以電影《艋舺》裡前半,講的是本土角頭與角頭間日常發生了些什麼衝突,最終都能溝通解決,但是後半段,面對不吃這一套的」外省幫派」侵入,不免就走向悲劇了。


反正黑道與色情兩者總有千絲萬縷理不清的關係;所謂」出來混,不是靠婊,就是靠賭",也說做流氓跟做婊的穿同條褲」;以前各個幫派為了爭地盤及保護費,經常發生衝突,當街幹架啥的,後來發現統一分配統一管理似乎賺得更多,也就不打架,共產了。


從古山園旅社走到梧州街口,會看到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大樓,被街友們稱為」丐幫總部」的地方。平常街友們不太來這,頂多來洗個熱水澡吃個飯;當臺北氣溫比較冷時這裡就熱鬧了,他們會到室內床位睡覺。


梧州街夜市與其他夜市不同在於,這裡熱炒海鮮的攤子特別多,街友打零工賺了些小錢後,通常來這喝一杯,遊民的小確幸。


走回華西街,過了桂林路後的華西街多屬於傳統小吃的地方,大多都是3.40年的老攤;一直走到青山公園,這一帶是過去公娼寮的聚集地,舊名寶鬥裡;公娼有別於私娼,就是領有牌照合法的娼妓,不過1997年陳水扁當臺北市長時把公娼給廢了,這附近除了幾間老朽的茶室,做老客人生意外,大多是盼著都市更新動遷的房子,也不用怕走到一半被突然拉進去脫衣服


華西街情色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旁邊就是淡水河碼頭,人來人往,花街運應而生;到了日本殖民時期,直接把這附近幾條街劃為」遊廓」便於管理,一直到廢公娼為止一個半世紀。


華西街與臺灣80年代女權運動有重要關係;當年除了公娼外,人人都知道華西街有」幼齒」,指的就是未成年雛妓,嫖客相信」吃幼齒補眼睛」;許多高山族原住民女孩被父母賣到這過著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被無良老鴇打激素不斷接客,命運悲慘


1987年,一次反雛妓運動將眾多婦女團體集結在一起;要知道當年臺灣轉型之際,社運經常被汙名化,臺灣社會並不十分明白、也不認同婦女團體所謂的「爭取女性權益」的做法。婦運總是被冠以負面的形象,一群女人上街頭抗議,那還是相當驚世駭俗的事

這樣的巷子以前兩邊都是娼寮


那年的反雛妓運動,在警方及情治單位的嚴密監控下,在華西街遊行抗議,即使已過了三十年,看當年的錄像依然讓人動容震撼不已:社運人士擠滿了花街柳巷,用各族語言大喊」各位親愛的姊妹們,我們身體不是被糟蹋的,趕快逃出來.....」,民眾往小氣窗裡丟紙和筆幫助她們與外面連絡


這場頂著壓力進行的運動充滿道德正確,從此一般民眾才對女權運動慢慢改觀;當年有首歌曲《華西街的一蕊花》,也算是閩南語搖滾的傑作,幾乎成了反雛妓運動的主題曲,歌手蕭福德他在歌曲裡只是單純地描述所見,不帶有任何批判,卻字句都令人省思


華西街的一蕊花 伊開在黑黑暗暗的巷仔底

華西街的一蕊花 伊看起來嘛才十五、六歲

華西街的一蕊花 嘸知啥物人逼伊來賣

華西街的一蕊花 伊開閣卡(再)美嘛是愛(要)繼續做


歌裡有句「咱所敬愛的緣投(英俊)少年仔警察先生,啊涼勢啊涼勢在彼塊泡茶」,反諷對這一切視而不見的公權力,之後,華西街的雛妓問題一直到90年代才慢慢解決。


華西街走到底是貴陽街,號稱臺北第一街,舊名蕃薯市街;艋舺開港後的第一條街道;萬華這一帶在」總統府」的西南邊,所以對應的街道名稱都是中國西南地名:貴陽、西康、西昌、昆明......


貴陽街上的青山宮是附近的宗教中心,這一帶以前是泉州移民的聚集地,供奉靈安尊王,被認為是去瘟疫的神明,2003年附近的和平醫院爆發SARS疫情,青山宮便破例在不是青山王聖誕的日子舉行祈福遶境。


靈安尊王也是附近娼妓的精神寄託,理由是他既然被認為能去瘟疫,自然也能保佑不受性病感染;青山宮以前重修時,附近的酒家也捐獻了不少。

日本殖民時期酒家女的捐獻品

貴陽街往前走是西昌路,一路走到西昌路夜市,儘管這裡號稱」觀光夜市」,賣吃的也只有幾攤,整條街幾乎都是賣以中老年客群為主的商品,而且,這裡俗稱」賊仔市」,以前專賣來路不明的舊貨,到現在,仍然會出現一些不知所云的玩意。


這裡賣的古董,不用說,一定不是真的古董


秉持著手上有什麼就賣什麼的精神,只擺了幾件東西:用過的茶杯,拆下來已經發黃的水龍頭


穿過的鞋子,還沒上色的手辦


兩個中年男人在賣舊布娃娃


老頭手上拿的是.....肉...肉靈芝吧!他還一直吧嘰吧嘰地捏著


總之,來挑舊貨的很多都是老人,要不就是賣給遊民的東西,什麼廢五金、舊衣服、手錶首飾色情光碟唱片機啥啥啥的這裡都會看到,你抱著獵奇心態逛逛吃吃還是可以的。


如果你注意一下,西昌路市集兩側的旗樓,也有很多歌友會茶店,還站著不少濃妝豔抹的中老年婦女,你完全知道她們是幹嘛的;如果說梧州街那的性工作者年齡段在30-40歲,那麼,西昌路這裡可能都在50歲以上,這裡的性工作者以臺灣本地人為主。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那麼大年紀了還出來賣,有些甚至快七十了,之前有新聞報導一位80歲拿著拐杖還在賣,著實讓人心酸;她們以前大都是寶鬥裡的公娼,但自從廢公娼後她們也沒其他謀生技能,只能淪落為私娼


她們在年齡條件上比不過梧州街那比較年輕的妹子(?),只能做低價生意,客人要不就是老大爺要不就遊民,幾年前這帶最爆炸性的新聞就是一位六十幾的流鶯染上愛滋,接觸了八百多人,人人自危。


自從臺北廢除公娼制度之後,這種行業走入了地下,從沒消失過,反而讓這些性工作者工作安全更沒保障;關於要不要畫一片作為」性產業專區」便於管理,也差不多爭論了快20年也沒結果;這種事,當作沒看到只會讓它越來越畸形。


臺北12區,萬華是最老、卻也是最生猛、最獵奇的一個行政區,大概跟你對臺北的文藝印象搭不上邊,很多地方被刻意遺忘,視而不見,只是它卻活色生香地在那裡,赤裸裸地展現旺盛的欲望。


相關焦點

  • 臺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到臺灣旅遊的人一般都見過「艋舺」兩個字。這其實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條老街名字,但艋舺老街並不僅指一條街,而是指這一地區以艋舺為起始點發展的街區。萬華區位於臺北市西南部,東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西面環繞淡水河與新北市為界,南至新店溪,全區呈「胃囊」形狀。
  • 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
  • 臺北市府自製電影「艋舺」營銷臺北引爭議
    被視為營銷臺北市的指標電影「艋舺」,劇中重現剝皮寮古街景,並演出幫派械鬥等情節。圖/聯合報鈕承澤(左)執導、阮經天主演的新片"艋舺"還未上映,已引來是否對當地造成汙名化的討論。圖/聯合報華夏經緯網11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痞子英雄」、「不能沒有你」讓高雄市大為風光,臺北市寄望明年春節上片的「艋舺」可以好好的營銷臺北。不過,「艋舺」還沒上映,近日卻先引起當地裡長反彈及網絡熱烈討論。據報導,城市營銷成為最近熱門話題,金鐘獎、金馬獎最大贏家「痞子英雄」和「不能沒有你」,都在高雄取景,讓高雄市政府出盡風頭。
  • 「艋舺」:尋找臺北城市繁華的起點
    萬華最初的名字叫「艋舺」,原意是早年附近的高山族人所用的叫「Manka」的獨木舟。清代以後,來自福建泉州的移民進入今天的貴陽街一帶,建立拓墾據點,漸成聚落和市街。高山族人划著獨木舟循淡水河前來與漢族人進行交易,岸邊常常聚集了許多獨木舟,「艋舺」因此得名。清乾隆末葉至道光初年,「艋舺」憑藉貿易活動的繁盛迅速興起,也奠定了臺北城市發展的根基,漸漸成為臺灣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 臺灣「行政院」擬討論設紅燈區 臺北市長反對
    臺灣「內政部」近日委託學者完成性工作者除罪化研究,建議臺灣仿荷蘭設紅燈區,與其讓色情各處泛濫,不如設置專區,區內娼、嫖與經營者都不罰,但區外娼、嫖皆罰,預計本月下旬送交「行政院」人權小組討論。至於哪些縣市要設專區,則由各縣市舉行「公投」或交「議會」決定。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艋舺》因為一根雞腿踏入黑道,勝過古惑仔的經典!你看過沒?
    《艋舺》這是一部地道的臺灣本土電影。(臺灣人不說「地道」,他們說「道地」。)它除了年輕人的打打殺殺兄弟義氣之外,還包含了臺灣特定的文化。首先「艋舺「這個地方,它是臺北最早的街市,繁華的商業區,風雲際會的碼頭,其地位大概相當於香港的廟街。
  • 從等一個人咖啡到艋舺,臺北的電影打開方式.
    最近昆明的綿綿陰雨,老是把我拉進回憶,想起那個雨夜的臺北。(夜臺北 此圖來源於百度)臺北雨夜,加上不停地餘震,整個城市顯得迷離,惹人更加想追尋她的腳步,便帶上雨傘出了門。(電影片段無敵男子漢咖啡)最後很幸運的點到每天限量一杯冰的老闆娘特調咖啡,還有店員推薦的鬆餅。
  • 十年「拉皮」改頭換面 臺北老街借「艋舺」起航
    今年9月,臺北剝皮寮老街修復開放一周年,「翻開老相簿——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正在此熱鬧舉行。一年來,這裡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已經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這個時下臺灣年輕人必去的老街,在《艋舺》這部電影的「加持」下,成為臺灣觀光業和電影業相得益彰的典範。  今年臺灣的電影市場上,《艋舺》是一朵奇葩。
  • 再訪臺北艋舺龍山寺,「單身狗」必拜的臺灣最靈驗的「月老」
    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華麗的山門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臺灣觀察臺北的咖啡館:從情色場所到民主自治運動源流
    我相信很多人對臺北的記憶,最初皆不是來自歷史書,而是恰如對香港的記憶來自港片一樣,對臺北的記憶大多來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而這些流行歌裡,不是酒色曖昧就是咖啡香醇,瀰漫著溼潤的憂傷,以及動人的快活,這也構成了我們對咖啡想像的一部分。臺北的咖啡記憶,本來就是這樣充滿美好和憂傷的,從100年以前,就這樣。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臺北,或許是《河濱公園》裡一口一口吃著冰,又一口一口咽著眼淚;是《七裡香》的窗外,麻雀在不停多嘴;是《忠孝東路走九遍》也走不盡的曾經的點點滴滴;是在《艋舺》的暗夜裡狂奔;是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去放天燈;更多的,卻是《你不知道的事》……這些是我看過的臺北,這些又不全是我走過的臺北。
  • 《艋舺》之後,一個了不起的阮經天
    你聽我慢慢說:阮經天出道這10多年,從墾丁到臺北,從北京到佛羅倫斯,從《我在墾丁天氣晴》到《艋舺》,再到《軍中樂園》、《暴走神探》和即將上映的《謀殺似水年華》,這枚老鮮肉,因此,有了這部成就阮經天的《艋舺》。◐ ◐ ◐✎ 艋舺古惑仔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2009年,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已經完成修復。   這條斥資3.4億元新臺幣整復的老街,改頭換面後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借給電影《艋舺》進行長達半年的拍攝工作。
  • 艋舺龍山寺 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艋舺龍山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 本寺總面積約1,800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宮殿式建築物。
  • 臺北艋舺廟會 , 遶境人數創新高 , 太熱鬧惹民怨.
    >↓↓↓戳下面視頻觀看臺北市艋舺青山宮建宮由於現場許多人未戴口罩,連臺北市長柯文哲都被抓包,提醒民眾,疫情還沒過去,公眾場所要戴上口罩,希望大家遵循疫情指揮中心指導,團結守護臺灣。青山宮暗訪遶境活動被列為臺北市民俗文化資產,也是三大宗教民俗廟會活動之一,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現在的臺灣省,其第一大都市毫無疑問是臺北,以臺北為中心的都市圈人口有700多萬人(如果再擴大一點,把桃園加上,人口更是達到920萬),經濟佔整個臺灣的大半。不過事實上,臺北並不是臺灣島的傳統中心,臺島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這麼一句俗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指的是臺灣島最繁榮的三個城鎮。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清康熙年間,福建民眾到這一帶開墾拓荒,用一種叫Mankah的獨木舟運載土產進行交易,墾民以「艋舺」稱之。清乾隆三年,也就是1738年,民眾迎請福建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興建艋舺龍山寺。
  • 想像你現在就是艋舺的角頭兄弟,在臺北的八大胡同吃點江湖味道
    臺北臺北萬華區除了西門町還有一座隱與胡同的老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