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尋找臺北城市繁華的起點

2021-01-15 搜狐網

  新華網臺北12月22日電(記者 陳鍵興茆雷磊)冬雨霏霏,穿過貴陽街,走到華西街,不用打傘,走在騎樓下,可以親近每一間質樸而豐盈的店鋪。走著走著,突然發現街對面有一處華美的廟宇——龍山寺,雕梁畫棟,周遭卻是新式的樓群。

  這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片街區,街道不寬,行人不多,市面上也不是很熱鬧,街市和飄著的細雨組合成一幅靜謐的水彩畫。很難想像,萬華,是這個城市的起點,在一百多年前曾經極度繁華。日前,記者抵臺進行「臺灣都市建設與管理」專題報導,第一個探訪地點就選擇了這裡。

  萬華最初的名字叫「艋舺」,原意是早年附近的高山族人所用的叫「Manka」的獨木舟。清代以後,來自福建泉州的移民進入今天的貴陽街一帶,建立拓墾據點,漸成聚落和市街。高山族人划著獨木舟循淡水河前來與漢族人進行交易,岸邊常常聚集了許多獨木舟,「艋舺」因此得名。清乾隆末葉至道光初年,「艋舺」憑藉貿易活動的繁盛迅速興起,也奠定了臺北城市發展的根基,漸漸成為臺灣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終於在1875年,清政府正式允準設置「臺北府」,府城地點就選在臨近「艋舺」的空地上。

  今天,淡水河上獨木舟雲集的景象早已是遙遠的記憶,連淡水河也被高高的堤岸遮攔起來,臺北市的商業中心區幾經轉移,已經沒有多少人會再提起「艋舺」當年的鼎盛風華。

  在萬華區生活了20多年的張先生對記者說:「以前有句諺語,『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舺』,這個地方過去真是很繁華的,現在已變成一個很老的社區了。」歲月流轉,「艋舺」在時間的走廊裡變得沉默了,甚至是凋零了。走在街頭,已經幾乎搜尋不到任何歷史的痕跡,只有那些「掩藏」在現代都市建築中的老廟宇還留有一點舊時的風情。

  「艋舺」在崛起後又迅速地沒落,在臺北近20年來的都市新發展中還一度因髒亂備受詬病,這種變故有著複雜的原因。所幸的是,與臺北市其它區域相比,這裡保存了更多的閩南民風,恬淡而從容,敦厚而釋然。記者穿過萬華區裡幾條交錯的老街,感受到的是一種舒緩和平靜。雖然老舊的民居早已被現代的樓宇取代,但龍山寺依舊香火旺盛,許多老住戶每天都會到這裡虔誠膜拜。雖然這裡沒有了商家雲集、人流如織的喧囂,但貴陽街上還開著不少的老店鋪,默默經營著傳統風味的貨品。

  多少年來,歷史的記憶在臺北現代都市的擴張中風化、消逝,是許多臺北人心中的痛,「艋舺」就是一例。這樣的反思逐漸轉化為臺北人在都市發展中的一種觀念,萬華在追憶「艋舺」中開始了重生的歷程:廣州街、梧州街、華西街和西昌街的四個傳統夜市進行了改造,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光人潮;臺北鳥街、青草巷等傳統商業街,也精心設置了各具特色的商業主題;康定路口一處廢棄的煤氣工廠得到了保護性開發,打造出「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的公共藝術空間……

  「艋舺」的故事,是臺北城市日記的第一篇。無論往日的絕代繁華,還是今日的努力重生,都真實記錄了臺北城市經營的足跡。即將卸任的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廖鹹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認識歷史對我們的意義,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從歷史中看到當前,重新找到創造的空間和能力。」

(責任編輯:王偉)

相關焦點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艋舺》的故事不算很豐滿,但是導演鈕承澤卻將它拍得很飽滿,暗黃的懷舊色調,八十年代的臺灣,背景中傳統的閩南民居,日治下遺存的氣息,繁華的高樓大廈之外的另一面:幫派的恩怨情仇、底層的市井生活一一展現出來。
  • 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
  • 臺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到臺灣旅遊的人一般都見過「艋舺」兩個字。這其實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條老街名字,但艋舺老街並不僅指一條街,而是指這一地區以艋舺為起始點發展的街區。萬華區位於臺北市西南部,東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西面環繞淡水河與新北市為界,南至新店溪,全區呈「胃囊」形狀。
  • 十年「拉皮」改頭換面 臺北老街借「艋舺」起航
    今年9月,臺北剝皮寮老街修復開放一周年,「翻開老相簿——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正在此熱鬧舉行。一年來,這裡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已經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這個時下臺灣年輕人必去的老街,在《艋舺》這部電影的「加持」下,成為臺灣觀光業和電影業相得益彰的典範。  今年臺灣的電影市場上,《艋舺》是一朵奇葩。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臺北市府自製電影「艋舺」營銷臺北引爭議
    被視為營銷臺北市的指標電影「艋舺」,劇中重現剝皮寮古街景,並演出幫派械鬥等情節。圖/聯合報鈕承澤(左)執導、阮經天主演的新片"艋舺"還未上映,已引來是否對當地造成汙名化的討論。圖/聯合報華夏經緯網11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痞子英雄」、「不能沒有你」讓高雄市大為風光,臺北市寄望明年春節上片的「艋舺」可以好好的營銷臺北。不過,「艋舺」還沒上映,近日卻先引起當地裡長反彈及網絡熱烈討論。據報導,城市營銷成為最近熱門話題,金鐘獎、金馬獎最大贏家「痞子英雄」和「不能沒有你」,都在高雄取景,讓高雄市政府出盡風頭。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一年以來,已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 從等一個人咖啡到艋舺,臺北的電影打開方式.
    最近昆明的綿綿陰雨,老是把我拉進回憶,想起那個雨夜的臺北。(夜臺北 此圖來源於百度)臺北雨夜,加上不停地餘震,整個城市顯得迷離,惹人更加想追尋她的腳步,便帶上雨傘出了門。臺灣的計程車司機都很健談,汽車在雨中穿行,聽著這座城市的歷史和變遷,以及那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別有一番韻味。
  • 在臺北唯有這地方留下的是城市的歷史與光輝歲月
    清朝所建的臺北城,那1.4公裡的城牆建於大稻埕與艋舺之間,這座有城牆的新府,和代表著舊臺北的大稻埕與艋舺,並成為臺北三市街。這裡地如其名有著繁華的商鋪,如紡織布、南北貨和藥店等。還有各式各樣的娛樂場所,如永樂座戲院、淡水戲館和江山樓等。許多當地人會推薦你去大稻埕區域的迪化老街,這是一條反應了大稻埕興衰的商街,在這條長達800米的街區,遍布了保存尚好的老建築,街旁皆是中藥,茶葉,南北貨商鋪。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艋舺》緣起篇:追根溯源全面解析誕生歷程
    搜狐娛樂為您傾情奉獻獨家策劃——「《艋舺》揚帆起航,遠大航程的起點」,為您精密解讀《艋舺》成功元素,獨家披露幕後秘辛,全篇共分五期,本期為您講述的是「《艋舺》之緣起」。不管是『艋舺』這兩個字的意義、這個場域之於臺北的歷史意義或它現存的形形色色,都給了我相當豐富的感受。」  艋舺是臺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一個因河運而開始發展的內港,也是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1920年,日本人將臺北改制為臺北州,施行地方制度,將艋舺改為萬華,取其「萬年均能繁華」之意。
  • 臺灣寫真: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
    中新社臺北8月18日電 題: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踏上臺北艋舺大道旁的和平青草園,鼓聲鼎沸、人頭攢動,由「90後」組成的布袋戲團演出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一旁的八家將畫師正為家長懷中的幼兒描畫臉譜
  • 《艋舺》裡趙又廷阮經天拜把子的龍山寺,居然是求姻緣最靈的寺廟
    龍山寺,位於 臺北 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亦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是 臺北 著名的文化古蹟,與 臺北 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 臺北 旅遊之四大勝地;這裡也是 臺北 香火最旺的寺廟,與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 臺北 三大廟。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清康熙年間,福建民眾到這一帶開墾拓荒,用一種叫Mankah的獨木舟運載土產進行交易,墾民以「艋舺」稱之。清乾隆三年,也就是1738年,民眾迎請福建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興建艋舺龍山寺。
  • 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江湖雜談 第2頁:《艋舺》主創說法:重現80年代繁華   《艋舺》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艋舺》江湖雜談  青春歲月現在,混黑幫是混曖昧的  不知道鈕承澤是如何定義話題蓋天、博得眼球的新作《艋舺》,如果他說是青春片,甚至是偶像片,那我覺得該片質量堪稱上乘,有各色型男,有灑狗血的煽情細節,甚至有能夠讓時尚達人為之興奮的復古元素??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現在的臺灣省,其第一大都市毫無疑問是臺北,以臺北為中心的都市圈人口有700多萬人(如果再擴大一點,把桃園加上,人口更是達到920萬),經濟佔整個臺灣的大半。不過事實上,臺北並不是臺灣島的傳統中心,臺島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這麼一句俗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指的是臺灣島最繁榮的三個城鎮。
  • 艋舺龍山寺 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艋舺龍山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 本寺總面積約1,800坪,坐北朝南,為三進四合院之中國宮殿式建築物。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多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復維護,如今這裡擁有萬華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因此,臺灣電影《艋舺》熱映後,取景地剝皮寮聲名鵲起,讓遊客慕名而來,探究它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這裡為何叫「剝皮寮」?
  • 在臺北過往最繁華的地方,尋找它曾經的味道
    對於臺北的記憶,我的大部分感官來自於《藍色大門》。電影的最後,桂綸鎂與陳柏霖經常塗鴉的牆上,桂綸鎂曾經寫著的那段話「我是女生,我愛男生。臺灣的天空有一片海。」讓我對臺北這座城市,有了屬於自己青春的嚮往。只是青春,是會隨著時間消失的。
  • 2020 臺北萬華「艋舺拼場」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
    2020年臺北萬華「艋舺拼場」於11月27日至12月13日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今年一樣有5項經典主題,但與去年走傳統路線:燈籠、制香、佛像、糕點與青草,改為『印刷、理髮、金工、刺繡、青草』,巧妙地把萬華的傳統與新創品牌融合,將會看到經典產業東鑫印刷、臺北紅玫瑰理髮廳、金和貴銀樓、南新繡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