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臺灣過去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用來概括其早期南、中、北三地的初始繁盛市街,其中的「艋舺」,就是現今臺北萬華區一帶的老街區。

  據考,「艋舺」系以淡水河與新店溪匯流處聚集的一種小獨木舟為名,是臺北地區最早發展的市街。而今艋舺已非正式地名,而艋舺情調,卻依然在臺北老街飄灑,且頗顯時尚。

  臺北的「艋舺」老城區,而今有兩個「高光點」,一是老味十足的龍山寺商圈,一是新潮時尚的西門町商圈。其中後起的西門町一帶早已成為吸引觀光客的熱地,而龍山寺周邊卻一度有些「養在深閨」的意思。不過如今情形正在改變,其中一個重要看點,便是新近漸熱的「剝皮寮」。

  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的這條老街巷,據說得名於早年剝樹皮的營生。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有開發初期的空間形態,並由此成為影片《艋舺》的主場景地。步入這條令人恍若時光倒流的街巷,各個時期的各種行當沿街排列,而頗為吸引眼球的,還有街頭那座《艋舺》中黑道大佬居住的混合閩式與西式的宅院。內中陳列影片中的布景、服飾和械鬥刀具等器物。門口指示版上,甚至還有臺北市長郝龍斌至此一遊的籤名。

  剝皮寮已經修整的街巷內,有不少來來去去的小學生乃至託兒所孩童,在老師引領下參觀。更有不少在此拍攝婚紗和藝術照的時尚男女。將這裡妝點得十分活躍。

  走出不遠,便來到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龍山寺。廟內供奉的神明超過百尊,其各個殿堂及相關建築工藝十分精湛。作為當地居民的信仰重地,至今香火興旺。龍山寺右側街巷內,留存著清代墾拓艋舺的泉州人為防盜賊襲擾而設置的「隘門」,及其附屬防衛巷道。而這又是影片《艋舺》中兩派人馬爭鬥衝突的重點場景。吸引著不少遊人在此拍照留影。而龍山寺左則,還有一條以傳統的「青草藥」鋪雲集而聞名的青草巷,也曾在《艋舺》中入鏡。

  距此不遠處的華西街夜市,是臺灣首個觀光夜市,堪稱島內「夜市文化」的鼻祖。這裡匯聚了臺北老街的傳統飲食精粹,頗多老字號。諸如蚵仔面線、魷魚羹、切仔面、肉粥、仙草冰、胡椒餅、甜不辣等臺灣民間傳統吃食,足以讓人大快朵頤。

  沿龍山寺周邊往較後興起的西門町一路走去。依然每每有新的發現。這裡的街巷多以大陸各地城市命名,刻顯兩岸血緣聯繫。而不同行當的自然聚集,又讓這些街巷形成種種特色街區,如戲服街、鐘錶街、禮服街、獎盃獎牌街、佛具街、小吃街、異國餐飲街、紋身街等。這裡還有一條「川菜街」,街巷內雲集著50年老店黔園川菜館,以及我家川菜、小成都川菜、真川味老店等一批四川風味的店鋪。

  西門町商圈似乎更為吸引追潮的年輕人。這裡電影院多、新潮店鋪多、明星出沒多、流行演藝多、外國遊人多……由此折射出「艋舺」情調的另一個側面。這裡的百年老建筑西門紅樓,正在舉辦為臺北花博造勢的特展。這裡的影視一條街上,徐克新作《劍雨》正以一組碩大看板傾力造勢。

  西門町形形色色的店牌店招,也在在顯示著「艋舺」街區的創意、機智和幽默感,如賣飲品的「喝茶趣」、「好口杯」,賣服飾的「飾力範圍」、「貳店」等等。一家傘店的店頭招牌為:「晴天九折,下雨沒折」,引人會心一樂。也有另類的,如服飾店取名「夠壞堂」,茶館取名「出軌」,更有一家赫然自號「便所主題餐廳」,不僅外觀裝扮成公廁模樣,所用餐盤亦皆打造成抽水馬桶形狀。

  街區內頒發的一份導覽圖,將現如今的「艋舺」情調解讀為:新潮與舊味的混搭。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採。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
  • 臺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到臺灣旅遊的人一般都見過「艋舺」兩個字。這其實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條老街名字,但艋舺老街並不僅指一條街,而是指這一地區以艋舺為起始點發展的街區。萬華區位於臺北市西南部,東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西面環繞淡水河與新北市為界,南至新店溪,全區呈「胃囊」形狀。
  • 十年「拉皮」改頭換面 臺北老街借「艋舺」起航
    今年9月,臺北剝皮寮老街修復開放一周年,「翻開老相簿——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正在此熱鬧舉行。一年來,這裡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已經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這個時下臺灣年輕人必去的老街,在《艋舺》這部電影的「加持」下,成為臺灣觀光業和電影業相得益彰的典範。  今年臺灣的電影市場上,《艋舺》是一朵奇葩。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如今到臺北旅遊,一個之前略顯陌生的名字——「剝皮寮老街」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多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復維護,如今這裡擁有萬華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
  • 百年迪化老街,給你一個古早味的臺灣,看疫情下的臺北年貨街氛圍
    若想感受一下老臺灣昔日風華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老街,它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是最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洋樓、現代主義以及巴洛克式的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眼前,有著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樸的一面。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2018年03月27日 11:11   來源:福建日報
  • 臺北寫真:在西門町感受臺北電影節(圖)
    臺北寫真:在西門町感受臺北電影節(圖) 2008年06月20日 22: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六月二十日電 題:在西門町感受臺北電影節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耿軍  電影節不都是在電影院裡舉辦的。沒有紅毯、沒有巨星,在臺北西門町街頭,你就可以直接感受懷舊而又時尚的臺北電影節。
  • 臺灣之美——臺灣老街
    西洋人曾歌詠說:廢墟的存在,是土地的記憶,也是土地的歷史。我  17世紀末,本區有平埔族「紗帽廚社」沿著河流散居,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名為Mankah的獨木舟。清康熙48年(1709),泉州移民陳賴章獲準開墾臺北盆地,從新莊拓墾到此,見舟船翔集,於是以「艋舺」稱之,並搭蓋了幾間茅屋作為據點,成為臺北第一條市街的雛型。若說臺北的繁榮始於萬華,一點也不為過。
  • 漫步老街,和臺北來一次深情凝望
    對於臺北,很多人知道她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然而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背後,很多老街卻在默默散發著歲月的芬芳。下面就跟隨我們的駐臺記者鄭妙去漫步臺北周邊那些老街,看歲月流轉,品歷史滄桑。 但凡了解臺灣的人都知道,「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是臺灣的歷史軸線。
  • 「艋舺」:尋找臺北城市繁華的起點
    日前,記者抵臺進行「臺灣都市建設與管理」專題報導,第一個探訪地點就選擇了這裡。  萬華最初的名字叫「艋舺」,原意是早年附近的高山族人所用的叫「Manka」的獨木舟。清代以後,來自福建泉州的移民進入今天的貴陽街一帶,建立拓墾據點,漸成聚落和市街。高山族人划著獨木舟循淡水河前來與漢族人進行交易,岸邊常常聚集了許多獨木舟,「艋舺」因此得名。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用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2010年底,臺灣本土片《艋舺》的電影場景進行了拆除,這引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 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 從等一個人咖啡到艋舺,臺北的電影打開方式.
    在做找樂去旅行體驗師之前,我本身就是一個愛旅行、愛折騰的人,甚至因為兩部電影而去到臺灣。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2016年,臺北市商業處致力於打造臺北老街特色商業風貌,以文創融合在地文化與商業思維,改造店家獨有的品牌特色。兩年前這家中藥行開啟老店改造,從店內裝潢布置到經營理念都煥然一新。兩年時間,共有12家店翻轉變網紅店,讓老街煥發生機。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第一次去臺灣,竟然只去了臺北!很多人表示了驚訝。可是臺北想要逛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臺北,或許是《河濱公園》裡一口一口吃著冰,又一口一口咽著眼淚;是《七裡香》的窗外,麻雀在不停多嘴;是《忠孝東路走九遍》也走不盡的曾經的點點滴滴;是在《艋舺》的暗夜裡狂奔;是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去放天燈;更多的,卻是《你不知道的事》……這些是我看過的臺北,這些又不全是我走過的臺北。
  • 鈕承澤《艋舺》轟動臺灣 最初構想來自周董
    ,更創下臺灣本土電影史首周票房紀錄,連馬英九也揚言要抽空捧場。以上世紀80年代為背景的《艋舺》,則是趁著這股熱潮而生的,如果說,《海角七號》是靠口碑來慢熱,那《艋舺》則是上映即火爆。為了呈現一個融合復古、創意又具現代感的電影視覺風格。本片美術指導郭志達不僅花了很長的時間作調查,試圖還原20年前的剝皮寮老街,劇組更從南到北找來20年前的摩託車,拍攝太子幫車隊飆車戲。另外,劇組特別找來《老男孩》武術指導梁吉泳設計多場精彩打戲,拳拳到肉的寫實風格。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電影,曾經是我們了解臺灣最主要的一種方式。那些後來熟悉的建築、耳熟能詳的地名很多都是從臺灣電影中認識的。一部華麗生猛的青春片《艋舺》,讓很多人對臺灣這個有點怪怪的地名產生了興趣,「艋舺」又到底是哪裡呢?
  • 非著名旅遊地:臺北艋舺
    第一次知道臺灣有個地方叫艋舺,是因為那部電影《艋舺》。艋舺在臺北西部,過去不是什麼旅遊景點,能稱得上景點的是龍山寺。龍山寺這裡香火非常旺,不僅因為傳說的靈驗,還因為龍山寺裡供奉著道、佛、儒三教的神靈。可見艋舺原居住民的信仰是比較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