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3月26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在臺北龍山寺附近,有條聽起來很「奇怪」的老街叫作「剝皮寮」,它歷經百年風霜,卻依然完整地被保留下來,《艋舺》《戀戀風塵》《醬園生》等臺灣影視作品在此取景,使其聲名遠播。騎樓、紅磚牆、木門窗……導報駐臺記者日前來到這裡,見到一棟棟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建築,散發著揮之不去的原鄉情懷。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多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復維護,如今這裡擁有萬華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因此,臺灣電影《艋舺》熱映後,取景地剝皮寮聲名鵲起,讓遊客慕名而來,探究它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這裡為何叫「剝皮寮」?據了解,清朝從福州運往臺灣的木材運抵艋舺後,要先在此地搭建的工棚(寮)裡剝去樹皮,再輸往各地深加工。清嘉慶四年,此地名為「福皮寮」。清道光年間直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寮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稱為「北皮寮街」。臺灣光復後,由於「北皮寮」的閩南語發音與「剝皮寮」相近,因此被當地人稱為「剝皮寮」。
剝皮寮老街與閩南淵源深厚。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工作人員告訴導報駐臺記者,最早來剝皮寮老街定居的是泉州人,他們跨海而來,逐漸與當地人融合居住於此,因此如今這裡大部分居民的祖籍都在泉州。走進老街,是一棟棟不同場景的老店,街道不長,三四百米,寬三米,兩側多是一兩層樓高的磚木結構房屋,紅磚映襯黑瓦,深褐的木門、木窗,幽暗深長的騎廊,盡顯閩南建築風格,一派古意盎然。
歷經數百年,剝皮寮不僅見證了艋舺地區的滄海桑田,也記錄下了閩南人東渡入臺、辛苦創業的故事,這裡已成為閩臺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來源: 臺海網)
臺灣寫真: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
中新社臺北8月18日電 題: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踏上臺北艋舺大道旁的和平青草園,鼓聲鼎沸、人頭攢動,由「90後」組成的布袋戲團演出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一旁的八家將畫師正為家長懷中的幼兒描畫臉譜。
18日,艋舺生活節為規劃多年的艋舺城市博物館拉開序幕。這片臺北古早風最為濃鬱的城區,生機盎然。
艋舺,被視為臺北的發源地,在清朝末年商賈雲集,繁榮樣貌一時無二;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按照日語發音將此地易名為萬華,並沿用至今。
數年前,一部同名電影將此地的名氣再度打響。時至今日,遊客因影片劇情,只知艋舺曾是幫派林立的魚龍混雜之地,而不了解這裡因不同時代的建築交織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比如剝皮寮始建於清朝,隔壁的廣州街是日據時期的主要街道,與其垂直的康定路則是在兩蔣主政期間建設、命名的。」四代家人皆居住於艋舺的施景耀站在地圖旁,向中新社記者講述,「這裡經歷數百年的歷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環顧四周都是古蹟、老房子,非常適合作城市博物館。」
近年,臺北市政府陸續研擬包括北投、大稻埕、城中、艋舺、城南在內的五處城市博物館。用市長柯文哲的話介紹,這裡將是「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古老的歷史建築、充滿風味的老街區,加上各種創新元素,這些地方不再只是熱鬧的舊城區,還是一座活的、突破空間限制的城市博物館。
據了解,截至目前,萬華區內已有上百家傳統店鋪加入行動支付的行列。施景耀說,透過策展,希望人們進入艋舺的每一間店家都能感受到現代科技元素和在地生活氣息的結合,體驗類似博物館般的人文蘊含。
在當日的生活節上還能感受到,城市博物館項目正在使「老」艋舺煥發「新」面貌。
位於艋舺核心區的龍山寺是臺北流浪民眾的聚集地,相當數量的無家可歸者拖著行李在此艱難度日。多年來,艋舺都是全臺北人口老化及外流最為嚴重之地。街邊的攤位前,名為「培根市集」的活動則為艋舺帶來年輕元素。
「培根市集並不賣培根,而是指培力和草根。」志工林玲安說,這個活動由臺北的20多個社會服務團隊組成,它們致力於就業服務、社區營造、食農教育等方面工作。希望透過培根市集的品牌,幫助社會弱勢人群,改善老城區居民生活。
另一位年長的志工徐天卓介紹,「培根市集」的社服團隊經過組織策劃,幫助露宿街頭的人們自食其力,做一些手工品並協助販賣。團隊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其中很多是大學生,「我為這些年輕人感到驕傲」。
可以看到,不論是志工還是遊客,年輕人是生活節上的主要面孔。在城市博物館策劃團隊的帶領下,傳承數代的店鋪於年輕掌柜的打理下,現代感、科技感十足。傳統文化與文創理念的結合,讓艋舺繼續發揮「老」的優勢,同時煥發新能量。(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剝皮寮老街騎廊有著濃濃閩南味
許多影視劇在剝皮寮老街拍攝
遊客拍照留念
在臺北,有這樣一條街,它歷經百年風雨,《艋舺》《戀戀風塵》等臺灣叫座電影都在此取景,這條老街叫作「剝皮寮」。
騎廊、紅磚牆、木門窗……在剝皮寮老街上,一棟棟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建築已經成為一道風景,訴說著剝皮寮的閩南緣。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幾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繕。臺灣電影《艋舺》熱映後,取景地剝皮寮聲名鵲起,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探究它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剝皮寮老街與閩南淵源深厚。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早來剝皮寮老街定居的是福建泉州人,因此這裡大部分居民的祖籍都在泉州。剝皮寮老街不長,約三四百米,寬三米,兩側多是一二層樓高的磚木結構房屋,紅磚映襯黑瓦,深褐的木門、木窗,深長的騎廊,盡顯閩南建築風格。
剝皮寮為何取了這麼一個拗口的名字?據介紹,清代從福州運往臺灣的木材運抵艋舺後,要先在此地搭建的工棚(寮)裡剝去樹皮,再輸往各地深加工。清嘉慶年間,此地名為「福皮寮」。清道光年間直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寮」。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時,老街被稱為「北皮寮」。抗戰勝利後,由於「北皮寮」的閩南話發音與「剝皮寮」相近,因此被當地人稱為「剝皮寮」。
歷經百年,剝皮寮不僅見證了艋舺的滄桑,也留下了福建人跨海入臺、創業打拼的足跡,成為閩臺民眾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本報駐臺記者 吳洪 文/圖)(來源:福建日報)
最不尋常舊巷陌
臺北的地標建築,向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高聳入雲的101大樓,有人說是意涵豐富的中正紀念堂,有人說是古色古香的圓山飯店。其實,不動聲色而韻味悠長的臺北老街,似乎更應該投上一票。
那一條條隱藏在光鮮亮麗臺北城裡的老街巷,歷史可能有數百年,但長度往往也僅有數百米而已。平日裡穿行其間,就像翻閱著一本厚厚的新書,突然發現裡面夾帶著幾張早已發黃的老照片——剝皮寮街道蜿蜒兩側的,多是一二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紅磚映襯黑瓦和深褐的木門、木窗,顯得古意盎然;貴德街,乍見這條街時,會以為只是一條后街小巷,很難想像,100多年前它是臺北最早的洋樓街;而迪化街是臺北保存最完整的一條老街,走進去,依然能見到一幢幢相連的老樓,多是兩三層,不少還保存著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裝飾。
昔日的繁華記憶
沉寂已久的剝皮寮老街,因為電影《艋舺》的拍攝而重新為人熟知。事實上,人們早已把這裡當成尋找記憶的懷舊之所。
「茶館、表店、私塾、米鋪、浴室、理髮店、日式旅館……這裡什麼都有。」談起剝皮寮往日的繁華,91歲的老住戶陳金春向記者敘述道,隨後指著一棟老建築喃喃自語:「我常到這家長壽號茶坊喝茶……」陳金春身邊,長壽號後人陳碧雲女士也回到了昔日的記憶:「這房子是阿公自己蓋的,我們家族在這裡生活很久,我整個童年都在這裡。」
同樣留有童年記憶的,還有寫《臺北老街》一書的文史專家莊永明。出生在大稻埕建昌街的他,念念不忘小時候曾在騎樓裡踩在厚積如毯的茉莉花(燻茶用)上跑,也曾攀著「疊成一座座城堡高」的茶箱爬。
大稻埕的發展,和茶緊密相連。1891年,才20歲的當地茶商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把握住當時臺灣茶葉外銷的黃金時代,成功開拓南洋市場而成為巨富。位於貴德街73號的陳天來故居建於1920年,當時陳天來聘請福建師傅,模仿廈門一帶中西合璧的風格,採用歐式的古立柱及大拱廊、泥塑的雕飾、拱窗,兩側搭配凸窗塔樓,整個洋房格局華麗氣派。
和貴德街相鄰不遠,如今的迪化街同樣遠離了現代的繁華喧囂,這裡那些傳統的佛具店、繡莊、青草藥店、糕餅店依然執著地生存著。每到傳統節日,臺北人還會特意到這裡置辦貨物,只有此時,迪化街才又重現昔日的盛景。
老房子背後的人與事
除了茶以外,大稻埕人豐富的文化與生活型態,也是臺北之最。貴德街附近的西寧北路86巷,巷裡有一排不起眼的舊屋。如今其他屋子外壁都已改貼磁磚,唯獨4號門的二層樓房仍維持原貌,陳舊的紅磚及木窗,更顯得落寞寂寥。這屋子是李臨秋的故居。
李臨秋是日據時代臺灣歌謠《望春風》的詞作者。1933年李臨秋創作這首歌時,才25歲。根據晚年的回憶,他的靈感來自《西廂記》裡的詩句:「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望春風》字面上是描寫少女們情竇初開,心動又羞澀的情懷。後來,被引伸為描摹了當時臺灣社會民智漸開、民意思新的微妙心態。幾年前,臺北市政府與《聯合報》共同舉辦「歌謠百年臺灣」與「百年十大金曲」活動,《望春風》被民眾票選為第一名。斜陽草樹,尋常巷陌,現代柳永不經意的一曲吟哦,就唱出了市井黎庶近百年的心聲。
除了李臨秋,在當地老街留下痕跡的還有清末臺北首富李春生,辯士(早期臺灣默片時代,在電影院裡為觀眾講解劇情的人)詹天馬、義賊廖添丁等等……其實每一棟房子的背後,都藏著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故事,無論是姓陳、姓李、姓林、姓辜、姓周或姓黃;家族或顯赫,或卑微;故事或可歌可泣,或平淡如水。
誰忍心讓其消亡呢?
「大稻埕,一個多麼親切的鄉土地名,可惜被歷史淹沒了,被人們遺忘了,現在臺北的青少年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曾經有這麼一個地名。」莊永明慨嘆不已。大稻埕和艋舺,這兩個不同的歷史聚落盛衰相繼,先後發展出剝皮寮、貴德街和迪化街等不同的街道文化,也構築出今天台北市的原型。而今天的臺北人,更為熟悉的是臺北信義商圈,是101大樓、新光三越和威秀影城。
也是,走出老街,迎面而來的就是高樓大廈、巨幅廣告、綿延的車流、繁忙的立交橋等現代都市元素,讓人恍如隔世。風水輪流轉,莊永明懷舊之餘,只能哀婉地將迪化街形容為「臺北的殘夢」,而稱貴德街為「沒落的貴族」。
在現代化和都市化的過程中,老街也都曾面臨慘遭拆遷的命運。由於剝皮寮老街緊挨著老松小學,臺北市政府早就將其列為校舍預定地,但在市民的文保意識逐漸高漲後只得作罷。「倘若當年政府行動效率快速,上世紀70年代就徵地進行拆除,改建為老松小學校舍,則老街早就煙消雲散了。」一位參與剝皮寮老街保護抗爭的當事人心有餘悸地說。而1978年當局曾以迪化街建築陳舊雜亂為由,主張拆除重建並拓寬街道,由於業主的抗議,拓寬令無法執行,至1996年終於定案維持原狀,使這條臺北老街的原始風貌得以保留。
有人說,時光能留痕之處並不多,而臺北的老街保住了一些老建築。雖然它們多數都已處在風燭殘年中,畢竟幢幢都是歷史見證物,它能夠矗立便是一種幸事。這種「歷史教材」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再生,誰忍心讓其消亡呢?本報記者 任成琦(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攝影:鄧志慧)
臺北萬華區,是個有太多傳奇的地方。這個新舊並存的區域,擁有最新潮前衛的西門町,也有百年歷史的古剎龍山寺。過去許多人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位於臺北市老松小學校園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臺灣民眾熟知的古諺,用以形容清代臺灣三大繁華的港口城市,艋舺剝皮寮正是其中之一。該街道約成形於19世紀50年代的清治時期,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而自清朝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長約數百米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列為老松小學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1996年,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詩意鏡頭、寫意風格,侯孝賢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一景,也留住臺北城的戰後景況。
而後,臺灣地方文史人士積極呼籲政府保護剝皮寮老街。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2009年,緊鄰該小學的西段部分,完成修復。
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的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這條橫跨清代、日據、民國三個時代的老街,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
而這條斥資3.4億整復的老街,改頭換面後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借給電影《艋舺》進行長達半年的拍攝工作。《艋舺》一片獲得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大力協拍,除資金補助外,臺北市政府部門就有18個單位協助拍片,90%的場景都在剝皮寮。拍攝結束後,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斥資400萬將已搭建完成的拍攝場景予以保留與強化,以實際行動鼓勵本土電影「在地拍攝」,並推動萬華地區的觀光產業。
在剝皮寮老街的紅磚牆上彩繪鐵臂阿童木踩著3輪車,三仙老公標坐在龍舟上,活潑呈現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剝皮寮街區。可不要聽到剝皮寮就以為是要剝了你的皮,剝皮兩字曾有一說是指當時清代福州商船運進了杉木,都是在此剝去樹皮,因而得名。
昔日各行各業的商家字號情景通過這條老街都紛紛重現,如金夜冷飲、金山旅社、白雪錄影帶、得意假髮、高升銀樓等,「戲說臺灣」或「中國民間故事」突然在現實生活中上演。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艋舺》裡Geta老大的家,那塊造福鄉裡的匾額和栩栩如生的老虎畫作,劇中的扁鑽尺二都一一被保存下來,廳堂、吧檯、戲服、賭具應有盡有,通過文化資產的保留為萬華帶來新鮮元素,竭誠希望老舊事物都能夠通過文化賦予嶄新面貌,一直傳承下去。(人民網記者 潘健 鄧志慧 張葳 翁奇羽 董子龍7月9日於臺北報導)
交通資訊
剝皮寮歷史街區(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電話:00886-2-23361704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
交通:地鐵龍山寺站下,沿著西園路一段往北走,遇到廣州街後右轉,經過龍山寺後續行,過康定路後即可在左側看見剝皮寮歷史
「剝皮寮」老街一景。(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小學僅一墻之隔。學校裡專門有一處教學園地介紹老街的歷史。(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小學僅一墻之隔。學校裡專門有一處教學園地介紹老街的歷史。(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小學僅一墻之隔。學校裡專門有一處教學園地介紹老街的歷史。(攝影:鄧志慧)
臺灣電影《艋舺》的拍攝點。(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外景。(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外景。(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的開放時間。(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有一處房屋,屋內有一棵大榕樹與屋體融合於一體。(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外景。(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內的房屋。(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小學僅一墻之隔。學校裡專門有一處教學園地介紹老街的歷史。(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小學僅一墻之隔。學校裡專門有一處教學園地介紹老街的歷史。(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小學僅一墻之隔。學校裡專門有一處教學園地介紹老街的歷史。(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小學僅一墻之隔。學校裡專門有一處教學園地介紹老街的歷史。(攝影:鄧志慧
臺灣電影《艋舺》的拍攝點。(攝影:鄧志慧)
臺灣電影《艋舺》的拍攝點。(攝影:鄧志慧)
臺灣電影《艋舺》的拍攝點。(攝影:鄧志慧)
臺灣電影《艋舺》的拍攝點。(攝影:鄧志慧)
臺灣電影《艋舺》的拍攝點。(攝影:鄧志慧)
臺灣電影《艋舺》的拍攝點。(攝影:鄧志慧)
臺灣電影《艋舺》的拍攝點。(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一景。(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內老式的賓館。(攝影:鄧志慧)
剝皮寮老街內老式的賓館。(攝影:鄧志慧)
在剝皮寮老街的紅磚牆上彩繪鐵臂阿童木踩著3輪車,三仙老公標坐在龍舟上,活潑呈現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剝皮寮街區。(攝影:鄧志慧)
在剝皮寮老街的紅磚牆上彩繪鐵臂阿童木踩著3輪車,三仙老公標坐在龍舟上,活潑呈現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剝皮寮街區。(攝影:鄧志慧)(來源:人民網)
走吧!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喧鬧過後的剝皮寮,靜靜的,室內空間也空蕩蕩的,絲毫不見過往的文物展示與陳列,只有質樸又凹凸不平的紅磚牆隨著時間緩慢增添表面的皺紋。即使如此,剝皮寮在臺灣歷史上仍然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剝皮寮也出現許多偉大的小人物。
剝皮寮是昔時艋舺通往古亭莊的交通要道,街道以及兩旁的建築仍保留著清代時期的人文風貌與街道尺度。帶著舊地圖,我們從康定路173巷入口進入,會遇到秀英茶室,也是剝皮寮有名的傳統茶桌仔店,這裡以提供茶飲和點心為主,從日治時代到拆遷為止,有八十多年的歷史,簡單的長凳方桌搭配庶民小食,就可以消磨大半天的時間,有時閒聊談趣,有時對天發呆,中下階層的市井小民們在這裡對時局或批判或怨嘆,說著說著,一天又過去了,還是要繼續同樣的生活。
日祥旅社是另一間映照出社會底層生活型態的小旅社,日式木格窗立面,營業性質類似販仔間,費用便宜,客源複雜,房間陳設簡單,就象是個暫時的棲身之處,每個房間的小天地就是一個人的所有,一整排掛著房間鑰匙的木板象徵人們的來來去去,或許也有人從這裡發跡的吧?
續行廣州街這一面,也有長壽號茶桌仔店以及土炭市,以前沒有瓦斯,木炭煤炭的使用為主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土炭市。鳳翔浴室則是一間傳統的公共澡堂,因為當時居住空間不夠,無法設置浴室空間,才有了公共浴室的出現。類似日本的澡堂,屬於大眾開放式的淋浴空間,提供泡澡和熱水,也因為收費低廉,吸引許多鄰近的市井小民來此消費,其實說起來,也是因為生活的無奈啊。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再往前走一些,整個剝皮寮歷史街區不只康定路137巷,走幾步路就到的鄉土教育中心也包括在內,這裡有關於剝皮寮的常設展示,對於剝皮寮的了解可以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包含了教育與醫療的發展,教育的部份介紹了清朝的科舉制度以及日據時代的公學校,才發現清朝的科舉考試困難得很,想要衣錦還鄉還得通過重重關卡,也難怪會「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至於日據時代的小學校和公學校則將臺灣人子弟和日本人子弟分開就學,也突顯了當時臺灣人「二等公民」的艱難處境。
醫療部份,在西方醫學還未進入臺灣之時,漢方中藥是民間普遍面對疾病常使用的方式,當時的人們在廟裡求得藥籤後便交由專人搭配草藥服用,因此在龍山寺旁邊因應而起的青草巷頗負盛名,是富含傳統醫療智能的地方。後來在清同治年間,馬雅各傳教士將現代醫療傳入臺灣,開啟了臺灣現代醫療的發展,而後在艋舺行醫多年的呂阿昌醫師,他曾經獲得日本醫學博士,在艋舺地區時常免費醫治窮苦人家,仁心仁術,實踐了醫學最根本的救人精神。
在鄉土教育中心還能看到保存良好的清朝建築,騎樓(亭仔腳)讓過往行人免於淋雨,二樓的廁所如何讓排洩物順利往下移動,在一百多年的歷史建築裡走動,想像先民的生活作息,長形連棟街屋裡的食衣住行育樂彷佛曆歷在目,這或許是現代生活沒有的樂趣與智能。
哪裡去
剝皮寮歷史街區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