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見聞」之剝皮寮街區,老臺北的時代記憶

2020-12-20 懶遊的故事

剝皮寮老街,就位於今日,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鄰廣州街。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裡,佔據最顯眼位置的,就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中心於2006年2月23日正式開館運營,馬英九親臨剪彩,教育中心不僅成為大小朋友喜愛的本土教學園地,為臺北市本土教育工作注入活水源頭,更成了文化旅遊的好去處為老街活化再利用樹立了新典範。

導覽圖

請看此圖,簡單熟悉一下剝皮寮街區。其實並不大,從龍山寺捷運站站步行10分鐘左右,就到了剝皮寮街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中心與老松國小是相通的,可以一起參觀遊覽。

剝皮寮街區導覽圖
教育中心一樓

教育中心分有兩層,一層提供近代臺灣教育發展歷程、學制沿革及科舉制度的相關介紹。二樓展廳介紹了在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在臺灣實施現代的教育內容和制度。

國小畢業紀念冊回顧特展

這個小展覽特別有意思,我們看著都很親切。

遊客可以互動的
缺席畢業照的同學這樣處理

缺席畢業照的同學,只能把你的照片單獨放在整張照片的左右上角。

小課堂
展廳
123學堂
剝皮寮的故事

剝皮寮街區因早期發展成為煤炭販賣集散地而成為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坊,擁有不少精緻的洋樓房屋,自清代至今經日治時期已近200多年,仍保留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可以說是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其地名的演變。建築形式的特色、老店家的故事都在本展區進行了詳盡介紹。

老松國小

教育中心的隔壁就是老松國民小學

老松國小

老松國小

老松國小
老松國小
老松國小
老松國小
出了教育中心

繼續逛一逛剝皮寮街區。

這裡是緊鄰教育中心的建築群

看起來,剝皮寮街區還在修整中。

老街區

上圖左側是廣州街,右側的小巷子是康定路173巷。

剝皮寮街區

因電影《艋舺》在此取景,剝皮寮聲名日隆,遊人如織,已是臺北一條很有特色的觀光老街。

剝皮寮老街內包含了不少老屋舊居,如呂阿昌醫生宅、章太炎旅臺居所、鳳翔浴室、宋協興號、長壽號茶桌仔店、永興亭、秀英茶室、威靈壇、日祥旅社、太陽制本所等。這裡也有一些是場景擺設,比如路邊粥攤,並不開火做生意,擺起來讓遊客拍照留念。

廣州路上的老建築
康定街173巷

碰見拍攝電影的,悄悄地通過,不能發出聲音。

電影拍攝中
小巷中的老店鋪
剝皮寮街區裡小巷
小市場

小市場就在剝皮寮街區旁,我們好奇地逛了逛。這樣的小市場與我們的並無不同,感覺更加乾淨有序。最有意思的是,臺灣小吃文化盛行,好像家家都沒有做飯的習慣,都在外面吃。臺灣的大排檔類的小吃店很多很多,都很有特色。

雖然都是小店,但看起來衛生條件不錯,我最鍾情這樣的做街坊生意的。可惜剛在西門町吃完,只好看看了。在小店裡,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吃法,就是一餐飯花上20多元人民幣,就可以吃到好幾個菜,一碗滷肉飯、一碗魚丸湯、一顆滷蛋,還能吃到兩小碟青菜,洋洋灑灑擺上一小桌,真是幸福。

大家好像都是買的生餃子回家煮著吃

雖然小市場的設施稍顯簡陋,但井然有序,衛生條件也很好。臺灣的街道,無一例外的乾乾淨淨,即使到了偏僻的鄉鎮,環境也是一樣的清潔有序。

市場裡的小店

我對臺灣小吃情有獨鍾,少油少鹽滋味足。通常一碗滷肉飯就很幸福了,再加上各種魚丸湯、貢丸湯、酸辣湯、魚肉羹等,再來上一碟燙青菜,還可以來添上一顆滷蛋或者荷包蛋,真是一頓完美的午餐。臺灣的便當更是一絕,大多是60、70臺幣左右,合人民幣15元左右,用料實在,品種多樣,味道上乘,很多人騎著機車打包回去吃。

剝皮寮街區距離龍山寺不遠,前日曾夜遊,總有意猶未盡之感,不如再去看看。

請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勿破壞老南京味 "老門東"改造能否學臺北剝皮寮
    專家:學臺北剝皮寮,重現舊時市井生活    徐藝乙說,許多城市都在打造歷史文化街區,關鍵在特色,遺憾的是,很多街區管理者只是在複製,沒新意,導致門庭冷落,資金打水漂。「我最擔心老門東打造著打造著最後成了餐飲一條街,以冷清收場。」    「臺北剝皮寮(liáo)可以稱得上是成功樣板。」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多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復維護,如今這裡擁有萬華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用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2010年底,臺灣本土片《艋舺》的電影場景進行了拆除,這引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 看"古早味"與"剝皮寮":體會臺灣文化創意(組圖)
    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如果說將近30年以前的羅大佑還被認為是「憤青」和叛逆的話,今天的臺灣,有很多人和他走在了一起。一些越來越少見的老建築、老街區,也被臺灣人當做傳家寶收藏、保護和利用起來,從而成為臺灣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時代風潮。剝皮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喧鬧過後的剝皮寮,靜靜的,室內空間也空蕩蕩的,絲毫不見過往的文物展示與陳列,只有質樸又凹凸不平的紅磚牆隨著時間緩慢增添表面的皺紋。即使如此,剝皮寮在臺灣歷史上仍然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剝皮寮也出現許多偉大的小人物。    剝皮寮是昔時艋舺通往古亭莊的交通要道,街道以及兩旁的建築仍保留著清代時期的人文風貌與街道尺度。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採。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過去許多人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位於臺北市老松小學校園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
  •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電影場景的人文懷舊之旅
    剝皮寮歷史街區曾經有艋舺、大尾鱸鰻等電影和戲劇在這取景,也因電影效應帶來不少觀光客,我這天前往人潮似乎沒有想像的多,不過這裡不只單單街區,也充滿藝術的地方,讓我們一起踏入人文懷舊之旅吧!搭乘捷運板南線到龍山寺站下車,往1號出口走去,會先經過龍山寺地下街。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龍山寺在臺灣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在臺北,有這樣一條街,它歷經百年風雨,《艋舺》《戀戀風塵》等臺灣叫座電影都在此取景,這條老街叫作「剝皮寮」。  騎廊、紅磚牆、木門窗……在剝皮寮老街上,一棟棟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建築已經成為一道風景,訴說著剝皮寮的閩南緣。許多影視劇在剝皮寮老街拍攝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幾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繕。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在當地人的記憶中以前這裡都是賣藥材南北貨等傳統產業的地方而隨著這幾年文創業者的入駐將創新經營理念帶到這條老街上也讓這裡的老店看到了復甦的生機打磨之後串珠成鏈就會讓老街所謂的(文化旅遊)它會有一個新的 完全不一樣的面貌絳紅磚牆、泥塑雕花、拱形騎樓,在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還保存著至今有
  • 在臺北市,不去剝皮寮歷史街區可能會後悔哦!
    馬場町紀念公園馬場町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該町主要是軍事訓練之「臺北練兵場」,用來操練士兵和騎兵之處,當時練兵場也作機場使用,相對於松山機場,所以又稱為臺北南機場。該町約為今日萬華區南部濱新店溪之區域,青年公園(原練兵場)一帶,今中華路二段、泉州街(崁頂)、水源路之一部均在町內。即今青年公園、南機場國宅一帶。馬場町的河堤邊是戒嚴時期用來槍決共產黨、匪諜與政治犯的著名刑場。80年代,這裡改變成「跑馬場」,飼養馬匹,也訓練馬術人員,但多是官家使用。1998年,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決定在馬場町、六張犁設立「白色恐怖紀念公園」,以紀念白色恐怖時代犧牲之政治犯。
  •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圖為當天主辦單位選定五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作為開箱寶物,並於開幕禮上由臺北市長郝龍斌(中)等5位貴賓分別開啟「歷史之匣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新之航傳媒集團第五期臺灣考察團赴四四南眷村、法鼓山農禪寺、剝皮寮老街區等考察交流歷史建築、街區保護、規劃與創意
    7月18-19日,新之航傳媒集團第五期臺灣考察團暨山東大學廣告研究中心臺灣考察團一行8人赴臺灣考察交、規劃、創新與創意
  • 臺北,偏偏遇見雨
    臺北,偏偏遇見雨   □張強  關於臺北,在沒來前,我就想像這座城市與雨,與柔柔的細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自然是那些臺灣校園歌曲催化的結果,幾乎無需搜腸刮肚,馬上就會脫口哼唱出《小雨裡的漫步》《三月裡的小雨》《小雨來的正是時候》,對了,還有孟庭葦那首《冬季到臺北去看雨》。  不過,眼下不是冬季,也非春意萌動的3月,而是酷暑逼人的盛夏,我們來到了臺北。剛落地的第一夜,就去新北拜訪臺灣女詩人紫鵑。見了面,她慷慨地約我們在她家附近吃義大利麵,飯罷還叫了計程車,執意要陪我們夜遊臺北。
  • 吳玲:臺北的老街
    短短的行程告捷,在流連美景、饕餮美食、走過臺灣許多的大街小巷後,與我來說,居然愈加留念隱藏在現代都市元素後面那些韻味悠長恍若隔世的臺灣老街巷。西門町附近,接踵的人群裡無意中瞥見某巷口,矗立一方人字形屋頂的木質牌匾,用繁體字書寫「剝皮寮歷史街區全區示意圖」,騎樓正中懸掛三隻褪了顏色的紅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