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老街,就位於今日,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鄰廣州街。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
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裡,佔據最顯眼位置的,就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中心於2006年2月23日正式開館運營,馬英九親臨剪彩,教育中心不僅成為大小朋友喜愛的本土教學園地,為臺北市本土教育工作注入活水源頭,更成了文化旅遊的好去處為老街活化再利用樹立了新典範。
請看此圖,簡單熟悉一下剝皮寮街區。其實並不大,從龍山寺捷運站站步行10分鐘左右,就到了剝皮寮街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中心與老松國小是相通的,可以一起參觀遊覽。
教育中心分有兩層,一層提供近代臺灣教育發展歷程、學制沿革及科舉制度的相關介紹。二樓展廳介紹了在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在臺灣實施現代的教育內容和制度。
這個小展覽特別有意思,我們看著都很親切。
缺席畢業照的同學,只能把你的照片單獨放在整張照片的左右上角。
剝皮寮街區因早期發展成為煤炭販賣集散地而成為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坊,擁有不少精緻的洋樓房屋,自清代至今經日治時期已近200多年,仍保留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可以說是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其地名的演變。建築形式的特色、老店家的故事都在本展區進行了詳盡介紹。
教育中心的隔壁就是老松國民小學
老松國小
繼續逛一逛剝皮寮街區。
看起來,剝皮寮街區還在修整中。
上圖左側是廣州街,右側的小巷子是康定路173巷。
因電影《艋舺》在此取景,剝皮寮聲名日隆,遊人如織,已是臺北一條很有特色的觀光老街。
剝皮寮老街內包含了不少老屋舊居,如呂阿昌醫生宅、章太炎旅臺居所、鳳翔浴室、宋協興號、長壽號茶桌仔店、永興亭、秀英茶室、威靈壇、日祥旅社、太陽制本所等。這裡也有一些是場景擺設,比如路邊粥攤,並不開火做生意,擺起來讓遊客拍照留念。
碰見拍攝電影的,悄悄地通過,不能發出聲音。
小市場就在剝皮寮街區旁,我們好奇地逛了逛。這樣的小市場與我們的並無不同,感覺更加乾淨有序。最有意思的是,臺灣小吃文化盛行,好像家家都沒有做飯的習慣,都在外面吃。臺灣的大排檔類的小吃店很多很多,都很有特色。
雖然都是小店,但看起來衛生條件不錯,我最鍾情這樣的做街坊生意的。可惜剛在西門町吃完,只好看看了。在小店裡,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吃法,就是一餐飯花上20多元人民幣,就可以吃到好幾個菜,一碗滷肉飯、一碗魚丸湯、一顆滷蛋,還能吃到兩小碟青菜,洋洋灑灑擺上一小桌,真是幸福。
雖然小市場的設施稍顯簡陋,但井然有序,衛生條件也很好。臺灣的街道,無一例外的乾乾淨淨,即使到了偏僻的鄉鎮,環境也是一樣的清潔有序。
我對臺灣小吃情有獨鍾,少油少鹽滋味足。通常一碗滷肉飯就很幸福了,再加上各種魚丸湯、貢丸湯、酸辣湯、魚肉羹等,再來上一碟燙青菜,還可以來添上一顆滷蛋或者荷包蛋,真是一頓完美的午餐。臺灣的便當更是一絕,大多是60、70臺幣左右,合人民幣15元左右,用料實在,品種多樣,味道上乘,很多人騎著機車打包回去吃。
剝皮寮街區距離龍山寺不遠,前日曾夜遊,總有意猶未盡之感,不如再去看看。
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