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早味"與"剝皮寮":體會臺灣文化創意(組圖)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古早味積澱的文藝鄉愁

  臺灣與大陸同宗同文,但在用詞造句上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比如大家知道的單車與自行車,幼稚園與幼兒園等。說實話,去臺灣之前還真不知啥叫「古早味」,到了那裡,被臺北的朋友領到一家經營「古早味」的餐廳,才算明白其中的奧妙。

  「古早味」是閩南語常用的詞彙,指的是餐飲中的一種古老的風味,或者說是從前的風味,大致等同於大路上常用的「傳統風味」一詞。即根據舊時的烹製方法製作出來傳統風味食品,包括大菜、小吃和飲料等。臺灣人早年生活窮困,飲食也很簡單,食物以醃漬的手法居多,菜脯、竹筍乾、鹹菜、豬油拌飯都能隨手變為美味。而這種簡單料理做法影響到今天台灣美食,但卻在代代傳承的祖傳秘方中,增加了近乎苛刻的精選食材、精雕細琢的手工製作。就連大陸傳過去的小籠蒸包,也被他們做成了島內外文明的「鼎泰豐」品牌。

  在現代社會文明的加速發展和中西文化的巨大撞擊下,「古早味」這類久遠的味道流傳至今,反而變得新鮮,繼而成為臺灣美食的一大特色。這無疑反映了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文化的特色、堅守與傳承便成了有識之士的必然訴求。不僅如此,經營古早味的一些餐廳,從門面到內部裝飾,從餐具到廳內擺設器物無不極具懷舊風格,與古早味協調一致。擴而大之,「古早味」還滲透文學、音樂、美術、建築及展覽展示等各個領域,懷舊風潮一浪高過一浪。

  早在1982年,在美國紐約浪跡多年的羅大佑回到臺灣,出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的第一首主打歌《鹿港小鎮》便極具「古早味」。歌中唱到:「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他轉而唱到:「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繁榮的都市過渡的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子子孫孫永保佑世世代代傳香火」。他的可謂振聾發聵的歌聲猶如一聲聲吶喊,在當時的臺灣島上引起了很大的波瀾。他雖是一位歌者,卻代表著一大批有識之士對現代化的進程中城市急劇膨脹,古老文明漸漸逝去等等所表達出來的迷茫、無奈、傷感和思考,概括地說是一種「文化的鄉愁」。

  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如果說將近30年以前的羅大佑還被認為是「憤青」和叛逆的話,今天的臺灣,有很多人和他走在了一起。一些越來越少見的老建築、老街區,也被臺灣人當做傳家寶收藏、保護和利用起來,從而成為臺灣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時代風潮。剝皮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剝皮寮,是臺北市一個老街區的地名,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早在清代,臺灣南、中、北部有三大繁華城鎮,即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是臺南府,「二鹿」說的是羅大佑歌中唱到的鹿港鎮,「三艋舺」便是萬華區的老地名。如今,老艋舺的風貌伴著歲月的流逝大多不見了,只有這條有著怪怪名字的街道還依稀可見艋舺時代的韻味。

  剝皮寮不僅聽起來異樣,來歷也眾說紛紜。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清朝時期由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1799年清嘉慶四年,初見此地名為「福皮寮」。清道光年間直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寮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稱為「北皮寮街」,由於北皮寮的閩南話發音與剝皮寮相近,二戰後才出現俗稱的「剝皮寮」。

  剝皮寮街道不長,僅三四百米,寬約3米,蜿蜒兩側的多是一二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紅磚映襯黑瓦和深褐的木門、木窗。這裡既有清代街屋、精緻日式洋房,還有閩洋融合混搭的騎廊建築。諸如茶館、表店、私塾、米鋪、浴室、理髮店、照相館、旅館、醫院、報館等店鋪一應俱全,有些都是老字號,像長壽號茶桌仔、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宋協興米號、懷安醫院、太陽制本所等等。1996年,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故事片《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詩意鏡頭,寫意風格,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的風華。如今,時光的打磨使這些建築斑駁頹然,一派古舊氣息。置身於此,恍如隔世。

  老街自然少不了故事。街道中間原有座私塾,一側的牆壁上寫著這樣的話:「猶得敲側八九丈,縱橫數十步,榆柳三兩行,梨桃百餘樹。撥蒙密兮見窗,行敲斜兮得路。」戊戌變法後,章太炎遭清廷通緝南渡臺灣後,在這裡避難居住,度過短暫的時光,並在此寫過十幾篇文章。而上述文字則是章太炎抄錄自南北朝時期庾信的《小園賦》。老街因此與這位國學大師結緣。

  臺北地方史研究者說,剝皮寮老街得以保存可以說是陰差陽錯。剝皮寮緊挨著在當地十分有名、在校生曾逾萬人的老松小學,早在1945年政府就將剝皮寮列為校舍預定地。1988年,臺北市政當局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直到1999年6月16日,剝皮寮才進行清空,住戶遷離。因為當局行動遲緩,讓臺北文史工作者有機會呼籲政府保存剝皮寮老街,最終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計劃的實施。2003年8月,臺北市教育當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護再利用經營團隊———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並從2004年開始,斥資3.4億元新臺幣,將這裡整舊如舊,建設成歷史文化街區,2009年8月剝皮寮老街整修工程竣工。

  從古老到現代的文化創意

  在這條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賦予了很多新意的老街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無疑成為最耀眼的一抹亮色。中心內利用改造後的老房舍,設有教育空間、展示空間、公共服務空間、行政空間和收藏空間。僅教育空間裡,就有形式多樣的寓教於樂的陳列及遊戲設施,如老民宅、老課堂、老教具、老課本、人力車、老收音機等等,供兒童們在玩樂中了解老街的過去。我來時就看到不少來來去去的小學生乃至託兒所孩童,在老師或家長的引領下津津有味地參觀。

  一些如老旅社、老照相館、老西藥店、老餐館、老雜貨店還是過往的鋪面,當年門上的牌匾,牆上的廣告雖已褪色卻依稀可見。儘管大多不在經營,只是復原陳列,留給人們的依然是身臨其境的感覺。一些時尚男女更是將這裡作為拍攝婚紗和藝術照的外景地,把老邁的街區裝點得新意盎然。

  這裡的經營團隊利用這些展示空間經常舉辦各類展覽展示活動。開街時,這裡舉辦了「剝皮寮藝條通·古街文化節」,在此進行文化與藝術、傳統與創新的對話,將隱沒在蜿蜒巷弄的傳統人文及景觀變遷的歷史見證,透過藝術文化展演、主題講座、藝術導覽培訓等教育活動,賦予嶄新的歷史使命。2010年9月,剝皮寮老街修復開放一周年,推出艋舺興百工起「福虎生豐 開工大吉」特展,展示臺灣老品牌區、產業區與工藝區,將百年傳統的鑄字工藝、金銀樓、傳統餅鋪、紙糊店、香鋪等傳統文化一一再現。而「翻開老相簿——— 剝皮寮影像記憶展」則更勾起了老街上老住戶的難忘記憶。此外,這裡舉行的「混搭——— 臺北當代藝術展」等,也都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臺北市文化當局為推廣剝皮寮可謂煞費苦心,資助電影《艋舺》在此拍攝就是一例。不想電影一炮而紅,2010年春節前首映,臺灣本地票房超出《阿凡達》近3倍,最終票房達到2億多元新臺幣。拍攝結束後,臺北市文化當局斥資400萬元將已搭建完成的拍攝場景予以保留與強化,以實際行動鼓勵本土電影「在地拍攝」,並推動萬華區的文化旅遊產業。正式開放一年多來,已吸引了近百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很顯然,剝皮寮不但是老臺北、老艋舺的歷史縮影和文化地標,更成為當下臺北時尚文化創意園區。

  不只是剝皮寮,在臺灣,這樣的歷史文化街區,或者說是文化創意園區還有很多。像南臺灣的高雄港將碼頭上廢棄的倉庫、廠房改作展覽館和畫廊。在鹿港、在宜蘭,也都有些類似的好去處,讓你去追憶和憑弔臺灣的舊日時光。聯想起來,我們濟南的魯菜中不乏「古早味」,我們濟南的老街巷也有或者曾經有過類似的「剝皮寮」,真盼望富有濟南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園區早日建成。(牛國棟/撰文攝影)

  

  

 [1] [2] [3] [4] [5] [6] [下一頁]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採。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龍山寺在臺灣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
  • 勿破壞老南京味 "老門東"改造能否學臺北剝皮寮
    揚子晚報記者獲悉,秦淮區將按照「整體保護、有機更新」的原則,加快建設歷史文化街區,精心謀劃運營管理,塑造既有傳統風貌,又具現代活力的老城南歷史街區。    建成城南記憶館、金陵美術館和南京書畫院並對外開放,引進文化創意機構。力爭於5月1日開門迎客。屆時,市民就可以到那裡去尋找青磚灰瓦馬頭牆的老城南印象,也可在那裡喝喝咖啡,泡泡茶館,尋找老南京的記憶。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1988年,臺北市政當局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直到1999年6月16日,剝皮寮才進行清空,住戶遷離。因為當局行動遲緩,讓臺北文史工作者有機會呼籲政府保存剝皮寮老街,最終推動了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計劃的實施。2003年8月,臺北市教育當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護再利用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並從2004年開始,斥資3.4億元新臺幣,將這裡整舊如舊,建設成歷史文化街區。
  • 「臺灣見聞」之剝皮寮街區,老臺北的時代記憶
    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 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因此,臺灣電影《艋舺》熱映後,取景地剝皮寮聲名鵲起,讓遊客慕名而來,探究它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這裡為何叫「剝皮寮」?據了解,清朝從福州運往臺灣的木材運抵艋舺後,要先在此地搭建的工棚(寮)裡剝去樹皮,再輸往各地深加工。清嘉慶四年,此地名為「福皮寮」。清道光年間直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寮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則稱為「北皮寮街」。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這條老街叫作「剝皮寮」。  騎廊、紅磚牆、木門窗……在剝皮寮老街上,一棟棟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建築已經成為一道風景,訴說著剝皮寮的閩南緣。許多影視劇在剝皮寮老街拍攝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幾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繕。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蘇活創意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庭庭怎樣把這些老字號在經過品牌的重新梳理挖掘再加上設計和空間的改造之後能夠讓它變得既老又潮絳紅磚牆、泥塑雕花、拱形騎樓,在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還保存著至今有200多年歷史的清代傳統街屋以及西式牌樓厝。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過去許多人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位於臺北市老松小學校園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電影場景的人文懷舊之旅
    慢慢直走之後,過了馬路這裡就是剝皮寮啦!在十字路口轉角處紅磚瓦的建築一棟棟豎立著,真是顯眼。這裡是剝皮寮街區的外面街道,要先通過這個街道就會看到剝皮寮歷史街區的路口,剝皮寮歷史街區有兩個路口都能前往,我是傻妞,就乖乖的選擇直走前往了。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 早春到高雄打卡,體會臺灣的古早味,在愛河看美麗的風光
    現在高雄一下子又走到了人們的眼前,隨著臺灣遊的火熱,高雄這個大家從小就聽說的名字,又成為許多人出行的目的地。說到臺灣,可能許多人不太清楚一些城市的名字,比如說現在新提的花蓮墾丁,但是要說起高雄,估計連我們的父輩都知道。從這裡也可以見到,高雄的名氣確實也非常的大。
  • 臺北的「古早味」
    在臺北,經常聽到「古早」這個詞,尤其常和吃的連在一起:古早味豆花、古早味蛋糕、古早肉卷、古早面線……許多食物都可以加上古早一詞。  那它到底是什麼味道?朋友建議我去艋舺轉轉。  艋舺,是指龍山寺周邊一帶,現在叫萬華區,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鄭州市電影電視文化走進臺灣
    1月14日至20日,鄭州市電影電視文化交流參訪團一行9人來到臺灣,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參訪交流活動。在臺期間,參訪團先後與臺北文化教育交流協會、東吳大學、中國電視公司、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中華演藝總工會等進行了影視文化及創作方面的交流,實地考察了剝皮寮、駁二藝術特區、中興谷堡等文創產業,還與臺灣的潘氏宗親會就姓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進行探討,於此同時,還開展了微電影《回家》展映、送春聯、豫劇清唱等活動。
  • 新之航傳媒集團第五期臺灣考察團赴四四南眷村、法鼓山農禪寺、剝皮寮老街區等考察交流歷史建築、街區保護、規劃與創意
    7月18-19日,新之航傳媒集團第五期臺灣考察團暨山東大學廣告研究中心臺灣考察團一行8人赴臺灣考察交、規劃、創新與創意
  •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圖為當天主辦單位選定五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作為開箱寶物,並於開幕禮上由臺北市長郝龍斌(中)等5位貴賓分別開啟「歷史之匣
  • 臺北的「古早味」(寶島紀行)
    在臺北,經常聽到「古早」這個詞,尤其常和吃的連在一起:古早味豆花、古早味蛋糕、古早肉卷、古早面線……許多食物都可以加上古早一詞。那它到底是什麼味道?朋友建議我去「艋舺」轉轉。艋舺一詞,因為以之命名的電影而被廣為人知,這一片的龍山寺、剝皮寮和青草巷等地也成為許多遊客的「打卡」勝地。據說全臺現有400多座龍山寺,艋舺龍山寺最負盛名,每年遊客絡繹不絕,香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