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之航傳媒集團第五期臺灣考察團赴四四南眷村、法鼓山農禪寺、剝皮寮老街區等考察交流歷史建築、街區保護、規劃與創意

2021-01-13 新之航傳媒集團


  7月18-19日,新之航傳媒集團第五期臺灣考察團暨山東大學廣告研究中心臺灣考察團一行8人赴臺灣考察交、規劃、創新與創意,站在更國際化的創意立場將歷史建築賦予創意性的概念,保護歷史建築、舊廠房、老街區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不斷挖掘與放大創造新的價值,是新之航創意人服務客戶的重要課題之一。


新之航考察團考察四四南眷村並與博物館長交流

四四南眷村毗鄰臺北101大樓,在現代化的建築包圍中保留了眷村「懷舊風」的特色,文創館、博物館、手作館以及居民活動中心,都別具風格,散發出老一輩與新一代文化交融碰撞中誕生出的清新味道。


四四南眷村博物館,講述著村落的遷移歷史和村民獨特的性格特點

四四南眷村的族譜設計,記錄著平凡又偉大的生生不息的故事

 四四南眷村手作館,訴說一段柔軟的小時光

  法鼓山農禪寺是臺灣兼具「信仰觀光」與「宗教弘化」功能的佛教文化藝術新地標,被譽為臺灣最美寺院,深受新一代年輕人的追捧。


空中花,水中月,入農禪寺,即景觀心

靠近它的樸素,心情自動就安靜、平靜下來了

經文教化豈在於日夜念誦,自然之處最有佛性

陽光穿透經文,讓佛法以最自然的方式,親近每個人

 巧妙的設計讓《金剛經》與《心經》通過光影變幻完美映於一牆,佛性瞭然於自然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前身為「臺北酒廠」,為臺灣臺北市市定古蹟,也是臺灣的第一個文創基地。

絢麗靈動的「噴泉」雕塑,與灰色質樸的老建築相映成輝

互動小品依舊是最吸引年輕群體的有效載體

富有表現力的門面設計,引導著參觀者的好奇心一探究竟

色彩給予這個平凡的世界最美麗的感動,凝聚著最年輕的心

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一個童話的夢,知音文創深諳此道

建於1908年的西門紅樓位於西門町,是一座兩層高的古蹟紅磚洋樓,建築最獨特之處是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米,也因此通常被稱為「八角堂」。


再熾熱的天氣也阻擋不住年輕人「紅樓獵奇之心」

紅樓的歷史通過「圓點」的概念真實還原在牆壁上,醒目而動感

拾級而上,歷史感撲面而來,每一步都是時光的聲音

歷史中有著最鮮活的文創,一幅幅都是西門町的舊味道

簡約而理性的設計形式,讓老建築迸發了時尚新活力

  剝皮寮老街是臺北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因電影《艋舺》在此取景,使得許多影迷,尤其青少年來此朝聖,成為臺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老街新生,完全依賴創意人的一個最初想法——築夢

從空無一人到遊人絡繹不絕,是創意讓美好發生

臺灣島造型的小裝置與實用的板凳結合,鮮亮的色彩引人關注

用心的創意,總能吸引大批的擁躉

街頭互動,讓老街煥發新生,吸引著新的一代來到這裡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臧麗娜、新之航傳媒集團首席創意官李天波、新之航品牌戰略中心副總經理劉瑜、新之航品牌戰略中心設計總監楊寬、新之航品牌戰略中心資深策劃王靜等隨團考察。



相關焦點

  • 「臺灣見聞」之剝皮寮街區,老臺北的時代記憶
    剝皮寮老街,就位於今日,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鄰廣州街。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
  • 看"古早味"與"剝皮寮":體會臺灣文化創意(組圖)
    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如果說將近30年以前的羅大佑還被認為是「憤青」和叛逆的話,今天的臺灣,有很多人和他走在了一起。一些越來越少見的老建築、老街區,也被臺灣人當做傳家寶收藏、保護和利用起來,從而成為臺灣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時代風潮。剝皮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在老街區中,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老鋪與文創碰撞出火花,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學。兩年時間,共有12家店翻轉變網紅店,讓老街煥發生機。打磨之後串珠成鏈就會讓老街所謂的(文化旅遊)它會有一個新的 完全不一樣的面貌絳紅磚牆、泥塑雕花、拱形騎樓,在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還保存著至今有
  •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臺北老街區剝皮寮展出經典藏品 管窺史痕     圖為當天主辦單位選定五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作為開箱寶物,並於開幕禮上由臺北市長郝龍斌(中)等5位貴賓分別開啟「歷史之匣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用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2010年底,臺灣本土片《艋舺》的電影場景進行了拆除,這引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 2016《住區》城市變遷+建築文化考察之臺北
    閱讀城市的人文風景大臺北城的街區巷弄漫行「跨年」考察臺北20人精品團由從事建築歷史研究多年的學者黃元炤先生精心策劃的「聚落式」考察私藏路線,並全程帶隊講解。四四南村:臺灣的眷村文化正逐漸消失,關注眷村是一個迫切的城市研究課題,四四南村作為國民政府在臺設立的第一座眷村(青島聯勤44兵工廠的眷舍),其住居意義甚重;在歷史的大潮中,四四南村曾因城市更新面臨拆除,居民早已搬遷至鄰近國宅,最終保存了部分眷舍,作為公民會館使用。
  •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電影場景的人文懷舊之旅
    21世紀的新科技城竟然還保留著清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街道,附近都因都市計劃高樓大廈林立,因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為學校的預定地,所以政府實施禁建,才會有如此完整美麗的剝皮寮藝術人文街區。剝皮寮歷史街區曾經有艋舺、大尾鱸鰻等電影和戲劇在這取景,也因電影效應帶來不少觀光客,我這天前往人潮似乎沒有想像的多,不過這裡不只單單街區,也充滿藝術的地方,讓我們一起踏入人文懷舊之旅吧!搭乘捷運板南線到龍山寺站下車,往1號出口走去,會先經過龍山寺地下街。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因此,臺灣電影《艋舺》熱映後,取景地剝皮寮聲名鵲起,讓遊客慕名而來,探究它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這裡為何叫「剝皮寮」?據了解,清朝從福州運往臺灣的木材運抵艋舺後,要先在此地搭建的工棚(寮)裡剝去樹皮,再輸往各地深加工。清嘉慶四年,此地名為「福皮寮」。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龍山寺建於清乾隆5年,建築設計採三段式格局由上空烏瞰呈「回」字體,由前殿、後殿、東西護寶及中央的正殿所組成。布局方正肅穆;其門壁梁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集清代,日據與光復後綜合表現的寺廟藝術。剝皮寮,是臺灣臺北市的一個老街區地名,位於老松國小校園南側,今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南、鹿港、艋舺,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1996年,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詩意鏡頭,寫意風格,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的風華。  而後,臺灣地方文史人士積極呼籲保護剝皮寮老街。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2009年,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已經完成修復。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而後,臺灣地方文史人士積極呼籲保護剝皮寮老街。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2009年,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已經完成修復。
  • 勿破壞老南京味 "老門東"改造能否學臺北剝皮寮
    璀璨的燈彩,古樸的建築,借著今年秦淮燈會,「老門東」一夜間家喻戶曉,賺足了眼球。今天,燈彩撤展,按照規劃,這裡通過招商將打造成旅遊商業街,「五一」亮相。「老門東」歷史街區接下來還會這麼熱鬧繁華嗎?
  • 【休閒農業】北京園林學會專家相聚易蘭探討臺灣鄉村景觀
    為進一步拓寬視野,學習和借鑑臺灣地區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經驗,促進我國休閒農業發展, 2015年6月,北京園林學會組織各大設計單位的風景園林師共20餘人赴臺灣考察。2015年11月10日,考察團專家們再聚易蘭規劃設計院,就臺灣之行舉辦了一場別具特色的交流分享活動。其中,北京園林學會名譽理事長張樹林女士帶來了一堂生動的「臺灣觀光休閒農業」講座,她講述了臺灣觀光休閒農業的歷史、發展與現狀,展示的案例從專業角度切入剖析規劃設計,深入淺出,讓在座的人更直觀地感受到了臺灣農業的魅力,受益匪淺。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採。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喧鬧過後的剝皮寮,靜靜的,室內空間也空蕩蕩的,絲毫不見過往的文物展示與陳列,只有質樸又凹凸不平的紅磚牆隨著時間緩慢增添表面的皺紋。即使如此,剝皮寮在臺灣歷史上仍然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剝皮寮也出現許多偉大的小人物。    剝皮寮是昔時艋舺通往古亭莊的交通要道,街道以及兩旁的建築仍保留著清代時期的人文風貌與街道尺度。
  • 臺北以「古蹟活化法」保護歷史建築(圖)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西安培華學院暑期行政考察團赴臺灣中原大學、臺灣逢甲大學考察交流
    西安培華學院暑期行政考察團赴臺灣中原大學   8月18日,西安培華學院2014年暑期行政考察團一行14人先後前往臺灣中原大學、臺灣逢甲大學進行訪問交流活動。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喧鬧過後的剝皮寮,靜靜的,室內空間也空蕩蕩的,絲毫不見過往的文物展示與陳列,只有質樸又凹凸不平的紅磚牆隨著時間緩慢增添表面的皺紋。即使如此,剝皮寮在臺灣歷史上仍然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剝皮寮也出現許多偉大的小人物。
  • 汕尾市現代漁業考察團赴臺灣交流考察
    ,以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範鋼為團長的汕尾市現代漁業考察團一行12人於7月24日至30日赴臺灣進行了現代漁業考察學習。考察團一行在臺灣開展了廣泛的漁業交流,推介了汕尾、結交了朋友、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圓滿完成了各項考察交流任務。
  • 系列報導①:常州文化交流考察團赴臺灣參訪交流
    「常州·臺灣兩岸行」系列報導①    我市文化交流考察團赴臺灣參訪交流    常報全媒體訊 為深入推進常臺兩地交流發展,6月11日-17日,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孫春偉帶隊,我市文化交流考察團一行來到臺灣,在臺北、高雄分別拜訪常州籍臺胞,並參觀在常臺資企業總部及部分文創園區,就兩岸發展進行深入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