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如今到臺北旅遊,一個之前略顯陌生的名字——「剝皮寮老街」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一年以來,已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歷史老街橫跨百年,十年整復改頭換面
臺北的萬華區,是個有著很多傳奇的地方。這塊區域,既有最新潮最前衛的西門町,也有百年古剎龍山寺,新舊並存。但是,過去許多人並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的三角地帶,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這塊老街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
位於臺北老松國小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杉樹皮而得名。
剝皮寮,作為臺北市的雛形和發源地,是清代臺灣省一大繁華的港口城市。剝皮寮街道約成形於19世紀50年代的臺灣清治時期,曾是貿易繁盛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1945年後,長約數百米的街道被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不允許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由於老城區開發緩慢,剝皮寮一帶滿溢新舊時代交接留下的文化印跡。這裡既有清代街屋、精緻洋房,還有閩洋融合混搭的建築。當地多廟宇,宗教信仰濃厚。豐富多樣的平民小吃、算命卜卦、鄉土人情,交織出一股獨特的鄉野氣味。
1996年,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詩意鏡頭,寫意風格,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的風華。
而後,臺灣地方文史人士積極呼籲保護剝皮寮老街。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2009年,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已經完成修復。
這條斥資3.4億元新臺幣整復的老街,改頭換面後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借給電影《艋舺》進行長達半年的拍攝工作。
結合電影營銷臺北,政府部門全力以赴
《艋舺》的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而「人和」這項因素中,不得不提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去年一部「無心插柳」的電影《海角七號》,以超乎預期的高票房,帶動主要拍攝地恆春成為臺灣熱門觀光景點,其附加價值更難以估計。而電影《艋舺》,一開始就試圖藉由拍攝地萬華區獨特的人文氛圍,製造城市營銷話題,除了緊密影片本身的傳奇性與拍攝所在地的連結外,也希冀藉助《艋舺》一片,幫助修復完成的剝皮寮做一次完美的影像營銷。因此,《艋舺》一片獲得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大力協拍。除資金補助外,臺北市政府還有18個單位協助拍片,其中90%的場景在剝皮寮完成。
「這不只是一個關於過去的懷舊故事,也是一個充滿現代質感、新鮮創意與流行元素的新電影。」《艋舺》的導演鈕承澤說,他將上世紀80年代的元素以最時尚的方式重新包裝,奉獻給觀眾一個新的「臺灣鄉土文化」。
在營銷方面,《艋舺》也注意結合當地實際。「網絡是很好的宣傳媒介,很早之前我們就開始架設網站。在素材的選用上,我們想到介紹萬華區的文化特色、美食,也當作是一種回饋。網絡宣傳不能完全透露劇情,要保留神秘感。」影片監製李烈說,公司只正式發過3次新聞稿,反而是媒體倒追他們的新聞。
拍攝結束後,臺北市文化局斥資400萬元將已搭建完成的拍攝場景予以保留與強化,以實際行動鼓勵本土電影「在地拍攝」,並推動萬華區的觀光產業。
「《艋舺》不但成功地營銷了臺北,而且帶動了城市許多區域的活化和商機。」臺北市長郝龍斌對《艋舺》表示極大的肯定,「臺北市去年協助124部影片拍攝,其中跨地區合製片25部,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臺北市對電影產業的鼓勵,包括經費補助、協助勘景、拍攝、行政協調及營銷。」他甚至風趣地說:「如果有需要,市長辦公室,包括我自己,都可以外借。各地的導演有興趣,可以到臺北來拍片,記得要找我扮演市長。」
據了解,僅臺北市電影委員會從2008年初成立至今,已經協助製作《曖昧》、《臉》、《霓虹心》、《艋舺》、《一頁臺北》等200多部影視作品的拍攝。最近,影委會還徵求能在臺北市知名景點間移動,呈現出臺北市不同樣貌,並可以搬上大銀幕的優秀劇本。
「結合電影來營銷臺北,我絕對全力以赴!我們也會積極推動觀光結合影視的營銷方式,營造新觀光景點。」郝龍斌表示,以艋舺為例,臺北市已經推出觀光與遊程規劃,比如臺灣知名的歌仔戲團已進駐剝皮寮附近的文化園區,當地還會推出觀光小巴,讓遊客在剝皮寮一帶玩得盡興、吃得開心。
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如何讓老街不「退燒」
今年恰逢臺北設市90周年。9月18日,臺北市文化局文獻會在剝皮寮舉辦「臺北市設市90周年特展」,展出第一任官派市長派令、臺北市役所信封等珍貴文物,吸引許多民眾拍照留念。
實際上,剝皮寮自整修完畢後,類似活動就從未間斷過。根據臺北市文化局的統計,去年底至今年初,「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特展的3個月期間,曾經出現42萬人次的參觀高潮,平均每天約有4500人次;而去年暑假期間舉辦的「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每天也有2600人次參觀。
除了古蹟風貌吸引遊客外,老街上的「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成為剝皮寮發光發熱的關鍵所在。這支旨在對剝皮寮再利用的經營團隊,經常組織各類活動。中心內有教育空間、展示空間、公共服務空間、行政空間和收藏空間。僅教育空間裡,就有形式多樣的遊戲設施,供小朋友在玩樂中學習老街的歷史知識。
中心負責人張欽鵬說,教育單位能擁有一片完整的歷史街區,有機會將文化資產活用作為教育活動的源頭,機會難逢。希望透過展示主題和教育活動的融合,使剝皮寮歷史街區不僅是空間和建築的保存,更能結合原有的人文和產業紋理,體現市民生活,經活化再利用後,賦予歷史街區新的生命,達到推展鄉土教育之目的。
雖然臺北市文化局為推廣剝皮寮煞費苦心,但仍有不少人表示了對老街前景的擔憂。
「一條剝皮寮,加上旁邊的鄉土教育中心,能撐多久?」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會長洪文和說,剝皮寮去年熱鬧開張,當時確實帶來人流,但半年過後,人潮明顯減退。剝皮寮周邊缺乏整體規劃,帶動的人氣只是曇花一現。
萬華區青山裡長李朝成認為,其實萬華區還有許多文化景點都被遺忘在巷內角落,例如學海書院,以及號稱「臺北第一街」的貴陽街,都是富含歷史故事的地點。他建議臺北市政府,應趁剝皮寮崛起之勢,點串成線,線連成面,規劃觀光導覽,行銷萬華。
李朝成分析,剝皮寮現狀是「硬體有了,軟體還空蕩蕩」,遊客當然只會來一次。「但像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遊客可以踩高蹺、捏麵人、串琉璃珠手鍊,結合歷史街景與文化體驗。遊客有吃有玩,軟硬體相得益彰,剝皮寮才會越來越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