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2020-12-20 市場部網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如今到臺北旅遊,一個之前略顯陌生的名字——「剝皮寮老街」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一年以來,已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歷史老街橫跨百年,十年整復改頭換面

 

  臺北的萬華區,是個有著很多傳奇的地方。這塊區域,既有最新潮最前衛的西門町,也有百年古剎龍山寺,新舊並存。但是,過去許多人並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的三角地帶,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這塊老街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

 

  位於臺北老松國小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杉樹皮而得名。

 

  剝皮寮,作為臺北市的雛形和發源地,是清代臺灣省一大繁華的港口城市。剝皮寮街道約成形於19世紀50年代的臺灣清治時期,曾是貿易繁盛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1945年後,長約數百米的街道被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不允許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由於老城區開發緩慢,剝皮寮一帶滿溢新舊時代交接留下的文化印跡。這裡既有清代街屋、精緻洋房,還有閩洋融合混搭的建築。當地多廟宇,宗教信仰濃厚。豐富多樣的平民小吃、算命卜卦、鄉土人情,交織出一股獨特的鄉野氣味。

 

  1996年,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詩意鏡頭,寫意風格,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的風華。

 

  而後,臺灣地方文史人士積極呼籲保護剝皮寮老街。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2009年,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已經完成修復。

 

  這條斥資3.4億元新臺幣整復的老街,改頭換面後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借給電影《艋舺》進行長達半年的拍攝工作。

 

  結合電影營銷臺北,政府部門全力以赴

 

  《艋舺》的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而「人和」這項因素中,不得不提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去年一部「無心插柳」的電影《海角七號》,以超乎預期的高票房,帶動主要拍攝地恆春成為臺灣熱門觀光景點,其附加價值更難以估計。而電影《艋舺》,一開始就試圖藉由拍攝地萬華區獨特的人文氛圍,製造城市營銷話題,除了緊密影片本身的傳奇性與拍攝所在地的連結外,也希冀藉助《艋舺》一片,幫助修復完成的剝皮寮做一次完美的影像營銷。因此,《艋舺》一片獲得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大力協拍。除資金補助外,臺北市政府還有18個單位協助拍片,其中90%的場景在剝皮寮完成。

 

  「這不只是一個關於過去的懷舊故事,也是一個充滿現代質感、新鮮創意與流行元素的新電影。」《艋舺》的導演鈕承澤說,他將上世紀80年代的元素以最時尚的方式重新包裝,奉獻給觀眾一個新的「臺灣鄉土文化」。

 

  在營銷方面,《艋舺》也注意結合當地實際。「網絡是很好的宣傳媒介,很早之前我們就開始架設網站。在素材的選用上,我們想到介紹萬華區的文化特色、美食,也當作是一種回饋。網絡宣傳不能完全透露劇情,要保留神秘感。」影片監製李烈說,公司只正式發過3次新聞稿,反而是媒體倒追他們的新聞。

 

  拍攝結束後,臺北市文化局斥資400萬元將已搭建完成的拍攝場景予以保留與強化,以實際行動鼓勵本土電影「在地拍攝」,並推動萬華區的觀光產業。

 

  「《艋舺》不但成功地營銷了臺北,而且帶動了城市許多區域的活化和商機。」臺北市長郝龍斌對《艋舺》表示極大的肯定,「臺北市去年協助124部影片拍攝,其中跨地區合製片25部,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臺北市對電影產業的鼓勵,包括經費補助、協助勘景、拍攝、行政協調及營銷。」他甚至風趣地說:「如果有需要,市長辦公室,包括我自己,都可以外借。各地的導演有興趣,可以到臺北來拍片,記得要找我扮演市長。」

 

  據了解,僅臺北市電影委員會從2008年初成立至今,已經協助製作《曖昧》、《臉》、《霓虹心》、《艋舺》、《一頁臺北》等200多部影視作品的拍攝。最近,影委會還徵求能在臺北市知名景點間移動,呈現出臺北市不同樣貌,並可以搬上大銀幕的優秀劇本。

 

  「結合電影來營銷臺北,我絕對全力以赴!我們也會積極推動觀光結合影視的營銷方式,營造新觀光景點。」郝龍斌表示,以艋舺為例,臺北市已經推出觀光與遊程規劃,比如臺灣知名的歌仔戲團已進駐剝皮寮附近的文化園區,當地還會推出觀光小巴,讓遊客在剝皮寮一帶玩得盡興、吃得開心。

 

  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如何讓老街不「退燒」

 

  今年恰逢臺北設市90周年。9月18日,臺北市文化局文獻會在剝皮寮舉辦「臺北市設市90周年特展」,展出第一任官派市長派令、臺北市役所信封等珍貴文物,吸引許多民眾拍照留念。

 

  實際上,剝皮寮自整修完畢後,類似活動就從未間斷過。根據臺北市文化局的統計,去年底至今年初,「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特展的3個月期間,曾經出現42萬人次的參觀高潮,平均每天約有4500人次;而去年暑假期間舉辦的「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每天也有2600人次參觀。

 

  除了古蹟風貌吸引遊客外,老街上的「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成為剝皮寮發光發熱的關鍵所在。這支旨在對剝皮寮再利用的經營團隊,經常組織各類活動。中心內有教育空間、展示空間、公共服務空間、行政空間和收藏空間。僅教育空間裡,就有形式多樣的遊戲設施,供小朋友在玩樂中學習老街的歷史知識。

 

  中心負責人張欽鵬說,教育單位能擁有一片完整的歷史街區,有機會將文化資產活用作為教育活動的源頭,機會難逢。希望透過展示主題和教育活動的融合,使剝皮寮歷史街區不僅是空間和建築的保存,更能結合原有的人文和產業紋理,體現市民生活,經活化再利用後,賦予歷史街區新的生命,達到推展鄉土教育之目的。

 

  雖然臺北市文化局為推廣剝皮寮煞費苦心,但仍有不少人表示了對老街前景的擔憂。

 

  「一條剝皮寮,加上旁邊的鄉土教育中心,能撐多久?」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會長洪文和說,剝皮寮去年熱鬧開張,當時確實帶來人流,但半年過後,人潮明顯減退。剝皮寮周邊缺乏整體規劃,帶動的人氣只是曇花一現。

 

  萬華區青山裡長李朝成認為,其實萬華區還有許多文化景點都被遺忘在巷內角落,例如學海書院,以及號稱「臺北第一街」的貴陽街,都是富含歷史故事的地點。他建議臺北市政府,應趁剝皮寮崛起之勢,點串成線,線連成面,規劃觀光導覽,行銷萬華。

 

  李朝成分析,剝皮寮現狀是「硬體有了,軟體還空蕩蕩」,遊客當然只會來一次。「但像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遊客可以踩高蹺、捏麵人、串琉璃珠手鍊,結合歷史街景與文化體驗。遊客有吃有玩,軟硬體相得益彰,剝皮寮才會越來越熱。」

相關焦點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一年以來,已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十年「拉皮」改頭換面 臺北老街借「艋舺」起航
    今年9月,臺北剝皮寮老街修復開放一周年,「翻開老相簿——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正在此熱鬧舉行。一年來,這裡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已經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這個時下臺灣年輕人必去的老街,在《艋舺》這部電影的「加持」下,成為臺灣觀光業和電影業相得益彰的典範。  今年臺灣的電影市場上,《艋舺》是一朵奇葩。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多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復維護,如今這裡擁有萬華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在臺北,有這樣一條街,它歷經百年風雨,《艋舺》《戀戀風塵》等臺灣叫座電影都在此取景,這條老街叫作「剝皮寮」。  騎廊、紅磚牆、木門窗……在剝皮寮老街上,一棟棟以閩南風格為主的建築已經成為一道風景,訴說著剝皮寮的閩南緣。許多影視劇在剝皮寮老街拍攝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幾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繕。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臺北9月2日電 題: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中新社記者 郭軍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採。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於清代嘉慶年間。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用時光打磨的舊日風華  2010年底,臺灣本土片《艋舺》的電影場景進行了拆除,這引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 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電影場景的人文懷舊之旅
    21世紀的新科技城竟然還保留著清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街道,附近都因都市計劃高樓大廈林立,因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為學校的預定地,所以政府實施禁建,才會有如此完整美麗的剝皮寮藝術人文街區。剝皮寮歷史街區曾經有艋舺、大尾鱸鰻等電影和戲劇在這取景,也因電影效應帶來不少觀光客,我這天前往人潮似乎沒有想像的多,不過這裡不只單單街區,也充滿藝術的地方,讓我們一起踏入人文懷舊之旅吧!搭乘捷運板南線到龍山寺站下車,往1號出口走去,會先經過龍山寺地下街。
  • 「臺灣見聞」之剝皮寮街區,老臺北的時代記憶
    剝皮寮老街,就位於今日,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鄰廣州街。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
  • 臺北市府自製電影「艋舺」營銷臺北引爭議
    被視為營銷臺北市的指標電影「艋舺」,劇中重現剝皮寮古街景,並演出幫派械鬥等情節。圖/聯合報鈕承澤(左)執導、阮經天主演的新片"艋舺"還未上映,已引來是否對當地造成汙名化的討論。圖/聯合報華夏經緯網11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痞子英雄」、「不能沒有你」讓高雄市大為風光,臺北市寄望明年春節上片的「艋舺」可以好好的營銷臺北。不過,「艋舺」還沒上映,近日卻先引起當地裡長反彈及網絡熱烈討論。據報導,城市營銷成為最近熱門話題,金鐘獎、金馬獎最大贏家「痞子英雄」和「不能沒有你」,都在高雄取景,讓高雄市政府出盡風頭。
  • 臺灣:龍山寺&剝皮寮&臺北故宮
    ,也是臺北市內比較著名的寺廟,建築雕刻非常精美,廟宇風格跟現在大陸的很多寺廟都不同,它位於臺北市西南有地鐵可以抵達。龍山寺在臺灣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2016年,臺北市商業處致力於打造臺北老街特色商業風貌,以文創融合在地文化與商業思維,改造店家獨有的品牌特色。兩年前這家中藥行開啟老店改造,從店內裝潢布置到經營理念都煥然一新。絳紅磚牆、泥塑雕花、拱形騎樓,在臺北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還保存著至今有200多年歷史的清代傳統街屋以及西式牌樓厝。
  • 看"古早味"與"剝皮寮":體會臺灣文化創意(組圖)
    剝皮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剝皮寮,是臺北市一個老街區的地名,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早在清代,臺灣南、中、北部有三大繁華城鎮,即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是臺南府,「二鹿」說的是羅大佑歌中唱到的鹿港鎮,「三艋舺」便是萬華區的老地名。如今,老艋舺的風貌伴著歲月的流逝大多不見了,只有這條有著怪怪名字的街道還依稀可見艋舺時代的韻味。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漫步臺北「剝皮寮」,一探歷史的時光記憶
    因為電影「艋舺」而聲名大噪的剝皮寮在喧騰一時後恢復寂靜,依舊佇立在廣州街上,這條保留清朝時期許多回憶的老街在日據時代因為被列入老松小學的預定地,不得增建改建,因此意外保存下來,但也因為這個美麗的意外,剝皮寮才能保留到現在,成為臺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 從等一個人咖啡到艋舺,臺北的電影打開方式.
    想來艋舺,也是源於電影,《艋舺》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看了不下二十次,所以當車停在艋舺龍山寺門口的時候,整個人熱血沸騰起來。(電影龍山寺打鬥片段)從龍山寺出來一直往北走300米就是著名的剝皮寮歷史街區,也是電影的主要拍攝地,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正逢周一,剛好碰上閉館,只好在門口匆匆督了一眼。
  • 圖:臺北老街因電影成婚紗熱地
    圖:臺北老街因電影成婚紗熱地 2014年08月01日 10:31: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漫步老街,和臺北來一次深情凝望
    對於臺北,很多人知道她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然而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背後,很多老街卻在默默散發著歲月的芬芳。下面就跟隨我們的駐臺記者鄭妙去漫步臺北周邊那些老街,看歲月流轉,品歷史滄桑。 但凡了解臺灣的人都知道,「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是臺灣的歷史軸線。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電影,曾經是我們了解臺灣最主要的一種方式。那些後來熟悉的建築、耳熟能詳的地名很多都是從臺灣電影中認識的。一部華麗生猛的青春片《艋舺》,讓很多人對臺灣這個有點怪怪的地名產生了興趣,「艋舺」又到底是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