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8月18日電 題:百年艋舺規劃城市博物館 老舊城區煥新春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踏上臺北艋舺大道旁的和平青草園,鼓聲鼎沸、人頭攢動,由「90後」組成的布袋戲團演出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一旁的八家將畫師正為家長懷中的幼兒描畫臉譜。

18日,艋舺生活節為規劃多年的艋舺城市博物館拉開序幕。這片臺北古早風最為濃鬱的城區,生機盎然。

艋舺,被視為臺北的發源地,在清朝末年商賈雲集,繁榮樣貌一時無二;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按照日語發音將此地易名為萬華,並沿用至今。

數年前,一部同名電影將此地的名氣再度打響。時至今日,遊客因影片劇情,只知艋舺曾是幫派林立的魚龍混雜之地,而不了解這裡因不同時代的建築交織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比如剝皮寮始建於清朝,隔壁的廣州街是日據時期的主要街道,與其垂直的康定路則是在兩蔣主政期間建設、命名的。」四代家人皆居住於艋舺的施景耀站在地圖旁,向中新社記者講述,「這裡經歷數百年的歷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環顧四周都是古蹟、老房子,非常適合作城市博物館。」

近年,臺北市政府陸續研擬包括北投、大稻埕、城中、艋舺、城南在內的五處城市博物館。用市長柯文哲的話介紹,這裡將是「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古老的歷史建築、充滿風味的老街區,加上各種創新元素,這些地方不再只是熱鬧的舊城區,還是一座活的、突破空間限制的城市博物館。

據了解,截至目前,萬華區內已有上百家傳統店鋪加入行動支付的行列。施景耀說,透過策展,希望人們進入艋舺的每一間店家都能感受到現代科技元素和在地生活氣息的結合,體驗類似博物館般的人文蘊含。

在當日的生活節上還能感受到,城市博物館項目正在使「老」艋舺煥發「新」面貌。

位於艋舺核心區的龍山寺是臺北流浪民眾的聚集地,相當數量的無家可歸者拖著行李在此艱難度日。多年來,艋舺都是全臺北人口老化及外流最為嚴重之地。街邊的攤位前,名為「培根市集」的活動則為艋舺帶來年輕元素。

「培根市集並不賣培根,而是指培力和草根。」志工林玲安說,這個活動由臺北的20多個社會服務團隊組成,它們致力於就業服務、社區營造、食農教育等方面工作。希望透過培根市集的品牌,幫助社會弱勢人群,改善老城區居民生活。

另一位年長的志工徐天卓介紹,「培根市集」的社服團隊經過組織策劃,幫助露宿街頭的人們自食其力,做一些手工品並協助販賣。團隊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其中很多是大學生,「我為這些年輕人感到驕傲」。

可以看到,不論是志工還是遊客,年輕人是生活節上的主要面孔。在城市博物館策劃團隊的帶領下,傳承數代的店鋪於年輕掌柜的打理下,現代感、科技感十足。傳統文化與文創理念的結合,讓艋舺繼續發揮「老」的優勢,同時煥發新能量。(完)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題:在臺北老街感受「艋舺」情調  中新社記者 王健  近來臺灣鄉土影片《艋舺》在島內走熱,其主角阮經天也頗有問鼎金馬影帝之勢。位於臺北西側老城區淡水河畔的「艋舺」老街因此人氣躥升,更顯熱鬧。
  • 臺灣寫真:青年樂團翻轉百年糖廠
    臺灣寫真:青年樂團翻轉百年糖廠 2014-12-07 18:53:36  冬日暖陽下,在臺灣十鼓擊樂團用心打理的亞洲第一座鼓樂主題藝術村,可以聽鼓樂,學制鼓,觀看糖的製作過程,輕鬆愜意消磨一天時光。  15年前在臺南成立的十鼓擊樂團,以傳創臺灣本地文化、發揚鼓樂藝術為目標,專輯《鼓之島》曾入圍美國葛萊美獎、獨立音樂大獎,足跡達加拿大、法國、韓國等20多國家和地區。
  • 大陸遊客眼中的百態臺灣:一府二鹿三艋舺
    日前,世界最小國家梵蒂岡將與臺灣「斷交」,舊友撕破了臉就成了仇敵,而風波之後,臺灣也只能還是臺灣。如果深究臺灣是什麼?那她只能是一個「問題」。操著不同語言、不同口音的人們坐船來、坐飛機去到臺灣,甚至遊泳過來,有的人來了又走,有的人長久停留。歷史在此糾結地現身,而所謂「民國百年」,也只是這個島嶼崎嶇命運裡的一小段而已。
  • 「艋舺」:尋找臺北城市繁華的起點
    很難想像,萬華,是這個城市的起點,在一百多年前曾經極度繁華。日前,記者抵臺進行「臺灣都市建設與管理」專題報導,第一個探訪地點就選擇了這裡。  萬華最初的名字叫「艋舺」,原意是早年附近的高山族人所用的叫「Manka」的獨木舟。清代以後,來自福建泉州的移民進入今天的貴陽街一帶,建立拓墾據點,漸成聚落和市街。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有不少遊客是看完電影《艋舺(註:měngxiá)》之後,才想來這裡看看的。   在今年的臺灣電影市場上,《艋舺》創下了多項紀錄: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僅花6天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臺灣本土電影播放廳最多紀錄,超過160個廳同步上映;20年來首部擠入賀歲檔期的臺灣本土電影。
  • 臺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到臺灣旅遊的人一般都見過「艋舺」兩個字。這其實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條老街名字,但艋舺老街並不僅指一條街,而是指這一地區以艋舺為起始點發展的街區。萬華區位於臺北市西南部,東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西面環繞淡水河與新北市為界,南至新店溪,全區呈「胃囊」形狀。
  • 百年迪化街,給你一個臺灣的味道,看看臺北新春街頭的流行態勢
    如果你感覺到過去的臺灣,你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街道,這是臺北最完整和歷史悠久的街道。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西式建築、現代主義和巴洛克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面前,具有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約的一面。每年這條百年老街都將成為年貨交易會。期間,附近很多人都會到迪化老街買年貨,除了各種應該調味的乾貨,我們離不開「好事花生」、諧音「好事發生」、吉利和善意。「一府二鹿三艋舺」,指臺南、鹿港、誇家,是清代繁榮的城鎮。現在艋舺是臺北的萬華區,在萬華區上,有一條街道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剝皮寮」。
  • 把城市的「金邊銀角」讓給百姓——安徽阜陽老舊城區改造見聞
    新華社合肥12月16日電 題:把城市的「金邊銀角」讓給百姓——安徽阜陽老舊城區改造見聞新華社記者李亞彪、朱青對82歲的安徽阜陽市民儲可芝和老伴來說,如今每天能在家門口的小公園裡鍛鍊身體是件舒心事儲可芝說,阜陽改造老舊城區,讓我們這些「老阜陽」體會到「品質生活」。儲可芝一家居住的潁州區文峰街道二裡井東巷小區有700多戶、2700多名居民,是皖北人口大市阜陽老城區的中心地帶,也是曾因違建遍地、垃圾成山而被視為「髒亂差」的區域之一。「我在這裡住了30多年,以前家門口滿地汙泥,小孩子上學得背著出門。
  • 踏訪臺灣的博物館
    一般認為,博物館應具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閒的功能。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博物館數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社會文明狀況的標誌,也是一個社會教育和文化發達程度的標誌。 包括臺北市和臺北縣在內的大臺北地區究竟有多少個博物館?筆者曾問過臺北市的前文化局局長廖鹹浩。廖鹹浩說,僅臺北市,在冊的就約有60多個。
  • 全方位解讀《艋舺》:近年最出色的臺灣黑幫片
    [提要] 《艋舺》的出現讓人們對臺灣商業電影重新拾起了信心,猛增的票房數字,眼看就要趕上《海角七號》的勢頭。艋舺》江湖雜談 第2頁:《艋舺》主創說法:重現80年代繁華   《艋舺》是部青春片,披上了黑道的外衣,難得地做到了兩方面的平衡,該是臺灣電影復甦口號的又一催化劑。
  • [試聽]《艋舺》電影原聲帶首播
    音樂人義氣相挺,電影人為《艋舺》電影原聲帶破天荒打破唱片公司鴻溝,美妙音樂與索尼音樂共同發行。網易娛樂音樂頻道為你帶來原聲碟網絡首播。「不信臺灣拍不出好看的商業電影!」製片李烈和導演鈕承澤轟轟烈烈幹一場,拍出今年最受矚目的臺灣電影《艋舺》!集合當紅偶像阮經天、趙又廷及多位實力派硬底子演員的超強卡司,高達臺幣7千萬的製作成本,未演先轟動!
  •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而曾在此取景的《艋舺》、《戀戀風塵》等臺灣賣座電影更助其聲名遠播。  走進長三四百米,寬約三米的老街,一幕幕不同年代的空間場景,躍然眼前。一至兩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夾街而立,臨街鋪面前是用紅磚砌成的閩南一帶常見的傳統騎廊,當地人稱為「亭仔腳」,北側街屋皆有後院,院內綠樹成蔭,安靜而清幽,南側的兩層樓的街屋建築又帶有明顯的日式洋房風格,但牆體上的仿古電影海報又分明透著三四十年代遺風。
  • 《艋舺》講述臺灣黑道 現實比電影更精彩(圖)
    《艋舺》這一出江湖悲歌,演來不只是打打殺殺那麼簡單,更多喚起臺灣人的集體記憶。  《艋舺》這一出江湖悲歌,演來不只是打打殺殺那麼簡單,更多喚起臺灣人的集體記憶。導演鈕承澤站在經濟一蹶不振、再起艱辛、民主更多雜音的時局,回望二十多年前經濟騰躍之初反而有欣欣向榮之觸感。當下的寂寞,化作電影中的熱血衝動。
  • 十年「拉皮」改頭換面 臺北老街借「艋舺」起航
    這個時下臺灣年輕人必去的老街,在《艋舺》這部電影的「加持」下,成為臺灣觀光業和電影業相得益彰的典範。  今年臺灣的電影市場上,《艋舺》是一朵奇葩。它是臺灣本土電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電影;它僅花6天時間票房破億(新臺幣,下同),破億速度為臺灣本土電影之冠。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就在艋舺剝皮寮。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 鈕承澤《艋舺》轟動臺灣 最初構想來自周董
    《艋舺》在臺灣首映時吸引很多人關注  主演趙又廷、柯佳嬿、阮經天  當《阿凡達》高燒近兩個月後,熱潮逐漸回落之際,臺灣電影《艋舺》異軍突起,以首周票房高達6000萬元新臺幣(約人民幣1270萬元),把蟬聯多周的《阿凡達》拉下馬,成為上周票房冠軍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這個新舊並存的區域,擁有最新潮前衛的西門町,也有百年歷史的古剎龍山寺。過去許多人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位於臺北市老松小學校園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 臺灣旅遊:一天玩不完!鶯歌、三峽文青私旅糅合百年藝術
    鶯歌、三峽文青私旅糅合百年藝術,山佳車站→鶯歌車站→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鶯歌老街→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三峽老街→三峽染工坊暨三峽藍染中心→甘樂文創展演空間。山佳車站,山佳,因坐落於山腳下的小村落,又名「山仔腳」,民國前十年,日本新設鐵路線路,由經艋舺跨越新店溪,經板橋、樹林、鶯歌至桃園,山佳車站誕生。
  • 【臺灣旅遊特輯】艋舺龍山寺:觀音道場成「民進聖地」
    歡迎來到艋舺龍山寺,這裡信仰觀音菩薩,香火鼎盛,卻也是民進黨的大本營和當年陳水扁每次選舉的第一個政治舞臺。佛教神祇中,最廣受信徒敬仰與供奉的,首推觀世音菩薩,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觀音媽」,又尊稱為「慈航尊者」。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原因倒也不難判斷,臺南是平原地區,有農業支持,臺灣原住民一開始也就是分布在此。後來荷蘭人自然也是先開發此處,就連「臺灣」這個名稱都是來自於臺南:這是臺灣當地原住民早對臺南安平附近一帶的稱呼的音譯。明鄭政權控制區,綠色為屯墾地所以,數百年來,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臺北地區的發展要晚很多,大規模開發要到乾嘉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