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業在臺灣艱難傳承——訪臺北迪化街中藥行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臺北1月5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1年多前,楊凱宇從父親手中接過六安堂,成為這個中藥世家的第四代傳人,等待他的是如何讓中藥行業在艱難環境中傳承下去的考驗。

儘管楊凱宇才26歲,但他的六安堂卻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步入店內,藥香瀰漫,明亮燈光照射下,中式櫃面後滿是人參、鹿茸、燕窩、牛黃等珍貴藥材。六安堂是楊凱宇的曾祖父於1913年在福建惠安創立的,1949年遷至臺灣,而1987年才從臺北延平北路遷至迪化街。

迪化街自清朝以來就是臺灣的南北貨、中藥材集散地,原本800米長的街面上滿是中藥行,然而這些年來卻日益萎縮凋零。

「執政當局在壓縮中藥行業生存空間,20多年來不發牌照,導致這個行業進入了斷層。」楊凱宇感嘆道,那麼多從事中藥行業的人那麼努力在經營這份事業,在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但當局卻只想走西醫那樣標準化的路線,把有特色的中醫藥磨滅掉。

臺灣衛生福利主管機構1998年修訂「藥事法」,明定1993年後入行的中藥從業人員,必須修習中藥課程並經統一考試及格等,才可販售中藥材、調劑中醫師處方,或製作傳統丸、散、膏、丹、煎藥等。但新規實施以來,當局從未辦理過任何一次統一考試,也沒有訂定任何教考訓用的施行細則,也不再發出任何一張中藥行業者執照。

業者指稱,這一條款分明是不考慮未來的「落日條款」,會讓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在臺灣成為絕唱。

臺灣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臺聯合會統計,1993年全盛時期,全臺約有1.5萬多家藥行,但「落日條款」後,1998年剩10695家,2017年只剩8420家,平均每年關300多家。目前,臺灣領有中藥材販售證照者平均年齡逾61歲。

六安堂如今使用的證照還是楊凱宇父親的,然而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未來或許只能額外付出成本租借證照才能維持經營。

「持證照的醫師基本都在大型藥局和醫院,不會來我們這種傳統中藥行,而且他們所受訓練也是偏西醫的,未必適合我們。」楊凱宇說,希望當局能對特殊行業給予一定照顧,開放屬於我們的考試和證照。

同在迪化街的百安堂參藥行老闆郭柏鋐印證了這一說法。「如今,迪化街上的中藥行萎縮得只有全盛時期的三成左右。」郭柏鋐說,當局還在這條街上開發文創,越來越多咖啡店、餐廳擠佔了原本中藥行的生存空間。

為了生存,臺灣的中藥行也不斷轉型,向多元化經營方向發展。郭柏鋐的藥行有四五百味中草藥,可以按方抓藥、代客煎藥,但這部分業務只佔其營業額的不到1%。「主要業務還是靠高端藥材,例如冬蟲夏草、高麗參、燕窩等。」郭柏鋐說,「20多年來,鮑魚、海參、魚翅等變成了迪化街中藥行銷售的主力。」

他還說,其實很多年輕人對中藥行業有興趣,也很有想法,對中藥材行業進行了許多創新,但當局要給他們機會進入這個行業,所以開放證照是必要的,不然過幾年可能臺北都沒有中藥材店鋪了。

楊凱宇就屬於有想法的年輕人。儘管他的六安堂業務也主要依靠高端藥材,但他還圍繞中藥開發了藥膳、美容、茶包、浴包等產品。「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養生,中藥材的『天然』概念就很能打動現代人。」楊凱宇說。

郭柏鋐也同樣對藥材配製進行了改良,例如加些甘草、肉桂以減輕苦味,或者做成水丸利於吞服。「年輕人無法接受中藥的苦,『良藥苦口』不行了,得『良藥利口』才行。」他說。

在文化斷層、政府限縮、西醫包圍等不利因素夾擊下,臺灣的中藥行艱難地生存著。楊凱宇和郭柏鋐都很羨慕大陸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發揚,認為大陸平等對待中醫藥和西醫藥,讓傳統的東西能夠累積增長,不至於衰退沒落。

「如果開放了中藥行業證照考試,我一定會去考一個。」楊凱宇說,中醫藥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不能任其衰微。

責任編輯: 郝多

相關焦點

  • 臺北迪化街:臺灣最有年味的老街
    近日,臺灣大大小小的「年貨大街」均已啟動,琳琅滿目的堅果糖果和叫賣聲渲染出濃鬱的過年氣氛。 在全臺灣所有的「年貨大街」中,最著名的要數擁有20餘年歷史的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迪化街「年貨大街」位於臺北保留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一段,北起歸綏街,南至南京西路這一段及周邊區域。記者了解到,其所處的迪化街,是19世紀以來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
  • 迪化街、剝皮寮、艋舺大道,臺灣這些老街區竟然變成這樣了!
    這家有近40年歷史的中藥行,以前以批發為主,現在改為零售,每個包裝帶上都印有店鋪的新商標以及插畫,訴說老店的故事。2016年,臺北市商業處致力於打造臺北老街特色商業風貌,以文創融合在地文化與商業思維,改造店家獨有的品牌特色。
  • 新春看臺灣:名震海內外年貨大街—迪化街(組圖)
    新春看臺灣:名震海內外年貨大街—迪化街(組圖) 2011年02月03日 20:56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北最早的商業區|迪化街
    臺北有一條老街,當地人俗稱「大稻埕老街」,在臺北市的大同區,距離各位常常聽到的寧夏夜市步行約10分鐘,但是多數遊客會跳過此街。
  • 周末「老臺北」一角:「穿越」迪化老街的時空
    新華社臺北3月25日電(記者賈釗、陳洋)臺北迪化街是遊客體驗「老臺北」的必訪景點,也是本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這種密切聯繫,不只體現在春節前的「年貨大街」上,也見諸每個周末。雖然與極盛時期相比,現在的甘州街不在繁華,但是還有5、6家茶行,循著傳統的制茶技術,有著道地的茶文化,每一份的茶之中,都是經過制茶的繁複程序,讓茶泡起來更加的清香及回味。在這裡的茶葉絕不會偷工減料,有著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誠實待客精神。  另外,在重慶北路上的朝陽公園,現在成為茶葉主題公園,希望透過茶與文化、休閒、觀光的結合,重振老社區商機。
  • 迪化街,「年味」不要溜走(臺北傳真)
    臺北大同區的大稻埕商圈,有條窄窄的老街叫迪化街。每年農曆新年將近,這條街匯聚四面八方的南北貨,搖身變成著名的年貨大街。迪化街賣年貨已有20個年頭,在年味漸漸變淡的今天,它正面臨新的挑戰。   今年攤位只租出七成   「歡迎試吃,不買不要緊,不好吃不要錢!」「來喝一杯薑茶,補血養氣!」
  • 春風又佛大稻埕——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
    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裡,摩肩接踵的人流,伴隨著商家的叫賣聲,更使溫度上升了八分,這就是每年春節前臺北迪化街的"年景"了。春節是中國人傳統佳節,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大陸各地也因此產生了大小不一的年貨市場,或長久或臨時,都是當地節前最熱鬧之處。而臺北的年貨市場就是位於大稻埕的迪化街了。
  • 老街不老——臺北迪化街的老街改造
    比之這些年輕氣盛的「毛頭小子」們,逾百歲的迪化老街顯得內斂低調。  乍一眼看上去,以傳統年貨著稱的迪化街似乎與文創商業並不搭邊。但實際上,這條老街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般遲重衰緩,恰恰相反,借文化創意之名,迪化老街正在進行一場內部煥新。
  • 臺北迪化街伴手禮‧江記華隆
    位於迪化街上的江記華隆商行,三十多年的老字號招牌,是許多臺北人過年過節或是贈送親朋好友伴手禮的第一選擇!其薄如禪翼的招牌「香脆杏仁豬肉紙」在燈光下不但能透光,還必須採用人工包裝,才能防止其0.02公分的薄片破碎。
  • 徜徉臺北迪化街\馮進
    一九四七年,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奉命為臺北街道命名。他拿出中國地圖貼在臺北街道圖上,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出一個大十字坐標,分成上下左右四大塊,左上區以中國的西北城市為名,左下則是中國的西南。依此類推,迪化街在臺北的西北部。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比臺北城還要歷史悠久。
  • 百年迪化街,給你一個臺灣的味道,看看臺北新春街頭的流行態勢
    如果你感覺到過去的臺灣,你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街道,這是臺北最完整和歷史悠久的街道。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西式建築、現代主義和巴洛克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面前,具有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約的一面。800m迪化街長一直是臺北貨物、茶葉、中藥材和布料的重要集散地。每年這條百年老街都將成為年貨交易會。期間,附近很多人都會到迪化老街買年貨,除了各種應該調味的乾貨,我們離不開「好事花生」、諧音「好事發生」、吉利和善意。「一府二鹿三艋舺」,指臺南、鹿港、誇家,是清代繁榮的城鎮。
  • 走一趟變身後的臺北迪化街 不止是文創
    走一趟「變身」後和你想像完全不一樣的迪化街,你會發現不論是飲食、文化、歷史、創意……每一樣都能成為旅行中微小但令人難忘的深刻體驗。出發第1站→愜意小店→輕食專賣鹹花生咖啡館臉書:www.facebook.com/saltpeanutscafe地址:臺北市迪化街一段197號電話:02 2557 8679營業時間:每日
  • 臺北迪化年貨大街:商品琳琅滿目 建築各具特色
    臺北迪化年貨大街:商品琳琅滿目 建築各具特色 2014年01月23日 08: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歷史悠久  迪化街位於臺北市西部的大同區,為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長約800米。該街初建於19世紀中期,一直是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品、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迪化」是1947年臺灣當局借當時新疆省會城市迪化(今烏魯木齊市)所命名的。
  • 百年迪化老街,給你一個古早味的臺灣,看疫情下的臺北年貨街氛圍
    若想感受一下老臺灣昔日風華的話,一定不能錯過臺北的迪化老街,它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是最有歷史意義的老街。走進迪化老街,閩南傳統民居、洋樓、現代主義以及巴洛克式的建築特色一一呈現在你眼前,有著多元文化和中國傳統簡樸的一面。
  • 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臺北5月22日電 題: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  始建於18世紀50年代的大稻埕迪化街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圖文:走進臺北迪化街(6)
    新華社照片,臺北,2005年4月1日走進臺北迪化街 臺北迪化街的許多店鋪依然保留著被稱為「亭仔腳」的清代閩南式建築(4月1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迪化街分為好幾段,整片區域古稱大稻埕,是臺北最老的城區之一!
    臺北大同區的迪化街,是臺灣知名的南北貨市場,街上的古老建築有閩南、洋樓、現代主義、巴洛克式等風格,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臺北第一街」的興衰沉浮
    【臺灣《今周刊》文章】題:迪化街商道啟示錄(作者 萬蓓琳)原文提要: 臺北迪化街,這條長僅800米卻創造了數千億財富的狹長街道,是臺灣富商的發源地:不論是紡織業龍頭的臺南紡織、食品業的光泉,還是在中國大陸打下江山的旺旺仙貝、聯華食品,乃至於後續許多知名企業,都是從這裡闖出名號的。這些老店的發家之道,絲毫不遜橫行無阻於紐約華爾街的猶太人。
  • 品味 迪化街,不知今夕何夕
    我有位女友是臺北人,臺北奧委會的。10年前江湖飯局上認識,那時為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事她經常來大陸。這次重逢她已定居香港。她一聽我對迪化街的評價,驚呼她從小就生長在迪化街,那的確是正宗老臺北、最臺北的所在。她的祖父母在迪化街經營南北貨和中藥材,利用每寸立面恣意汪洋地展示著自家好貨。她就是在那些層次分明、鞭辟入裡的氣味裡長大的。
  • 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古韻猶存迪化街(組圖)
    ­  這是臺北老街迪化街(9月8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的老街,長800米,擁有閩南、巴洛克式等特色建築。19世紀末以來,迪化街一直是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這是臺北老街迪化街(9月8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