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今周刊》文章】題:迪化街商道啟示錄(作者 萬蓓琳)原文提要: 臺北迪化街,這條長僅800米卻創造了數千億財富的狹長街道,是臺灣富商的發源地:不論是紡織業龍頭的臺南紡織、食品業的光泉,還是在中國大陸打下江山的旺旺仙貝、聯華食品,乃至於後續許多知名企業,都是從這裡闖出名號的。這些老店的發家之道,絲毫不遜橫行無阻於紐約華爾街的猶太人。1887年,當時清朝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開始規劃興建鐵路,4年後第一條從臺北大稻埕到基隆的鐵軌完成,而大稻埕區的迪化街也因此開始逐漸成為茶葉、布匹、中藥等大宗貨物最重要的轉運站。上世紀60年代是臺灣紡織業的黃金時期,那時,只要是稍具能力和眼光的生意人,都會想盡辦法在迪化街上開個店面;只要是想學做生意的年輕人,也一定會到迪化街來找頭路。包括現在赫赫有名的臺南幫侯雨利、吳修齊家族、統一高清愿、新光吳火獅、東帝士陳由豪、和信辜家、義美高騰蛟、臺鳳黃家等紡織、食品業巨頭的前半輩子,幾乎都是在迪化街上拼事業。這條只有800米長的老街,可以說是培育臺灣大商人的搖籃。
八百米藏金數千億
以大稻埕涵蓋的幾個街廓來說,小小的一塊區域,就有包括聯發紡織、聯華食品等在內約20家上市公司和中和紡織等將近100家未上市的公司,另有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藥材店。這幾百間店家,絕大多數都是繼承父業,或是在此地開店超過15年以上,雖然歷經繁華與衰退,但可以想像的是,迪化街的確創造出不少億萬富翁,而這些企業總市值與大老闆們的身價高得幾乎無法估量,光是上市公司的部分,可以計算出來的總資產就超過1000億元。以當地的中藥商來說,臺北市中藥公會理事長林進益估計,在20年前,一家中藥材商的年營業額至少1億元,20年後的今日,營業額可能沒有少太多,只是利潤縮水了。布行方面,臺北市布商公會理事長呂水戥估計,2002年,迪化街300多家布商掌握著臺灣50%以上的內需市場,每年營業額至少有五六百億元。不過一位布行老闆講得明白:「迪化街老闆對外講話都很保留,這個數目恐怕都得乘上好幾倍才是他們真正的營業額!」對大稻埕以外的人來說,走一趟迪化街,除了按圖索驥吃喝玩樂看老房子外,其實很難領略這條從百年前就開始發展的臺北第一街當年的繁華與當前的落寞;也很難感受到今日這裡的商場交易,依然在臺灣經濟發展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甚至會以為這裡就如同臺北市萬華等老城區一般,因經濟活動不再頻繁而逐漸凋零,唯有過年時才能見到萬頭攢動的歡樂景象。老城區與古蹟等空間意象,除了讓人無限懷舊之外,其實不容易體現這裡的真實面貌。老店面裡臥虎藏龍
不過,真正的迪化街人卻樂於躲在這樣的面紗之後。所以迪化街附近,除了擺滿南北貨、糖果餅乾、魷魚絲的雜貨鋪外,其餘儘是一些不起眼的店面,尤其是聚集在巷弄內的布行,往往只有擺放著幾匹布、幾個店員閒嗑牙地聊著天;甚至上市公司如聯發紡織等,辦公室裡也只像一般印象中雜亂的貿易公司一般,完全沒有豪華的裝潢;同樣是上市公司的聯華食品總部,至今也藏身於迪化街上的百年老宅中。還有很多住在這裡的人告訴朋友,走在迪化街上遇到的人,穿得愈破爛,家裡可能愈有錢,反倒是每天穿著西裝的人「可能是故意裝裝門面而已」。聯發紡織的副總王豐嶽就表示,有時擦身而過、僅有數面之緣的老阿伯會突然上前來打招呼:「要好好做唷!我有買你們的股票!」在迪化街當業務,稍不留心,可能就會得罪了這些一出手就是幾千張股票的大股東。60年代是臺灣紡織業的黃金時期,當時不少布行轉型進入紡織上下遊的生產製造,造就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老闆,很多人在紡織業沒落之前急流勇退,有人投資房地產在80年代賺了更多的錢,也有人進入股市成為資金充實的大金主。至今當地仍以「迪化街仕紳」稱呼這一群「擁有特殊身價」的金主,平時外人不容易分辨出他們,但在婚喪喜慶的場合中,一定會有四五桌是專為「迪化街仕紳」而開的席次,當地人都心知肚明,這些就是外界最感興趣的神秘大金主。保守低調是迪化街商人致富的基本條件,不過事業上的開創性格、精打細算與業者間的信息互通,才是迪化街商人真正的本事。迪化街百年前就成為臺灣最重要的貿易重鎮,出身於此的商人無不具備敏銳的賺錢嗅覺。低調性格的另一面,就是迪化街幾乎不曾出過浮上檯面的政治人物。這裡有不少動輒上億元身價的富豪,但卻沒有出過紅頂商人。不過,這並非表示當地人對政治冷感,當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地就在離此不遠的延平北路上。只要嫁給賣布的 不吃也輕鬆
目前在迪化街最重要的三種產業。紡織與布行、中藥、南北貨,因為店號密集,各產業的商家都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係。在激烈的競爭關係中,沒有真本事很難生存下來。毛料布商穩興呢絨的老闆柯萬德就說,迪化街流傳著幾則俚語:「只要在迪化街賣過布,沒有什麼行業不能做」;而女子只要「嫁給賣布的,不吃也輕鬆!」就是形容迪化街布商的精明幹練。以紡織業來說,從迪化街布商出身的聯發紡、集盛、力麗、宜進、宏益等五家聚脂纖維廠,加上南亞、遠東、華隆,在世界長纖市場上佔有不小分量,5年前,甚至有媒體以「五胡亂華」來戲稱聯發紡等5家公司的影響力;而以集盛紡織蘇阿琳家族為首的20家紡織廠,每個月開的家族會,幾乎也可以決定臺灣短纖的市場價格。而迪化街的紡織業者也是臺灣最早到東南亞、中南美洲,甚至非洲等地投資的廠商之一,而10年前轉進大陸投資的廠商也不計其數。而貿易商骨子裡更富有冒險的精神,迪化街的布料中盤商,為了再創事業春天,幾年前就開始到歐洲各地織品展售會推銷臺灣的布料;現在,臺灣本地的紡織業雖然萎縮,但是臺灣下單、大陸出貨的運作模式,讓臺灣布商在國際市場上還是有不小的影響力。從迪化街發跡的食品業也是臥虎藏龍。穩健的經營方式讓成立將近40年的光泉從來沒有虧損過。在大陸每年營業額80億元、獲利20億元的旺旺仙貝,董事長蔡衍明家族也是從大稻埕出身,後來才到宜蘭設廠發跡,蔡衍明眼光獨到,只專心做與米相關的加工食品,約在10年前就搶先進入大陸投資,並轉進到新加坡掛牌上市,順利成為大陸米果市場龍頭。人情信用打造迪化生意圈
迪化街的人從不諱言,「迪化街是個很難打進來的圈子,但是一旦打進來,就是一輩子的事業」。這樣的感受要數本地的金融業者體會最深。在大稻埕當地,開行最悠久的第一銀行是本地商人往來最密切的行庫。曾經有個銀行經理,從大稻埕分行遠調至新竹分行,這裡的老客戶也整批跟著到新竹開戶,直到現在,這位經理已經退休,新竹的一銀卻還是迪化街商人往來最大宗的銀行。錸德集團轉投資的鈺德公司董事長張昭焚,其父張漢津曾是臺灣卡其布大王,先後代理過臺南紡織的太子龍與臺塑的臺麗龍兩種卡其布品牌。張昭焚表示,小時候聽鄰居調度資金,經常只要一通電話,隨時調個幾千萬、幾億元都沒有問題。迪化街商人做生意一大特色是,平時就不斷串門子、喝茶,所以市場有什麼消息、誰的身家有多少、信用如何彼此都一清二楚,大家做起生意來就特別乾脆,聯發紡副總王豐嶽就笑說:「迪化街的信用稽核,比銀行做得還徹底。」「不過這5年來,迪化街沒落得實在太快了!」新穩興的老闆柯萬德這樣感嘆。布商公會理事長呂水戥也表示,光是永樂市場一個攤位的權利金,就從極盛時期的1000萬元掉至現在的一兩百萬元,紡織業出走大陸與結束營業的佔5成以上。許多在此致富的商人也紛紛移往臺北市東區置產,連附近依賴大稻埕商人為生的五月花、黑美人等老酒家的生意也大不如昔;呂水戥笑說,現在如果聽說誰還上酒家,就沒有人要跟他做生意,因為顯然這個人沒有心思經營事業了。不過,稍微心細者,逛迪化街時可能會發現,有些不起眼的店面前,還是會經常停放著奔馳、美洲虎等高級房車,有時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在某個轉角看見敞篷的勞斯萊斯停在路旁,這些蛛絲馬跡象徵著這個曾經是臺北最富裕的地區,至今還擁有相當傲人的雄厚實力。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