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第一街」的興衰沉浮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臺灣《今周刊》文章】題:迪化街商道啟示錄(作者 萬蓓琳)原文提要: 臺北迪化街,這條長僅800米卻創造了數千億財富的狹長街道,是臺灣富商的發源地:不論是紡織業龍頭的臺南紡織、食品業的光泉,還是在中國大陸打下江山的旺旺仙貝、聯華食品,乃至於後續許多知名企業,都是從這裡闖出名號的。這些老店的發家之道,絲毫不遜橫行無阻於紐約華爾街的猶太人。1887年,當時清朝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開始規劃興建鐵路,4年後第一條從臺北大稻埕到基隆的鐵軌完成,而大稻埕區的迪化街也因此開始逐漸成為茶葉、布匹、中藥等大宗貨物最重要的轉運站。上世紀60年代是臺灣紡織業的黃金時期,那時,只要是稍具能力和眼光的生意人,都會想盡辦法在迪化街上開個店面;只要是想學做生意的年輕人,也一定會到迪化街來找頭路。包括現在赫赫有名的臺南幫侯雨利、吳修齊家族、統一高清愿、新光吳火獅、東帝士陳由豪、和信辜家、義美高騰蛟、臺鳳黃家等紡織、食品業巨頭的前半輩子,幾乎都是在迪化街上拼事業。這條只有800米長的老街,可以說是培育臺灣大商人的搖籃。

八百米藏金數千億

以大稻埕涵蓋的幾個街廓來說,小小的一塊區域,就有包括聯發紡織、聯華食品等在內約20家上市公司和中和紡織等將近100家未上市的公司,另有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藥材店。這幾百間店家,絕大多數都是繼承父業,或是在此地開店超過15年以上,雖然歷經繁華與衰退,但可以想像的是,迪化街的確創造出不少億萬富翁,而這些企業總市值與大老闆們的身價高得幾乎無法估量,光是上市公司的部分,可以計算出來的總資產就超過1000億元。以當地的中藥商來說,臺北市中藥公會理事長林進益估計,在20年前,一家中藥材商的年營業額至少1億元,20年後的今日,營業額可能沒有少太多,只是利潤縮水了。布行方面,臺北市布商公會理事長呂水戥估計,2002年,迪化街300多家布商掌握著臺灣50%以上的內需市場,每年營業額至少有五六百億元。不過一位布行老闆講得明白:「迪化街老闆對外講話都很保留,這個數目恐怕都得乘上好幾倍才是他們真正的營業額!」對大稻埕以外的人來說,走一趟迪化街,除了按圖索驥吃喝玩樂看老房子外,其實很難領略這條從百年前就開始發展的臺北第一街當年的繁華與當前的落寞;也很難感受到今日這裡的商場交易,依然在臺灣經濟發展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甚至會以為這裡就如同臺北市萬華等老城區一般,因經濟活動不再頻繁而逐漸凋零,唯有過年時才能見到萬頭攢動的歡樂景象。老城區與古蹟等空間意象,除了讓人無限懷舊之外,其實不容易體現這裡的真實面貌。

老店面裡臥虎藏龍

不過,真正的迪化街人卻樂於躲在這樣的面紗之後。所以迪化街附近,除了擺滿南北貨、糖果餅乾、魷魚絲的雜貨鋪外,其餘儘是一些不起眼的店面,尤其是聚集在巷弄內的布行,往往只有擺放著幾匹布、幾個店員閒嗑牙地聊著天;甚至上市公司如聯發紡織等,辦公室裡也只像一般印象中雜亂的貿易公司一般,完全沒有豪華的裝潢;同樣是上市公司的聯華食品總部,至今也藏身於迪化街上的百年老宅中。還有很多住在這裡的人告訴朋友,走在迪化街上遇到的人,穿得愈破爛,家裡可能愈有錢,反倒是每天穿著西裝的人「可能是故意裝裝門面而已」。聯發紡織的副總王豐嶽就表示,有時擦身而過、僅有數面之緣的老阿伯會突然上前來打招呼:「要好好做唷!我有買你們的股票!」在迪化街當業務,稍不留心,可能就會得罪了這些一出手就是幾千張股票的大股東。60年代是臺灣紡織業的黃金時期,當時不少布行轉型進入紡織上下遊的生產製造,造就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老闆,很多人在紡織業沒落之前急流勇退,有人投資房地產在80年代賺了更多的錢,也有人進入股市成為資金充實的大金主。至今當地仍以「迪化街仕紳」稱呼這一群「擁有特殊身價」的金主,平時外人不容易分辨出他們,但在婚喪喜慶的場合中,一定會有四五桌是專為「迪化街仕紳」而開的席次,當地人都心知肚明,這些就是外界最感興趣的神秘大金主。保守低調是迪化街商人致富的基本條件,不過事業上的開創性格、精打細算與業者間的信息互通,才是迪化街商人真正的本事。迪化街百年前就成為臺灣最重要的貿易重鎮,出身於此的商人無不具備敏銳的賺錢嗅覺。低調性格的另一面,就是迪化街幾乎不曾出過浮上檯面的政治人物。這裡有不少動輒上億元身價的富豪,但卻沒有出過紅頂商人。不過,這並非表示當地人對政治冷感,當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地就在離此不遠的延平北路上。

只要嫁給賣布的 不吃也輕鬆

目前在迪化街最重要的三種產業。紡織與布行、中藥、南北貨,因為店號密集,各產業的商家都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係。在激烈的競爭關係中,沒有真本事很難生存下來。毛料布商穩興呢絨的老闆柯萬德就說,迪化街流傳著幾則俚語:「只要在迪化街賣過布,沒有什麼行業不能做」;而女子只要「嫁給賣布的,不吃也輕鬆!」就是形容迪化街布商的精明幹練。以紡織業來說,從迪化街布商出身的聯發紡、集盛、力麗、宜進、宏益等五家聚脂纖維廠,加上南亞、遠東、華隆,在世界長纖市場上佔有不小分量,5年前,甚至有媒體以「五胡亂華」來戲稱聯發紡等5家公司的影響力;而以集盛紡織蘇阿琳家族為首的20家紡織廠,每個月開的家族會,幾乎也可以決定臺灣短纖的市場價格。而迪化街的紡織業者也是臺灣最早到東南亞、中南美洲,甚至非洲等地投資的廠商之一,而10年前轉進大陸投資的廠商也不計其數。而貿易商骨子裡更富有冒險的精神,迪化街的布料中盤商,為了再創事業春天,幾年前就開始到歐洲各地織品展售會推銷臺灣的布料;現在,臺灣本地的紡織業雖然萎縮,但是臺灣下單、大陸出貨的運作模式,讓臺灣布商在國際市場上還是有不小的影響力。從迪化街發跡的食品業也是臥虎藏龍。穩健的經營方式讓成立將近40年的光泉從來沒有虧損過。在大陸每年營業額80億元、獲利20億元的旺旺仙貝,董事長蔡衍明家族也是從大稻埕出身,後來才到宜蘭設廠發跡,蔡衍明眼光獨到,只專心做與米相關的加工食品,約在10年前就搶先進入大陸投資,並轉進到新加坡掛牌上市,順利成為大陸米果市場龍頭。

人情信用打造迪化生意圈

迪化街的人從不諱言,「迪化街是個很難打進來的圈子,但是一旦打進來,就是一輩子的事業」。這樣的感受要數本地的金融業者體會最深。在大稻埕當地,開行最悠久的第一銀行是本地商人往來最密切的行庫。曾經有個銀行經理,從大稻埕分行遠調至新竹分行,這裡的老客戶也整批跟著到新竹開戶,直到現在,這位經理已經退休,新竹的一銀卻還是迪化街商人往來最大宗的銀行。錸德集團轉投資的鈺德公司董事長張昭焚,其父張漢津曾是臺灣卡其布大王,先後代理過臺南紡織的太子龍與臺塑的臺麗龍兩種卡其布品牌。張昭焚表示,小時候聽鄰居調度資金,經常只要一通電話,隨時調個幾千萬、幾億元都沒有問題。迪化街商人做生意一大特色是,平時就不斷串門子、喝茶,所以市場有什麼消息、誰的身家有多少、信用如何彼此都一清二楚,大家做起生意來就特別乾脆,聯發紡副總王豐嶽就笑說:「迪化街的信用稽核,比銀行做得還徹底。」「不過這5年來,迪化街沒落得實在太快了!」新穩興的老闆柯萬德這樣感嘆。布商公會理事長呂水戥也表示,光是永樂市場一個攤位的權利金,就從極盛時期的1000萬元掉至現在的一兩百萬元,紡織業出走大陸與結束營業的佔5成以上。許多在此致富的商人也紛紛移往臺北市東區置產,連附近依賴大稻埕商人為生的五月花、黑美人等老酒家的生意也大不如昔;呂水戥笑說,現在如果聽說誰還上酒家,就沒有人要跟他做生意,因為顯然這個人沒有心思經營事業了。不過,稍微心細者,逛迪化街時可能會發現,有些不起眼的店面前,還是會經常停放著奔馳、美洲虎等高級房車,有時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在某個轉角看見敞篷的勞斯萊斯停在路旁,這些蛛絲馬跡象徵著這個曾經是臺北最富裕的地區,至今還擁有相當傲人的雄厚實力。參考消息

相關焦點

  • 《蘇聯真相》:揭開蘇聯老大哥興衰沉浮的真相
    《蘇聯真相》:揭開蘇聯老大哥興衰沉浮的真相 點擊播放按鈕,可以「聽」新聞蘇聯老大哥離開我們就要滿20年了。有關蘇聯的歷史,尤其是關於蘇聯解體問題的研究很多。《蘇聯真相》將蘇聯興衰沉浮的原因歸咎為體制問題,指出蘇聯滅亡是整個體製造成的。鄧小平同志教導我們「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以及體現制度的體制,在根本上決定了一個政權的興衰健病。如果體制本身存在問題,那麼個人因素和具體政策因素的作用再大,也扭轉不了大局。
  • 貴陽街 曾是臺北第一街
    但是,你可知道臺北以前叫「蕃薯市」?走一趟貴陽街就知道:貴陽街的前身叫「蕃薯市街」,它卻是名符其實的臺北第一街。      如今祖師廟、貴陽街的街廓還可看出臺灣早期市鎮的形勢。站立在位於康定路祖師廟前的人行步道,貴陽老街東邊的盡頭是祖師廟,西邊的盡頭卻是高築的水泥牆,它阻隔了歷史發展的河流……。
  • 臺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這其實是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條老街名字,但艋舺老街並不僅指一條街,而是指這一地區以艋舺為起始點發展的街區。萬華區位於臺北市西南部,東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西面環繞淡水河與新北市為界,南至新店溪,全區呈「胃囊」形狀。十七世紀末,本區有平埔族「紗帽廚社」沿著河流散居,據這裡的老居民說,當時這裡主要的交通工具為獨木舟。
  • 臺北迪化街:臺灣最有年味的老街
    在全臺灣所有的「年貨大街」中,最著名的要數擁有20餘年歷史的臺北市迪化街「年貨大街」。迪化街「年貨大街」位於臺北保留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一段,北起歸綏街,南至南京西路這一段及周邊區域。記者了解到,其所處的迪化街,是19世紀以來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在這裡,不僅賣年貨,還有樸實的閩南式店鋪、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建築以及老字號商行。
  • [臺灣萬象]臺北圓山飯店興衰記
    [臺灣萬象]臺北圓山飯店興衰記
  • 圖文:走進臺北迪化街(6)
    新華社照片,臺北,2005年4月1日走進臺北迪化街 臺北迪化街的許多店鋪依然保留著被稱為「亭仔腳」的清代閩南式建築(4月1日攝)。位於臺北市大稻埕的迪化街是臺北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上海風情街——臺北時尚風情街
    位於保利家園C12地塊的臺北時尚風情街是由保利置業打造的一條特色商業街,地下兩層,地上七層,商業總建築面積約10.5萬平方米,內含精品商業、娛樂、餐飲、綜合辦公等多種業態。    臺北時尚風情街採用了當下流行的開放式街區模式設計,人們在長約300米的挑空式中庭步行街上漫步,依次體驗人氣美食、飽覽時尚名品、盡享前衛娛樂。據悉,整條臺北時尚風情街將被有序分為時尚體驗館、精品文化館、婚紗禮品館、兒童職業體驗城、創意集市、寵物城、主題餐廳風味美食街、觀光夜市小吃等多個版塊,可謂應有盡有,將時尚一網打盡。
  • 臺北名街——南陽街
    1947年,從上海請來的建築師鄭定邦,奉命為臺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把中國內地的主要城市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來為臺北街道取名。其中以河南城市命名的街道共有六條,除洛陽街位於萬華區外,鄭州路、開封街、許昌街、信陽街、南陽街都位於中正區,尤以南陽街最為臺灣百姓所熟知。  臺北車站前,小小的南陽街上,凝聚了幾代臺北人的補習記憶。
  • 漫步臺北書店街-中新網
    漫步臺北書店街   中新網2月18日電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
  • 在臺北邂逅一條街
    從臺中搬到臺北之後,為了節省租屋開銷,我一直住在與臺北僅一橋之隔的中和(房租便宜了1/3),與所謂的「華新街--緬甸街」僅有十分鐘車程,但我總往橋的那頭去,「去臺北」,而不是往山的那處走,「進中和」,以至於錯過了此處。
  • 臺北最早的商業區|迪化街
    臺北有一條老街,當地人俗稱「大稻埕老街」,在臺北市的大同區,距離各位常常聽到的寧夏夜市步行約10分鐘,但是多數遊客會跳過此街。
  • 老街不老——臺北迪化街的老街改造
    乍一眼看上去,以傳統年貨著稱的迪化街似乎與文創商業並不搭邊。但實際上,這條老街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般遲重衰緩,恰恰相反,借文化創意之名,迪化老街正在進行一場內部煥新。舊日容顏1、臺北最古老街:  迪化街,與臺北歷史同壽,也是臺北保留最好與最完整的老街。1850年,福建人林藍田在此開店三間,成為此街歷史的起源;1853年,迪化街又吸納了被排擠出艋舺地區的商貿移民,此街商號開始林立。
  • 2天嗨玩臺北?這個超經典臺北2日遊路線準沒錯!
    下面戈多就奉上臺北2日遊超經典路線,你想玩的都在這裡啦!——Day1上午遊覽龍山寺——與臺北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臺北旅遊之四大勝地。門票是免費噠,開放時間一般為開放時間7:00~22:00。建議遊覽時間為1~3小時。
  • 探一探臺北地下街的奧秘所在
    目前本市規劃之地下街共有七處:臺北捷運大街、臺北地下街、忠孝西路地下街、中華路地下街,臺北捷 運忠孝東路地下街、臺北車站地區站前地下街(DN174A標)、十二號公園地下街。已營業的計有臺北捷運大 街及臺北地下街:已完工籌備開業的計有忠孝西路地下街、中華路地下街及臺北捷運忠孝東路地下街:尚在 興建中的為臺北車站地區站前地下街(DN174A標)及十二號公園地下街。
  • 嘉定|128000㎡臺北風情街揭開神秘面紗
    盼星星盼月亮,嘉定的小夥伴們終於盼來了臺北風情街。被嘉定市民戲稱為「颱風」的臺北風情街終於在3月30日上午10點揭開了神秘面紗。裡面到底有什麼好吃好喝好玩的?小編帶你去探查一番。 臺北風情街位於嘉定新城白銀路裕民南路路口,是國內第一家以臺灣文化、藝術、創意、精品、美食、休閒、娛樂為主的主題式體驗購物中心,同時也是嘉定新城第一個開業的大型商業綜合體。試營業首日,臺北風情街迎來了不少顧客。
  • 徜徉臺北迪化街\馮進
    一九四七年,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奉命為臺北街道命名。他拿出中國地圖貼在臺北街道圖上,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出一個大十字坐標,分成上下左右四大塊,左上區以中國的西北城市為名,左下則是中國的西南。依此類推,迪化街在臺北的西北部。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比臺北城還要歷史悠久。
  • 臺北夜市大名鼎鼎 上海代表團昨逛饒河街
    選幸運日許世博願望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到臺北,夜市屬於絕不能錯過的都市景觀。士林夜市、饒河夜市、華西街夜市、寧夏夜市,個個人氣火爆,大名鼎鼎,成為不少臺北人及遊客夜晚的好去處。儘管春雨綿綿、行程緊張,但晚上10時多,韓正市長一行,在臺北市長郝龍斌的陪同下,還是冒雨來到臺北著名的饒河街觀光夜市,親身體驗臺北著名的夜市文化。 饒河夜市是臺北市第一座觀光夜市,全長約600米,密集分布著140多家風味小吃攤及各種民間工藝品、小商品等。在一家茶攤前,攤主主動向韓正市長獻上阿里山高山茶,歡迎上海市長遠道而來。「這杯茶我一定要喝完。」韓正欣然接過茶表示。
  • 在臺北唯有這地方留下的是城市的歷史與光輝歲月
    清朝所建的臺北城,那1.4公裡的城牆建於大稻埕與艋舺之間,這座有城牆的新府,和代表著舊臺北的大稻埕與艋舺,並成為臺北三市街。許多當地人會推薦你去大稻埕區域的迪化老街,這是一條反應了大稻埕興衰的商街,在這條長達800米的街區,遍布了保存尚好的老建築,街旁皆是中藥,茶葉,南北貨商鋪。除了現代化的布藝商鋪之外,永樂市場外還保存著舊時的老樣子,賣一些雜貨,小吃。建議上午來這裡,因為炎熱的下午商鋪必定是歇業休息的。
  • 臺灣寫真:出版業危急,臺北書店街「變法圖存」
    中新社臺北4月21日電 題:出版業危急,臺北書店街「變法圖存」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劉舒凌  位於臺北車站附近的重慶南路書店街,曾經是老臺北人購書逛街的首選地。  如今,臺北車站車水馬龍、熱鬧如昔,重慶南路書店街卻已榮光不再,旅館一家一家開,書店卻一家一家關。
  • 臺北饒河街觀光夜市人氣旺
    臺北饒河街觀光夜市人氣旺5) "← →"翻頁 3月16日晚,恰逢周末,饒河街觀光夜市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