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匯」民法典「特別法人」入法動因、功效與實踐

2020-12-20 最高人民檢察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陳小君

特別法人制度之入法既是為了彌補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二分體系在實踐中的適用空白,由此增進民法典法人分類體系在法典形式層面的「邏輯周延性」;同時又為了向當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基層治理改革、鄉村振興等供給私法援助,由此強化民法典法人制度在當下實踐中的「實用功效」。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稱民法典)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孕育出的全新重大成果。其集中呈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定決心,以及穩步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法治智慧。

我國首部民法典有多處亮點,「特別法人」制度在總則編中的嵌入即屬其一。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各方觀點認為,原先民法通則以「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為基本格局的法人分類體系已過時,歷經數十年全面改革,其難以完整反映我國當下社會法人真實現狀,更難以滿足法人未來發展需求。有鑑於此,以民法典編纂為契機,有必要重構我國民法制度中法人分類體系。而同時契合法典形式理性與本土實踐需求的法人分類,不僅關係到民法典中民事主體制度建構成敗,更關乎未來民法典時代下憲法所賦予之公民結社自由在私法領域內的實現效果。特別法人入法動因為何?其承載著何種預期功效?未來落地時又面臨著哪些實踐重點?了解並把握這些問題,既有助於由小見大審視民法典法人分類體系,又有助於今後更好推動「特別法人」制度在我國本土環境下的發展。

特別法人制度立法設置之源由

放眼大陸法系民法典編纂傳統,就法人分類方法而言,典型者有兩種:一是「功能主義」,二是「結構主義」。依據功能主義分類方法,法人被按照其存在目的而歸類;依據結構主義分類方法,法人被按照其內部構造形態而歸類。結構主義分類方法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其將法人具體劃分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前者以人的集合為典型特徵,後者以財產之集合為突出特點。相比而言,我國民法典主要採功能主義分類方法,但並非絕對如此:首先主要依自身設立目的及功能差異,民法典第一編第三章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具體而言,

營利法人係指「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

而非營利法人則指「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二分法,其基本思路仍然延續了我國此前民法通則中「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分類路徑,只不過術語表述更加規範,相關範疇也更為明朗。在編纂民法典過程中,立法者發現,我國當下時期,還存在一些數量龐大、分布範圍廣泛、實際功能重要但卻難以被劃入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任一陣營的組織體,而它們在實踐中又確實存在從事私法活動的現實需求,典型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目的而言,其主要為了保障農民集體財產(以土地為核心)在集體內安全存續與流轉。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社會發展,農村集體也逐漸孕育出資產營利需求。如此一來,對於集體內成員而言,其對集體經濟組織存在功能的期待,便不再局限於集體財產安全性保障,還可能延伸至集體財產營利性運營。目前正著力探索中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便鮮明呈現出此種特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本質上仍是以財產流轉為核心的民事行為,市場經濟體制下,以行政管理為主要身份屬性且長期作為農村集體「內部部門」的村委會並不適宜充任土地入市流轉的「出讓方」,相比而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更為恰當(但仍需進一步廓清農民集體——集體財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關係)。由此不難預見,隨著農村改革事業持續推進,過往以財產安全為主導理念的農民集體,在未來會不斷萌發財產逐利性需求,鑑於農民個體分散性與理智經驗局限性,藉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來推動集體財產營利性管理將是不錯的選擇方向。

正因在我國現實環境下存在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種具有從事私法活動的實際需求,但又無法被劃入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範疇的組織體,故在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二分體系外,尚需為其保留應有空間。通過法人身份之賦予,給予其參與私法活動的資格,如此,民法典便承接民法總則規範了「特別法人」制度。特別法人制度的納入首先係為了彌補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二分體系之不足,藉此以填補此種二分體系在適用於我國當下實踐時的遺留空白。除此之外,特別法人制度的納入還有更深層意旨,即為我國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某些特殊組織體謀求更好運行身份,就此,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進一步具體闡明:「對特別法人,草案規定了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機關法人。機關設立的目的是履行公共管理等職能,這與其他法人組織存在明顯差別。

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賦予其法人地位符合黨中央有關改革精神,有利於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三是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法人。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設立、變更和終止以及行使職能和責任承擔上都有其特殊性。

四是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這類合作經濟組織對內具有共益性或者互益性,對外也可以從事經營活動,依照法律的規定取得法人資格後,作為特別法人。」

由此闡述可知,藉助特別法人入法,歷來被視為公法人的國家機關獲得了明確的從事私法行為的主體身份,這對於減少行政權力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越位風險大有裨益。

特別法人制度入法之功能實效

由上可知,特別法人制度之入法既是為了彌補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二分體系在實踐中的適用空白,由此增進民法典法人分類體系在法典形式層面的「邏輯周延性」;同時又為了向當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基層治理改革、鄉村振興等供給私法援助,由此強化民法典法人制度在當下實踐中的「實用功效」。故同時從法典形式理性與本土實踐需求兩方面加以審視,此系準確把握特別法人制度融入民法典動因的最佳視角。進一步置身其中加以追問和考察,會發現對特別法人在未來民法典時代下預期功效的展望,包含兩大方面。

首先,特別法人制度入法有助於促進民法典法人制度理論的形式周全,在民法典編纂過程,其在規範層面彌補了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二分體系之適用不足,使得我國法人制度能夠覆蓋到國家機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特殊法人類型。

其次,除促進我國民法法人制度形式完善這一顯著功能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實踐效用」,即特別法人制度被民法典導入,最終有益於在私法領域實現某些公共目的,或者釐清以公共職能為主要存在內容的主體(機關法人或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開展活動時的行為屬性,或者強化以生產生活生態為主要存在內容的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城鎮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活動時的行為實力。

最終來看,民法典藉助特別法人這一身份的賦予,試圖將前述主體在實踐中早已開始從事的私法行為納入到規範化、清晰化的法人制度框架中。而對於這些組織體而言,特殊法人身份的獲得既可為其對外從事某些私法行為確立明確依據,由此得以作為而不逾矩;同時還可對內明晰其與自身成員之間關係,促進組織體內部構造科學化。概言之,通過獲得特殊法人身份,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以及城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人等,得以更為自由、守矩、廣泛地參與私法活動,在制度目標上,強化這些組織體為其目標群體開展服務的實踐能力。

由此來看,原本為了增進公共群體整體福祉而存在的國家機關等組織體,藉助特別法人身份獲得,也獲得了順暢、有力參與私法活動的機會,群體福祉增進這一公共追求在民法典私人交往維度中尋找到了新的活動空間。從這一角度出發,未來在考評特別法人制度實踐效果時,群體福祉增進成效當為核心尺度,這有別於傳統民法所持個體利益衡量標準。

特別法人制度之本土實踐

特別法人制度入法集中呈現了本土化經驗對民法典編纂的影響,反映出民法典編纂觀照眷顧中國現實的基本理念,民法典特別法人制度體系構建仍帶有鮮明的「探索」色彩。

首先,關於特別法人制度的開放性。理解特別法人這一稱謂實質上應是開放性的,未來新生的、不可被明確納入到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範疇中的法人類型,均可被稱為特別法人。然民法典第96條在定義特別法人時採明確列舉方式,且僅限於機關法人等四種類型,未以「等」或其他方式作開放保留,限制了特別法人的類型範疇。

其次,關於特別法人制度的運行規則。民法典規定特別法人時,絕大多數規定為引致規範,特別法人落地細化方案被寄託於未來可能出臺的相關單行法。立法者在設立特別法人制度時面臨著「突破」與「守成」的平衡,特別法人制度面臨的實踐難點也將留待實踐去解決。

在未來,將特別法人運行實踐經驗篩選提煉為可供普遍推廣的法規素材,由此充實特別法人制度的內容規則,應是這一制度今後發展的主導方向,而這一切又應被置於我國當前正推進中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環境下展開。(檢察日報)

相關焦點

  • 民法典筆談|民法典「特別法人」入法動因、功效與實踐
    □特別法人制度之入法既是為了彌補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二分體系在實踐中的適用空白,由此增進民法典法人分類體系在法典形式層面的「邏輯周延性」;同時又為了向當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基層治理改革、鄉村振興等供給私法援助
  • 【法學匯】民法典規範的類推適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謝鴻飛任何時空的民法典制定者都面臨一大難題——如何協調法律的穩定性與社會生活的流變性。在靜態的傳統社會中,這一問題還並不突出;但在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年代,「變」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題詞,社會領域的分化與複雜性已不斷挑戰人類的想像力,民法典的地位日益受到特別法的挑戰,已為不爭之實。我國民法典紓解這一難題需要的智慧和技術,也遠非歐陸範式民法典時期可比。為此,民法典提供了擴大法源類型、設置一般條款等方法。
  • 「法學匯」張衛平:儘快實現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全方位體系化連接
    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民法典的頒布將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產生哪些影響?民事訴訟法應如何與民法典相銜接?記者就此特別採訪了天津大學卓越教授、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張衛平。可以說,民事訴訟法學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問題。民事訴訟法對民法典的連接應當是全方位和體系化的,包括原則、起訴與立案、管轄、訴、當事人、訴訟與非訟程序的設置、保全措施、證據與證明、判決效力、執行等。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立法和司法方面予以認真對待,充分、紮實地做好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充分保障民法典的有效實施。
  • 王澤鑑教授講座實錄丨民法典的制定、解釋適用與法律教育
    ,在某種意義上更為重要貳.民法典的制定一、三十年民事立法的總結和民法典時代二、民法典的使命(一)私法的任務(二)法學與民法典1.德國:法學的法典化2.民國民法:先有法典,再有法學3.大六:法學與法典化共同成長發展三、體系構造(一
  • 民法典法人立法:設立可供選擇的多種組織體
    民法典中的法人制度,調整的就是人們以團體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社會中的團體,既包括市場經濟組織體,也包括其他社會領域的組織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發生了劇烈而深刻的質變,法人的固有特徵也因此不斷被突破,類型不斷翻新,《民法通則》中的法人制度日益捉襟見肘甚至被架空。民法典的「法人」必須回應這一現實需求,首先應解決的就是法人立法的思路與法人的分類。
  • 【法學匯】儘快實現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全方位體系化連接
    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民法典的頒布將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產生哪些影響?民事訴訟法應如何與民法典相銜接?記者就此特別採訪了天津大學卓越教授、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張衛平。可以說,民事訴訟法學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問題。民事訴訟法對民法典的連接應當是全方位和體系化的,包括原則、起訴與立案、管轄、訴、當事人、訴訟與非訟程序的設置、保全措施、證據與證明、判決效力、執行等。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立法和司法方面予以認真對待,充分、紮實地做好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充分保障民法典的有效實施。
  • 法學匯 | 儘快實現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全方位體系化連接
    ​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民法典的頒布將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產生哪些影響?民事訴訟法應如何與民法典相銜接?記者就此特別採訪了天津大學卓越教授、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張衛平。可以說,民事訴訟法學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問題。民事訴訟法對民法典的連接應當是全方位和體系化的,包括原則、起訴與立案、管轄、訴、當事人、訴訟與非訟程序的設置、保全措施、證據與證明、判決效力、執行等。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立法和司法方面予以認真對待,充分、紮實地做好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充分保障民法典的有效實施。
  • 【法學匯】張衛平:儘快實現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全方位體系化連接
    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民法典的頒布將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產生哪些影響?民事訴訟法應如何與民法典相銜接?記者就此特別採訪了天津大學卓越教授、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張衛平。民法典要想在具體爭訟事件中得以適用,就必須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民事程序(訴訟程序和民事非訟程序),通過司法裁判的「三段論」模式,使得民法典的具體規定成為具體案件的裁判根據。作為應然的要求,民事訴訟法應當與民事實體法具有同樣的精神,與民事實體法保持內在的一致性,並成為實現民事實體法律規範的橋梁。可以說,民事訴訟法學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問題。
  • 法學匯|張衛平:儘快實現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全方位體系化連接
    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民法典的頒布將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產生哪些影響?民事訴訟法應如何與民法典相銜接?記者就此特別採訪了天津大學卓越教授、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張衛平。可以說,民事訴訟法學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問題。民事訴訟法對民法典的連接應當是全方位和體系化的,包括原則、起訴與立案、管轄、訴、當事人、訴訟與非訟程序的設置、保全措施、證據與證明、判決效力、執行等。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立法和司法方面予以認真對待,充分、紮實地做好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充分保障民法典的有效實施。
  • 「學習宣傳民法典」謝鴻飛:《民法典》中的世界性、中國性和時代性
    在時代維度,《民法典》彰顯了後工業社會的特色,回應了信息科技和生態破壞的挑戰,為特別法預留了法律空間,但《民法典》與特別法的畛域界分略有疏失。《民法典》為提升國家和社會的治理能力、建構國和民的融洽關係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持,其有效踐行尚需司法和學說協力。
  • 法學匯|打開中國民法典的正確方式
    概括來說,中國民法典採總則——分則的總分結構,總則一編、分則六編,分則前五編為五類權利,最後一編是權利保障編。民法典總則是對分則進行「提取公因式」形成的一般性規定,對於分則有著普遍適用的價值,特別是在分則沒有規定時要適用總則的規定。分則的前兩編,第二編物權和第三編合同,主要規定人的財產權,與民法典總則編的民事主體制度共同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了基礎性規則。
  • 法學匯|張衛平:儘快實現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全方位體系化連接
    民事訴訟法應如何與民法典相銜接?記者就此特別採訪了天津大學卓越教授、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張衛平。可以說,民事訴訟法學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問題。民事訴訟法對民法典的連接應當是全方位和體系化的,包括原則、起訴與立案、管轄、訴、當事人、訴訟與非訟程序的設置、保全措施、證據與證明、判決效力、執行等。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立法和司法方面予以認真對待,充分、紮實地做好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充分保障民法典的有效實施。
  • 重磅:著名民法學者王澤鑑對《民法典》的七個看法
    為使廣大讀者朋友深入了解《民法典》的創製背景、意義、立法進程,探究立法過程中極富爭議的重大法律問題,明晰《民法典》的精髓,在司法實務中和日常生產、生活中更好地運用《民法典》,北京德恆(深圳)律師事務所特別邀請了參加《民法典》立法的法律專家及著名法律學人,暢談《民法典》的重大理論與實務。本期接受專訪嘉賓為中國臺灣民法著名學者王澤鑑教授,敬請關注。
  • 廈門大學「典」入民心暑期社會實踐隊開展民法典宣講活動
    近日,廈門大學法學院組建民法典宣講團,將民法典學習宣傳與學院人才培養和實踐育人任務緊密結合。7月30日至8月1日,宣講團派出「典」入民心暑期社會實踐隊,聯合學院共建單位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深入廈門市詔安縣組織開展為期3天的「啟法典徵程,尋『四史』初心」主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 聊民法典15:非營利法人,不是不營利,是利潤不分給出資人的法人
    比如《民法典》第九十七條就規定了一種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非營利法人,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第七十八條 依法設立的營利法人,由登記機關發給營利法人營業執照。營業執照籤發日期為營利法人的成立日期。
  • 聊民法典15:非營利法人,不是不營利,是利潤不分給出資人的法人
    李立律師合夥指南 | 作者:李立律師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第411篇文字聊民法典比如《民法典》第九十七條就規定了一種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非營利法人,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第七十八條 依法設立的營利法人,由登記機關發給營利法人營業執照。營業執照籤發日期為營利法人的成立日期。
  • 民法典 | 23家法學核心期刊2019年度學術熱點文章彙編
    關鍵詞:保證合同;從屬性;羅馬法;民法典  (《比較法研究》2019年第6期)  作者:龍衛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內容提要:我國正在編纂中的民法典物權編,對於剛剛通過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而確立的「三權分置」制度特別是其中的土地經營權制度以有選擇的方式進行了重述規範。
  • 張藝璐 | 再探《民法總則》特別法人概念
    ,特別法人的特別不僅在於其適用的是民法之外的「特別法」,更應關注的是其職能。特別法人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其所應適用的是民法之外的「特別法」所致。本文認為此意見僅有部分正確,而未談及真正的重點:特別法人之所以「特別」所應關注的是其職能。只有這樣解釋,才能使特別法人的概念創設承繼《民法通則》對法人分類的關注點:以組織被賦予的管理性職能以及所有制的不同作為分類標準,而不是關注營利或非營利、設立基礎是成員或財產。
  • 《民法典》解讀57:法人定義
    本條完全承襲於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與民法通則不同的是,民法典將法人民事權利與民事行為能力起止時間單列出去。這樣有助於理順法人成立與民事權利能力及民事行為能力產生、終止之間的邏輯順序。民法典第三章是關於法人制度的規定,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制度。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
  • 轉發微博Qzone微信法學匯|張衛平:儘快實現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全方位體系化連接
    民事訴訟法應如何與民法典相銜接?記者就此特別採訪了天津大學卓越教授、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張衛平。可以說,民事訴訟法學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問題。民事訴訟法對民法典的連接應當是全方位和體系化的,包括原則、起訴與立案、管轄、訴、當事人、訴訟與非訟程序的設置、保全措施、證據與證明、判決效力、執行等。對於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立法和司法方面予以認真對待,充分、紮實地做好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的連接,充分保障民法典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