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民法典15:非營利法人,不是不營利,是利潤不分給出資人的法人

2020-12-19 李立律師
李立律師

合夥指南| 作者:李立律師

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411篇文字

聊民法典15:非營利法人,不是不營利,只是利潤不分給出資人的法人

第二節 營利法人

第七十六條 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

營利法人,這個營利,不是指法人本身是不是營利,而是要看成立法人的目的是不是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

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目前,似乎營利法人主要也只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類型的企業,本來可以算是一種「其他的營利法人」,但是,由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也都將企業組織形式完全統一到《公司法》和《合夥企業法》的範疇。根據《外商投資法》的規定,2020年1月1日之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本法施行後五年內可以繼續保留原企業組織形式等。

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按《公司法》的規定。根據《公司法》,有限責任公司,除了普通的有限責任公司之外,還有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這兩種特殊的有限責任公司。

第七十七條 營利法人經依法登記成立。

營利法人取得法人資格,只有一種方式,即經過登記程序成立。

非營利法人取得法人資格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法人資格;另一種是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資格。比如《民法典》第九十七條就規定了一種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非營利法人,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第七十八條 依法設立的營利法人,由登記機關發給營利法人營業執照。營業執照籤發日期為營利法人的成立日期。

2017年前後,原工商總局開始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營業執照管理制度並搭建統一的管理系統。2018年12月10日,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了《電子營業執照管理辦法(試行)》,其中規定,本辦法所稱電子營業執照,是指由市場監管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按照統一標準規範核發的載有市場主體登記信息的法律電子證件。電子營業執照與紙質營業執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市場主體取得主體資格的合法憑證。電子營業執照是一套與原來傳統營業執照制度並行的,並沒有取代傳統的營業執照。

另外,2015年起,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加快推進「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目前基本已經到位。「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是指將企業登記時依次申請,分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工商營業執照、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部門核發稅務登記證,改為一次申請、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一個營業執照的登記制度。

在第七十八條的法律條文中,對於營利法人的成立日期的確定也作了規定。這個日期,即法人取得法人主體資格的日期,相當於自然人的出生日,這是一個會影響很多法律關係的重要的法律事實。

第七十九條 設立營利法人應當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法人章程,也就是企業內部自治的小憲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沒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前提下,有效 的法人章程內容,就是判斷法人內部相關行為合法與否的判斷依據。

第八十條 營利法人應當設權力機構。

有限責任公司,權力機構是股東會。

股份有限公司,權力機構是股東大會。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權務機構就是那個股東。他一個人就是一個機構。

權力機構行使修改法人章程,選舉或者更換執行機構、監督機構成員,以及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本條規定的是權力機構的職權。

修改法人章程,選舉或者更換執行機構、監督機構成員,這3項職權被特別提示,可以理解為這3項職權是法人內部權力機構最基礎和最重要的職權。個人理解,這3項職權原則上不可以授權給執行機構或監督機構。

第八十一條 營利法人應當設執行機構。

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原則,這算是現代公司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執行機構行使召集權力機構會議,決定法人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以及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執行機構的職權:

召集權,即召集權力機構成員開會的權利;決定法人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關於法人內部權力機構和執行機構的職權分配,《民法典》此處規定得可說簡潔,也同時意味著將內部職權的分配的自主權交由法人自行決定,這也是為什麼在第八十條和第八十一條中,均有「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這個表述。

《公司法》中規定的公司董事會,就是一種典型的營利法人內部的執行機構。

執行機構為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的,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未設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的,法人章程規定的主要負責人為其執行機構和法定代表人。

營利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確定規則。

第八十二條 營利法人設監事會或者監事等監督機構的,監督機構依法行使檢查法人財務,監督執行機構成員、高級管理人員執行法人職務的行為,以及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監督機構的職權,一是檢查財務,二是監督執行機構成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因此,監督機構的成員,就不能由執行機構成員或高級管理人員兼任,否則就變成了自己監督自己,失去了監督機構的立法目的。比如,《公司法》裡就規定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兼任監事。

第八十三條 營利法人的出資人不得濫用出資人權利損害法人或者其他出資人的利益;濫用出資人權利造成法人或者其他出資人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濫用出資人權利的規定。所謂出資人的權利,通常是指參加法人內部權力機構並通過權力機構參與法人管理的權利,還包括知情權和利潤分配期待權利等。所謂濫用權利,是指以超出合理的方式和程度,或者為了不正當的目的而行使權利。

營利法人的出資人不得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損害法人債權人的利益;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法人債權人的利益的,應當對法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的法律規定。

法人獨立地位,是指第五十七條規定的,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以及第六十條規定的,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出資人有限責任,是指出資人依約定足額出資後,即不再對營利法人的債務承擔責任。

第八十四條 營利法人的控股出資人、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係損害法人的利益;利用關聯關係造成法人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關於營利法人的關聯交易的規定。

須注意的是,這裡提及的關聯關係,與擬IPO審核時的關聯關係,是有明顯區別的。

在擬IPO審核時提到的關聯關係,還包括公司本身的關聯人和關聯關係,例如,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就是關聯關係。

但是在本條文中,僅僅是指「營利法人的控股出資人、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關聯關係。

關聯關係,本身就不違法。本條的規定是指,利用這種關係損害法人利益的行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五條 營利法人的權力機構、執行機構作出決議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法人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法人章程的,營利法人的出資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議。但是,營利法人依據該決議與善意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係不受影響。

本條是權力機構和執行機構作出的決議可請求人民法院撤銷的規定。

注意到,《民法典》本條的規定,與現行公司法及公司法的司法解釋中關於公司這種營利法人的權務機構和執行機構決議的撤銷,是不同的。

根據現行公司法、公司法的司法解釋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實踐,股東會決議和董事會決議要區分情況分別可向法院申請決議不成立、決議無效、撤銷決議三種不同類型的請求。《公司法》相對於《民法典》而言算是特別法,在處理公司的權力機構決議和執行機構決議時,法律適用優先適用特別法,即適用公司法。

第八十六條 營利法人從事經營活動,應當遵守商業道德,維護交易安全,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小結:《民法典》第一編「總則」之第三章「法人」之第二節「營利法人」,與現行《民法總則》內容一致。這部分內容,似是直接參照《公司法》的相關內容稍作精簡或修改而成的,新穎的內容極少,讀起來滋味寡淡。

相關焦點

  • 聊民法典15:非營利法人,不是不營利,是利潤不分給出資人的法人
    民法典15:非營利法人,不是不營利,只是利潤不分給出資人的法人第二節 營利法人第七十六條 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營利法人,這個營利,不是指法人本身是不是營利,而是要看成立法人的目的是不是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目前,似乎營利法人主要也只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 什麼是非營利法人?不是不營利,其實是利潤不分給出資人的法人!
    第八十七條 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張律師解析:本條是關於非營利法人的定義及類型的規定。非營利法人是和營利法人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盈利目的成立的,不像其成員或者其設立人分配利潤的法人機構。
  • 一問一答丨民法典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如何確定「營利...
    「營利」是指謀求利潤。法律上以是否具有「營利目的」或「營利性」作為標準,也就是判斷法人是否以謀求利潤為目的。但是,」非營利目的」或「非營利性」的含義,並不是沒有利潤,也不是不從事經營活動;而是指這種組織的運作目的不是為了獲取利潤,不是為了給出資人分配利潤。
  • 聊民法典16:為公益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終止時,剩餘財產也不能分
    16:為公益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終止時,剩餘財產也不能分第三節 非營利法人這個概念是在2017年10月1日出臺的《民法總則》新提出來的,之前的法律中沒有這個概念。但是之前已經有些類似的概念在其他的法律法規中出現,比如非營利性法人、非營利性組織、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第八十七條 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可以是公益目的,也可以是非公益目的。
  • 聊民法典16:為公益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終止時,剩餘財產也不能分
    民法典16:為公益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終止時,剩餘財產也不能分第三節 非營利法人這個概念是在2017年10月1日出臺的《民法總則》新提出來的,之前的法律中沒有這個概念。但是之前已經有些類似的概念在其他的法律法規中出現,比如非營利性法人、非營利性組織、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第八十七條 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可以是公益目的,也可以是非公益目的。行業協會、商會、俱樂部,通常就是非公益目的非營利法人。
  • [民法總則必修課]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
    央廣網北京5月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自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以來,備受社會關注。今天我們繼續跟隨代表每一個普通民眾的大民一起進入第二季的《民法總則必修課》,詳細了解關於民事權利和義務,你必須知道的那些事兒!民辦學校可以營利嗎?
  • 民法典筆談|民法典「特別法人」入法動因、功效與實踐
    相比而言,我國民法典主要採功能主義分類方法,但並非絕對如此:首先主要依自身設立目的及功能差異,民法典第一編第三章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具體而言,營利法人係指「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
  • 能分配利潤的法人就是營利法人嗎?
    第七十六條 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法人有很多種分類方法,其中有一種最重要的分類方式,就是以法人獲取利潤之後,是否分配給出資人進行的分類方式。如果將所得利潤分配給股東的就是盈利範圍,如果不進行分配的就不是營利法人,也就是非營利法人。營利法人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經常見到的一種法律組織,也與我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一種法人實體機構。
  • 2020事業單位《民法》關於法人的相關規定【黔進達人教育】
    一、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關於法人的概念屬於高頻考點,常見題型是單選和判斷,首先需要各位簡單理解法人不是人,法人是組織。比如說我們中公教育就是一個法人。其次還需要各位理解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與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不同,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同時取得,同時喪失。
  • 「法學匯」民法典「特別法人」入法動因、功效與實踐
    我國首部民法典有多處亮點,「特別法人」制度在總則編中的嵌入即屬其一。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各方觀點認為,原先民法通則以「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為基本格局的法人分類體系已過時,歷經數十年全面改革,其難以完整反映我國當下社會法人真實現狀,更難以滿足法人未來發展需求。有鑑於此,以民法典編纂為契機,有必要重構我國民法制度中法人分類體系。
  • 民法總則法人分類詳解
    其中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其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 傳統民法將法人依其目的的不同,分為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所謂營利,是指積極的營利並將其所的利益分配給其成員。注意,其一,此處營利是指以營利為目的,而非以營利為結果。例如,股東設立公司,連續虧損,但仍然是以營利為目的。
  • 聊民法典17: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不同的,非法人組織可多人代表
    從立法對法人的分類來看,本條所規定的特別法人,即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這4種法人,歸入營利法人不太合適,歸入非營利法人也不太合適,所以,特別設一節統稱為:特別法人。
  • 民法典 | 第八十七條【非營利法人的概念】
    ✍ 一審法院觀點: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一審經審理認為,原武漢國際商務學校為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為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該校章程中沒有規定出資人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內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第(一)項的規定,民辦學校章程中未規定出資人要求取得合理回報,出資人不得擅自取得回報,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
  • 深度 | 非營利民辦學校法人類型再造
    為吸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進入教育行業,《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允許出資人從辦學結餘中取得「合理回報」。此規定符合很多舉辦者的實際需求,但也引起巨大爭議。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有關人士指出,「合理回報」本質上是一種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與《教育法》中不得營利的規定並不矛盾,也不意味著可以營利為目的辦學。
  • 區分營利法人與非營利法人的分類標準
    今年3月15日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正是被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其體現了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近日,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重慶市教學名師孫鵬在「中國民法成長論壇」作了關於《民法總則》的精神和理性的講座。在此次講座中孫鵬教授明確提出《民法總則》關於法人分類這一制度設計是體現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標誌性舉措。
  • 深化國企改革,「典」出深意!從國企改革視角點評民法典
    民法典由民法總則與各分編「合體」而來,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民法典創造了三個第一: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第一部超過1000條的法律、第一部超過10萬字的法律。
  • 學習民法典講座之七:什麼是「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我們學習《民法典》第一編 第三章「法人」和第四章「非法人組織」一、什麼是法人:1、法人的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2、非營利法人、3、特別法人1、營利法人。(1)、什麼是營利法人?《民法典》第七十六條規定: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 這不是一句髒話:法人不是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通過《民法典》的相關規定,我們首先看看法人究竟是怎樣一個存在。但法人最終的落點沒有落在「人」上,而是落在了「組織」上。根據《民法典》總則編第五十七的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因此說,法人是一個組織的專門稱呼,而不是一個人。
  • 【高陵檢察 微課堂《民法典》8】第一編第三章 第三節:非營利法人
    第三節 非營利法人第八十七條  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第八十八條  具備法人條件,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供公益服務設立的事業單位,經依法登記成立,取得事業單位法人資格;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事業單位法人資格。第八十九條  事業單位法人設理事會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理事會為其決策機構。
  • 自然人和法人數據標準
    法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2021年1月1日開始施行)第五十七條的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