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翮墓「守墓人」,這是張清木和村裡其他10多戶張姓村民共同的身份。
如今,68歲的張清木又多了一重身份,3月13日,他與重慶潼南區小渡鎮政府籤訂了一份《文物安全責任書》,成為「全面管護」的「文物管理者」。
史料記載,張鵬翮是清代著名廉吏、治河專家、理學名臣。康熙贊之「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更讚譽其「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小渡鎮紀委書記藤忠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今年3月,重慶市潼南區已經著手規劃,將張鵬翮墓打造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張鵬翮故居遂寧市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葬於潼南區小渡鎮月山村。張清木是張鵬翮的第九代孫,他聽長輩講,祖輩是從遂寧遷居到潼南的,專門負責守護張家祠堂墓地。
▲ 張鵬翮的第九世孫張清木
使命,多了一重身份的守墓人
年紀大了的張清木沒有再幹什麼農活,他每天都會去先祖張鵬翮的墓地看一看,他沿著屋後山坡的土路,步行五分鐘,先去看看張鵬翮的墓,前後左右檢查一遍,然後再沿著另一條路往下走幾十米,到下一級臺地看看張鵬翮父親張烺的墓,然後再往下,看看先祖留下的張公祠堂。
張鵬翮墓看起來極為尋常,土墳,墳上長著茂盛的茅草,墳前有一塊石碑,字跡斑駁,《重慶市文物志·潼南部分》記載,張鵬翮墓長8.6米,寬4.6米,高1.7米,分布面積50平方米。往下的張烺墓,比張鵬翮墓稍小,也是土墳。張公祠堂已經破敗不堪,沒有了原來的牌坊、庭院、兩邊各三間偏房,只餘下三間正房。
張清木說,現在多了一份文物管理者的身份,感覺責任更加重大。在他之前,小渡鎮政府找的「文物管理者」是月山村村支書張勝華,張勝華也是張家後人,但如今68歲的張勝華身體不好,搬到重慶市區與子女居住了。
在沒有成為「文物管理者」之前,張清木也是「一有時間就會去墓地看看」,春節、清明期間,會去墓地祭掃。張清木介紹,作為張家後人,看守祖墓本來就是自己的使命。
▲ 張清木打開已經破損不堪的張公祠堂的大門
祖訓,為守墓遷居而來
遂寧市蓬溪縣翰林村、潼南區小渡鎮月山村,兩地相距近100公裡。張清木介紹,聽父輩講,他們的先祖本來住在遂寧,為了守墓,才遷居到潼南的,目前村裡的張鵬翮後代有14戶人家。
「所以,看守墓地是我們所有張家後代的使命」,66歲的村民張清餘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以前大家去山上幹農活,都會去看看,清明時節也都會前去祭祀。
正在編修張氏族譜的張清廉住在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他翻出族譜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張烺生有六個兒子,張鵬翮排行老大,他是張鵬翮二弟一脈的後人,而張清木是張鵬翮直系第九世孫。
張清廉介紹,族譜收錄的張鵬翮家書記載,張烺去世後葬在月山村,在京做官的張鵬翮寫信回家,對家族的多處墓地看守均有安排,月山村祠墓交由其中一個侄子看護,並要求「居於斯,種於斯」。
但從族譜來看,守墓人變成了張鵬翮的直系後人張清木,其祖上是什麼時候從遂寧遷居過去的,族譜沒有記錄,但可考的是,從張鵬翮1725年去世以來,月山村墓地300年來應該是一直有人守護的。
▲ 張清木、張清餘正在查看張鵬翮墓地
尋根,家規影響後世子孫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圖書館副館長、張船山研究會會長、涪江文化研究所所長成鏡深介紹,張鵬翮非常重視家規家風的傳承,曾專門讓兒子將明代以來張氏家族的家規家訓整理出來,由他寫序形成《家規輯要》。至今,張氏族譜還記載有《家規輯要》十條,要求以德傳家,耕讀傳家,對後世子孫影響深遠,做官做學問都頗有成就。
83歲的張清廉依然記得,小時候父親時常會說「按家規處罰」來警醒自己,一個叔伯犯了家規,被族長安排在祠堂打板子,而且由晚輩來執行。
近年來,遂寧乃至全國各地趕到蓬溪、潼南祭祖的張家後人很多。72歲的張挺貴已經連續6年從成都青白江趕到潼南祭祖,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小時候他聽父輩講,祖輩是從蓬溪縣金橋鎮的黑柏溝搬遷過去的,6年前,他找到了蓬溪縣金橋鎮後,又找到了潼南區小渡鎮的月山村。
從那以後,每年的清明節前,他都會趕到月山村祭祖,並在張清木家住上兩天,翻閱一下族譜家規,他說要把這些好的家規祖訓帶回去,教給子孫。
傳承,張鵬翮墓將建「廉政文化基地」
成鏡深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張鵬翮在家規中要求子孫,「仕宦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在寫給其弟的家書中,張鵬翮得知侄子再次科舉考試落榜,惋惜之餘僅是勸慰,「然從此益加勤學」、「積德讀書,惟吾弟、吾侄勉之」。
成鏡深說,張鵬翮一生為官清廉,從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一生幾乎擔任過清王朝從建立到走向鼎盛時期內政、外交的各種重要職務,歷任江南學政、河道總督、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是清代著名廉吏、治河專家、理學名臣。
成鏡深介紹,《清史稿》有載,康熙帝稱讚張鵬翮「天下廉吏,無出其右」,張氏家譜收錄的雍正寫的祭文,稱讚張鵬翮「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小渡鎮紀委書記藤忠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今年3月,重慶市潼南區已經著手規劃,將張鵬翮墓打造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目前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主要是對墓地和祠堂進行恢復性建設,以及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楊靈 攝影報導
編輯 餘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