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張鵬翮後人遷居守墓 9代人延續300年住在墓地附近

2020-12-18 紅星新聞

張鵬翮墓「守墓人」,這是張清木和村裡其他10多戶張姓村民共同的身份。

如今,68歲的張清木又多了一重身份,3月13日,他與重慶潼南區小渡鎮政府籤訂了一份《文物安全責任書》,成為「全面管護」的「文物管理者」。

史料記載,張鵬翮是清代著名廉吏、治河專家、理學名臣。康熙贊之「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更讚譽其「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小渡鎮紀委書記藤忠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今年3月,重慶市潼南區已經著手規劃,將張鵬翮墓打造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張鵬翮故居遂寧市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葬於潼南區小渡鎮月山村。張清木是張鵬翮的第九代孫,他聽長輩講,祖輩是從遂寧遷居到潼南的,專門負責守護張家祠堂墓地。

▲ 張鵬翮的第九世孫張清木

使命,多了一重身份的守墓人

年紀大了的張清木沒有再幹什麼農活,他每天都會去先祖張鵬翮的墓地看一看,他沿著屋後山坡的土路,步行五分鐘,先去看看張鵬翮的墓,前後左右檢查一遍,然後再沿著另一條路往下走幾十米,到下一級臺地看看張鵬翮父親張烺的墓,然後再往下,看看先祖留下的張公祠堂。

張鵬翮墓看起來極為尋常,土墳,墳上長著茂盛的茅草,墳前有一塊石碑,字跡斑駁,《重慶市文物志·潼南部分》記載,張鵬翮墓長8.6米,寬4.6米,高1.7米,分布面積50平方米。往下的張烺墓,比張鵬翮墓稍小,也是土墳。張公祠堂已經破敗不堪,沒有了原來的牌坊、庭院、兩邊各三間偏房,只餘下三間正房。

張清木說,現在多了一份文物管理者的身份,感覺責任更加重大。在他之前,小渡鎮政府找的「文物管理者」是月山村村支書張勝華,張勝華也是張家後人,但如今68歲的張勝華身體不好,搬到重慶市區與子女居住了。

在沒有成為「文物管理者」之前,張清木也是「一有時間就會去墓地看看」,春節、清明期間,會去墓地祭掃。張清木介紹,作為張家後人,看守祖墓本來就是自己的使命。

▲ 張清木打開已經破損不堪的張公祠堂的大門

祖訓,為守墓遷居而來

遂寧市蓬溪縣翰林村、潼南區小渡鎮月山村,兩地相距近100公裡。張清木介紹,聽父輩講,他們的先祖本來住在遂寧,為了守墓,才遷居到潼南的,目前村裡的張鵬翮後代有14戶人家。

「所以,看守墓地是我們所有張家後代的使命」,66歲的村民張清餘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以前大家去山上幹農活,都會去看看,清明時節也都會前去祭祀。

正在編修張氏族譜的張清廉住在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他翻出族譜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張烺生有六個兒子,張鵬翮排行老大,他是張鵬翮二弟一脈的後人,而張清木是張鵬翮直系第九世孫。

張清廉介紹,族譜收錄的張鵬翮家書記載,張烺去世後葬在月山村,在京做官的張鵬翮寫信回家,對家族的多處墓地看守均有安排,月山村祠墓交由其中一個侄子看護,並要求「居於斯,種於斯」。

但從族譜來看,守墓人變成了張鵬翮的直系後人張清木,其祖上是什麼時候從遂寧遷居過去的,族譜沒有記錄,但可考的是,從張鵬翮1725年去世以來,月山村墓地300年來應該是一直有人守護的。

▲ 張清木、張清餘正在查看張鵬翮墓地

尋根,家規影響後世子孫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圖書館副館長、張船山研究會會長、涪江文化研究所所長成鏡深介紹,張鵬翮非常重視家規家風的傳承,曾專門讓兒子將明代以來張氏家族的家規家訓整理出來,由他寫序形成《家規輯要》。至今,張氏族譜還記載有《家規輯要》十條,要求以德傳家,耕讀傳家,對後世子孫影響深遠,做官做學問都頗有成就。

83歲的張清廉依然記得,小時候父親時常會說「按家規處罰」來警醒自己,一個叔伯犯了家規,被族長安排在祠堂打板子,而且由晚輩來執行。

近年來,遂寧乃至全國各地趕到蓬溪、潼南祭祖的張家後人很多。72歲的張挺貴已經連續6年從成都青白江趕到潼南祭祖,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小時候他聽父輩講,祖輩是從蓬溪縣金橋鎮的黑柏溝搬遷過去的,6年前,他找到了蓬溪縣金橋鎮後,又找到了潼南區小渡鎮的月山村。

從那以後,每年的清明節前,他都會趕到月山村祭祖,並在張清木家住上兩天,翻閱一下族譜家規,他說要把這些好的家規祖訓帶回去,教給子孫。

傳承,張鵬翮墓將建「廉政文化基地」

成鏡深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張鵬翮在家規中要求子孫,「仕宦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在寫給其弟的家書中,張鵬翮得知侄子再次科舉考試落榜,惋惜之餘僅是勸慰,「然從此益加勤學」、「積德讀書,惟吾弟、吾侄勉之」。

成鏡深說,張鵬翮一生為官清廉,從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一生幾乎擔任過清王朝從建立到走向鼎盛時期內政、外交的各種重要職務,歷任江南學政、河道總督、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是清代著名廉吏、治河專家、理學名臣。

成鏡深介紹,《清史稿》有載,康熙帝稱讚張鵬翮「天下廉吏,無出其右」,張氏家譜收錄的雍正寫的祭文,稱讚張鵬翮「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小渡鎮紀委書記藤忠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今年3月,重慶市潼南區已經著手規劃,將張鵬翮墓打造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目前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主要是對墓地和祠堂進行恢復性建設,以及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楊靈 攝影報導

編輯 餘孟祥

相關焦點

  • 虞允文墓的守墓人,祖輩已經看守八百年,還有不一樣的待遇
    可惜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墓穴都被「盜墓賊」光顧,留給後人的研究價值所剩無幾。不過南宋名臣虞允文的墓穴已經流傳800多年了,卻一直沒有被盜過。這是因為虞允文有一個流傳了十幾代的家族為他守墓,哪怕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他們都沒有放棄過祖輩留下的諾言。你可知道這背後的故事?
  • 《守墓人》如何利用墓地極限空間埋葬布局
    導 讀 《守墓人》中,墓地的快樂度影響著彌撒的收益和主教對你的評價,合理的最大化利用每一寸土地是守墓人的職責
  • 懷寧李氏家族28代為明代將軍柳升守墓600年 只為秉承祖訓
    一塊碑、一座墓,安葬了一位驍勇名將。28代人、600多年,守定一片忠心耿耿的英雄大義。為了一個世代相傳的祖訓,安慶市懷寧縣清河鄉柳林組李氏家族28代恪守諾言,為明代將軍柳升看管侯墓。17歲時,李達節從父親肩上接過重擔,50年來,為細心照看墓園,他鮮少出遠門。
  • 張鵬翮家族的家規家訓
    張鵬翮家族的家規家訓◎全媒體記者 徐金華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要聞及《中國傳統的家規》欄目,推介了我市蓬溪縣張鵬翮家族的家規家訓。張鵬翮是四川蓬溪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A 張鵬翮其人張鵬翮(1649-1725年),字運青,號寬宇、信陽子,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柏溝(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黑柏溝)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歷任江南學政、河道總督、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
  • 運河邊的廉政故事:剛正不阿的張鵬翮
    《甲辰誕辰》如意而來天語重,長年黃閣又淹留。生平清代最顯赫的人物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信陽子,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柏溝(今屬四川省蓬溪縣)人。清代治河專家、理學名臣。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 安徽抗戰老兵宜昌殉國,村民義務守墓78年等來英烈後人
    村裡人只知道墓中安葬著一名抗戰老兵,但並不清楚他的生平事跡和家鄉籍貫。去年11月,在一群抗戰研究學者和志願者的幫助下,聯繫到這名老兵存世的後人。前不久,老兵遠在安徽的孫輩跨省前來祭拜,還原了這段塵封78年的鐵血壯志。荒野山村有一座抗戰英烈墓碑王坤是三峽職院技術學院宜昌抗戰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和同事在進行一個有關宜昌抗戰的課題研究。
  • 467年,浙江「神秘」家族世代守護一座明代墓!
    自胡如英記事起,就住在這裡了。房子直到1995年才通電,至今沒有通水,全靠自己打井70多米,才有水用。胡家人的守,近乎於一種,死守。胡如英的兒子胡益源跟我們聊了很久——父親年輕的時候,身強力壯,相貌很好,個子1米74,叔伯也有1米8多。
  • 「文聖」之墓,世界上有名的家庭墓地,清明節只能獻花
    自古以來,皇帝的陵墓就被稱為陵墓,如陝西的秦始皇陵;比如北京昌平區的十三陵,王侯將相的墳墓叫做冢,聖人之墓叫做林,在中國,墳墓可以被稱為林,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武聖」關,其墓叫「關林」;另一座是「孔林」,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孔子「文聖」之墓。
  • 河南發現春秋時期戎人大墓 遊牧民族為何遷居洛陽?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日電(袁秀月)近日,河南洛陽徐陽墓地又發現一座春秋時期西北戎人王級大墓,這也是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的第二座王級大墓。徐陽墓地於2013年被發掘,專家認為,無論從時間、地域,還是規模、習俗上看,徐陽墓地都與春秋時期活躍在這一區域的陸渾戎對應。而第二座王極大墓的發現,也進一步證實了陸渾戎遷伊川的歷史事件。
  • 蚩尤之墓:坐落在河北涿鹿縣,守墓人世代守候,專家都不得靠近!
    不過,在我國可以聽說到的蚩尤的墓有很多,其中以河北涿鹿縣的最為著名。書中都有記載過涿鹿這個地方,河北此地自然也有一個蚩尤的墓地所在處。在河北涿鹿縣中有一個小村莊坐落著蚩尤的墓,因為在當時涿鹿之戰中,蚩尤落敗身首異處,所以據調查,目前的蚩尤的墓中並不是他所有的遺體。但就算是一部分,專家也沒有辦法探查到,原因竟然是守墓人不想專家進去打擾。在我國的歷史中,許多皇家的墓都有專門的守墓人。
  • 三代接力為11位紅軍烈士守墓80多年
    在永州市金洞管理區鳳凰鄉仁光村,羅家祖孫三代接力為11位紅軍烈士守墓80多年—— 杜鵑帶雨思親人 1934年8月,中央代表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率領紅六軍團長徵,從這裡向湘南挺進。當時,紅軍將11位傷員安置在白果市鄉(現已併入鳳凰鄉)百姓家。紅軍離開後,這些傷員慘遭當地團丁殺害。仁光村村民羅開穢等人,將這些紅軍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上。 此後,羅開穢與其兒子羅守福、孫子羅本光,三代人接力為11位紅軍烈士守墓,已堅持80多年。
  • 烈士後代尋找當年守墓人: 閔文元及其子女,你們在哪裡?
    66年後,在歷經風吹雨打、城市變遷後,烈士墓與墓碑消失得無影無蹤……僅有一封蘭州西藏工委寄給陳建祥兒子的掛號信,透露了當年蘭州西藏工委安排的守墓人——閔文元,也許只有他,或者他的子女才能真正確定陳建祥烈士魂歸之處。
  • 末代守墓人:背負歷史重擔390年
    「佘公」墓旁是袁崇煥的墓地,如今叫作「袁崇煥墓和祠」,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佘家人在這裡守著袁崇煥的墓,已歷17代,堅持了390年。2002年,袁崇煥墓祠歸於國家統一管理,周邊的拆遷重建漸次展開,佘家不得不離開。
  • 濟南疑發現宮保雞丁發明人墓 網友:這不是一道川菜嗎
    繼明代內閣首輔徐階墓在浙江湖州被發現之後,清末名臣丁寶楨墓疑現身山東濟南。我聽說之後十分著急,9日晚馬上趕到濟南,10日請了人員一鏟一鏟地挖,陸續挖到了頭骨、脛骨等十幾塊骨頭。」丁寶楨後人丁峻說,至今仍然不能完全確定這處墓穴以及這些屍骨屬於丁寶楨,還需要專業人員進行專業鑑定才能得出最終結論。他還表示,希望先人能夠在濟南長眠,接下來具體要看考古等文化部門如何處理此事,如果這邊安置不妥,貴州的丁氏後人正在修建丁寶楨紀念館,非常歡迎丁寶楨回歸故裡。
  • 集美大學宿舍旁現明代古墓 為集美孫厝孫氏祖墓
    集美孫厝的孫氏後人修葺祖墓 大學宿舍旁驚現明代古墓  雖然看不到墓碑上的文字,但記者發現,這處墓的主體結構比較完整。據現場清理的工人說,這座墓是孫厝孫姓族人的祖墓,已經在此很長時間,現在村裡正在進行清理和修葺。  「集美孫厝祖上是河南人,搬來此地已經有一千多年了。」家住孫厝的老人孫同意告訴記者,墓地為明朝時所建,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是家族合葬墓,葬的是孫氏祖先孫孟復和夫人葉氏。
  • 南京發掘王安石父親墓,專家剛開挖,王安石後人拿族譜趕來:住手
    而王家經過一千年的歷史滄桑,到現在還有多少後人呢?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在2009年9月的時候被揭曉了。當時有專家在南京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年代鑑定後,確定是一千年前的北宋古墓。當時這個古墓有些部分已經遭到了破壞,可能在這一千多年裡遭到了盜墓賊的發掘。
  • 90後女孩恪守家訓義守紅軍墓
    在四川省南部縣漏米巖村,一座紅軍墓依山而立。從1933年起,村民陳修昆家幾代人接力守在墓旁。在距離馮煉家十幾米的地方,有一座墳塋,墓碑上面寫著「紅軍劉連長墓」。在這座墳塋後的長坪山上,800多座烈士墓依山林立。在過去的兩年半時間裡,馮煉經常隨父母來打掃墓地。從1933年至今,馮煉一家四代人已經在「紅軍劉連長墓」旁守護了85個春秋。 「長坪山地勢險要,紅軍駐紮期間,一名姓劉的連長常去曾祖陳修昆夫婦家中幫著幹活,無兒無女的曾祖將他視如己出。」
  • 滿城方順橋靳公神道碑:碑和墓地因何相距20公裡?專家也一頭霧水
    方順橋為一座三孔石橋,據載建於公元309年。據此推算,它比著名的趙州橋還要早上三百多年!老牛槽是什麼現在已經說不清了……但這個王八馱碑卻依然存在!而且,立此碑的目的、碑主人生前所肩負的職責等,莫不與一個「水」字有關。而圍繞著為何立碑於此、碑主人的墓地在何處等等,都是遊人到此遊玩時都要討論、問尋的一些話題。
  • 張鵬翮:清風素節 忠孝仁義(家風家訓)
    清代有一位官員名叫張鵬翮,與狄仁傑、姚崇、包拯、況鍾、于謙、海瑞、于成龍並稱「中國古代八大清官」。康熙帝贊其「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帝贊其「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張鵬翮能夠成為一代廉吏楷模,與其良好的家風家訓分不開。  張鵬翮出生於四川蓬溪一個書香世家。
  • 只因一個承諾,樸實的農民為軍長守墓45年,83歲終等到英雄後人
    唐淮源,1886年出生於雲南,他是晚清以及民國時期的著名將領。1937年抗戰爆發之後,唐淮源升任第三軍軍長,一直在冀西一帶與日軍進行對抗,成功牽制住日軍的主要兵力,並不斷對敵軍的運輸要道不斷進行騷擾打擊,使日軍對他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