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烹飪出身的梁子帆,想不到十數年後自己會重操舊業。
與同學們按部就班地從事本專業對口的工作不同,畢業後,梁子帆沒有去煙火繚繞的廚子間顛勺,他進入了那個時候別人口中的好單位,移動通信公司。
4000多個如精密齒輪般運轉的日子,「路上的每一家移動營業廳都在排隊,周杰倫還是我們一款校園話費套餐的代言人。」說到先前行業中的高光時刻,他的語氣充滿驕傲。
兩年前,他迎來了自己四十不惑。手機早已改變人們的生活,當通信行業過了高速發展期,他決定「回去」。他找到當年一起對課後作業的老同學、如今活躍在杭州餐飲界的 「老炮兒」提出一起開飯店的想法。
「大概所有人都覺得不管生活怎麼樣,最不濟自己還能支起爐灶、洗洗燒燒,開一家小飯店。」梁子帆說,「但餐飲行業水深水淺,不真正投入其中,難以體會餐飲人背後的艱難抉擇。」
日料新人的「市井雄心」
他和他的餐飲大佬同學非常清楚。用了小半年時間去到各地調研,最後他們決定做日料——健康少油的烹飪方式,符合當下年輕人注重健康的飲食習慣;業態則定位在日料餐廳和日式居酒屋之間——餐廳的高人均消費會將年輕顧客拒之門外,個性化路數的居酒屋又不適合連鎖開店。
於是,這家叫做俠飯的日式簡餐店像是東京築地市場——東京一個以售賣新鮮魚類和海鮮聞名的聚集地內,隨處可以看到的店鋪:木製窗欞、藍色布幔做圍擋。半開放的廚房案頭上,扎頭巾的大廚正一刀刀地片金槍魚片。
只不過,俠飯進駐的是杭州的一線商圈。從寸土寸金的錢江新城第一高樓來福士廣場,到市中心武林商圈的國大城市廣場,再到濱江區CBD核心的龍湖天街……有網友形容,作為一個日料界新人,俠飯也有自己的市井雄心。
「既然鎖定年輕消費群,就要進入周邊寫字樓林立、年輕人出沒的商業綜合體。」梁子帆解釋說。
事實上,門店放商場哪一層也挺有講究。俠飯堅持做「地下」生意。「大部分顧客到樓上正餐樓層,是打算吃比較正式一點的食物的。就算看到了『俠飯』,也不一定會進門。」梁子帆說,「而去到商場負一負二層的顧客,目標同樣明確,主要奔著吃簡餐。」
俠飯無限貼近年輕消費者
刺身和壽司是評價日料店地不地道的命門。俠飯自有打算:海鮮食材要新鮮上乘,但成本又不能太貴,「年輕消費者可以承受。」菜單更大幅的篇章則是手握壽司和丼飯簡餐。「取日料裡製作不複雜、標準化高的菜品」,梁子帆說,「滿足當下年輕人時間緊張,也要吃點好的的心理。」
別人看他們幾個合伙人年紀大,他說,他們現在最喜歡觀察年輕人在吃什麼、在玩什麼,然後跟著去體驗,以免悖時。
對年輕和時興傾斜最大的一次,是拿口碑二維碼替代圖文並茂的傳統菜單,一張張貼在餐廳桌上。「年輕人手機應用程度高,掃碼點單雖然會降低細節服務的質量,但是一種趨勢,」梁子帆說,「晚用還不如早用,等大家都開始用的時候,我就佔了先。」
別人還沒跟上,俠飯自己反倒因手機點單受了益。「勾選紙質菜單是特別重的點單方式,碰到就餐高峰期,連點單都要等服務員響應,誰都會不耐煩。」他算了一筆帳,「手機掃碼點單後,每一桌至少省5分鐘,門店一天能多坐四五桌,翻臺率提升近20%。」
大數據的作用,梁子帆並不陌生。早在移動公司,他就經歷過大數據推動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的建設。如今做餐飲,顧客掃碼點單累積的數據讓他眼前一亮——他們精心研發的菜品並不是每一道都成功,有的丼飯火爆熱銷,有的丼飯卻少人問津。
這提醒了他,用戶選擇可以反向優化菜單。「隔一陣,我們從後臺拉銷量數據,賣得不好的就剔除。」
做一家日料店的變與不變
「人其實是不太願意改變的,但在所謂的新餐飲時代經營一家飯店,不常常革新總有一天會被市場淘汰。」梁以帆對此很坦率。他明白,即便是注重匠氣的日料店如今光有精緻的菜品,沒有順應年輕人的體驗服務,並不合時宜。
新鮮、地道、新潮都是俠飯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而利用性價比、標準化、大數據的控制水平,俠飯迅速崛起,不到一年的時間,在日料市場已經飽和的杭州成功開出7家門店,成為日料界的新現象。
可梁子帆和他的同學仍有「憂患」。「餐飲行業的門檻比較低,領先的同時如何形成別人難以趕超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經營中的長久難題。」
他們能想到的,就是跑得比別人快一點,做得比別人好一點,「每一個細微的地方,如果都能比別人好出那麼一點,服務高出一點,產品好出一點,體驗好出一點,不經意間你的整體優勢就提升了。」
近期熱門
(點擊文字直接閱讀)
新餐飲雙周刊歷史回顧
第一期:APP專供貨 | 王牌專享日 | 節日營銷
第二期:會員專享券 | 爆款引流 | 新店開業
第三期:掃碼點餐專題 | 輕餐滿記甜品 | 正餐金鼎軒
第四期:正餐連鎖餐廳點單加分層營銷 綠茶餐廳
第五期:商品解決方案專題
第六期:品牌號解決方案專題
———————————————————————
其他新餐飲前沿案例
曹祥泰預點單 | 弄堂裡掃碼點餐 | 一席地掃碼點餐
五芳齋爆款引流 | 漢堡王營銷組合拳 |良品鋪子數位化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