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節,送(收)不送(收)禮啊?

2020-12-25 輕奢YI世界

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師節,對於很多學生家長來說,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送什麼程度的禮,成了一件讓人糾結和焦慮的事情。送不送令家長心煩,收不收讓老師為難。

對家長來講,送什麼禮、如何別出心裁送禮並引起老師對孩子的「照顧有加」需要精心設計,更有甚者還焦灼於長遠考慮,操心教師節送了,那麼往後的中秋節、春節還送不送?要是說不送禮吧,心裡又不踏實,害怕大家都送了,只有自己不送,擔心孩子會不會被老師忽視。

對老師來講,收不收禮對她們來說是都是負擔,收禮怕別人說閒話,更擔憂的是,收貴重物品、購物卡、禮金等行為本身是違法違紀的行為,影響她們的職業形象。教育部早就有明文規定,禁止教育工作者借節日收受禮金物品,稍有不慎遭遇舉報投訴,會給自己帶來職業災難。所以,送上門的禮物收了是心理負擔,不收又容易被家長歪曲誤解,收與不收都是難題。

教師職業古以有之,今天我們就回顧一下,古人給教師送什麼禮物:

《現代漢語辭典》中,「脩」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組詞「束脩」;二是同「修」。

束修——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修」。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學費即是「束修數條」,束修就是鹹豬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費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學費。唐代學校中仍採用束修之禮並同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修的敬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我國文獻中首度出現送給老師的禮物,應該是在2000年前的春秋時期。記述春秋時代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在《述而》篇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被後來人註解為:束脩就是十條肉乾。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給10條肉乾以上,我就收弟子。」

弟子要拜師,總要有表示。「十條臘肉」,是孔子規定的拜師禮。朱熹認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這「十條臘肉」不算什麼厚禮。我以為「十條臘肉」可能也不算薄禮。「肉食者鄙」的說法,以及孟子對老人能夠吃上肉的社會的嚮往,說明肉類食品,不是常見的食品。遠古物質並不豐富,恩格爾係數高,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條臘肉」也不應該是了不得的厚禮,即使一般窮苦人家,稍作努力,還是應該拿得出這個摯禮,不然,孔門就不會有那麼多出身寒門、生平寒微的窮學生,如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孔子並不嫌貧愛富,相反,他堅持了「有教無類」的平等原則,將許多貧寒的弟子培養成了君子。那種動輒說孔子是貴族代言人之類的判斷,其實是極不負責任的說法。

弟子拜師,送上摯禮,是應該的;但是禮過重、過輕,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對拜師禮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則。

從孔子之後,束脩逐漸從送給老師的見面禮、拜師禮的隱晦稱呼,正式轉變為教師們的工資的代稱。現代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曾專門拿出來說事,他是拿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孔子來類比,他認為蘇格拉底有教無類是不收學費,孔子的有教無類是只要交學費我是沒有不教的;中國現代文學家巴金在其小說《春》提到,去給別人家孩子當先生,每個月可以拿到八塊錢的束脩。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演變,束脩的內容又發生了變化,它不再僅僅是給老師們的工資,還包括給老師的見面禮、逢年過節的敬禮等等。比如清朝道光年間徽州文獻記載,某縣一位姓萬的私塾教師,每年除了學費之外,每個學生每年要送他三次雞蛋,每次送6個。根據推算,這位老師3年時間裡共收雞蛋1248個。當時老師們的收入不高,清朝當時人口90%以上是文盲,作為十年寒窗苦讀出來的教師,他們的收入相對不高,那些實物形式的節敬年敬看起來花哨繁多,實際還是給老師補貼家用的。

明代文人馮夢龍的《古今笑》一書中有一個學生給老師送禮的故事。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過壽,京城國子監的講師趙永是他的學生,他備下兩塊額巾當做禮物。趙永路上碰到另一個李東陽的學生魯鐸,魯鐸也要去送禮,可是沒錢,家裡就剩下吃了一半的魚乾了,於是魯鐸就拎著這半條魚乾跟著趙永去了。這倆學生送的東西委實是薄禮,不過身為老師的李東陽很高興,欣然收了禮物,立即命人把魚乾給煮了,又買了酒,留下兩位窮酸弟子吃飯,兩位弟子也不客氣,於是師生三人高高興興吃喝一頓,十分盡興。說白了,李東陽看中的不是禮物值幾個錢,而是代表多少情。

誠然,禮物是交際的潤滑劑,但是重點是要以禮動情,而非以錢買情,畢竟情比千金,多少禮也是買不到的。

相關焦點

  • 今年端午過節不收禮 收禮只收健康禮
    >今年端午過節不收禮 收禮只收健康禮2016-06-06 11:16:4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逢年過節是朋友間走動最為頻繁的時間,在年節拜訪朋友、給朋友送上祝福可以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留下老傳統了,端午節是傳統節日中的一個,給朋友們送禮有些什麼技巧呢?
  •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收?
    因為避嫌,後面的就不寫出來了。9月10號,教師節。是個光榮的節日,怎麼表示表示,成了很多家長的難題。不送,孩子受歧視怎麼辦?不送,老師覺得自己不重視怎麼辦?不送,別的家長送了怎麼辦?說實話,現在送個禮得把前因後果全部分析好,真的,比福爾摩斯分析得都透徹。作為教師,花是不敢收了,山西的老師一頓大罵,把送花弄成了送終。紅包更不敢收了,去年一個教師因為誤點了班級群中的一個紅包,差點被勒令回家。所以說,每次教師節,也是鬥智鬥勇的時候,讓雙方都不感覺到尷尬,又能夠讓雙方感到順心。我去,咋真難啊。
  • 送禮,沒有收就沒有送。堵脈脈含情糖衣炮彈,受千裡鴻毛禮輕意重
    早幾天就有人在群裡討論教師節給老師送什麼禮物了?還有老師利用學生班費強烈要求過節買禮物的、也有老師明確要禮物的新聞,這就不好了,強制與自願還是要區別對待的。關鍵看我們是送什麼禮,送什麼人。我覺得,人情往來必須有節有度,對於那種借人情之名肆意而為的&34;是不可取的。老師用心教,學生認真學,學生送禮表尊敬,老師不昧良心傾全身,真心實意!比如,孔子收弟子要收10條肉乾。這對於當時來說,並不算是什麼厚禮,否則孔門就不會有那麼多出身寒門家道貧微的學生了。而且在當時來看,孔子是辦的私學,總要有學費來維持,簡單說就是酬勞。
  • 過節要不要給老師送禮?沒想清楚,送不送都讓人糾結
    孩子剛步入新的環境,一方面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另一方面又糾結過節要不要給老師送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節給老師送禮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教師節、中秋節、兒童節,甚至學校運動會,都成為給老師送禮的好由頭。我清楚地記得,在孩子第一年上幼兒園的親子運動會上,中大班的家長給老師轟轟烈烈地送鮮花和錦旗,新生家長都傻眼了。
  • 合肥這所學校老師鄭重承諾:今年只過節不收禮,只收問候與祝福
    還有兩天就是教師節了,今年是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每年的教師節,很多家長和老師都犯愁。家長們犯愁的是到底要不要給老師送禮,不送禮怕老師對孩子不重視。如果送,送什麼好?老師們犯愁的是,怎麼拒絕家長們的熱情,而且不能因為不收禮,導致家長們的誤會和擔憂 。怎麼樣既不收禮,還要家長們不誤會?教師節變成送禮節,家長和老師都好難!今年在合肥這個學校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了,家長和老師們都不用發愁了。
  • 過節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如果你沒想明白,送不送都會出問題
    孩子剛步入新的環境,一方面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另一方面又糾結過節要不要給老師送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節給老師送禮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教師節、中秋節、兒童節,甚至學校運動會,都成為給老師送禮的好由頭。我清楚地記得,在孩子第一年上幼兒園的親子運動會上,中大班的家長給老師轟轟烈烈地送鮮花和錦旗,新生家長都傻眼了。
  • 粉絲送明星的禮物,收還是不收?如果送的是鮮花或是黃金呢?
    放在現在來說,應該很少有明星把粉絲送的全部禮物放在專門的房子裡。(前提是粉絲送的禮物都收了)當堆成山的信件,需要僱好幾個人來拆信,這樣的情況,家人都勸鄭淵潔把它們處理掉。鄭淵潔卻表示,一封信也不能扔,因為這是孩子們對我多大的信任啊,我得買房子給它們住。
  • 王億人際關係:送了10年禮,終於知道了為何領導不收
    當問到他為什麼只收現金,沒有字畫玉石之類時,趙德漢說:「這些東西真偽難辨,很容易被騙,還是現金最安全。」所以,在縣領導心裡,你一個農夫說要給我送玉,我是不相信真的,所以不好意思,我不收。2、動機不良你給我送玉,有沒有什麼要求?沒有的話,為什麼要送禮物?你的動機是什麼?
  • 磚論壇說「禮」 送與不送說法多
    為了上學中的孩子,家長少不了在節日競相登老師家門厚禮獻上;為了升遷或討得領導賞識,禮物越重情意才重;又或者,為了工程項目而不分節假日的萬貫錢財之禮等……現在的禮節,更像是一出難以完整形容的浮世繪。芸芸眾生的各種醜陋,盡在重禮之中了。手段也更加的豐富,順便還成就了一個畸形的產業鏈,這條產業鏈當然也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和發財致富的機會……非禮勿視!非禮勿擾!
  • 蔡英文執政將滿兩年,中國送上「大禮」,看她收不收的起
    不難看出這兩年大陸對臺灣學生的吸引力,臺灣的年輕人赴陸發展,現在這個趨勢更加明顯了。這都是蔡英文「去中國化」思想導致的結果,執政這兩年蔡英文不但不承認「九二共識」,還在島內「深綠」和民進黨「臺獨黨綱」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就連之前馬英九鋪墊好的兩岸關係也被消磨的到今天的冰冷對峙狀態。尤其是今年,真是話題不斷,一波接著一波。
  • 勸各位老師一句,教師節的禮還是不要收了吧
    送什麼禮?老師在頭疼這些禮物哪些能收,哪些不能收?今年,有些地方官方已經明確了,賀卡和鮮花都不允許收了,也就是只適合收個祝福了。其實,我也想勸勸各位老師們,如果這些禮物能拒絕就果斷拒絕吧,不是說得要多麼的高風亮節,而是真的不值當。你說家長們都能送些什麼?送房子送車肯定是不可能的吧,那麼基本就是一些幾十幾百的小禮物,路子野的可能就送點購物卡。
  • 教師節,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賀卡片
    本來同學們都挺高興的為自己的教師表一份感謝,然而,前天老師就群裡通知:今年教師節不允許送禮物!儘管如此,也擋不住孩子們對老師的熱情,我也成了陪孩子選禮物的其中之一。昨晚本以為女兒送了禮物給老師會非常開心,但回家後,一臉失望。問她怎麼了,原來禮物被老師拒收,還有的退回來了,老師們統一遵守學校規定,只收賀卡片,不收任何禮物。
  • 又臨教師節,今年過節收不收禮?
    調查顯示,100名家長中有60%的人表示曾給老師送過禮;30%的家長表示自己不送禮,但孩子會製作手工禮品送老師;家長和孩子均不送禮的僅佔10%!「送禮的『重災區』在名校!」南京教科所劉永和所長指出,現在一些家長給老師送禮的分量越來越重、金錢意識也越來越明顯。說到底,「功利心」越來越重。
  • 「今年過節不收禮?」我喜歡這樣收「禮」的教師節
    9.10日,是一個平凡但也不那麼平凡的日子。今年過節不收禮!,很多的學校進行了封校處理,很多的學生,沒有辦法出校購買禮物,所以今年的禮物,你能看到那些學生的「心」。以我們學校為例:今年我們送給老師的禮物,是我們自己做的——一個小模型!在這個模型上,我們都寫上了自己的名字。這個禮物很貴重嗎?我覺得不重,甚至對我們而言,只是大家一個下午的工作量。但是這個禮物的意義,我認為比你們買來的一根筆、一個本子,有意義的多!
  • 教師節老師該不該收禮物,為什麼有人舉報老師收家長禮物?
    對於家長教師節送禮我是這樣看:大禮不能收,小禮不想收。收大禮犯法,收小禮於心不忍。家長們也不容易,沒有必要非得給老師送點兒禮。送禮與不送禮老師照樣該怎麼教還怎麼教。如果對老師真心感謝,心裡有老師,老師的工作得到了家長們的肯定就已經很滿足了。老師正教自己孩子的時候,送禮來了,老師有一天不教了,見面就裝作不認識。
  • 「公款請不到客」「節前送不出禮」 南京現過節新景象
    兩年多來,在持續的高壓態勢下,一批黨員幹部因為不按規矩吃飯,受到了嚴肅處理,並被指名道姓通報。對公款吃喝已經逐步形成了一種自覺抵制的習慣,「擺席容易請客難」已成新常態。往年春節前的一段日子,正是聚會比較集中的時候,但今年基本上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場景了。  記者問一位幹部,會不會不習慣?
  • 少林塔溝武校收快遞進門費 不交錢禁止收送快遞
    快遞:我給你說啊,這兩天學校和我們出了點問題。  鄭州登封市某快遞營業網點,快遞員小趙這幾天的電話幾乎快打爆了,不斷有催問快件何時能收到的電話打來。小趙告訴記者,從4月中旬開始,所有塔溝武校的快遞都不讓送了,目前僅圓通積壓的快件就有700多件。  小趙:他是叫交錢。我們再往那邊送的情況下說不叫送,裡面不叫放,那大門口也不叫放。
  • 家長糾結:今天要送老師禮物嗎?這個地方倡議老師「不收一朵花」,網友熱議→
    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截圖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上,一位武漢家長寫道:「教師節即將來臨,家長又在議論給老師送什麼『花』。據說送花個別老師都懶得接了,直接扔在講臺一旁……學生從小就培養了送禮意識,有多大危害?家長也是被迫。每年看到教師節當天學校門口成了花的超市,今年,武漢教育部門、紀委能不能做為專題狠狠抓一抓,先發通知,再派各路人馬暗訪,看誰在收?
  •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XXX的騙局,作為醫生不想你再上當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XXX」這句廣告詞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瘋狂的廣告影響下,好些年拿保健品、營養品送親戚,送長輩成為一股熱潮。單說南方一廠家生產的「人參蜂王漿」,讓一消費者買去給孩子服用時,頭暈不適,後來送質檢部門化驗分析,裡面根本就不含一點人參和蜂蜜的成分,而且經食品衛生部門檢驗後,衛生標準嚴重超標。
  • 今年過節給老丈人送點啥? 討好嶽父必備禮物(圖)
    今年過節給老丈人送點啥?當然,送得好並不是送得貴,而是需要動點腦筋,花點心思,做到真正投丈人所好。首先當然是傳統型的,送補品、送果籃、送好煙好酒……雖然說是俗了些,但得分之處便是在於它的實在。不花裡胡哨,不故弄玄虛,踏踏實實地送上一份禮物,表表自己誠懇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