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名篇,選自《陶淵明集》,是《桃花源詩》的序言。在這篇作品裡,作者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平等、自由的理想生活圖景,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這篇文章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本文的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他的祖先曾做過太守一類的官,可是到了陶淵明的時期,家境已經沒落,因此他從小就過著比較貧困的生活。他在青壯年時期也曾有過建功立業的壯志,很想在社會上做一番事業。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大濟蒼生」之志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從二十九歲後他才開始任職,做過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在出仕的過程中,他逐漸認識了當時官場的汙濁和黑暗,因為不願與世沉浮,更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裡小兒」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在四十一歲的那年十一月,憤而棄官回家,從事耕種。他在長期的農村生活中,比較深刻的體驗了農村風光的優美,農民生活的艱苦和人情淳厚可愛,從而使他更加憎恨當時腐朽的官場,堅決不同達官貴人同流合汙。
陶淵明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下筆成文的。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首句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和人物的職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寫漁人無意中發現「桃花林」,景色奇麗,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說明漁人因「甚異」,便產生「窮其林」的念頭,引人入勝)這一段寫漁人發現奇麗動人的景色,便決心窮林探索。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寫「桃花源」的外境。「若有光」,更引起漁人探索的興趣)初極狹,才通人。(寫入口窄,點明「桃花源」不易為人所發現)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寫「桃花源」內的情形。先描寫地勢、屋舍、良田、美池、桑竹、交通、雞犬等自然環境)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接著描寫勞動、人物衣著、精神面貌)[總寫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這一段寫桃花源內的自然環境,和人物的生活氣氛。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大驚」說明事出意外。一「問」,一「答」,點明漁人的來意與身世)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寫「桃花源」中的人熱情、淳樸、好客)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避秦時亂」,說明「先世」反對暴亂。不知「今是何世」說明現在安居樂業,不受剝削和壓迫。聽到從秦到晉,你掙我奪,改朝換代,自然「嘆息」表示對「外人」的同情)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客到村,家家款待,說明熱情好客,待人真摯)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臨別囑告,言簡意深。為了安全,保守秘密: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裡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這一段主要寫「桃花源」中人們的來歷,和他們的淳樸風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得其船」照應上文「舍船」「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說明漁人重視此遊,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增強故事曲折和傳奇色彩。)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漁人初訪「桃花源」入口處,「仿佛若有光」。再訪,「遂迷」,不知所往。則說明「桃花源」似有似無,似真似假。給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繼「漁人」探訪「桃花源」的人不少,但無人如願以償。說明「桃花源」永遠隱沒了)這兩小段,寫「桃花源」如曇花一現,若有其事,實則為一幻景。反映了作者希望在現實社會中看到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這篇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人民淳樸安樂,平等自由,環境清靜優美,溫暖宜人。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生活的意志和願望。這樣的一種理想社會,當然沒有實現的可能,但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當時混亂社會的不滿和否定。因此,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在那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年代陶淵明能夠一筆代伐投向腐朽的舊社會,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稱讚的。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幾大亮點:首先,構思精巧,虛實結合。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層層深入地展開故事情節。以時間先後為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再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迴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桃花源」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作者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如開頭「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寫的很具體,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沒有虛構的痕跡。隨著作者的筆觸,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惝恍迷離的桃花源。漁人走進「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描寫得逼真如現,「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這段描寫裡有地勢、屋舍、良田、美池、桑竹、交通、雞犬等自然環境又有勞動場面,人物和人物的衣著打扮等,這些足以說明故事的真實性,不容置疑,然而,「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又退回到現實世界。從「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用藝術的手法給我們編了一個美好的故事。這種理想的境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一個構想,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是對黑暗現實社會的否定與批判。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其次,結構完整,層次分明,語言優美精煉。本文寫了三部分內容:一,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1段)(開端)二,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2-3段)(發展)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三,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故事的結局和尾聲)(4-5段)通讀全文語言精練,沒有多餘的字,如:文章一開頭,只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19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寫得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餘的話。這段文字,表現了詩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再有,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也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嚮往安定、幸福生活的願望。所以中間部詳寫的很詳細。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從文章各段的敘述看,1、4、5段是略寫,只是交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結果,與第2、3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兩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安樂自由的生活環境和熱情淳樸的社會風尚。如詳寫這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寫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雞犬之聲,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的社會環境;詳寫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熱情款待和與漁人的誠懇交談,表現出這裡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壓迫,民情淳樸,是一個作者嚮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充分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意思。縱覽全文《桃花源》是一篇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我國文學藝術寶貴的財富,深讀細品,對於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作者:閆連軍】【編輯:黃金山】【湘韻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