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篇】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2021-02-07 王補平

友情提示:此平臺由中學語文教師王補平創辦,目前已有20人關注,真誠地邀請你加入這個大家庭!點擊文章標題下面藍字「王補平」,即可免費訂閱,海量學習資料每天送達!

最全學習資料點擊下列連結

【王補平資料精選】最全初中各科學習資料、學習方法指導(不斷更新中。。。保存備用!)

【王補平資料精選】最全小學資料、教育方法、學習方法指導(不斷更新中。。。保存備用!)


桃花源記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仿佛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寫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賞析二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仿佛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繫。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參考資料:

1、蘇蘭·《桃花源記》評析·廣西大學·2009年

2、曹毅·淺談《桃花源記》—心靈的淨土·首都師範大學·2012年3月

3、隋繼文·談寫作方法(1)虛實結合·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

來源:散文詩歌詩詞悅讀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漁民的原型是誰?桃花源又代表哪裡?
    東晉時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名作,嚴格來說是志怪小說,是說有一個捕魚為業的武陵人,乘船遇到一個桃花林,進入探索,來到一個異界。此地人民乃是先秦時人,不知有漢,更不用說魏晉,人民生活樸素安樂至極,後來此人回去後將此事報告給太守,太守遣人去看此事是否屬實,誰知怎麼找都找不到桃花源了,桃花源可遇而不可得。陶淵明生於東晉,這樣浪漫的想像究竟出於何處,陳寅恪先生曾提出過很有意思的構想。
  •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因為《桃花源記》而得名!
    在歷史上,桃源縣於北宋時期建縣,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由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該地區的建制還是變化較小的。 四 最後,就桃源縣來說,縣名因東晉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所述及的桃花源故名。一說縣西南有桃沅山,即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地,故名。
  • 《桃花源記》經典題訓練
    《桃花源記》經典題訓練《桃花源記》(40分)(15分)2.緣溪而行的漁人忽然看到美麗靜謐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極大的好奇心《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二者都是通過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寄託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願望。8. C(3分)(15分)10.文中寫到「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請你說說村中人,為什麼「皆嘆惋「?
  •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在這篇短文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美好社會的嚮往。經過了兩年的學習積累,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識和文言字詞。
  • 《桃花源記》賞讀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名篇,選自《陶淵明集》,是《桃花源詩》的序言。在這篇作品裡,作者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平等、自由的理想生活圖景,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這篇文章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
  • 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共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 陶淵明的理想狀態是否存在?為什麼《桃花源記》是個謎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世界的想像,這是世界上不存在的,就像網紅李子柒為每個人創造了「世外桃源」,我們只看到了她美麗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她背後付出的艱辛。在骯髒的世界,陶淵明提供了一種理想的自給自足的狀態,沒有壓迫、剝削,就像「世界大同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東晉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桃花源確定是在湖南常德嗎
    陶淵明詩裡的那個世外桃源確實在湖南常德我們小時候課本裡面講的「桃花源記」,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寫的,裡面記載著一個非常優美的地方:「桃花源」。桃花源裡面記載的地方確實是每個人很嚮往的地方,大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魚肥肉美,草綠菜盛,桃花開滿四季,宛如仙境一樣的美。
  • 細思極恐的真相——《桃花源記》其實是一個恐怖故事
    晉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看似是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描寫了一個虛構的美好世界,但其實不然。陶淵明用隱澀的手法,將漁夫誤入死人國的故事表現了出來。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其次,陶淵明喜菊,這是世所共知的事情。如果這篇文章僅僅是陶淵明憑空臆想的文學創作,那麼喜菊甚重的他,也會描寫出一個遍布菊花的樹林。要知道,在陶淵明時期,菊花還只是菊花,並沒與現在代表某些器官的寓意,自然沒有必要進行避諱。所以,這篇《桃花源記》其實壓根就不是他創作的,而是作為一名旁聽者記錄下來的內容。這個內容,很有可能是真實發生過。
  • 出自《桃花源記》中的寶寶名字 字美名更好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描寫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是多少人內心的理想之地,不過今天我們不聊這個,今天我們聊名字,出自《桃花源記》中的寶寶名字,大家可以做個參考。出自《桃花源記》中的寶寶名字出自《桃花源記》中的寶寶名字緣溪
  • 【初二下冊教案】第9課:《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9課:《桃花源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 魏晉文學名家陶淵明簡介及主要作品
    陶淵明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陶淵明作品:1、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桃花源記》中的「漁人」是誰
    陶淵明在其經典名文《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東方式的烏託邦社會,作品中的「漁人」作為這個神秘社會的發現者,其真實身份究竟如何?其藝術原型又是何人?請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範子燁先生的解說。  《桃花源記》中的「漁人」是誰  範子燁   偶然闖入桃花源的「漁人」是一個懂得自然審美、喜歡觀賞風景的人。《桃花源記》說: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一個鬼故事,是真的嗎?
    陶潛,字淵明,後人喜歡叫他陶淵明。換句話說,陶淵明編撰了一部靈異志怪短篇小說集,《桃花源記》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這部書很大可能是假託了陶淵明的名氣,這種事在小說界非常常見,比如金庸新著,古龍巨著這種,借著人家的名氣,小說的銷量就上去了。
  • 文化閒談:為什麼愛菊花的陶淵明要寫《桃花源記》?
    陶淵明獨愛菊,為什麼要寫《桃花源記》,而不是「菊花源記」?我認為原因有兩點,一是「桃」與「逃」同音,二則是,桃花有「美」的象徵。究其根源,我們還是要從《桃花源記》出發。有人說,桃花源是陶淵明「烏託邦」氏的理想家園,有的人說,桃花源是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有人說,桃花源蘊含了陶淵明的美政思想。在這裡,我們並不深入去討論這些說法。我們採用最普遍的解讀,就是,桃花源就是陶淵明想像中的一個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而這個地方肯定要比黑暗的現實要更加美好。
  • 《桃花源記》中不得不說的秘密——細思極恐
    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 《桃花源記》新版幫戰福利UP
    《桃花源記》新版幫戰福利UP   2014年公平免費回合制網遊《桃花源記》是深圳淘樂研發的以我國古典名篇為背景的2D回合制網遊大作。遊戲通過在傳說中的桃源仙境——桃花源界中的一個小人物的奇遇與成長,為玩家逐步揭開關於這個福地洞天中不為人知的秘密,把一個清新脫俗超然世外的人間幻境帶給每一名玩家。
  • 《桃花源記》7.3公測 GIG系統曝光
    《桃花源記》是由深圳淘樂網絡研發運營的公平免費回合制網遊。千古名篇喚醒每位玩家「心中的世外桃源」! 極致細膩畫面,還原桃源仙境;無商城公平交易系統,實現人人平等;多重聲望與貨幣寄售系統,真正天道酬勤!更有百科全書式全系統玩法與豐富的個性休閒設置!立足公平遊戲世界,打造玩家心中的世外桃源!
  • 《桃花源記》原型在哪裡?此處山清水秀,處處是桃源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有的說這是作者的幻想和希望,不是實指某個具體的地方,也就是說,它是類似於海市蜃樓的虛無縹緲的東西。應該說,這種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
  • 9《桃花源記》高效教學優秀教案
    寫作背景:本文選自《陶淵明集》卷六(中華書局1979年版),約作於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淵明時年57歲。當時正處於東晉末期,戰亂紛呈,生靈塗炭,陶淵明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隱居農村已十餘年,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切身體會,於是虛構出一個與汙濁的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