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新一期的「奇葩說」節目的辯題是:媽媽是超人,真的是對媽媽的讚美嗎?
正方是傅首爾,她的發言幽默而感性,在笑聲中讓人思考,講述了自己年幼時的親身經歷,戳中了觀眾心中最柔最弱最軟的地方,讓人產生共鳴:
「這不僅是一句讚美,還是一句充分迎合現代女性心理的讚美,因為它一石二鳥,既誇了媽媽,又間接羞辱了爸爸,媽媽是超人,爸爸只是個人。」
「媽媽是超人,爸爸去哪兒了呢?」
「超人,是孩子心目裡的超級英雄,是逆境裡的依靠,是暗夜裡的光明,因為有了她,孩子的每一個夢都是香甜的。是的,當超人特別累,但是,只要能讓我的兒子夜夜安穩,我願意穿上這身鎧甲。」
……
而反方的詹青雲,則是理性而邏輯性強,作為第二屆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最佳辯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她向我們展現了極強的辯論素質,層層遞進,以理服人,令你不得不同意她的觀點:
「為什麼一個男性結婚,是他的加分項,為什麼結婚生子會對男性的收入有正面的影響,卻會使一個女性的收入降低百分之二十。」
「她們為什麼要變成超人,因為社會賦予了她們超乎男性的壓力,她們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去承擔。」
「一個文明的社會是要解決苦難,而不是製造出更多的超人。」
……
雖然她們的觀點針鋒相對,但她們卻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媽媽之所以成為超人,是因為爸爸的缺席。
02
當然,爸爸缺席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是單親家庭,真的沒有爸爸。
這時候,媽媽確實要做超人,因為她在家裡要扮演兩個角色,承擔兩個人的責任。
但世界上既有單親的超人媽媽,也有單親的超人爸爸,這是生活的無奈。
另一種是爸爸在職責上缺位,沒有承擔起家庭中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責任,讓媽媽不得不變成超人。
很多時候,我們說的都是後者。
在生活中,這樣的男人確實也並不鮮見,他們工作不見得忙,事業不見得大,卻家裡的事情永遠不管,孩子的教育永遠不問,大事小情全是妻子一個人在忙,基本上不顧妻子的死活。
這樣的男人,應該被批評和譴責。
03
其實客觀地說,媽媽在有孩子之後成為超人,更多的時候還是由生理和性格特點決定的。
比如身為女人,必定要承受分娩之苦、哺乳之累,在這方面,註定女性要付出得更多。
而且,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女性也可能更細心一點。
在一期《少年說》節目中,一位少年在向既當爸爸又當媽媽的父親表白時,就說了一句「雖然沒有那麼細膩」。這個孩子,說出了爸爸和媽媽的區別。
拋開女權思想,在一些基本的生活方面,確實女性總體比男性更細膩,她們自己也常常對身邊那個粗心的男人不放心,於是也就主動承擔了繁重的家務,這也是她們成為超人的原因。
04
其實一個人是不是超人,不是看他是爸爸還是媽媽,而是看他的心裡有沒有那份責任。
每一個負責任的人,都是超人,每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都是超人。
在雲南昆明,有一個叫徐瑞陽的女孩,她在兩歲那年,被確診為脊肌萎縮症。
醫生說,她的肌肉將不可逆地萎縮,骨頭會嚴重變形,這種病一般活不過4歲。
為了給徐瑞陽治病,她的父母想盡了辦法。然而無論怎麼治療,她的病情都不見好轉,父母開始接受孩子的現實。
她的父母教她寫字,讓她上學,她的父親說:要通過她自己的付出,贏得自己的尊嚴。一個孩子有尊嚴了,其實她也就得到尊重了。
不但如此,為了讓孩子的世界更豐富和充實,她的父母從小就帶她去世界各地旅遊。
大部分時間,徐瑞陽都是被父親背著,有時候一背就是幾個小時。
在父親的背上,徐瑞陽到過美國、義大利、泰國、新加坡等近20個國家。
2019年,徐瑞陽參加高考,並以607分的成績考上了四川外國語大學。
一個在醫生嘴裡只能活到四歲的孩子,在輪椅上和父親的背上順利成長,考上了大學,見識了更廣闊的世界,得到了人們的尊重,收穫了人生的充實,她的父母不是超人是什麼!
05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裡寫過自己的父親和母親,作為最普通的農民,他們竭盡全力養育幾個兒女,不惜以戕害身體的健康為代價去拼命勞動,以至於落下了一身的病痛。
他們不是超人,是生活的苦難生生把他們逼成了超人,是心裡的那份責任讓他們披上了那頂紅色的鬥篷。
雖然,披了鬥篷也飛不起來,但他們也只能在我們面前假裝堅強。
而他們,正是普通天下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如此,一旦為人父母,就自覺承擔起了那份屬於自己的責任。
只是在細節上,爸爸媽媽可能分工會有不同,媽媽可能在家務上更多一些,對孩子生活的照料上更多一些。
但他們都為這個家,付出了最大的力量。
也許,一種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媽媽更愛孩子,爸爸更愛媽媽。
06
真的,每個幸福的家庭裡面都有兩個超人,一個是媽媽,一個是爸爸。
無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他們都為了這個家,傾盡全力。
因為他們心裡有愛,於是,肩上的那份責任再重,也要咬牙挑起來。
如果你家裡有這樣的兩個超人,那麼,你最應該做的事情,是想辦法減輕他們身上擔子的重量。
如果暫時不能,那麼請你一定要努力讓自己做到最好,這樣,他們在負重前行的時候,心裡會充滿快樂與滿足。
明珠絮語,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