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教育改革攻堅,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充分用好改革這一「關鍵一招」,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2020年度教育改革創新十大案例評選活動。為發揮典型案例的示範帶動作用,現將十大案例分期發布,供學習參考。
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諸城市教體局
構建深度教研機制
促進教師發展的路徑選擇
教師專業成長是一個需要持續推進和系統推進的話題。近六年來,諸城市先後招聘了3315名青年教師,為解決新進青年教師培訓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規範性的問題,諸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一直致力於教師專業發展範式的探索與研究,積極構建深度教研機制,建立包容、賦能、共創的專業成長文化,努力讓每一位教師找到專業研究的價值、教書育人的樂趣。
01
立體化教研平臺:
以專業設計鋪好「最先一公裡」
深化重點項目引領機制,努力打造教師成長的同頻共振點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基本策略。2019年,我們貫徹落實濰坊市教科院《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研究實施方案》,以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研究為區域核心研究項目,並進行了子項目的拆解,以發展需求為起點,以分類推進為重點,以協同育人為亮點,搭建立體化的教研平臺,以專業設計鋪好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先一公裡」。
我們基於學校和教師發展需求,在常規視導和校本教研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深化訂單式、問題式、推介式等視導方式,實現區域、學校、備課組協同推進,既解決共性問題,也突破個性難題。如大力推進「推介式視導」,選擇各學段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各校認同的學校或級部,分學段進行觀摩和推介,重點觀察學校常規管理、集體教研和課堂教學的經驗和做法,在幫助學校樹立提煉經驗的同時,也在區域內推進智慧共享。2020年12月,濰坊市教科院在諸城市第一初中進行了項目研究的觀摩推介活動,該校校長王桂元深有感觸地說:「這次推介,對我們學校來說,不是一次單純的成果呈現,而是發展,是契機,更引領著學校對基於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研究往前推動了一大步!」
為了提高教研的針對性和覆蓋面,我們以各學段學科為組織單元,持續推進全市半月半日教研活動。如這一學期,高中學段針對基於標準的高考命題研究、選課走班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分主題進行培訓;初中學段教學評一致性學科化落實渠道、學生分層分類培養等進行引領和培訓;小學段針對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落實、學生學習習慣等展開研訓,共組織153科次教研活動,參與教師30000餘人次。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為突出育人導向,我們積極探索跟班式教研,對同一班級的學科教師進行跟蹤,對學生在不同教師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跟蹤,藉助數據分析班級管理、教師教學、家庭教育、學生成長之間的內在聯繫,讓教研從關注學科教學走向協同育人,得到了基層學校和教師的認可。學校也不斷創新形式,開展教育幹部「跟班式」調研,教師「跟班式」研修,家長代表「跟班式」觀摩等,確定不同的觀察目的(如信息獲取、經驗共享、問題診斷與改進)、觀察對象(如班級生態、教師群體、個別學生)、觀察內容(如班級文化、師生關係、教學行為、學生習慣)等,系統解決具體問題。
02
開放式成長路徑:
以自主協同走好「中間每公裡」
讓教師的職業生活過得有意義,有獲得感,關鍵是喚醒其主動發展的內驅力,而這種力量來自於卓越的成長文化。
一是系統化閱讀,提升專業素養。通過創設各種閱讀分享形式,促進教研員、校長、教師在閱讀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是我市一貫堅持的做法。教科院制定《關於加強閱讀促進教研員專業發展的若干規定》,設立「一道書屋」,以主題共讀、按需自讀、推薦閱讀的方式,引領教研員做讀書學習的典範。建立閱讀資源推送機制,定期向學校和教師推薦閱讀書目、推送專家講座視頻等多樣化資源。同時,開展常態互動深度的閱讀活動,不斷提升閱讀品質。全市開展「曬書單」活動,府前街小學組建教師讀書會,明誠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行教師專業化發展贈書儀式;大源學校入職僅4年的孫莎莎老師,在「新教育種子教師核心團隊」中,堅持共讀共寫共分享,已積累隨筆和反思30餘萬字。
二是主題式分享,豐富育人智慧。我們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科教研員為牽頭人,組建學科教師發展共同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積極搭建區域展示分享的平臺,引導學校積極參與、籌辦各類別的教育教學會議,通過「教育敘事」「表彰推介」「項目展評」等活動,鼓勵教師在橫向上講好課程、課堂、育人故事,縱向上講好學校、級部、教研組的故事,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倒逼行動研究,在交流分享中推動行為改進。同時,各基層學校以教師興趣愛好為基礎,成立教師成長俱樂部,讓教師在志同道合的群體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思考、感受,讓學習和研究更有深度、更有內涵。
三是項目化研究,破解發展瓶頸。2018年,我們啟動了區域育人模式變革項目,呼應立德樹人、核心素養、新高考改革等的研究和落實。以這一項目為核心,我們打破學科和學段壁壘,確立了課程建設、課堂建設、教研轉型、學生學習習慣、評價監測、新英語、1500名生工程等9個主題,並進一步切分成147個小課題,供學校、教師自主選擇、協同攻關。制度層面,我們規範「發起——規劃——執行——監管與控制——評估」的項目工作流程;行動層面,教師們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體驗到了團隊的力量,激發了成長的內在動力。
03
多層次保障體系:
以機制創新抓好「最後一公裡」
我們堅持創新驅動,不斷優化教師專業成長的制度、機制,提升其普適性與科學性,幫助每一位教師找到適合自身的專業發展實際的成長範式。
一是創新教研隊伍建設機制。組建不同層級的全市教研團隊,如我們經過層層選拔和長期考察,共評出35名學科首席教師、176名兼職教研員、106名教研員後備人才,擴大了教研力量,逐漸形成了以「學科專家——教研員——兼職教研員(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員後備人才——教研組長」為主的教研工作梯隊。
二是構建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多元參與的教師專業發展激勵體系,搭好「領獎臺」,釋放教學成果獎、龍城園丁獎等紅利,鼓勵優秀教師脫穎而出。2019年,全市有1名校長入選第三期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4名教師入選第四期齊魯名師建設工程,1人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5人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班主任,5人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德育工作者,3名教師被表彰為全國優秀教師。
三是完善優質資源支持機制。我們實施「領雁計劃」,以基地學校為變革孵化器,通過名師講堂、跟崗研修、頂崗鍛鍊等多種方式,引領教師發展。林家村初中李汶蔚老師坦言:「一開始對於這個計劃我是排斥的,在承擔自身教學任務外,還要不斷地去基地學校參與培訓、交流,甚至跟崗研修,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但是這半年的學習和成長,超過了我過去多年成長的總和!」此外,我們還制定了《關於加強全市中小學教學資源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匯聚主題化、序列化的教學策略和學習工具等,以最優化的教學資源配置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阿德勒認為,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把教師專業成長看成一段教育生活的話,我們教科院和廣大教師結伴而行,一起營造專業的氛圍,體驗研究的樂趣,感悟協作的力量,共同追尋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原標題:《十大案例 | ③深度教研機制,他們這樣構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