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案例 | ③深度教研機制,他們這樣構建!

2020-12-25 澎湃新聞

為深入推進教育改革攻堅,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充分用好改革這一「關鍵一招」,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2020年度教育改革創新十大案例評選活動。為發揮典型案例的示範帶動作用,現將十大案例分期發布,供學習參考。

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諸城市教體局

構建深度教研機制

促進教師發展的路徑選擇

教師專業成長是一個需要持續推進和系統推進的話題。近六年來,諸城市先後招聘了3315名青年教師,為解決新進青年教師培訓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規範性的問題,諸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一直致力於教師專業發展範式的探索與研究,積極構建深度教研機制,建立包容、賦能、共創的專業成長文化,努力讓每一位教師找到專業研究的價值、教書育人的樂趣。

01

立體化教研平臺:

以專業設計鋪好「最先一公裡」

深化重點項目引領機制,努力打造教師成長的同頻共振點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基本策略。2019年,我們貫徹落實濰坊市教科院《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研究實施方案》,以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研究為區域核心研究項目,並進行了子項目的拆解,以發展需求為起點,以分類推進為重點,以協同育人為亮點,搭建立體化的教研平臺,以專業設計鋪好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先一公裡」。

我們基於學校和教師發展需求,在常規視導和校本教研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深化訂單式、問題式、推介式等視導方式,實現區域、學校、備課組協同推進,既解決共性問題,也突破個性難題。如大力推進「推介式視導」,選擇各學段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各校認同的學校或級部,分學段進行觀摩和推介,重點觀察學校常規管理、集體教研和課堂教學的經驗和做法,在幫助學校樹立提煉經驗的同時,也在區域內推進智慧共享。2020年12月,濰坊市教科院在諸城市第一初中進行了項目研究的觀摩推介活動,該校校長王桂元深有感觸地說:「這次推介,對我們學校來說,不是一次單純的成果呈現,而是發展,是契機,更引領著學校對基於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研究往前推動了一大步!」

為了提高教研的針對性和覆蓋面,我們以各學段學科為組織單元,持續推進全市半月半日教研活動。如這一學期,高中學段針對基於標準的高考命題研究、選課走班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分主題進行培訓;初中學段教學評一致性學科化落實渠道、學生分層分類培養等進行引領和培訓;小學段針對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落實、學生學習習慣等展開研訓,共組織153科次教研活動,參與教師30000餘人次。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為突出育人導向,我們積極探索跟班式教研,對同一班級的學科教師進行跟蹤,對學生在不同教師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跟蹤,藉助數據分析班級管理、教師教學、家庭教育、學生成長之間的內在聯繫,讓教研從關注學科教學走向協同育人,得到了基層學校和教師的認可。學校也不斷創新形式,開展教育幹部「跟班式」調研,教師「跟班式」研修,家長代表「跟班式」觀摩等,確定不同的觀察目的(如信息獲取、經驗共享、問題診斷與改進)、觀察對象(如班級生態、教師群體、個別學生)、觀察內容(如班級文化、師生關係、教學行為、學生習慣)等,系統解決具體問題。

02

開放式成長路徑:

以自主協同走好「中間每公裡」

讓教師的職業生活過得有意義,有獲得感,關鍵是喚醒其主動發展的內驅力,而這種力量來自於卓越的成長文化。

一是系統化閱讀,提升專業素養。通過創設各種閱讀分享形式,促進教研員、校長、教師在閱讀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是我市一貫堅持的做法。教科院制定《關於加強閱讀促進教研員專業發展的若干規定》,設立「一道書屋」,以主題共讀、按需自讀、推薦閱讀的方式,引領教研員做讀書學習的典範。建立閱讀資源推送機制,定期向學校和教師推薦閱讀書目、推送專家講座視頻等多樣化資源。同時,開展常態互動深度的閱讀活動,不斷提升閱讀品質。全市開展「曬書單」活動,府前街小學組建教師讀書會,明誠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行教師專業化發展贈書儀式;大源學校入職僅4年的孫莎莎老師,在「新教育種子教師核心團隊」中,堅持共讀共寫共分享,已積累隨筆和反思30餘萬字。

二是主題式分享,豐富育人智慧。我們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科教研員為牽頭人,組建學科教師發展共同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積極搭建區域展示分享的平臺,引導學校積極參與、籌辦各類別的教育教學會議,通過「教育敘事」「表彰推介」「項目展評」等活動,鼓勵教師在橫向上講好課程、課堂、育人故事,縱向上講好學校、級部、教研組的故事,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倒逼行動研究,在交流分享中推動行為改進。同時,各基層學校以教師興趣愛好為基礎,成立教師成長俱樂部,讓教師在志同道合的群體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思考、感受,讓學習和研究更有深度、更有內涵。

三是項目化研究,破解發展瓶頸。2018年,我們啟動了區域育人模式變革項目,呼應立德樹人、核心素養、新高考改革等的研究和落實。以這一項目為核心,我們打破學科和學段壁壘,確立了課程建設、課堂建設、教研轉型、學生學習習慣、評價監測、新英語、1500名生工程等9個主題,並進一步切分成147個小課題,供學校、教師自主選擇、協同攻關。制度層面,我們規範「發起——規劃——執行——監管與控制——評估」的項目工作流程;行動層面,教師們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體驗到了團隊的力量,激發了成長的內在動力。

03

多層次保障體系:

以機制創新抓好「最後一公裡」

我們堅持創新驅動,不斷優化教師專業成長的制度、機制,提升其普適性與科學性,幫助每一位教師找到適合自身的專業發展實際的成長範式。

一是創新教研隊伍建設機制。組建不同層級的全市教研團隊,如我們經過層層選拔和長期考察,共評出35名學科首席教師、176名兼職教研員、106名教研員後備人才,擴大了教研力量,逐漸形成了以「學科專家——教研員——兼職教研員(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員後備人才——教研組長」為主的教研工作梯隊。

二是構建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多元參與的教師專業發展激勵體系,搭好「領獎臺」,釋放教學成果獎、龍城園丁獎等紅利,鼓勵優秀教師脫穎而出。2019年,全市有1名校長入選第三期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4名教師入選第四期齊魯名師建設工程,1人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5人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班主任,5人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德育工作者,3名教師被表彰為全國優秀教師。

三是完善優質資源支持機制。我們實施「領雁計劃」,以基地學校為變革孵化器,通過名師講堂、跟崗研修、頂崗鍛鍊等多種方式,引領教師發展。林家村初中李汶蔚老師坦言:「一開始對於這個計劃我是排斥的,在承擔自身教學任務外,還要不斷地去基地學校參與培訓、交流,甚至跟崗研修,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但是這半年的學習和成長,超過了我過去多年成長的總和!」此外,我們還制定了《關於加強全市中小學教學資源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匯聚主題化、序列化的教學策略和學習工具等,以最優化的教學資源配置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阿德勒認為,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把教師專業成長看成一段教育生活的話,我們教科院和廣大教師結伴而行,一起營造專業的氛圍,體驗研究的樂趣,感悟協作的力量,共同追尋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原標題:《十大案例 | ③深度教研機制,他們這樣構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濰坊市2020年度教育改革創新十大案例公布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 (記者 韓蓓蓓) 12月17日,濰坊市教育局印發《關於公布2020年度教育改革創新十大案例的通知
  • 基教典型經驗③濟南天橋: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推動區域教學深度變革
    濟南市天橋區近年來,為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天橋區全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引擎,推動區域教學深度變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 十大案例 | ①教育督導評價這麼改
    十大案例 | ①教育督導評價這麼改 2020-12-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實踐AI深度學習的十大驚豔案例
    如何實踐AI深度學習的十大驚豔案例
  • 教研工作重心下移關鍵在機制創新
    對於設區市教研機構而言,除了要動員教研員走進課堂、走進備課組,高頻次與教師面對面互動,更重要的是通過設計活動、團隊建設進一步完善教研機制,讓區域內所有教師真正成為教研的主人。江蘇省鹽城市不斷創新教研機制,在創樹教改主張、培育領銜團隊、組建教研聯盟、構建培訓體系等方面精心謀劃、系統設計,為基層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專業成長、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供高品質服務。創樹鮮明的教改主張。
  • 日照港中學:深度教研激發教師發展內驅力
    日照港中學秉承學校陽光文化理念,積極變革、創新學校校本教研機制,嘗試構建「氛圍催生、機制激勵、學術引領、課題驅動、平臺砥礪」的陽光校本教研機制,有效激發了教師發展內驅力,並藉助教師發展共同體這個平臺,有效實現了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全區前茅。
  • 2020年綠色金融十大案例發布會暨綠色金融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2020年綠色金融十大案例發布會暨綠色金融發展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辦。會上,主辦方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正式發布了2020年綠色金融十大案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2019)》《中國綠色債券運行狀況報告(2019)》,八位專家學者圍繞「發展綠色金融、建設生態文明」作了主題發言。
  • 西南交通大學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機制
    西南交通大學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機制 2018-10-12 來源: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緊密圍繞課程教學,系統布局、科學探索、積極實踐
  • 悟思政教研之道,創學科育人之策(第四期)
    時代在變,擁抱區域聯合教研,發展邏輯思路不變;格局在變,堅守初心使命不變;方位在變,立足順德區位特點和發展優勢,「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的行動力不變。全區「一盤棋」,以點帶面,抓主幹,謀劃學段和主題。堅持「八個統一」:統一思想、目標、主題、計劃、時間、機制、模式、考核。高中階段:統籌規劃——「集體教研」——「自主•合作•探究」——因需定研。
  • 基教典型經驗丨濟南天橋:構建質量保障體系 推動區域教學深度變革
    近年來,為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天橋區全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引擎,推動區域教學深度變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推動管理機制深度變革一是機制創新添活力2013年,天橋區全面啟動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本著「理念共通、資源共享、教育共管、教學共研、特色共創、底蘊共塑」原則,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高位均衡發展。
  • 江蘇省網絡闢謠十大典型案例發布
    當天,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的網信部門籤訂了《長三角網絡有害信息舉報聯動協作機制》和《長三角網絡聯合闢謠備忘錄》,共同參與網絡空間治理,共築網絡文明安全。同時還發布了江蘇省網絡闢謠十大典型案例。,並就《長三角網絡有害信息舉報聯動協作機制》、《長三角網絡聯合闢謠備忘錄》細節內容進行商討,並於下午正式啟動聯動協作機制,籤訂備忘錄。
  • 鄭州高新區初中數學學科教研工作會暨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推進會...
    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育人水平,9月16日下午,鄭州高新區2020-2021學年上學期初中數學學科教研工作會暨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推進會在八一中學召開。會議由高新區教研與智慧教育發展中心初中數學教研員王紅遠主持,鄭州高新區全體初中數學老師參加了會議。
  • 快為你關心的重慶十大信用典型案例投票
    今(8)日,由重慶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辦公室、重慶市發改委指導,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主辦,重慶市信用中心、華龍網等單位承辦的2017年「重慶十大信用典型案例」網絡投票正式啟動。這些與你生活息息相關的信用案例,你最關心的是哪些?
  • 精準 精練 精進——基於「思維可視化」的深度教研
    但在當前的教研活動中,更多時候存在著「假教研」的現象,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活動的形式化、淺表化、朦朧化現象普遍存在,教師作為教研主體真正的參與度遠遠不夠,嚴重影響了教研活動的質量。其中的核心原因,筆者認為是教研缺乏深度思考的參與。這樣的「淺教研」勢必帶來教師的「淺教學」,教師的「淺教」則必然導致學生的「淺學」。
  • 構建化學教研文化 綻放學科團隊光彩
    多年來,北京市育英中學化學教研組積極構建化學教研文化,致力於化學學科觀念、思維方式、科學探究能力的專業水平的提升,進而構築具有育英中學特色的學科團隊。面對紛繁複雜的日常教學工作,我們化學教研組主動迎接挑戰,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道路上,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和諧發展的教研氛圍。「態度決定一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每個教師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是教研組有效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前提。教師個體努力與否,教師自身的專業信念、專業自覺程度強與弱,直接影響著教師把握學科教材、研究學科知識體系、理解學科基本精神的深度和效度。
  • 莒縣四中:深度教研精雕細琢 聚焦教學務求高效
    大眾網·海報新聞通訊員 左永偉 日照報導  為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教研質量,12月10日,莒縣四中教學教研工作會在求實樓三樓多媒體教室舉行。武玉霞指出深度教研就是精細化教研,精細化教研的抓手是「磨課」,精雕細琢,打磨細節。有精細化的教研,才會有高效的教學。  武玉霞要求集體備課中要落實「三稿兩研」,課堂教學中更要落實「三稿兩研」,做到功在課前、效在課堂、勤在課後、研在課外,讓教研真實地發生。  武玉霞更勉勵大家說,尊嚴來自實力,而實力來自用心地努力,相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的教學教研一定會更上新臺階。
  • 探索建立區域學科教研範式
    這是區域教研在承載研究、指導、管理、服務等基本職能的前提下,亟待解決的難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通過聚焦教研價值、豐富教研內容、優化教研方式和創新教研機制,不斷探索基於學科課程建設、保障課程有效轉化的教研機制,逐步建構具有區域特質的教研範式。長程設計,架構教研範式。
  • 重慶市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十大應用案例評選啟動
    即日起至11月23日,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將在全市範圍內公開徵集本年度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應用案例,並從中評選出十大應用案例予以授牌表彰及宣傳推廣。「評選將以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關注項目的創新性、推廣性和應用價值。」
  • 教研轉型的先行者 課程改革的引領者
    區教科所圍繞「改進科研管理,加強研究能力」的主題,構建和改進了「朝陽區教育科研服務與管理平臺」和「朝陽區教科所科研員評價系統」。數據是最真實的指向。由基於經驗的教學研究向基於事實和數據的教學研究轉變,要求研究方式、方法要向更加科學、規範、理性的方向轉變。而今,這樣的研究在區教研中心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 廣州國資國企十大感人扶貧案例出爐!快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廣州國資國企十大感人扶貧案例出爐!>3天的點讚活動落幕後臺共收到點讚數近50萬廣州國資國企扶貧故事傳遍街頭巷尾傳到田間山野為廣州國資國企扶貧事業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在經過網絡投票和綜合評比後廣州國資國企十大感人扶貧故事案例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