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哲學(學苑論衡)

2020-12-25 人民日報

  法哲學是從哲學角度、用哲學方法研究和思考法學問題的基礎性、綜合性學科。法哲學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法學研究提供基礎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有什麼樣的法哲學,人們對法治建設及其本質就會有什麼樣的法學理解。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法學研究應更加彰顯中國特色。這就要求法哲學研究增強對中國問題的解釋能力,幫助人們更好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在邏輯,從而對法治中國建設有所助力。

  過去一個時期,西方法哲學研究幾乎成了法哲學研究的同義詞,西方法哲學的學術思想、理論問題等幾乎成為法哲學研究的全部,不少學者著迷於哈特、德沃金等西方法哲學家。實際上,儘管學習和借鑑西方法哲學具有重要意義,西方法哲學為中國法哲學研究提供了知識資源,但中國法哲學不能也不應只是對西方法哲學研究進行複製模仿,不能沿著別人的路往下走。否則,中國法哲學的知識就只會有量的累積,而不會有質的飛躍。中國法哲學研究如果沒有自身的關注重點和研究特性,就難以走向深刻和成熟。那就好比自己的軀體裡裝了別人的靈魂,無法為法學研究提供哲學根基。

  中國法哲學要屹立於世界法學之林,必須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西方法哲學的哲學基礎是個人主義哲學。我們不能按照西方法哲學精神去理解和修正中國法哲學。中國法哲學應當有自己的問題意識和對問題的獨特理解及解決方式,表現出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形成源於自己文化傳統的哲學思想,在理論建構上確立主體性。

  中國法哲學研究還應直面中國法治的現實問題,在法治實踐的諸環節如立法、執法、司法中進行研究並取得成果。這就要求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形成著力解決中國法治建設現實問題的研究導向。可以說,只有當中國法哲學鍛造出成熟的問題意識,在中國法治實踐中發掘了真問題,並由此展開中國式的法學和哲學探討,中國法哲學才有可能成為一種有效資源並真正進入法律實踐,而不是淪為抽象的思辨遊戲和少數學者的自娛自樂。

  要實現中國法哲學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需要在研究中準確把握時代特徵、體現時代精華。在時代發展的歷史潮流中發現問題,可以說是中國法哲學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法治及其現代化將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體現什麼樣的特色?需要中國法哲學認真思考研究。比如,研究全面依法治國的本體論,闡釋其性質、目標、本原、根基等。在認識論上研究關於法治中國的知識是如何形成的,知識的來源或依據是什麼,如何檢驗其真理性等。在實踐論上研究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基本方法、主要步驟等問題,科學闡明與社會主義法治相關的價值與工具、目的與手段、系統與子系統以及戰略布局中各個方面的相互關係。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當代中國法治正經歷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歷史過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過程,也是一個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內在聯繫的法治現代化過程。中國法哲學要對這場深刻變革積極、能動地進行回應,研究新時代的現實問題,激發中國法哲學自身的活力,展現中國法哲學獨特的價值風貌。

  (作者為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法治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學苑論衡:全面依法治國的法哲學思考
    全面依法治國既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布局,也是法哲學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在法哲學層面深入探討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必然性,釐清其要義、方法和邏輯規律,進而形成廣泛價值認同、實踐理性、社會合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用辯證思維推進法哲學研究
    原標題:用辯證思維推進法哲學研究(學苑論衡)   法哲學是從哲學角度、用哲學方法研究和思考法學問題的基礎性、綜合性學科。在法哲學研究中運用辯證思維,深入研究和處理法治與德治、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等核心範疇之間的辯證關係,能進一步拓寬法哲學的研究視野,提高法哲學研究的理論層次和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更有力的學理支撐。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學術需要用心「養」
    實際上,不僅自然事物,學術同樣需要用心「養」。真正有水平、有思想的學術,都是通過日就月將的積累逐步養成的。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繁榮,尤其離不開「養」。   養性。儒家把修身養性看作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中庸》有載:「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這說明,養性是做學問的根基。學術養成,首要的是誠意正心,端正治學態度。學術乃天下之公器。
  • 學苑論衡:深刻理解中國制度的哲學智慧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這一制度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哲學智慧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新時代中國價值哲學深入研究中國社會應當信仰什麼、堅持什麼、追求什麼、實現什麼,促進人們形成科學認知、確立行為標準。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貢獻哲學智慧,已成為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的時代課題。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深入把握文化哲學研究方法論
    文化哲學要在鮮活的文化實踐中深入研究,在普遍聯繫、辯證思考中深入研究,在整體和系統中深入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哲學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化哲學研究的方法論。
  • 《論衡》——一部充滿思辨精神的奇書
    我原以為思辨精神只能在西方哲學經典裡找到,想不到在我國傳統文化典籍中也有,實在是一大驚喜。人言「話不說不清,理不辯不明」,很多道理需要說明白講透徹,人才能真正理解,亦即啟蒙之真義也。可惜我們的國學經典,述及正的當面的多,剖析反的方面的少,這就好比一個武林高手,沒有對手,獨孤求敗,豈不遺憾?《論衡》是我讀過的少有的具有豐富思辨精神、批判精神的奇書,讀它之前,我原以為會讀不下去,因為鄙人古文功底薄弱,每每拿起古文,從內心深處還是甚為害怕牴觸的,可一旦讀起來,有如獲至寶之感。吹得這麼好,那麼說到底《論衡》究竟是一本講什麼的書呢?
  • 論衡·人物 | 辯論,即為你我
    進了院隊,我正式開始了法大辯論的旅程。院隊的師兄師姐小夥伴,上得了禮堂,下得了廚房,準備辯題的時候為了出論吵得逸夫樓都要塌了,吃完飯的時候該擼串擼串,該喝酒喝酒。賽季前後大一到大四一起去圖書館清書架,在辦公室憋論走環節……我們院自嘲自己風格是「從不脫稿」「出論強迫症」,不到最後一刻不定最後一稿,確實難脫稿,不過這種反覆的打磨和嚴謹也時常讓對手無所適從。刑司院隊的主要比賽是論衡新生賽季(小論衡)和辯才賽季(大論衡)和院學生會舉辦的華泰杯高校友誼賽。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源浚」方能「流遠」
    這裡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例,對此予以探析。   正視突出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評價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對推動學術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具體運作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積極化解。   評價標準西方化。
  • 《中國文化論衡》用稿規範
    《中國文化論衡》用稿規範為了適應期刊規範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需要,《中國文化論衡》對編排格式做了進一步的規範
  • 學苑論衡:深刻認識歷史敘事的價值
    深陷是非之境的主要是歷史學與哲學,因為這兩大學科近代以來都有提供客觀、準確知識的強烈追求,因而也都面臨有關自身學科屬性、方法、功能的種種爭論。 近代以來,笛卡爾等思想家將傳統史學摒棄在知識之外,這激發了歷史學家們將歷史學科學化的雄心。
  • 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法哲學本體論思想在法哲學理論體系中,本體論居於核心地位。法哲學價值論思想價值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反映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特殊效用關係,因而體現了一種社會關係。法的現象的價值是價值的一種特殊具體的表現形態。
  • 會議︱自然法與良好秩序:第一屆法哲學與政治哲學論壇
    為進一步推動相關方面研究,今年把原來的名稱改為現在的「法哲學與政治哲學論壇」。該論壇依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自然法名著譯叢」「政治哲學名著譯叢」和「法哲學名著譯叢」三套叢書,試圖通過系統的翻譯、深入的研究和有建設性的研討來促進漢語學界在法哲學和政治哲學領域的發展。
  • 【薦書】丁道勇博士:春天裡,讀書 | No.7 |《種籽學苑教育手記》(李雅卿 著)
    主要從事教育哲學的教學與研究。聯繫郵箱:dingdaoyong@bnu.edu.cn排除工具性的內容以後,種籽學苑的語文教學,可以專注于欣賞和作文。他們的成功,給了臺灣舊教育一個有力的耳光。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當中指出:「共產黨人並沒有發明社會對教育的作用;他們僅僅是要改變這種作用的性質,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第三版《選集》,第418頁)種籽學苑在肅清舊教材的影響方面的成功,值得我們學習。
  • 案例 | 賀爾斯草莓學苑
    除單純的種草莓、賣草莓,草莓學苑不斷增加能讓消費者參與和體驗的內容,如今已開發了上千種草莓衍生產品,如草莓迷宮、草莓賞析、草莓科普體驗館,草莓美食、草莓飾品、草莓超市、草莓繪本館……其中僅草莓DIY就涵蓋50餘項。2017年元旦期間,草莓學苑日均1000人次到訪,三天賣了8萬元草莓和10萬元的衍生收入。
  • 吳彥:我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法學教育?
    我們正是通過教育才把前輩的知識與洞見傳承了下來,發揚開來,從而創造一個更豐富和更能滿足人的需求的世界。所以對於任何一名致力於教育的學者來講,反思教育的性質、目的與內容永遠都是必要的,甚至是迫切的。對於法學教育來講,情況亦是如此。法學教育到底是何種性質的教育?它與我們現在時常談及的通識教育到底有何種關係?法學教育到底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應當設置什麼樣的課程才更有利於我們去培養這樣的人才?
  • 學苑論衡:公共管理學要聚焦時代課題
    當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使命和任務,就是為提高改革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支撐。公共管理學是一門以公共事務治理活動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關係十分密切。這要求公共管理學的研究主題、重點以及研究方法等都應聚焦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重要時代課題。
  • 中國傳統法哲學的研究進路
    無論中國法是卡迪司法還是實體理性法,相對於現代西方的形式理性法都是「低級」的,需要徹底改造才能轉向更為「理想」的形態。應當說,歷史社會學研究對於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及其現代化進程頗有幫助,其理論產品也有助於我們在法律改革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爭取魚和熊掌兼得。但是,作為一個浩瀚博大的文明,中國的學術、文化、歷史傳統內部有著和所謂「西方」同樣複雜的多樣性和多元化。
  • 讀書 | 論《法哲學原理》的邏輯起點
    故而,如何理解黑格爾的邏輯形式就成為我們認同其敘述順序、繼而理解他緣何作這樣的梳理的認識前提,基於此我們才能獲取到黑格爾真正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因此黑格爾的「法」本來就是形而上式的理念,只用來表述某種體現在社會諸現象中的規定性,某種意義上與文言文中的「道」有相似的意義和用法。因此,我們並不能將黑格爾的法哲學理解為類似於「法律哲學」或「權利哲學」式的抽象總結,而是要將之作為人類社會整體法現象的前提批判與規定看待。黑格爾的法哲學是對前人的自然法思想與對國家法權的建構嘗試的總結。
  • 哲學的定義——很多人都對哲學有誤解,哲學與我們息息相關
    哲學之所以需要嚴謹(也就是需要論證和清晰表達),是因為我們需要堅定和確信自己的信念和態度,而不會被隨意(他人的觀點、或者某些意外而認知不清的狀況)所動搖。所以哲學不是一種讚美,也不是一種挖苦,而是實事求是的追求本質。哲學需要論證,是因為不經過論證的信念很容易被摧垮,一個經不起批評的信念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