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自然法與良好秩序:第一屆法哲學與政治哲學論壇

2020-12-11 澎湃新聞

2019年11月16日,第一屆法哲學與政治哲學論壇暨第四屆自然法青年論壇在同濟大學舉行。此次論壇由同濟大學法學院和商務印書館聯合主辦。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50多位分別來自法學、政治學和哲學的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

「自然法青年論壇」最初由商務印書館發起創辦,之前分別在北京昌平、華東師範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召開過三屆。為進一步推動相關方面研究,今年把原來的名稱改為現在的「法哲學與政治哲學論壇」。該論壇依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自然法名著譯叢」「政治哲學名著譯叢」和「法哲學名著譯叢」三套叢書,試圖通過系統的翻譯、深入的研究和有建設性的研討來促進漢語學界在法哲學和政治哲學領域的發展。

會議現場

論壇開幕式,同濟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徐鋼和商務印書館政法室主任王曦分别致辭。徐鋼副院長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衷心的感謝。他介紹了同濟大學法學院的發展歷史,勾勒了同濟大學法學學科未來發展的圖景,並歡迎優秀的專家學者加盟同濟法學院。王曦主任介紹了商務印書館近些年推出的「自然法名著譯叢」「政治哲學名著譯叢」和「法哲學名著譯叢」的出版情況,並希望更多的青年學者能夠參與到商務一直致力的經典著作的漢譯當中。

商務印書館政法室主任王曦致辭

此次論壇設置了兩場基調演講,分別由復旦大學法學院孫笑俠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高全喜教授就法學理論和政治哲學在中國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發表演講。孫笑俠教授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回顧了法學理論在過去四十年的發展,並從開疆拓土、科際整合、難題論證和改造思維等角度對未來法學理論發展給出了前景式的展望。高全喜教授講述了政治哲學研究在中國的興起,並認為對於未來的政治哲學發展來講,只有系統性地建構涉及政府構成、財富積累和道德建設的「三論」——亦即「政府論」「財富論」和「道德情操論」——才能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政治哲學傳統。

復旦大學法學院孫笑俠教授發表基調演講,右為同濟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徐鋼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高全喜教授發表基調演講,左為同濟大學法學院吳彥副教授。

本屆論壇的主題聚焦法哲學與政治哲學的研究路徑。針對這個話題,本屆論壇分別設置了一個主題報告環節和一次圓桌會議。分別就三種不同路向的法哲學和政治哲學邀請相關學者發表看法。第一條是「分析路向」的法哲學和政治哲學,來自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的葛四友教授和吉林大學法學院的朱振教授分別就此種路向的法哲學和政治哲學發表演講。葛四友教授認為應該區分分析哲學與分析方法,並認為「分析進路」的政治哲學著眼於以下四個基本標準,一是以問題為核心,二是注重論證,三是清晰,四是區分。朱振教授則就分析法理學晚近的發展及其基本特點做了概要式的歸納。第二條進路則是「社會理論」取向的法哲學與政治哲學,由來自復旦大學高研院的孫國東教授和北航法學院的泮偉江副教授分別就他們近幾年所倡導的公共法哲學和社會理論法學發表演講。第三條進路則被認為是「經典」取向的法哲學與政治哲學,此種進路的法哲學與政治哲學,倡導對於經典思想家的研究,倡導立足經典思想家的思想和本文來推進對於法哲學與政治哲學的思考。儘管他們在法哲學的立場上有所差異(有倡導古典法學的,有倡導觀念論法哲學的,有倡導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有倡導自然法學的),但作為一條研究路徑,他們卻有著基本的共識。華東政法大學的黃濤老師和徐震宇老師、西南政法大學的楊天江老師、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的姚遠老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的馬華靈老師和同濟大學法學院的吳彥老師分別作了題為「古典法學之倡導」「我們目前需要什麼楊的自然法理論」「當前我國法哲學領域的知識引進運動」「通過政治哲學理解現代世界」「我們時代的精神病症」「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法理學」的報告,從各個不同角度闡釋了一種以「經典」為導向,立足「思想傳統」,追求「良好秩序」的研究路向。

會議現場

本次會議為期一天半,設置了兩個分會場,分別就「菲尼斯自然法理論」「自然法vs法律實證主義」「德國法哲學與政治哲學」「國家與國際秩序」和「權利理論」這幾個專題進行了研討。

在「菲尼斯的自然法理論」專場,分別由來自西南政法大學的楊天江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宋京逵博士和中國政法大學的童海浩博士作報告。他們三人的博士論文均是研究菲尼斯的,同時他們也是商務印書館即將推出的《菲尼斯文集》的譯者。他們分別就漢語的翻譯和理解討論了菲尼斯的「incommensurability」「determinatio」和「practical reasonableness」這幾個核心概念。

在「自然法與法律實證主義」專場,中山大學的丁建峰副教授探討了富勒後期關於「Eunomia」的系統思考,並結合社會科學談了自然法與現代社會科學的匯通和融合。河北經貿大學的張延祥教授立足邊沁式的法律實證主義,對哈特式的法律實證主義作出了檢討。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錢一棟博士從事實與價值的二分這個問題出發,對自然主義和非自然主義的實在論以及價值懷疑論做出了回應。寧波大學的謝小瑤副教授從知識論的角度出發討論了「何謂法哲學?」這個有意思的話題。

在「德國法哲學與政治哲學」專場,來自南京大學的龐超博士從康德的婚姻法出發討論了康德法哲學中很少被論及的人性法權這個問題,清華大學的梁燕曉博士則討論了黑格爾哲學中的貧困問題,上海社科院的韓瑋老師討論了尼採哲學中的正義問題,認為尼採的思想源自修昔底德所講的「交換即正義」,而不是「強權即正義」。來自同濟大學的盧鵬副教授從德國當時的概念法學這一基本背景中對耶林法學的特點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與會者合影

國家與國際秩序是法哲學與政治哲學共同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國家與國際秩序」環節,來自吉林大學的董政博士、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鄭琪博士和來自清華大學的呂川博士分別報告了「邁向國家的法理論」「阿倫特:帝國主義、暴力和國際秩序的失落」和「以化成濟永久和平:法哲學的視角」。分別從中國語境和西方資源兩個不同維度討論了現代中國語境下的國家的法理論以及阿倫特和康德有關國家和國際秩序的思考。

權利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它與現代性相伴而生。在「權利理論」專場,來自浙江省社科院的李哲罕老師從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這一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出發檢討了現代早期自然權利學說的解體,來自武漢大學的陳曉傑老師以李明輝的觀點為參照,討論了儒家和人權的問題。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徐峰博士處理了平等與嫉妒之間的關係,以諾齊克對於羅爾斯的批評為出發點,檢討了羅爾斯有關平等與嫉妒間關係的論述。

除以上學者的報告之外,論壇還邀請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對每篇報告做相應評論。對其中所涉及的各個問題、所依賴的基本背景和所給出的相關論證做出了深入的討論。

「法哲學與政治哲學論壇」立足經典的漢譯、研究和深入的研討,以期在可能的未來為漢語學界建構自己的法哲學和政治哲學提供一個基礎性的準備。據悉,同濟大學法學院專門成立了「法哲學研究中心」,開展法哲學與政治哲學的研究。

相關焦點

  • 詮釋阿奎那自然法哲學內涵
    關鍵詞:阿奎那;自然法;哲學;法律思想體系 作者簡介:   託馬斯·阿奎那(1225—1274)是西歐中世紀最大的經院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理論家,他的重要著作有《論君主政治》《亞里斯多德政治學評註》《神學大全》《反異教論》,內容涉及哲學、宗教、政治、經濟、法律、神話
  • 「書摘」《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導論
    作者並無意在本書中鼓吹任何一個特定的自然法觀念。在我們這個時代,居然還有若干人設法寫出了論述「自然法與人權」的多篇精美論文,本人對其匠心獨運,實在不能不感到驚奇訝異,因為這個時代已經變得對種種絕對而不變的價值如此懷疑,對一度激發了自然法觀念且確保其成功的那種樂觀與希望的精神,懷有如此強烈的敵意。不過在另一面,我也不能不感到,人們通常並沒有以應有的公平態度,來處理自然法的問題。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1818年,原本執教於海德堡大學的黑格爾應召轉入柏林大學,接掌費希特去世後空缺的教席,並奉命開設法哲學課程。他為此悉心撰寫的《法哲學原理》(1820年),便是面向柏林大學莘莘學子的教學綱要。開課公告裡的標準課程名稱為「自然法與國家學」,這正是《法哲學原理》初版封面上另一標題(《自然法與國家學綱要》)的來源。
  • 學林軼事|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被忽略的教學背景
    開課公告裡的標準課程名稱為「自然法與國家學」,這正是《法哲學原理》初版封面上另一標題(《自然法與國家學綱要》)的來源。在法的具體王國中實施教化,比單純傳授法學知識和法律技藝更為困難,且其意義非同小可,比純粹哲學領域內的啟蒙多出兩重特殊背景:第一,就黑格爾如數家珍的希臘傳統和希伯來傳統而言,「法」擁有著神聖的源頭,既是塵世生活和宇宙秩序之間的紐帶(人法效仿神法,城邦是縮微的宇宙),又是神所饋贈的教導和訓誡(可以說,法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化),進而作為天降災罰的根據;第二,法的相關概念和制度歷經兩千年的發展,到黑格爾時代已積澱出堅實的肉身
  • 關於政治哲學的8本書
    ——吳彥 「政治哲學名著譯叢」主編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政治哲學的8本書。這四本政治哲學專著所談到的公共性、共和、政治審慎和情感正是人類永恆困惑的重大政治思考問題,將來必定會成為學界中人思考同類問題時需要反覆閱讀的書。——北京大學何增科教授1.
  • 運用思想史線索研究西方中世紀哲學
    :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報武漢5月8日電 (記者明海英 張清俐)5月6—7日,第二屆全國中世紀哲學論壇——中世紀哲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舉行。  哲學和宗教的關係是哲學和宗教學共同研究的問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趙敦華表示,圍繞中世紀哲學性質和地位問題的討論,體現了宗教哲學研究的不同視角和觀點。比如,中世紀哲學只是西方哲學史中的一個斷代史,還是宗教哲學的典範?
  • 「文摘」《自然法:古典與現代》|「自然法」何以千年不衰
    ① 羅爾斯的法律哲學融人正義論之中,又被稱為「正義論法哲學」。他為社會正義原則的選擇設計了一套程序,認為這種被選擇出的正義原則是所有理性人都應該選擇的。這些原則不僅是為了論證現在的社會、政治、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構成對現有制度進行評判的標準。
  • 羅馬法的哲學透視
    從能夠看到的羅馬法學家著作的片斷分析,他們是從下列幾種意義上來理解自然或自然法的。(1)某種物質、某種行為或某種概念的性格和品質。(2)宇宙的天然秩序及其體現的特徵。也就是說,自然所有的物質(如海洋和空氣)不可能歸某個人所私有。(3)人與人之間特定關係的天然原由,例如血緣關係。(4)理性,無論是一方面從邏輯的和哲學的原則意義講。
  • 《法哲學原理》讀書筆記
    譯者序一、黑格爾《法哲學》版本考1.原版法哲學(第一版)1821年《法哲學》是黑格爾一生的著作,是其在柏林大學講座課的講稿。總的核心問題是自然法和國家學的關係。二、黑格爾《法哲學》與「自然法」的關係1.自然法的科學處理方式是關係問題的一部分,該討論建立在對經驗主義傳統自然法和形式主義自然法的批判上。「科學」的研究進路第一是精神現象學的意識哲學進路,第二是《哲學全書》邏輯學的進路。
  • 休謨與自然法傳統
    一、 自然法傳統內的道德哲學難題   三十年戰爭(1618-1648)以及長期對社會和平造成威脅的派系衝突讓歐洲人意識到,宗教之間的差異不可能在原來的政治與道德秩序中得到調和,必須重建一個獨立於紛爭之外的新政治秩序。
  • 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在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思辨哲學傳統中,自由就是人自主或自決的能力;相應地,人的解放也就是消除自然欲望和既有觀念對人的蒙蔽,使人成為只遵循自我規定的真正的人。在如何實現自由的議題上,德國的思辨哲學和政治實踐都將法和國家當作實現自由的具體形式,個體服從法和國家也就是服從人自己的本性,一部良好的民法典是人實現自由本性的現實途徑。
  • 160412期經院哲學政治思想與近代國家概念(上):經院哲學與自由
    斯金納傾向於把第二個前提更多歸功於,至少最初歸功於羅馬法學家的活動,而非經院哲學家們(儘管他知道中世紀經院哲學和羅馬法律之間不管在內容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緊密聯繫),但經院哲學理論家的著作對第三個前提也十分關鍵:從帕度亞的馬賽留斯到教會的教會會議至上主義理論,到反宗教改革的經院哲學家,斯金納認為這些人是自然法國家理論的先驅,這一理論是由格勞修斯、霍布斯和普芬道夫等人逐步發展起來的。
  • 法學與哲學的對話
    法學與哲學的對話——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秩序與規則?2016年10月1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與江蘇師範大學共同主辦的「法學與哲學的對話高峰論壇」上,圍繞「自由、秩序與規則」的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法學與哲學學者共聚一堂,從各自學科的專業視角出發,圍繞兩學科共同關心的話題展開討論。
  • 【徵文】第三屆實踐哲學中文論壇
    年3月12日截稿時間:2019年9月30日會議時間:2019年11月23-25日會議地點:廣東廣州由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學實踐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實踐哲學中文論壇將於2019年11月23—25日在廣州市中山大學南校園舉行。
  • 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法哲學本體論思想在法哲學理論體系中,本體論居於核心地位。恩格斯在深入闡發社會經濟基礎對法的現象的最終決定作用的同時,明確反對法哲學本體論問題上的「機械決定論」,深刻揭示政治權力與法的現象對社會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揭示了政治權力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複雜關係,認為只有在沿著合乎規律的經濟發展方向運行的條件下,政治權力才能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從而推動經濟活動的加速發展。
  •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
    正是因為基於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政治哲學乃是與源於自然法傳統和先驗形上學體系的政治哲學不同的向未來理想社會敞開的現實之思,這種現實性實際地體現為在變革舊世界的過程中創造新世界,同時以顛覆西方傳統政治哲學的方式確立實現人類解放的「新世界觀」。正是在確立用以改變世界的政治哲學的過程中,馬克思深刻批判資本邏輯的對象化境況及其哲學實在,指出超越「虛幻的共同體」的現實路徑。
  •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讀書筆記第一期——序言
    《法哲學原理》讀書會記錄第一期書名:《法哲學原理:或自然法和國家學綱要》作者:[德]黑格爾譯者:範揚、張企泰版本: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黑格爾哲學以絕對理念[1]的自我發展為核心藝術用感性的形式體現理念,[2]宗教用表象的形式體現理念,[3]哲學用概念的方式體現理念。黑格爾認為,概念是事物的本質,[4]用概念來把握理念就意味著絕對理念回到了自身。法哲學原理屬於精神現象學中的第二階段——客觀精神。黑格爾法哲學實質上是政治哲學,即關於國家的學說。法哲學原理的「法」原文為「Recht」,包含有正義、權利等含義,指制定法律的根據,而不是實定法。
  • 政治哲學何以產生現代政治
    如果說蘇格拉底之死意味著政治向哲學成功發難的話,柏拉圖的哲學王就成為哲學試圖駕馭政治之先河。          筆者以為,將哲學與政治兩者界定為非此即彼的矛盾關係的做法在理論上是武斷的,在實踐中也是有害的。哲學是人的一種理想的生存方式;而政治是人的一種現實的生存方式,政治之人構成哲學之人的必要前提。
  • 南哲思享|張榮:奧古斯丁對古典自然法的改造及其意義
    自然法是西方哲學傳統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經歷了古典時期、中世紀和近代三次重要演變。研究自然法概念不僅對理解西方宗教、道德和政治法律思想的演變有重要意義,對理解西方哲學本身也有非同尋常的價值。奧古斯丁雖沒有成熟的自然法理論,但他對永恆法與世俗法的區分具有裡程碑意義。這一區分不僅對古典自然法思想是一次革命性轉換,更對託馬斯自然法思想的形成有奠基之功。
  •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視域中的生存權問題
    權利開始成為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也成了政治哲學予以論證和辯護的最重要價值之一,而生存權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近代之後在理論上率先為權利提供論證和辯護的,是英國政治哲學家霍布斯和洛克。在今天,人們通常將權利置於實定法的框架中加以闡釋,由此將之論定為實定法賦予人的一種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