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愛留根納的這種思想源於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是中世紀實在論的先驅。 中期中世紀哲學 11~14世紀初,是中世紀哲學的中期,即經院哲學的全盛期。在此期間,基督教勢力強大,經院哲學以基督教的思想為主導。
-
反思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研究
如果從清代宣統元年(1909)七月編著的《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算起,我國對西方科學思想經典文獻編目研究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其間,標誌性的成果還有梁啓超編撰的《西學書目表》(科技部分)、王太慶在1988年主持編譯的《西方自然哲學原著選輯》等。
-
哲學在現代思想史中的位置
前者以自然年代為斷層,後者以人物的生涯為線索。彼得·沃森的《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的某些章節大致按照編年順序將思想文化史上不同領域作共時排列,另一些章節則順著時間的線索,刻畫了某個人或某個學派或思潮的發展變遷。這種縱橫交織的龐大經緯線,是為了儘可能選取彼此相關聯的思想,將「20世紀思想史」納入一本書。
-
160412期經院哲學政治思想與近代國家概念(上):經院哲學與自由
但是上文所提到的抱負,即把這一時期理解為一個整體,從中產生出了近代國家概念,這個抱負超越了對這些對比的慣常運用。他類似的抱負是把政治思想史理解為文本史和語境中的文本史、而非思想史,這也超越了一般做法:在多變而重疊的標準化語彙之內進行幹預,並與社會和政治現實發生不同的聯繫。這些視角結合在一起有時戲劇性地引導斯金納挑戰並修正過去那些對沿襲分類的理解方式。
-
哲學、思想史與外在解釋
,這一問題常被簡化為哲學與思想史之爭——粗略來說,哲學致力於回答問題,而非梳理他人如何回答問題,後者屬於思想史研究。即便強調經典解讀的哲學家,也只是在策略意義上強調經典解讀的重要性,因此必然拒絕承認自己所做的是一般意義上的、與哲學相區分的思想史研究。 回答問題與梳理別人對問題的回答這一區分又往往被強化為「問題」與「歷史」之分,即哲學問題是超歷史的、普遍永恆的,思想史研究則是對歷史上回答這些問題的嘗試作梳理總結。
-
南哲思享丨張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思想史方法及其限度——與西方...
通過與西方「馬克思學」的批判對話,一方面需要歷史認識與把握這些思想史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批判神話這些研究方法的做法,認識到這些方法的限度。在充分吸收借鑑包括西方「馬克思學」在內的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研究方法體系。
-
試論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
本文以不同時期與地域為線索,對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加以鉤沉。關鍵詞:庫薩;上帝;笛卡爾;布魯諾;萊布尼茨西方學界經過一個世紀的研究,對於庫薩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對於近代思想的巨大影響並無異議,但對於它具體如何重要以及如何發生影響,卻並無定論。我們該如何在中世紀晚期到早期近代之間的這段思想史上給這位思想者一個恰當的歷史定位呢?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是,庫薩在笛卡爾之前便開啟了近代哲學。
-
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
——馮友蘭而胡適先生的哲學史除了簡單敘述哲學歷史外,又增加了各哲學之間的線索的研究,想要指出變遷的原因,然而終究沒有深入進去: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須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甲)個人才性不同。 (乙)所處的時勢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
中世紀經院哲學對科學傳承的貢獻
中世紀向來被認為是科學發展的空白期。實際上,經院哲學內部唯實論和唯名論兩種具有相互張力的思想構成了近代科學的思想生態。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學術與思想原不可分,主張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本身也是一種「思想」,只是不太高明的思想罷了。 「思想史」顧名思義,是研究思想的歷史。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沒有思想,更何況思想史的研究。否認思想史屬於思想,而主張思想史屬於「學術」者,無非是認為思想就是哲學,史學不是哲學,因而思想史也決不是哲學史。殊不知「思想史」一名在西方實出於哲學史。
-
十年老課 | 西方法律思想史 「章永樂講授」
從2009年開始,章永樂老師長期擔任北大法學院本科生課程「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授課工作,迄今已開課十次。這不是一門常見的概論課。曾任德國柏林高等研究院、法國南特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法國南特大學客座教授,現兼任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全球中國研究中心國際研究員、北京大學-東京大學東亞研究聯合項目學術委員等職。長期從事問題導向的法學、政治學、歷史學交叉學科研究。
-
鄭大華: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
梁漱溟在五四時期寫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是中國人最早對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進行系統比較的代表作,產生過重大影響,有其重要的學術地位。 就思想史的研究而言,經常運用的比較法主要有兩種:即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所謂縱向比較,是將一定時代的思想家及其思想和他們的前輩及其思想進行比較,看他們是否提供了前人所沒有提供的東西,也就是看他們在前人的基礎是否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作
不過,儘管蔡元培說了胡適此書有四大特長,即「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的研究」,但是,它畢竟寫來匆匆,半截而止,當受過更系統哲學史訓練的馮友蘭於1930、1933年相繼寫出完整的《中國哲學史》之後,胡適的《大綱》就又被取代。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李大釗則在講義《史學思想史》中強調了歷史觀的重要性,在他看來,與「過去的陳編」不同,像康德、維柯這類思想家所表達的歷史觀是對活潑潑的、有生命的歷史的解釋,是「有關史實的知識和解喻」,「實為人生的準據」。
-
中國傳統法哲學的研究進路
中國傳統法哲學研究,即通過創造性轉化古典法思想得到系統表述的學術工作。這一工作不同於一般所謂法律思想史、歷史社會學、新經學等,具有獨特的關切和方法。對古典法思想的研究,自應以法律思想史學科居首。但是,中國法律思想史的主流範式有兩大特徵,限縮了它的研究對象,也影響了其功能的充分發揮。第一,梁啓超、楊鴻烈等開山祖師去古未遠,他們理解的「法」主要指《康熙字典》所謂刑、律。
-
東西方思想交匯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
無庸置疑,韋伯對西方"新教倫理"的分析直接為八十年代的"文化熱"思潮提供了思想資源,同時一些港臺研究中的"韋伯取向"也直接導致了對中國社會史研究中"經濟決定論 "傾向的反彈。比如餘英時就對此表述的非常明確,他說:"簡單地說,我們必須注視現代'決定論' 意識的泛濫。所謂'決定論'即指有些事象本身沒有自主性而是被其他的東西或力量決定的。
-
中世紀黑暗之下,理性覺醒的暗流湧動
如今,提到中世紀人們往往自動用黑暗來形容,中世紀的黑暗似乎成為大眾的固有印象。然而,經歷了近千年的漫長旅程,中世紀真的只有黑暗嗎?宗教籠罩之下的歐洲真的在哲學思想和科學文化上完全停滯不前嗎? 主攻中世紀史的德國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弗裡德並不贊同中世紀只有黑暗的觀點。
-
為什麼西方哲學具有欺詐性?哲學與商業水火不容嗎?
學術哲學的欺騙簡而言之,黑暗的秘密在於,至少在北美,學術哲學是一種騙局。那些涉足哲學的大學生拓展了他們的思維,但他們大多被視為思想的膚淺歷史,或者在一系列智力幹擾課程中由他們的老師助理指導,因為他們對那些沒有直接答案的大問題發表意見。
-
劉康: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一個思想史的角度(上)
「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方法,都是外在的(extraneous, extrinsic),也是內在的(immanent, intrinsic)。西方理論相對中國而言是外在的。但成為中國的問題後,即經過中國的轉換、變異之後,就成了中國學術與思想史的內在問題。反之亦然,西方理論對於其產生發源的歐美而言,是內在的。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在科學方法論史上,康德是從近代自然科學到現代自然科學承前啟後的人物,其方法論思想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康德被稱為西方哲學史上的「哥白尼革命」。邏輯實證主義即邏輯經驗主義系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為維也納學派所倡導,因其學說的核心是邏輯分析的可證性而得名。該學派的一些觀點對現代科學方法論亦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