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經院哲學對科學傳承的貢獻

2021-02-13 中世紀史實資料

中世紀向來被認為是科學發展的空白期。實際上,經院哲學內部唯實論和唯名論兩種具有相互張力的思想構成了近代科學的思想生態。唯實論繼承了柏拉圖的唯理主義,重視那個看不見的、經驗現象背後的本質的、理性的世界,認為認識這個世界是需要運用理智而不是感官,特別是需要數學。由於對理智的推崇,唯實論在客觀上也加強了對人類理智的積累與訓練,發展了演繹的邏輯方法。唯名論繼承了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的經驗主義,引導人們把目光轉向對具體事物的經驗與觀察。由此,初步形成了經驗還原論的方法;同時,唯名論的基本立場使歸納邏輯得到重視;並且唯名論本身又成為自由探索精神的象徵。

關 鍵 詞:科學/經院哲學/唯名論/唯實論

作者:餘章寶/唐文佩

 

從編年史來看,中世紀是指「從羅馬文明在拉丁西方的終結(約為公元500 年),到通常被稱為『文藝復興』的藝術與文學的復興確實已經開始的1450年之間」。[1](P3) 這個時期的文化形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基督教文化佔據首要地位。神學是一切知識的王冠,教義是具有統帥作用的原則。

經院哲學家的任務,一方面,就是藉助某種哲學體系,對神學教義進行注釋,從而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就是把教義與其他的知識相聯繫和融貫,試圖增加神學教義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從而為其合理性進行辯護。由於經院哲學家對神學教義的解釋方式的不同,出現了唯實論和唯名論兩種解釋體系。從雙方各自力量的消長狀況來看,它們在中世紀的不同歷史階段分別成為佔據主流地位的哲學形態。從9世紀開始到12世紀,是唯實論佔據主導地位,從13世紀到15世紀中葉,又以唯名論處於支配地位。

科學作為西方文明一個重要的發明,它不是從真空中突然產生的,而是得益於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滋養。如果說文藝復興運動是近代科學的助產婆的話,那麼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就是近代科學的母體。經院哲學內部的唯名論和唯實論的觀念,直接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一、柏拉圖主義的唯實論

唯實論經院哲學是從古羅馬時期的教父學轉化過來的。

教父學主要是新柏拉圖主義和斐洛的神秘主義的結合。斐洛認為上帝通過邏各斯從混沌的宇宙中創造了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早期教父學代表普羅提諾把上帝理解為「太一」。「太一」是絕對的,無所不包,無因自成,是一切東西的始因,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兒「流溢」而成。奧古斯丁把柏拉圖的理念體系改造成了一個神學體系,宣稱上帝是絕對的存在,宇宙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在教父哲學向經院哲學發展的過程中,波愛修和愛留要納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使得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富有邏輯思辯性很強的神學體系,成為了經院哲學的雛形。經院哲學的第一個代表人物就是安瑟倫。他完全繼承了柏拉圖—奧古斯丁的基本原則來證明上帝的存在。

實際上,柏拉圖的理念論一直是關於上帝存在與靈魂不朽邏輯證明的主要依據。正是那個不可見的、思想的世界比我們所見所聞的感性世界更為真實,所以,上帝、靈魂才更為實在。同時,共相是有等級的,越是抽象的共相就越真實,上帝是最抽象、最完美的共相,所以上帝才是真正的實在。安瑟倫所提出的著名的上帝本體論證明,就是訴諸於柏拉圖理念主義的。在他看來,既然上帝的觀念是最完善的觀念,如果上帝不存在,就不能想像這個觀念是最完善的觀念,因為具有存在性的東西的觀念比沒有存在性的事物的觀念更完善,所以上帝一定是存在的。這個證明從上帝的觀念中推導出上帝的存在,表明了一般概念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唯實論思想。概括地說,唯實論本質上是柏拉圖主義的,它主張共相是最真實的,個別事物是虛幻的,它先於個別事物而存在,並且共相具有獨立的實在性,個別事物依賴於共相。

顯然,唯實論承接了柏拉圖主義這種提倡研究感官經驗後面的靜止的、理智的、本質的、必然的邏輯世界,從而使解釋和預測可感世界的觀念為近代唯理論者所復興,並為所有科學分享。具體地說,它為近代科學提供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思想資源。

第一,重視那個靜止的、本質的、理性的、具有支配性的世界。

在唯實論看來,上帝是唯一最真實的實在,而宇宙本身就是上帝創造的。

宇宙之所以向我們感官顯示出如此的和諧,是因為上帝從開始就決定了宇宙要按照一個固定的普遍的法則運行。上帝在創造宇宙萬物的同時,是在其中放了法則的。因而,宇宙實際上是上帝創造並由理性所統治、支配的有秩序的一個統一整體。或者說,自然即理性。實際上,在經院哲學話語中,自然(nature)、理性、本性都是同一個意義的。同時,由於宇宙的本性就是理性,而人是宇宙體系中的一部分,是一個小宇宙,因此,人也擁有一部分神的理性,這個理性是神在按照自己形象創造人時給予的。

可見,唯實論經院哲學的體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信念:一方面,上帝在宇宙萬物的背後賦予了一個普遍的、理性的秩序,並且,宇宙萬物受這種秩序支配;另一方面,人是一個擁有理性的存在物,因此,人可以突破感官的限制,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認識和把握宇宙萬物的理性。這種信念使得對自然界的探索既成為必要也成為可能。當然,這種對宇宙的思考和認識是為其神學服務的。這就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智慧,從而證明上帝是最偉大的存在。同時,既然上帝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就應該聽從上帝的旨意,過著順應自然和理性的生活。

這樣,唯實論在其主觀上為捍衛「上帝是可以理解的和認識的」信仰的同時,從客觀上也維護了自然界是可以理解和認識的信念。同時,正是唯實論承接柏拉圖主義關於相信在變居不定的宇宙萬物的背後存在著一個超感覺的理性秩序的信念,使得人們訴諸於理性而不是感官來認識自然。這正是近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信念。實際上,科學的任務就是要試圖從雜亂的現象中尋求規律,也就是所謂透過現象尋求本質。這種訴求的本身就是假定存在著一個超感官的、理智的、齊一的、靜止的世界比我們所感覺的、經驗的、雜多的、變動不定的世界更為真實。我們日常所經驗的世界是一個現象界,它是由不可見的理性世界支配的,並由此才能得到解釋和預測。這正是柏拉圖主義—唯實論的觀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唯實論理解為近代科學所隱含的本體論承諾。

第二,數是認識世界的中介。

柏拉圖主義理念論天然就是與數的觀念相聯繫的。

實際上,作為西方理念主義開端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體現了數學和神學相結合的特徵。柏拉圖主義就是繼承了智者學派和赫拉克利特把感官世界看成是變化不定的、不真實的世界的觀念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的崇拜的觀念,並把數和理念同歸為天賦的、永恆的、先驗的世界。因為數本身就是不依賴於經驗的一種抽象存在,同時,數是達到最高抽象客觀實在即理念世界的階梯,數是認識理念世界的工具。在柏拉圖主義者看來,神在創造世界時已經把數學放入其中,人們只要認識到隱藏在世界背後的數學關係,也就進入了理念世界即真實的、本質的世界。柏拉圖就曾明確地把上帝看成是一位幾何學家。

對於中世紀直到近代的歐洲人來說,宇宙是上帝依照數學設計而成的和上帝就是一位至高無上的數學家的觀念是不言而喻的。中世紀的學者正是在為了讚美上帝的仁慈和智慧這種強烈的宗教動機的驅使下研究自然的;從而能夠證明自然界與數學定律相吻合。這種觀念對近代科學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伽利略在《試金者》中曾這樣描述過宇宙:宇宙這本書是上帝「用數學語言寫成的,其文字是三角、圓和其他幾何圖形」。[2](P74) 

克卜勒(1571—1630)對世界進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發現上帝賦予它的合理次序與和諧,而這些都是上帝用數學語言透露給我們的。在他發現了行星運動的第三定律後,他是這樣感恩上帝的:「我感謝你,上帝,我們的創造者,你使我看到你所創造的傑作的美,我讚頌經你之手所創造的作品。看,我已經完成了我被指派的任務;並從你所賦予我的智慧中獲得了樂趣。我將盡力在我的智力所能達到的極限的程度上,向閱讀這個證明的人公開讚揚這項工作的榮耀。」同樣,牛頓對上帝的信仰是他進行數學和科學研究的動力。他對自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尋求上帝設計自然界的秘密的宗教動機。

正因為基督教神學和數學具有內在的親和性,使得中世紀宗教神學十分重視數學。實際上,古代的數學知識主要是由修士們保存下來的。在中世紀的算術、音樂、幾何、天文、文法、修辭和邏輯等著名的「七藝」課程中,就有四門與數學有關。有趣的是,在託馬斯·阿奎那等經院哲學家著作中,運用了大量的數學符號和邏輯推理程序來建立他們龐大而又嚴密的宗教思想體系。

第三,重視演繹邏輯。

與這種重視數的觀念密切相聯繫,唯實論在方法上表現為重視演繹推理法。

所謂演繹法就是以數學特別是幾何學作為藍本,從少數不證自明的、直覺的公理(這種自明性,也是上帝的啟示)出發,進行邏輯推演使得真實性不斷地向下傳遞和派生,從而形成一種關於事物知識的體系。演繹法本質上就是柏拉圖主義的。顯然,由於邏輯後項的真實性是從邏輯前項傳遞過來的,因此,邏輯後項的真實是依賴於邏輯前項而不是相反,換言之,邏輯前項比邏輯後項更真實,而邏輯前項比邏輯後項更抽象。因此,演繹法本質就暗含了柏拉圖理念論關於抽象比具體更真實,越抽象也就越真實的假定。

同時,在這種演繹推理鏈上,邏輯後項不斷地分有邏輯前項的真實性,所以,這個由邏輯聯繫的鏈條實質上是一個真實性等級體系。

這種真實等級體系正是柏拉圖理念論關於真實世界是一個等級性不同的理念體系的預設。唯實論正是藉助於演繹法關於世界真實性等級體系,以及共相比殊相更為真實的觀念,從而為上帝存在作辯護的。這是因為上帝是最抽象、最高的共相,因此,它最為實在,作為殊相的世界萬物的實在是由上帝派生而來的。也正是由於演繹法可以更好地服務於宗教目的,使得唯實論經院哲學特別重視演繹法。

實際上,正是唯實論經院哲學家們「主要關心的世界不是感官所知覺的世界,他們依靠思維來尋求知識。因為他們認為邏輯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研究項目,特別是演繹或三段論式的邏輯,即他們用以追求真理的方法的邏輯。在這一領域裡,經院哲學家不但分析邏輯過程,而且特別發揮那些已經好歹變成人類文化遺產一部分的概念,表現出極為精微細緻的精神」。[3](P117) 羅素曾指出,「理性主義的宗教,自從畢達哥拉斯之後,尤其是從柏拉圖之後,一直是完全被數學和數學方法所支配著的」;並且,這種數學演繹的方法與神學的結合也「代表了希臘的、中世紀的以及迄康德為止的近代宗教哲學的特徵」。[4](P64) 唯實論經院哲學這種重視演繹的傳統為近代理智主義代表笛卡爾的復興奠定了基礎,由此建立了近代先驗理智論,並滲透到近代科學之中,成為近代科學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腳手架。

眾所周知,科學所假定的那種不可見的、規律的、本質的世界也就是一個充滿著邏輯的、必然性的和有嚴格秩序的理想王國。這正如近代物理學把可見的物體簡約成經驗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只有質量沒有大小的剛性的「質點」。實際上,只有經驗的存在物被抽象成思想客體時,它們才能成為物理學公式中的一個參量,並遵守邏輯必然性。這正是馬克思所說的「物理運動成為機械運動或數學運動的犧牲品」[5](P164) 既然理想王國這個影子的世界,是一個理性的、有秩序的和邏輯的世界,一切才能遵循著嚴格的邏輯必然性,沒有偶然,所以,只要通過概念之間的邏輯演算、推理、演繹就可以掌握世界。

二、亞里斯多德主義的唯名論

11世紀十字軍東徵後,歐洲人開始向阿拉伯人學習,展開了一場規模和時間都很深遠的大翻譯運動。希臘的數學、天文學和醫學著作,亞里斯多德以及他的一些希臘注釋家的著作,根據從阿拉伯文翻譯過來的拉丁譯本,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到1200年至1225年間,亞里斯多德全集被發現,「真正的亞里斯多德開始及時地同阿拉伯人給塗上新柏拉圖派色彩的仿造品區別開來。」[3](P199)

眾所周知,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論就是在批判他的老師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認為柏拉圖把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完全割裂開來是不能成立的,因為理念或共相只能存在於個別事物之中,離開個別也就沒有一般。現實的事物不是依賴於理念,而是獨立的實體。所謂實體,就其最根本的意義來說,就是個別具體事物,或稱之為自然。殊相是第一實體,也是最基本的實體,它只能在判斷中做主詞,而不能成為任何命題的賓詞。共相只是第二實體。具體事物即第一實體是最真實的,因為它們是「其他一切東西的基礎,而其他一切東西或者是被用來述說它們,或者是存在於它們裡面」。[6](P309) 可見,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論散發出了強烈的自然主義氣息。

正是由於亞里斯多德哲學中的經驗論旨趣與柏拉圖主義理念論的超自然主義存在著很大差異,它在一開始是受到抵制的。在1215年和1231年,巴黎大學曾兩次明確禁止研究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和形上學。不過,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最終得到了經院哲學的接受。這種工作是由託馬斯·阿奎那完成的。他廣泛地「採用了亞里斯多德的方法,自始至終運用亞里斯多德的概念;又出現純粹的推動作用、形式和物質、現實性和潛在性、四種原因以及其他亞里斯多德的解釋原則」。[3](P212) 顯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上帝存在的五種證明完全是訴諸於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的。也正是由於阿奎那對亞里斯多德哲學的最大限度的繼承和發揚,從而使得亞里斯多德主義的唯名論最終代替了柏拉圖主義的唯實論成為經院哲學後期佔主導地位的哲學流派。到了14世紀,唯名論以不可阻擋之勢迅速傳播開來——「大學校長、教會主教都成了唯名論者」。

簡要地說來,唯名論的主要觀點就是堅持了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論思想,認為真實存在著的是個別的、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而共相、理念只是人們通過理智活動對那些具有相似屬性的個別事物進行命名、分類和抽象而得出來的,它純粹是人的理智的產物。共相離不開個別事物而存在,相反個別事物根據「自身的原則」而存在。

中世紀的唯名論經院哲學,為近代科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第一,引導人們重視現實的、感性的世界。

唯名論對近代科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繼承了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經驗論傾向,從而把人們專注於抽象的理智世界的目光引向了對於具體事物的經驗和研究。

唯名論在本體論意義上確立了具體的、經驗感知的世界是唯一最真實的世界,而共相世界只能存在於這個具體的世界之中,並不是在具體世界之外,自身沒有絕對的獨立性。唯名論這種從本體論上對唯實論的顛覆,也意味著在知識論上與其存在著巨大的分殊。唯名論在知識論上確立了可觀察的自然,而不是抽象的理念作為知識的對象。因為既然經驗世界並不像唯實論所宣稱的那樣,是一個全然不真實的世界,相反,它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實在的世界,那麼,具體的世界才是我們研究和了解的對象,是人類知識的基礎和出發點。

這樣,唯名論同時在知識論上,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即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是對普遍共相的認識的前提,或者說,具體的可觀察的經驗相對於抽象的概念具有邏輯的優先性。

共相只不過是從對具體事物的認識中概括、分類和抽象出來的。因此,要獲得對世界的知識就是要從這個感性的、變化的世界著手。可見,唯名論最終的發展打破了人們對抽象觀念的信仰,加強了對感官知覺的對象的重視,為近代自然科學內部經驗要素的積累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最終促進了直接的經驗與觀察。

第二,經驗還原的認識方法。

唯名論這種強調要從具體事物入手來獲得真正的知識的觀念,實際上假定了這樣一個前提:人們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知識是給定的、確定性的知識。這樣,在知識的基礎上,是完全對唯實論的知識基礎進行了一個倒置。因為,唯實論把知識的可靠性基礎建在抽象的共相上,人們關於具體事物的知識的真實性要依賴於共相。唯名論則相反地假設,知識的可靠性基礎是人們關於具體事物的知識,共相的確定性要依賴於人們關於具體事物的知識。

進一步地說,人們關於共相的或概念的知識要想獲得真實性,不能取決於自身,只有在最終能夠可經驗的這個層面上才能得到保證。顯然,唯名論這種關於知識的確定性基礎的觀念,使得它對可靠知識的尋求方法與唯實論那種上溯到先驗的理念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它是向下尋到經驗。在這個意義上,唯名論尋求知識的確定性的方法實質是一種經驗的還原論。即把所有關於抽象的、不可見的理念系統還原到可經驗的、可觀察的具體事實中,從而獲得經驗的保證。這種觀念為近代經驗主義所強調,同時也被後來的實證主義概括而成經驗實證原則,即科學的命題在原則上都是還原成用經驗加以證實的原子命題,也只有那些能夠還原並且可以翻譯成完全是關於可經驗的陳述,才能被經驗證實且具有意義的。

第三,重視歸納邏輯。

唯名論通過經驗的還原的方法來獲得知識最後的確定性與通過對經驗的歸納來獲得普遍性的知識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因為,唯名論的經驗還原法在對邏輯論上包含了一個重大的旨趣轉變,就是從原來唯實論對抽象的重視轉為對具體的重視,從對整體大全的重視轉為對部分的重視,也就是從對演繹邏輯的重視轉為對歸納邏輯的重視。這是因為,既然殊相、個體是最真實的存在,共相只是對殊相的抽象和概括,那麼,人們的認識就應該以殊相、個體為立足點。可是,關於具體的事物的知識是雜多的,這必須要有一套程序或方法幫助我們從這些雜多的同類個別事物中抽取出它們相同的性質,從而構成一般知識,這種程序就是歸納邏輯。歸納邏輯實際上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部分到整體、個別到一般的程序和方法。它把可觀察的、給定的經驗看成是構成普遍知識的最基本的單位。唯名論的代表威廉·奧卡姆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主張,一般不能先於個別存在,而只能是理性根據經驗中不斷重複的感受,在邏輯上做出的標誌事物的符號,也就說,真正「構成論證基礎的原則,是依靠歸納由經驗而來。經驗是知識的源泉,超越經驗的一切知識都不過是信仰的問題」。[3](P212)

正是由於唯名論強調知識總是由感官知覺開始,由個別事物上升到一般概念,從而把歸納邏輯的作用突顯出來,並作為了一項重要的認識和研究工具,從而為重視經驗證據和歸納方法的新科學觀提供了相當完整的哲學基礎。它既成為近代經驗論關於歸納法的思想先驅,也為近代科學準備了方法論條件。

最後,自由的探索精神。

經院哲學在由唯實論佔主導地位向唯名論佔主導地位的轉化中,其精神氣質發生了重要變化。

由於柏拉圖理念論—唯實論否認雜多的、具體的感覺經驗,只承認統一的、抽象的理智必然性、邏各斯、法則或規律,因而體現出了一種絕對主義的精神氣質。相反,亞里斯多德實體論—唯名論則崇尚經驗雜多的真實性,反對統一的、抽象的必然性,因此具有相對主義的精神氣質。而這種相對主義氣質直接威脅著那些禁錮人們思想自由的神學教條的信仰,對人們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意義。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原因,唯名論從一開始就是作為神學的異端形式出現的。實際上,一方面,「對亞里斯多德感興趣,它本身就是思想自由的一個標誌」;[3](P249) 另一方面,也正是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擴大了人們的知識視野,加深了人們對古代成就的敬仰,激發了研究自然的興趣,極大地推動了自由探索的精神。事實上,當唯名論興盛時,也就標誌著經院哲學的衰落——「從此以後,哲學就更可以自由地進行探索,不一定非要達到神學預定的結論不可了」。[7](P91)

丹皮爾曾在他的《科學史》一書中這樣定義科學:「科學可以說是關於自然現象的有條理的知識,可以說是對於表達自然現象的各種概念之間關係的理性研究」。[7](P8) 

丹皮爾對科學的概括言簡意賅地表述出了近代科學的幾項最基本的要素,即秩序觀假設、經驗基礎和理性精神。首先,秩序觀假設:科學的研究本身就預設了這樣一個前提,即自然具有確定的、統一的秩序和規律,並且這種秩序和規律可為人的理性所認識和把握。這一先決性的假設使科學自身成為可能,在這個基礎上科學作為一項事業才有意義。其次,經驗基礎:科學是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也就說,科學在本質上是經驗的,它既是以對自然現象本身的研究為起點,同時,這種關於自然現象的研究結合,最終還是交付給可觀察的經驗事實來裁決。再次,理性精神:科學在其探討的過程中要進行理性研究。所謂理性研究,是指不是訴諸於信仰而是得到有效的證明,這種證明包括雙重意義,即要麼在理論辯護中遵守演繹邏輯規則,要麼在經驗觀察和實驗中得到檢驗。可以說,歸納邏輯和演繹邏輯是人類理性的集中的體現。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丹皮爾關於近代科學的基本要素的概括,正是經院哲學為近代科學留下的最珍貴的思想遺產。經院哲學內部唯實論和唯名論的爭論及其力量消長,表明了它們對古代文明的有選擇、有重點的繼承和發揚,恰恰為科學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沒有經院哲學內部唯實論和唯名論兩種具有相互張力的思想構成的思想生態,也就是沒有近代科學的產生。

所以,經院哲學並不如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文化中斷,相反,它是以另一種形態保留了古代文明的基因,從而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使得近代科學的基本要素逐漸發展並孕育成熟。

原文參考文獻:

[1] 戴維·林德伯格.西方科學的起源[M].劉曉峰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 轉引自弗朗索瓦·夏特萊.理性史[M].冀可平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梯利.西方科學史[M].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4] 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何兆武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57.

[7] 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相關焦點

  • 從中世紀到啟蒙運動:看理性的傳承
    二、西歐中世紀時期以經院哲學為代表的「理性觀」 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理性觀主要體現在中世紀的主流哲學思想——經院哲學當中。理性在經院哲學特定論域下,不僅被視為一種主題而加以探討,而且是整個經院哲學所建立的邏輯支撐,即以上帝為本體的宗教哲學與古典時期傳承下來的理性邏輯推理相結合,運用理性邏輯推理證明當時的基督教教義和理論。
  • 160412期經院哲學政治思想與近代國家概念(上):經院哲學與自由
    斯金納傾向於把第二個前提更多歸功於,至少最初歸功於羅馬法學家的活動,而非經院哲學家們(儘管他知道中世紀經院哲學和羅馬法律之間不管在內容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緊密聯繫),但經院哲學理論家的著作對第三個前提也十分關鍵:從帕度亞的馬賽留斯到教會的教會會議至上主義理論,到反宗教改革的經院哲學家,斯金納認為這些人是自然法國家理論的先驅,這一理論是由格勞修斯、霍布斯和普芬道夫等人逐步發展起來的。
  • 何謂「經院哲學」?
    中世紀的西歐可謂是一個基督教的世界,國王(政權)和教皇(教權)對這個基督教世界的最高權力爭奪不休。對權力的爭奪引發了理論上的爭辯,從而產生了經院哲學。經院哲學的學者將希臘古典哲學與基督教神學體系相結合,加深對基督教教義的理解。簡而言之,經院哲學是一種以辯證法為基礎的、論證神學問題的方法體系。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愛留根納的這種思想源於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是中世紀實在論的先驅。 中期中世紀哲學 11~14世紀初,是中世紀哲學的中期,即經院哲學的全盛期。在此期間,基督教勢力強大,經院哲學以基督教的思想為主導。
  • 運用思想史線索研究西方中世紀哲學
    :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報武漢5月8日電 (記者明海英 張清俐)5月6—7日,第二屆全國中世紀哲學論壇——中世紀哲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在武漢舉行。  哲學和宗教的關係是哲學和宗教學共同研究的問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趙敦華表示,圍繞中世紀哲學性質和地位問題的討論,體現了宗教哲學研究的不同視角和觀點。比如,中世紀哲學只是西方哲學史中的一個斷代史,還是宗教哲學的典範?
  •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他們一方面肯定教會教義的真理性,同時又有極強烈的思辨欲望,於是儘可能以基督教信仰來解釋哲學,或以哲學來解釋基督教信仰,力圖予以調和。但是,在他們的工作中,信仰貫徹始終,神學是一切知識的王冠,是至高無上的科學。甚至在知識尚未形成、理性還沒弄清的地方,宗教的真理仍然為人信仰,而且因其有神秘性,有些人信仰更加堅定。
  • 經院哲學與儒學的對比分析
    ➤  在古希臘時期哲學追問的問題是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當時哲學與科學的界限並不明顯,哲學與科學自然而然地被融合,而對哲學影響深遠的神學也尚未形成。發展到中世紀,新柏拉圖主義的主要內容,其實可以概括成兩點,即對柏拉圖主義的發展,與神秘主義信仰相結合。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斐洛(Philo Judeaus)以柏拉圖主義解讀舊約聖經的象徵,對猶太教的內容進行了哲學解讀,提出神以理性為工具創世。
  • 經院哲學:神秘主義和泛神論
    這一年也被確定為公元紀年,在哲學史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羅馬帝國的消滅,古希臘哲學也壽終正寢。中世紀哲學誕生。經院哲學經院哲學正是為了調和基督教與現實的衝突,在借鑑古希臘哲學,新柏拉圖主義的基礎上調和基督教與現實的衝突,大力推崇基督教。把基督教打造成一個系統,完美的宗教,為世人敬仰。
  • 歐洲中世紀大學對近代科學的影響
    從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歷史上稱為中世紀。在人們的觀念中,中世紀往往被視為「科學的空白期」。但是大量研究表明,這一時期的科學並未消失,科學研究並未中斷。這其中,大學的作用功不可沒。大學不僅對於科學知識的回收、保存和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於近代科學思想的產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最早的大學建立於12世紀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
  • 13世紀巴黎大學的興起為經院哲學的研究提供了場所
    13世紀巴黎大學的興起為經院哲學的研究提供了場所,很多學者集中在那進行研究。有學者認為:自亞里斯多德以來,沒有教育機構能和巴黎大學的影響相比擬的,在3個世紀以來,他招來了心智最敏捷最突出的人士。其中幾位是方濟各會的修士,見證了經院哲學研究達到了鼎盛和繁榮時期。
  • 西歐封建社會:經院哲學 唯名論和唯實論的鬥爭
    奧古斯丁(354一403年)被認為是教父哲學最大權威。隨著封建制度和階級鬥爭形勢的發展,反教會異端思想的流行,教會不得不馬上「炮製出一種像肥皂泡那樣吹起來的唯理論體系」。以保護宗教,維護封建制度。於是教父哲學於八至十世紀發展為經院哲學。經院哲學使神學更加思辨化。
  • 哲學巔峰託馬斯阿奎那,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羅吉爾,你知道嗎?
    整個中世紀的哲學是神學的婢女,表明人們希望通過論證來支持教義,而不只是靠單純的信仰。中世紀前期的哲學,主流是所謂教父哲學,由羅馬神父聖奧古斯丁創立。教父哲學將柏拉圖主義哲學與基督教教義結合起來,主張靈魂是實體,有獨立的存在。大約在公元九世紀,教父哲學讓位於經院哲學。
  • 博士開講第93講:中世紀基督教哲學
    主講: 徐龍飛    德國波恩大學哲學系03屆博士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評: 孫尚揚    北京大學哲學系91屆博士                       北京大學哲學
  • 坤鵬論:看懂今天的科學 要從亞里斯多德說起
    今、明兩天,坤鵬論來講講這個哲學之爭,它背後藏著以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說歐洲的近現代哲學和科學始於亞里斯多德?為什麼中世紀教會要求必讀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為什麼哲學是科學之母?到這裡,我們也就該明白了,為什麼歷史中那麼多神父、牧師為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原因如下:首先,教育好,還必須學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人家被進行了科學思想的充分灌溉。其次,因為理性和信仰,或者說,科學和信仰可以兩立,教會並不排斥科學。
  • 中古哲學——(經院哲學)①早期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最初在查理曼帝國的宮廷學校及基督教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區附屬學校發展,是教會在其所設經院中教授的哲學,分為早期、中期
  • 世界哲學史:早期經院之爭(一)
    在中世紀早期,普羅提諾的弟子波菲利寫的一部介紹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的書曾被作為教科書而廣泛使用,這部書後來又被波依修斯翻譯成了拉丁文,上述引文即為其書導言裡的一段話。在早期經院哲學中,上面提到的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它成為哲學討論的主要問題。
  • 培根是歸納法的代言人,他十分重視實驗在科學發現中的作用
    哲學革命與科學方法論世紀似乎是個充滿矛盾的世紀,方面,文藝復興運動表現出神希臘學術發展輝煌時代的敬重;另一方面,科學革命的巨匠們為了超越對自然界的天才的哲學猜想和混沌的整體論見解,為了達到對自然現象的具體規律的請晰認又不得不對被中世紀基督教神化了的古希臘學術權威以及統治了幾個世的亞里斯多德主義加以清算和批判。
  • 中世紀的歐洲:大學的起源
    久而久之,獲得教宗的特許令以及相應的權利成為每所中世紀大學不可或缺的建校前提。因此,中世紀的大學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教會的控制,大學的教師也大多數都是傳教士或基督徒。學科和經院教學方法中世紀大學絕大部分是依據教學理念和知識分類來建構的,學科基本上就是各學院的名稱,即神學、法學、醫學以及文科。除了剛性的學科分類,中世紀大學繼承了古代的文化和教學傳統,以及包含在學科內部的等級觀念。
  • ​金觀濤 | 科學與現代性:再論自然哲學和科學的觀念
    這並不是說科學家是無神論者或沒有宗教感,更不是說在科學家研究科學和他心底裡的信仰無關。方正顯然把兩者混為一談了。我曾明確指出,西方中世紀特別是經院哲學中理性包含啟示真理和ratio兩種成份,而工具理性是指兩者二元分裂。它可以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亦可以表現在社會行動和社會人群的分離上。韋伯把現代性形成稱之為解除魔咒,準確地講就是在理性(ratio)研究對象中排除啟示真理,這並不是說不再相信啟示真理。
  • 科學哲學簡史:從古希臘到維也納學派
    古希臘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哲學思想是西方科學、哲學和科學哲學的來源; 中世紀往往被稱之為文明的黑暗時期,但中世紀的宗教信念在本質上是對古希臘以來某些重要科學成就如共相論、四因說、天體學說的絕對化過程; 理性時代不僅是科學革命時代,也是科學改變哲學的革命時代,培根等人的經驗主義和笛卡爾等人的懷疑論歸為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其思想實質是一種機械論的世界圖景; 分析時代的邏輯經驗主義不過是當時數理科學的哲學反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