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論衡:深刻認識歷史敘事的價值

2020-12-25 人民網

內容提要:回溯近代以來歷史學的發展歷程,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敘事性導致傳統史學的知識可靠性遭到質疑。歷史學在敘事層面所面臨的困境,是人們對其能否揭示「歷史事實」持不同認識所導致的。事實上,對歷史敘事的批判並不能消解歷史學中的「歷史事實」,歷史事實不是歷史學家憑空想像的結果,即使是歷史解釋也由不得歷史學家天馬行空。歷史敘事是歷史學與生俱來的基本形態,既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內容,是歷史學這門古老學科耕耘了數千年的傳統。歷史學的形態、價值、功能等等,都生於斯、長於斯。離開了這片故土,歷史學難以長出參天大樹。

近代以來,敘事性導致傳統史學的知識可靠性遭到質疑。怎樣認識歷史敘事?歷史學的敘事性與歷史知識的客觀性之間是什麼關係?歷史學在未來發展中該怎樣處理與之相生相伴數千年之久的敘事?這些都是史學界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

近代以來歷史敘事遭到質疑

作為與人類文明相伴生的文化現象,歷史學最早確立的基本學術範式就是敘事。將總結經驗、明辨是非、宣揚教化、立一家之言等各種主觀意圖貫徹在敘事的過程中,既是傳統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形式,也是其實現社會價值的基本方式。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歷史學的這一基本學術範式遭到質疑。

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看,近代以來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自然科學迅猛發展,科學成為強勢話語。因此,自覺向科學靠攏,努力成為科學領域的一分子,或者至少增強自身的科學屬性,成為眾多學科發展的一致追求,歷史學自然不能例外於此種潮流。在科學化浪潮中,人們對於什麼是科學其實並沒有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但能不能提供客觀、準確的知識,則成為判斷一種學術活動是否具有科學性的公認標準。在人文諸學科及各種文化領域,文學、藝術、宗教等主要關乎審美與信仰,主要不是為了提供客觀、準確的知識,因而較少出現科學性方面的爭論。深陷是非之境的主要是歷史學與哲學,因為這兩大學科近代以來都有提供客觀、準確知識的強烈追求,因而也都面臨有關自身學科屬性、方法、功能的種種爭論。

近代以來,笛卡爾等思想家將傳統史學摒棄在知識之外,這激發了歷史學家們將歷史學科學化的雄心。19世紀的實證主義史學、蘭克史學以及20世紀法國年鑑學派所做的種種努力,撇開其各自豐富而具體的史學研究方法與內容不說,僅從方向上看,就是為了把歷史學規約化為對原始資料(史料)的純粹客觀的實證研究。當時的許多歷史學家相信,通過嚴格的資料審查、嚴謹的歷史考證,最終能夠提供客觀、準確的歷史知識,從而實現歷史學的科學化。為了維護史學研究的客觀性、實現歷史學的科學化,近代以來實證主義史學的各個學派都對必然包含著敘事者主觀目的、意圖的歷史敘事持批判態度。比如,蘭克提出的「如實直書」,其根本意義正是對傳統歷史敘事的批判。

20世紀,分析哲學興起,針對語言展開邏輯分析成為一時風尚。在此風尚之下,20世紀的史學理論家們對於歷史敘事、歷史文本等不再像前輩實證主義史學家們那樣抱有偏見,但他們對於歷史敘事的重視卻非敘事本身,而是敘事所包含的「真值」。在分析哲學家們看來,文獻中的「真值」只能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來發現。因此,儘管敘事進入了研究視野,但關注的重點轉換為敘事的形式,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這種通過邏輯分析發現的、隱藏於敘事形式之中的「真值」,才是我們能夠從文本中得出的有關過去的客觀知識。從19世紀的實證主義史學發展到20世紀的分析史學,儘管具體論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在強調歷史學需要提供客觀、準確知識的學科追求上仍然是一脈相承的。

20世紀70年代,敘事主義史學理論興起,學術界對敘事的關注從構成敘事的最基礎因素——語言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到修辭、文體、模式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在其代表人物海登·懷特看來,當歷史由編年轉化為故事,就必然會遭遇情節化模式、論證模式及意識形態蘊涵模式等敘事結構的局囿。例如,故事將呈現出特定的類型,如浪漫的、悲劇的、喜劇的、諷刺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海登·懷特、安克斯密特為主要代表人物的敘事主義史學理論雖然突出了歷史學的敘事屬性,但他們引入修辭學、文本分析等諸多研究方法,試圖重新建構歷史學的學科邏輯,結果反而造成對歷史學更廣泛的質疑,而且在社會層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歷史敘事中的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

從近代直至當代有關歷史敘事的批判與討論,無論是持否定態度還是持肯定態度,都將歷史學置於十分尷尬的境地。歷史學在敘事層面所面臨的困境,是人們對其能否揭示「歷史事實」持不同認識所導致的。傳統史學認為,可以通過敘事揭示歷史事實;實證主義史學雖然反對敘事,但仍認為可以通過對史料的研究揭示歷史事實;分析史學通過針對敘事的語言分析確立了知識的客觀性與穩定性,但背離了歷史知識的歷史屬性;敘事主義史學則認為,無論是傳統史學的敘事還是實證主義史學的史料考證都無法揭示歷史事實,歷史只是敘述者建構起來的假象。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前三者雖然對歷史敘事的態度有很大分歧,但都認為歷史學可以揭示歷史事實;而敘事主義史學實際上否定了歷史學能夠揭示歷史事實,客觀上助長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蔓延。

然而,像敘事主義史學對歷史學的這種質疑和消解,真的能夠解構歷史學中的「歷史事實」嗎?或者說,歷史學是純粹主觀想像的認識活動嗎?僅僅從常識的角度,我們就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因為歷史事實確實存在於我們的記憶、敘事及各種書寫之中。歷史事實不是歷史學家憑空想像的結果,即使是歷史解釋也由不得歷史學家天馬行空。歷史學領域確實存在各種各樣的、無休無止的爭論,但也存在規模及數量都不容忽視的基本事實,歷史學家的所有研究正是在這些不容置疑的事實基礎上展開的。這裡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是,對於歷史學所揭示的歷史事實,不能簡單地用自然科學中科學事實的標準去評判。歷史事實不同於科學事實,它們屬於科學認識活動中不同的層面,簡單地以科學事實為標準來評判歷史敘事中出現的各種歷史事實,自然容易在知識論領域引發對歷史敘事的批判、對歷史學的質疑,從而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中。

歷史敘事是歷史學與生俱來的基本形態

歷史學是人類社會一項極其古老的文化現象與學術活動。歷史學肇基於人類天然的記憶本能。有記憶而後有歷史敘事,有歷史敘事而後有作為學術活動的歷史學。歷史敘事是歷史學與生俱來的基本形態,既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內容。近代以來之所以出現史學困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歷史敘事的過度批判。

敘事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是將人們對於世界的感知、人們的經歷組織起來的一種模式」。敘事具有歸納與總結知識的作用,也有傾訴人類情感的作用。正是在此基礎上,敘事具有實現個體對群體認同的意義。「我們就是我們所記得的一切」,這是當代歷史學出現記憶轉向後所提出的深刻命題。實際上,作為記憶的產物,敘事也具有同樣的社會功能。可以這樣說,「我們就是我們所敘述的一切」。建構在記憶與敘事基礎上的歷史學,當然與生俱來地具有這種實現社會認同的價值。因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升級這一命題:「我們就是我們的歷史。」而這也正是歷史學成為人類最古老的一種學術活動的根本原因。正是通過記憶、敘事和歷史,人們回答了有關「我是誰」的哲學追問,同時實現了個體的社會認同。它既滿足了人類與生俱來的玄思本能,同時又能維繫人類獲得物質生存所必需的群體條件,可謂貫通形上與形下之兩極,真正做到了「極高明而道中庸」。剝離敘事性,簡單地將歷史學改造成僅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一種學術研究活動,不符合歷史學的偉大傳統。

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學是由敘事派生出來的,敘事正是歷史學的基本所在。一旦剝離了敘事性,歷史學也就失去了根基。傳統史學儘管缺少學科反思,但作為其敘事性自然長成的結果,曾經創造出輝煌的學科歷史,中國傳統史學就提供了這方面的實例。而近代以來在史學反思中對歷史敘事的批判,並沒有再造現代史學的輝煌,反而留下了眾多的迷惑與失落。這當然並不意味著對史學的反思本身存在問題,而是表明對史學的反思需要進一步深入,或者需要更換反思邏輯,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敘事性的批判上,而應重新審視敘事性與科學性對於歷史學的不同意義與價值。

雖然在歷史敘事中要運用想像與虛構,但它並不同於文學敘事中的想像與虛構,歷史敘事者並沒有想像與虛構的主觀意圖,而且對於想像與虛構始終是抱有排斥態度的。歷史敘事還可能因敘述者主體認識的差異而對敘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產生重要影響。種種因素都會造成所述「歷史事實」的差異性,但這種差異性並不能推翻歷史事實的可靠性。在基本事實層面,可以通過史料收集的增加與史實考證的深入而得到修正,並漸趨統一。而在歷史敘事層面,雖然歷史學家針對同一事實的敘述,有可能選擇不同的事實材料、採取不同的敘述方式,但這絕非歷史學應受非議之處,它恰恰反映了歷史學作為人類實現自我反思、自我認同的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所認為的是建構的、想像的。歷史敘事作為歷史學與生俱來的基本形態,應成為歷史學家自覺捍衛的學科邊界。一方面,它是歷史學這門古老學科耕耘了數千年的傳統。歷史學的形態、價值、功能等等,都生於斯、長於斯。通過歷史敘事來實現人類的自我反思,正是歷史學的學科價值之所在。另一方面,對敘事性所造成的歷史學在知識論領域的局限,歷史學家應有充分的自覺,不應擅自跨越敘事邊界。邊界既意味著權利,需要捍衛;也意味著局限,需要歷史學家對其所不能達致的「局外」世界保持一份謙恭的姿態。

(作者為吉林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5日 16 版)

相關焦點

  • 學苑論衡:深刻理解中國制度的哲學智慧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這一制度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
  • 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實踐價值
    原標題: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實踐價值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偉大歷史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40年櫛風沐雨、上下求索,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的「二次革命」,不僅改變了當代中國的命運,也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 學苑論衡:全面依法治國的法哲學思考
    在法哲學層面深入探討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必然性,釐清其要義、方法和邏輯規律,進而形成廣泛價值認同、實踐理性、社會合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全面依法治國的法哲學問題主要包括其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內容,涵蓋價值理性與實踐理性、經驗理性與邏輯理性,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一。
  •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敘事:理念與實踐
    例如「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這一內容,前接「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後連「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等,敘述的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特定時期——民國的第一個10年,所涉及的歷史背景宏大、人物眾多、事件繁雜,其教學任務應該是幫助學生深刻認識20世紀初期的中國。如何在紛繁的歷史現象中引導學生釐清線索,層層鋪設,由史及論,獲得認識呢?首先要以立意為核心展開課堂敘事。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哲學智慧
    解答好這一時代課題,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脈絡,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學理支撐、明確方法論指引。認識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脈絡。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哲學(學苑論衡)
    中國法哲學研究如果沒有自身的關注重點和研究特性,就難以走向深刻和成熟。那就好比自己的軀體裡裝了別人的靈魂,無法為法學研究提供哲學根基。  中國法哲學要屹立於世界法學之林,必須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西方法哲學的哲學基礎是個人主義哲學。我們不能按照西方法哲學精神去理解和修正中國法哲學。
  • 陳新:簡論歷史理性與歷史敘事
    自覺、常識和效率分別對應於認識中的主體、經驗和表現,它們構成了歷史理性的基本要素。具有歷史理性的史學家,在其歷史敘事中,對於各類前提假設有著充分的自覺,並且擅長於運用現實經驗中獲得的常識和歷史經驗形成類比,也藉此將自我對於人事的普遍性認知有效地傳遞給讀者。
  • 廓清歷史虛無主義敘事新手法
    導讀: 歷史虛無主義解構這些英雄事跡、革命先烈的做法,是要消解革命的意義和人民奮鬥的價值基石,瓦解我們的民族精神價值。我們要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認清歷史虛無主義者抹黑英雄、美化反面人物的各種方式,提高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為依法治國提供學理支撐
    二是法治價值基本理論,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政黨觀、民主觀、人權觀、平等觀、自由觀、正義觀,又包括社會主義憲法觀、公民觀、社會觀。三是法治方式基本理論,包含法治意識行為和法治實踐行為理論,體現為將法治精神貫穿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整個過程。四是法治實踐基本理論,包括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及深化國防與軍隊改革的法治引領、規範和保障理論體系。
  • 學者也需弘揚工匠精神(學苑論衡)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身處這樣的時代,很多學者潛心研究、精益求精,創造了優秀的精神產品。但也有一些學者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製濫造,有的逃避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有的剽竊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據。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應倡導廣大學者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淨化品格、保持本色。
  • 於沛:後現代主義和歷史認識理論
    在他看來,歷史敘述就像肖像畫,它不是有關對象的攝影反映,卻是人物風神的豐富表現。歷史寫作在滿足理性的、科學的探究要求的同時,審美也是其內在固有的要素。安克斯密特認為,「只要我們在處理敘事實體時採取的是美學而非認識論的路數,對歷史學家語言的實體化並不會將歷史寫作變為懶惰的自我反觀。這就是美學優於認識論的地方」。這種觀點與海登·懷特的理論在本質上完全相通。
  • 萬國之林:世界史敘事中的美國歷史
    然而如何跳出民族國家歷史的框架,換一個角度重新撰寫歷史?跨國浪潮襲來,美國歷史學家紛紛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中發現了理解本國歷史的線索,這類由跨國轉向帶來的「世界中的美國」(US in the World)框架下的新的美國歷史研究作品,改變了以往對許多重大事件的歷史敘事。這股浪潮不局限於六十年代以來一度陷於僵化局面的外交史領域,而是涉及美國歷史寫作的各個方面。
  • 禮崩樂壞與《左傳》的歷史敘事
    在大多數歷史書寫中,歷史事實與價值詮釋之間,往往存在著難以消解的扞格之處。一方面,對歷史事實本身的鋪陳和考證,固然足以讓我們窺視到部分的真相,但要是缺少了價值評判的介入,零散的歷史事實很難得以串聯起來,從而讓我們看到歷史內在的來龍去脈。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歷史學在新時代應更好發揮社會功能
    另一方面,各類新說歷史、戲說歷史的圖書和以宮廷野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民間歷史學」可謂洶湧澎湃,而這些作品良莠不齊、魚目混珠,很大程度上衝擊著歷史學的嚴肅性、消解著歷史學的正能量。如何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加深國民的歷史文化認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成為哺育民族的精神食糧?如何在滿足人們對於高質量歷史類文化產品的需求、拓展歷史學在公共領域運用的同時,找到自身發展新的增長點?把諸如此類的問題思考透,無疑有利於新時代歷史學的發展。「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是陸遊寫的一首詩,闡明了詩詞的功夫到底何在。歷史學研究也是如此。
  • 對話施獎評委費振鍾:漢語敘事的價值在哪裡?
    但在另一些人看來,這個地方「小獎」卻暗含了恢復文學本體價值的認真探求。其實,中國很多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創立伊始,也都懷揣著這樣的理想,只是走著走著變了味。我們無意對新創立的施耐庵文學獎的未來做更多瞻望,倒是有興趣對他們所傾心的敘事概念做一個探討。為什麼這個獎如此看重敘事在文學作品中的意義?得獎作品在敘事方面又有什麼新的突破與拓展?記者在頒獎典禮後,採訪了施耐庵文學獎發起人、文學評論家費振鍾先生。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發掘儒學道德規範的當代價值
    我們要積極汲取其中的合理因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比如,以「孝悌忠恕勤」涵養個人品德。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倫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是一切美德和教化的重要基礎。「忠恕」是待人的基本準則。「忠」即忠心、誠心、盡力。孔子提倡「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曾子以「為人謀而不忠乎」為三省修身的法則。
  • 【邊疆時空】王子今 | 《論衡》的海洋論議與王充的海洋情結
    摘要:《論衡》作為漢代文化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名著,內容豐贍,視野宏闊,思辨精深,論說明朗。其中,涉及海洋的內容,以越人重視海洋開發的傳統為基礎,亦以戰國秦漢時期海洋探索及早期海洋知識積累為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價值;涉及海洋氣象知識、海洋水文知識、海洋生物知識的論說,亦開啟了我們認識漢代海洋學的視窗。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中國軟實力的特色與力量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於「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根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樹立當代中國國家形象」「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則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集中體現。綜合來看,中國文化軟實力是對西方軟實力的實質性改造和創新。 改變了軟實力的宗旨。美國把軟實力作為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一個重要手段。
  • 宏大歷史敘事的微觀表達和詩意呈現
    劇作家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有畫家的細膩和形象,有文學家的深刻和厚重,讓觀眾在審美愉悅中獲得靈魂的洗禮。該劇的敘事立足點獨特新穎,以微觀的視角來洞悉歷史巨變,通過對普通人的人性表達來見證一個時代的理想信念,反映一個漁民家庭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的不同心態、情感抉擇和命運沉浮。
  • 重新認識美國革命的歷史
    因此,我們編輯出版這個《讀本》,希望能夠為中國讀者更好地認識美國革命的歷史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一般說來,要認識一場革命的歷史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歷史的方法;二是比較的方法;三是批評的方法。在對美國革命歷史的認識上,所謂歷史的方法,就是沿著美國革命本身的歷史脈絡來認識這場革命,在解讀可信歷史文獻史料的基礎上,以革命當時所處的歷史語境為考量,關注當時革命本身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和困境。而比較的方法則是將美國革命與世界近代史上的其他革命進行比較研究,這是認識和鑑別革命的性質和特徵的一種方法。批評的方法則是對美國革命的不同歷史敘事進行解構和批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