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施獎評委費振鍾:漢語敘事的價值在哪裡?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一個文學獎的理想與探求

  在紛紛擾擾的茅獎評選結束之後,中國南方的一座小城興化,在十月頒出了另一項獎,即以當地歷史文化名人、元末明初小說家、《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命名的「施耐庵文學獎」。在當今文學獎不算多也不算少的今天,這個獎集合了一些學院派批評家,最終從50部提名作品中評出賈平凹的《古爐》、寧肯的《天·藏》、香港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以及閻連科的非虛構作品《我與父輩》為首屆得獎作品。與中國很多高大全的文學獎不同,該獎的宗旨正如該獎評委會主席陳建功先生所概括——薪傳和弘揚偉大的敘事文學傳統,創新開闢漢語長篇敘事的新境界。著眼的是作品的「敘事」。由此,「漢語敘事的可能性」這個概念被反覆標舉出來,成為考量所有入圍作品最主要的標準。

  施耐庵文學獎由惠生企業贊助,依託當地政府主辦。在一些人看來,這無非是一座城市提升自身人氣的一個手段而已。但在另一些人看來,這個地方「小獎」卻暗含了恢復文學本體價值的認真探求。其實,中國很多大大小小的文學獎,創立伊始,也都懷揣著這樣的理想,只是走著走著變了味。我們無意對新創立的施耐庵文學獎的未來做更多瞻望,倒是有興趣對他們所傾心的敘事概念做一個探討。為什麼這個獎如此看重敘事在文學作品中的意義?得獎作品在敘事方面又有什麼新的突破與拓展?記者在頒獎典禮後,採訪了施耐庵文學獎發起人、文學評論家費振鍾先生。

  怎樣理解敘事?

  「我們是從敘事的角度來看作品,而不是從文體的角度看。」

  問:看《施耐庵文學獎評選辦法》,會覺得這個獎非常強調敘事,您作為這個獎的發起人,資深評論家,又是如何理解敘事這個概念的?

  費:回到敘事學的原點談敘事,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它們在源頭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東西。西方的敘事概念,最早起源歷史敘述,所謂敘事是對歷史的重述。而中國的敘事,最早也是建立在對歷史寫作上,它只是沒有敘事這一概念。但是在中國的歷史寫作當中,實際上卻也形成了中國敘事傳統。最能代表中國敘事傳統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把它拿過來和西方的關於歷史敘事的作品放一起看,應該說在原點上是重合的,共通的。

  不同的是,西方在其歷史寫作和文學寫作過程中,通過敘事這一概念的反覆討論和研究,形成了他們豐富的敘事學理論,由此建立了敘事性寫作實踐的多種可能性,尤其到後來,西方歷史敘事反過來向文學學習,這一趨勢影響了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西方的整個歷史敘事學的重整。比如以前伏爾泰那批人,他們的歷史觀念是要求歷史是一門學科,甚至是一門科學,但文學敘事的介入改變了這一看法,或者說,顛覆了它,轉而歷史從文學那裡學習到了新的敘事觀念和敘事方法,也就是說,通過敘事的可能性,歷史寫作重新確立了歷史的可能性,歷史不再是一種科學性的規律性的東西,它因為不同的敘事角度,不同的敘事主題,以及不同的敘事方式,以多種樣貌呈現於我們眼前。這種新的方式,反過來又影響了文學寫作。

  回到中國這一方,儘管敘事的原點一樣,但它對歷史的敘事有一個中斷,官方歷史的寫作者僅僅把歷史作為事件的記錄,這就損壞了《史記》開創的敘事傳統。由於這個原因,中國也失去了以歷史寫作為支持的敘事理論建設的可能性。說簡單點,中國沒有自己的敘事觀念。至於中國傳統文學,最初是深受歷史的影響。無論是通俗藝人說書,還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人的話本小說的改創,「講史」在其中都是主要創作。文學通過小說的方式接續起《史記》開創的傳統,這中間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但問題是,由於缺少敘事的自覺,傳統小說的敘事價值並沒有得到充分展開,直到現代小說發生,不得已將小說的敘事交給了西方的敘事理論,上世紀八十年代盛行的敘事理論都是西方的理論,我們至今記憶猶新。所以今天「重提」敘事這一概念,是想把中國的敘事原點找出來,通過這樣的找尋,激發起對敘事本身的探討。

  孫:不過您還同時強調了「在西方敘事參照下,建立與之並列的中國小說現代敘事」?

  費:這是因為,我一直覺得,中國的漢語小說,過去由於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歷史思維的影響,並沒有能夠擴展漢語敘事傳統。而西方小說一直在歷史與文學兩個之間不停在擴充著敘事的可能性。我們看一看今天的史景遷,他就是把西方歷史敘事的方式用於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發現,他那種小敘事的方式其實已經開始影響中國的小說創作。包括他敘事的語調、角度,主題的尋找、旨趣等等。儘管以這樣的寫法進入歷史,在西方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但這種敘事方式,的確很容易打動中國當下的小說寫作者對敘事的變革要求。董啟章的這次獲獎作品,他對於「物」的描述,會令人想到史景遷式的小敘事。我們不能說史景遷影響了他,但我想,這種西方文學與西方敘事學共同的東西,這位香港作家肯定已經敏感到了。

  所以你可以看出,我們這個獎的評獎列項,並不是在評長篇小說、非虛構作品或長篇散文以及回憶錄式的歷史寫作或長篇敘事詩等等,我們是從敘事的角度來看待作品評價作品,而不是從文體的角度。這不僅僅是個跨文體的問題,而是超出這些東西之上的文學上位觀念。我們所有的評委之所以都認同這個超文體的「敘事」觀點,就因為出於對這樣一個文學「上位」觀點的認同。

  四部獲獎作品,

  敘事的貢獻在哪裡?

  孫:如果從敘事的可能性來看最終評定這四部作品,我覺得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寧肯的《天·藏》在敘事上還是有拓展的,但坦率講,它們並不像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漢語敘事。《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讓我看得恍兮惚兮,仿佛有無數個時空存在著。而《天·藏》那種多層面精神狀態的交叉與並置,也是中國的所謂敘事傳統裡沒有的。

  費:表面上看,它們和中國傳統敘事有很大不同,細細看過去,實際有很大關係。它表明中國的漢語寫作,仍然可以通過更高的敘事方式來拓寬漢語敘事空間。

  任何一種語言,都會產生與之相應的敘事。西方小說的敘事時間,是通過它的時態與語詞方式,直接在語言中呈現出來。而中國的敘事,則訴諸空間的移動,例如在話本小說當中,必要通過說話人「花開兩枝,各表一朵」的方式,而不能藉助語言本身來標示一種時間感。當年先鋒小說家為了學習西方現代作品,通過模仿與借鑑,造成一種時間上的迷宮效果,但又把敘事僅僅限定在一個現代小說技巧的層面上。而你說的這兩部作品,都通過創造性的方式,打開了另一個敘事空間。寧肯的《天·藏》用「注釋」的方式,董啟章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標準「國語」之外竄入地方方言,打開不同的語言空間,這些敘事技巧看起來有西方敘事的影響,但是又充分承載了他們的個體經驗與歷史經驗。

  孫:我個人真是驚嘆董啟章的敘事。它讓我想到評論家耿佔春曾經在一本書中所指出的一種敘事美學:「敘事行為最具魅力的時刻,是在真實世界與太虛幻境之間形成的敘述空間。……這種敘事活動置身於變動著的現時性和人類歷史時間的無限多樣性之間。」當然,同樣的驚嘆也可以將寧肯的《天·藏》包括進去。但是我們也能看到,賈平凹的《古爐》,是另一種氣質的作品。那麼,這部作品在敘事上有什麼探索可值得關注?

  《古爐》:

  在《廢都》、《秦腔》之後,賈平凹的《古爐》再次顯示出他卓爾不群的創造力。這部小說通過一個孩子的視點,來看一個村莊在特殊的年代歷經大事件的衝擊,寫出中國鄉村在歷史動蕩中的裂變和磨難,寫出人心的變質和鄉村精神的堅韌。小說敘述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自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與物的靈性刻畫得栩栩如生,質樸中氣韻靈動,粗糲中透著情趣。小說揭示深厚的中國本土經驗,體現出漢語言文學敘事無限豐富的可能性,對中國文學無疑是一個值得稱道的貢獻。

  《我與父輩》:

  閻連科的《我與父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自傳體長篇散文。與其狂放、玄奧的小說敘事不同,這部散文呈現了回歸自身、回歸樸實、回歸平淡、回歸傳統的風格。作家採取實錄的、懺悔的回憶形式,既敘述了自己艱辛的成長經驗,又描寫了超越了個人經驗的「父輩」的苦難與傳奇。呼喚、傾訴、思念、自責、懺悔與感恩構成了整部散文細膩、真實而沉重的情感基調,彰顯了漢語敘事的獨特魅力。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多重線索中展開敘述,是一部將個人成長史、家族史與香港發展史交織在一起的複合性文本。尤其是把具有現代性標誌的器物生成鑲嵌在小說的整體敘述中,成為香港文化的獨特象徵,從而在詞與物,人與物,城與物中呈現出豐富的意義世界,並通過語言、風物進行風格化的努力,給漢語長篇敘事的豐富與寬闊提供了新的經驗。

  《天·藏》:

  一段藏地生活,一次高難度的寫作,一個極具張力卻無法自我完成的懷疑主義知識分子,將我們帶入了一場深邃而冒險的思想對話之中。由此,自我的真實性,時間的謎一般的魅力,暴力與創傷記憶,變態行為與修行、靜觀,以及人性的疾病和我們僅剩的脆弱的美好與靈性,一起構築了這個奇特的實驗性的精神敘事文本。當寧肯決絕地把哲學沉思的品格和詩性的超越特質注入漢語敘事時,我們知道,日益世俗化的當代文學,其實從未喪失自我拯救的衝動,而中國作家也從未喪失對文學的信念。

  費:《古爐》在敘事本身的形式感上,可能不如前面那兩個給人強烈衝擊,但它對敘事當中的核心觀念的處理方式,還是給人啟示。比如如何在敘事中打破故事。中國過去的敘事強調故事,其實強調敘事並不是要講一個好故事,或者重回故事,好的敘事肯定是一個好故事,但好故事並不意味著好敘事。敘事還包括,如何把握漢語的一種狀態。《古爐》裡面沒有故事,但是有狀態。

  孫:實際上這幾部虛構小說都不意在說故事,但都有狀態。是不同的狀態。《天·藏》中更呈現出一種精神的狀態,而《古爐》的狀態是由無數稠密的細節構成,正是這些細節讓我感嘆走不出古爐村,而有人則生動地形容說:你插一根筷子在裡面,它都能立在那裡。

  費:不同的敘事點,造成不同的狀態,對長篇敘事文學,這個很重要。的確如你所說,《古爐》裡面的細節很關鍵,它讓人重新認識細節在敘事當中的作用。

  對照起來,以前的先鋒小說是沒有細節的,它太注重技巧與時間,不太能把握可以凝注在某一刻的狀態。如果我們不是從現實主義的「寫實」要求來理解細節,而是從敘事上理解細節的話,賈平凹的這部小說有值得我們探討闡釋的地方。

  孫:這樣的分析我很同意。但我仍然覺得閻連科的《我與父輩》雖然此次得獎,但從敘事學考量,它並沒有顯示多少獨特性。雖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作家和普通大眾最具共鳴性的一部作品。另外,臺灣作家齊邦媛的《巨流河》沒有入選或者進入激烈的討論、爭議層面,我也覺得有些奇怪。

  費:《我與父輩》其實開始時也不在我個人重點推舉之列,但評委對這部作品的闡釋還是打動了我。比如南帆說,文學在今天不僅要看作家想怎麼說,還要看作家要說什麼,這其實亦在敘事上的範疇之內。這說明另一個問題,評委對於敘事的強調、側重點,可能還是彼此有差別,我覺得我不能太褊狹己見。

  另外,實際上這次評選採取的是提名制,因為受到提名的限制,四部作品也並非每部都充分體現我們在敘事上對作品的要求。比如也有人說,駱以軍的作品更好,但是它並沒有被提名,也就無法進入評獎序列 。

  《巨流河》為什麼沒有入選?遺珠之憾及其他

  孫:那麼接下來說,《巨流河》為什麼就沒進入評委視野呢?為什麼非虛構作品不是它?

  費:《巨流河》從敘事性角度來說,要比閻連科的作品開闊,歷史容量更大,但是它的問題在於,對歷史大背景的敘述,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基本沿用了一種共同認知,而缺乏她個人的獨特視角。另外還有個原因也需要說明下,既然這個獎要強調敘事方面的可能性,而海外作家又只能有一位,選擇了董啟章,也就意味著不能選擇齊邦媛。顯然,董啟章更能體現我們對好的作品敘事可能性的要求。

  孫:那這次評獎還有什麼作品雖然沒評上,但還值得一說呢?

  費:我個人覺得郭文斌的《農曆》還是有特點的。但它遺憾的一點是由很多短篇組成。農曆是中國對時間特有的解釋,如果讓我來寫,我會充分從農曆這一「中國時間」入手,展現這一特有的時間概念是怎樣構成我們生活的。《農曆》沒有完成這個任務,有些可惜了。

  孫:另外還有一個想法,是參加完頒獎典禮回來想到的。就是我們現在面前的四部獲獎作品,如果用卡爾維諾的輕與重來衡量,都偏向於重。董啟章和寧肯的作品結構還很複雜。但是如果從敘事的角度來說,還應該有一種好的敘事,是輕的,不是輕飄的輕,而是輕靈而同樣不缺乏內蘊的輕。

  費:對,現代小說,是有像卡爾維諾那種把「輕」處理得非常好的敘事文本,但這次沒有這樣的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或者也有可能不在提名名單裡。實際上關於漢語敘事,還有許多面這次沒有涉及,但仍是不能忽視的,比如中國敘事的筆記傳統。筆記也是宏大敘事之外的一種敘事,是一種小敘事,史景遷寫張岱,就是依賴於這些筆記,重建了一個歷史人物的個人史。小說如何重建在漢語環境中生存的中國人的個人史,這不僅是歷史學的任務,也是敘事學的任務。回過頭我們來說賈平凹的小說,為什麼有那樣的旨趣,這是和他的筆記功夫離不開的。他的散文隨筆受筆記影響很大。其商州作品系列很容易上追中國筆記的歷史脈絡,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來思考漢語敘事的可能性。

  遺珠之憾任何獎都不能避免。但我們從敘事性角度為當代文學創立這個獎,就是希望通過評獎,對敘事做一個重新闡述。如果這種闡釋比較成功,帶來一些後續的效果,這個獎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接受評委陳曉明的建議,我們接下來著手做的是考慮成立施耐庵文學藝術研究院,以後評獎就由這個研究院承擔,這次提名委員會當中的一些人,會請他們做施耐庵文學藝術研究院的常任研究員。他們的工作,既包括對已評出的作品進行總結和研討,也要馬上進入下面兩年作品的閱讀中去。我們當然希望這個獎會長久下去,同時也希望完善這個獎的程序與環境。

  孫小寧

相關焦點

  • 德育敘事之支撐性對話技術
    因此,所謂德育敘事的對話,乃是指意義主體雙方之間的心靈溝通與精神理解。對話不是雙方在一起隨意聊天,也不是一方長篇大論,另一方洗耳恭聽。對話是無固定答案的,是開放性的。在真實的德育敘事對話中,參與者在對話的開始並不知道對話的結果。教師不能事先作出了決定,然後才來跟學生對話。對話是雙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賞的價值建構與生成過程,對話永遠是一種真正的價值探尋與視域交融過程。
  • 「漢語盤點2019」:大眾話語與宏大敘事並行不悖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12月20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多個單位聯合舉辦的「漢語盤點2019」活動在北京揭曉評選結果,在經過對網友數千條推薦字詞數的篩選後,2019年度十大新詞語、十大流行語、十大網絡用語正式發布。
  • 李姝姝 | 對外漢語教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學科意識及培養問題——一項基於教育敘事的研究
    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教育敘事研究中比較重要的有孫德金主持的「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教學名師訪談錄」項目(孫德金,2010),該項目的敘事成果對於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史以及學科理論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吳勇毅、凌雯怡(2013)曾用敘事研究方法敘述了一位在國際學校的漢語教師從一名新手發展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史。
  • 你我的敘事影響著經濟?抖音「對話諾獎人」直播解讀敘事經濟之謎
    為了幫助民眾擺脫疫情時代有關經濟的種種迷茫,抖音於6月27日開啟了關於 「疫情敘事下的經濟趨勢與投資機遇」的在線直播。本次直播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重磅亮相,分享敘事經濟學的奧秘,以及疫情敘事下的經濟發展態勢和投資機遇,累計最高吸引了12.8W+粉絲人數在線觀看。
  • 學苑論衡:深刻認識歷史敘事的價值
    歷史學在敘事層面所面臨的困境,是人們對其能否揭示「歷史事實」持不同認識所導致的。事實上,對歷史敘事的批判並不能消解歷史學中的「歷史事實」,歷史事實不是歷史學家憑空想像的結果,即使是歷史解釋也由不得歷史學家天馬行空。歷史敘事是歷史學與生俱來的基本形態,既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內容,是歷史學這門古老學科耕耘了數千年的傳統。歷史學的形態、價值、功能等等,都生於斯、長於斯。
  • 馬悅然去世:唯一懂漢語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走了
    馬悅然是著名漢學家高本漢的弟子,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唯一懂得且精通漢語的評委。此前一周,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和遲到一年的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一起宣布結果。馬悅然的妻子陳文芬對澎湃新聞說,對於今年宣布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悅然都非常滿意,他在電視上看到了兩人獲獎的消息。
  • 敘事理念之支配故事
    例外的情況如果不被支配故事排除在意識之外,就會具有和支配故事的情節同等的價值。如果說一次成功的經歷對於「成功者的故事」非常重要,那麼每一次失敗的經歷對於一個清醒的「成功者」同樣重要,因為畢竟生活的經歷不可能僅僅是那些成功的經歷——沒有失敗哪裡來的成功呢?通過收集積累那些例外情況,支配故事自然會弱化。
  • 對話漢語大賽前三強 愛漢語吃火鍋懂星座
    對話漢語大賽前三強 愛漢語吃火鍋懂星座   從全國海選,到各區預賽,再到100進40,20進15,5進3,一場場,一輪輪,扣人心弦而又充滿懸念的第五屆「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
  • 李洱對話瑪麗昂•波施曼 談敘事方式互當「學生」
    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張中江) 中、德兩國作家李洱、瑪麗昂•波施曼,1日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就彼此作品的敘事方式、內容等展開對話。  這場對話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德國柏林文學之家(LCB)共同主辦。兩位作家就彼此作品的敘事方式、敘事內容、文字風格、男女作家的視角差異、都市與鄉村題材等話題展開對談。
  • 金雞獎評委解讀「廣州出品」獲獎緣由
    近日,本屆金雞獎評委——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藝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汪天雲在廣州接受了媒體專訪。他認為,廣州電影獲獎的背後是廣州多年來的文化準備,「斬獲雙獎絕非偶然」。   「冷門片」勝在有人文力量   今年,金雞獎首次將科教片和紀錄片「二獎合一」。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這些敘事元素和敘事主題相輔相成,敘事主題是內容,敘事元素是形式。豐富的敘事元素和高超的敘事技巧可以幫助主題升華。本文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例,從敘事視角、敘事結構和情節設置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索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時在敘事方面的規則和技巧,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有重要意義。
  • 敘事治療介紹
    (二)後結構主義和敘事治療後結構主義認為,事件的意義並非是「刺激-反應」式的由元素決定真理的映像,事件的意義因闡述方式的不同而不同[3]。結構主義認為,存在著一個固有的自我,後結構主義則認為,自我是受到個體的生存背景影響的,所處的文化環境給個體輸入的思維、價值、行為規範等都會納入「自我認同」。
  • 北京大學舉辦「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認知與習得」黌門對話
    由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承辦的北京大學2017年「黌門對話——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認知與習得」於2017年12月2日在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舉行,10位在認知習得研究領域有創新性成果的專家學者應邀擔任對話嘉賓。
  • 中外插畫家6人談:插畫與童年敘事
    活動以聚焦中國與世界,暢談現在與未來為主題,圍繞「新意象下的傳統故事」「插畫與童年敘事」「童書裡的美學傳統」等話題,就插畫創作的思潮、理念、出版環境、未來發展展開對話,旨在通過中外頂級插畫家的深度交流,增進世界對中國插畫藝術創作現狀與創作環境的了解,加強中國插畫創作與世界的聯繫,推進中外插畫創作和出版的緊密合作。
  • 上海外國人學漢語的地方哪裡有?
    不得不說,對於眾多生活和工作在上海這一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外國人來說,學好漢語是首要的,這樣可以更好助力自己在此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高效率,因此在上海各個地方也就有了許多針對他們的漢語培訓機構,而要具體說來上海外國人學漢語的地方哪裡有?在我看來首先就在早安漢語了。
  • 以簡馭繁,曲盡其妙——《論語》的敘事藝術
    《論語》是語錄體,不以敘事見長,而以記言為主。但書中有時在記載人物語言的時候,也略及言語的前因後果,交代語境。如: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 ​敘事治療學習筆記
    >(三)敘事在家庭治療中的應用2019年10月17至20日,我參加了中澳敘事療法兩年制國際培訓項目的第二階段,組織者是李明博士和心盟,授課教師是澳大利亞達利奇中心Mark Hayward老師,他主講的題目是兒童、夫妻和家庭敘事治療。
  • 敘事學是個什麼學?
    敘事學其實並不算什麼新的文學理論,但絕對算比較時髦的研究領域,所以這期的文章會介紹一些「西方敘事學」的概念,用這些理論去理解一些新興的文學作品的敘事方式和結構,很多混沌的、模糊不清的感覺或許可以清晰起來。這篇文章會著重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如果有興趣做研究的考生還可以根據後面的參考文獻做進一步閱讀。敘事學是個什麼學?
  • 範志忠教授談「影遊融合與互動敘事」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國際影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範志忠教授發表了主題為「影遊融合與互動敘事」的講座,再燃後疫情與智能時代下戲劇影視的學術熱潮。
  • 阮清越的難民敘事:對美國主流話語的反撥
    在這部小說中,阮清越重構了一個越南人的越戰,力圖與美國的越戰敘事構成一種對話甚至是對抗關係。阮清越對難民問題的關切與他個人的身份認同是休戚相關的,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毫不避諱地強調個人的難民身份。正因為如此,阮清越也特別在意「難民」的獨特性,有意將難民和移民、難民敘事與移民敘事區別開來。在他看來,移民敘事和難民敘事最大的不同在於:「有關地緣政治的暴力和被迫流離失所的故事被轉化成了文化適應與個人回憶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