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然去世:唯一懂漢語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走了

2020-12-25 中國新聞周刊

據瑞典媒體報導,著名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於當地時間10月17日去世,享年95歲。馬悅然是著名漢學家高本漢的弟子,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唯一懂得且精通漢語的評委。此前一周,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和遲到一年的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一起宣布結果。馬悅然的妻子陳文芬對澎湃新聞說,對於今年宣布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悅然都非常滿意,他在電視上看到了兩人獲獎的消息。

馬悅然,1924年6月6日出生,是著名的瑞典漢學家、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他曾經最先將中國的古典名著《水滸傳》《西遊記》譯為瑞典文,並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詩經》《論語》《孟子》《史記》《禮記》《尚書》《莊子》《荀子》等先秦諸子的著作。他還翻譯了辛棄疾的大部分詩詞,組織編寫了《中國文學手冊:1900——1949》。他對中國古代典籍的譯註和評介幾乎遍及中國整個古代的各個時期和所有的文類。

作為當代西方漢學界的領袖人物之一,馬悅然不僅在文學作品翻譯和學術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也與許多中國作家交往頗深。無論是上世紀30年代的詩人艾青、馮至、卞之琳、臧克家等,還是現當代作家沈從文、莫言、北島等。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朦朧詩盛行,北島、顧城、舒婷等人推動了「新詩潮」的革新,但老一派詩人艾青和臧克家等當時對朦朧詩持批評態度,艾青還撰文批判。當時在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任教的馬悅然知曉此事,給艾青寫了封信,為北島他們辯護。他怕自己的漢字寫得不夠好,還專門委託學生代筆。信中,他提到「朦朧詩」是有開創性的新詩,老一代詩人在年輕時也曾勇敢和叛逆,現在應該扶持年輕人。

1985年,馬悅然到中國訪問,專程拜訪艾青。去之前惴惴不安,擔心艾青為書信的事責怪他。見面後,艾青的妻子高瑛把他拉到一旁偷偷說:「哎呀馬先生,那封信啊,字寫得不錯……」後來馬悅然在客廳見到艾青,正在吃月餅的艾青看了馬悅然一眼,指著桌上的月餅說「吃月餅」。高瑛在旁邊打圓場,「你這個人真不客氣啊,馬先生從遙遠的瑞典來,你怎麼就這樣招待……」艾青又重複了一遍,「吃月餅」。艾青和馬悅然一笑泯「恩仇」。

作為唯一懂得漢語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一直在大力將眾多中國作家推介到西方。馬悅然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有過三次見面。第一次是在香港中文大學,馬悅然在那當了一學期的客座教授。有天莫言來了,兩人聊了幾個小時。第二次莫言和餘華、蘇童及池莉等作家在臺北住了幾天,有天晚上大家出去閒逛,莫言沒出去,和馬悅然在飯店裡喝威士忌聊中國文學。第三次是2005年馬悅然參加北京斯特林堡戲劇節兩人碰面。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有人提出一些文學之外的質疑。馬悅然在一次活動中直言,那是因為這些人沒有讀過莫言,不了解其作品中折射出的中國現實。馬悅然佩服莫言對文字的掌控力,他讀完莫言的短篇《小說九段》後就將其譯成瑞典文,「讀莫言的文章會想到中國古代會講故事的作家,蒲松齡、吳承恩,從中能看到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子。」

他個人從不掩飾自己對某些中國作家的偏愛,比如一直致力於翻譯山西作家李銳和曹乃謙的作品,尤其對曹乃謙的小說讚不絕口。某種程度上說,是馬悅然的讚賞讓中國讀者重新發現了這個山溝裡的作家。他曾直言,「曹乃謙是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之一。」

馬悅然的前後兩位妻子都是中國人。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成都人。馬悅然在1948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四川考察當地方言。彼時,他在教育家陳行可家居住。在幫助陳可行的女兒陳寧祖補習英文時,兩人產生了感情。一年後,馬悅然與陳寧祖在香港道鳳山教堂舉辦了婚禮。1996年11月,陳寧祖病逝於瑞典斯德哥爾摩。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臺灣媒體人陳文芬,兩人1998年初識於臺灣,2005年在山西宣布婚訊,兩人相差43歲。陳文芬說,結婚之前五六年,兩人往來電子郵件2000多封,在信件來往中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想法。陳文芬說,她和馬悅然的關係是「文字因緣骨肉親」。

馬悅然對中國感情很深,晚年也曾多次造訪中國,參加中國作家朋友的新書發布會或者一些文學活動,與中國讀者、媒體多有交流。但馬悅然3年前骨折之後,身體不再允許他遠行,他開始翻譯《莊子》,他的妻子陳文芬對澎湃新聞回憶,「他說念著《莊子》就感覺不到疼痛,於是開始翻譯,一直到2018年4月6日完成。」 2019年10月17日,馬悅然病逝於家中,陳文芬向澎湃新聞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說有點不舒服,坐在平常的座椅上幾秒鐘就離開了。像老和尚圓寂了一樣……沒有痛苦,很平靜,飛到了天堂。」

相關焦點

  • 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去世,很長時間裡他是唯一精通中文的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去世,很長時間裡他是唯一精通中文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時間:2019-10-19 11: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去世,很長時間裡他是唯一精通中文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 瑞典學院官網發布消息,著名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馬悅然當地時間
  • 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22年
    讓很多中國人最感興趣的,則是馬悅然的身份——瑞典學院院士。這個學院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會,坐第5 把交椅的馬悅然是18 個院士中唯一懂中文的。不少人都將中國作家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熱望押注在這位83 歲高齡的老先生身上,使他始終擺脫不了那個「永恆的問題」的糾纏,儘管由於他的大力推介,旅法華人作家高行健已於2000 年獲得文學獎。
  •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是否體制內與寫作無關
    在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後,外界最想聽到的聲音,除了莫言本人,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瑞典著名漢學家馬悅然。作為諾貝爾文學獎18名評委中惟一精通中文的評委,馬悅然被公認為中國文學和這個著名獎項之間最直接、最重要的聯繫人。  昨天,88歲高齡的馬悅然與夫人陳文芬現身上海。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他有著北歐人的身材和長相,卻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包括四川方言。他就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 Malmqvist)教授。近日,在哥德堡號造訪廣州期間,馬悅然教授參加了在中山大學舉行的「中歐文化接觸與交流——紀念高本漢學術研討會」。昨天,利用研討會的間隙,記者對馬悅然進行專訪。
  • 諾獎評委馬悅然中國往事:娶了成都妻子,翻譯唐詩宋詞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諾獎評委馬悅然中國往事:娶了成都妻子,翻譯唐詩宋詞「瑞典時間10月17日下午5時,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逝世。」馬悅然 來源:新京報網人物點擊馬悅然,1924年6月6日出生於瑞典南部的延雪平。瑞典文學院院士、歐洲漢學協會會長,著名漢學家。是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也是諾貝爾獎評委中唯一深諳中國文化、精通漢語的漢學家。
  • 著名漢學家馬悅然去世享年95歲 曾翻譯《西遊記》《水滸傳》
    馬悅然,1924年6月6日出生,瑞典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曾翻譯過《西遊記》《水滸傳》《辛棄疾詞》等中國古典著作,亦翻譯了魯迅、沈從文等當代中文作品,致力於提升中國文學在國際的地位。馬悅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
  • 諾獎評委馬悅然:翻譯是全球化的文學
    【財新網】(實習記者 許冰清)10月23日晚,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之一馬悅然(GoranMalmqvist)攜夫人陳文芬出現在復旦大學蔡冠深人文館,與現場六百餘名聽眾探討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藝術。
  • 這18張椅子,決定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5人評委:14、18、17、12、16「馬悅然先生是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五位評委之一?」「不是,他從來都不是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的成員。他是我們的漢語專家,在語言方面十分活躍。」「那他是瑞典學院的院士吧?」「是的,他是18個院士之一,但他不是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的成員。」
  •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去世
    Transtromer)       當地時間3月26日,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因中風在醫院去世,享年83歲。3月27日,瑞典學院和他的出版商對外證實了這一消息。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被認為是戰後最偉大的詩人、作家之一,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
  • 譯論||馬悅然:莫言得獎實至名歸
    是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也是諾貝爾獎評委中唯一深諳中國文化、精通漢語的漢學家。現為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榮休講座教授。 馬悅然在三樓陽臺向我們揮手,銀髮,中式對襟外套,長圍巾。 其時,挈婦將雛的我,和前來迎接的馬悅然夫人陳文芬,剛剛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自由女孩」雕塑下會合。三月的港大,紫荊、杜鵑一路的紅紫。
  • 馬悅然逝世:他為中國文學走上世界舞臺架起一盞聚光燈
    據瑞典學院官網消息,知名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於當地時間10月17日去世,享年95歲。馬悅然(Goran Malmqvist),1924年生於瑞典南方。1946年入斯德哥爾摩大學,跟隨著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學習古代漢語和中國音韻學。
  • 2020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落選
    美國詩人Louise Glück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連續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等再次落選。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前,各種競猜賠率榜層出不窮,中國作家殘雪近兩年一直盛傳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2012年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馬悅然和陳文芬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2012年,莫言獲諾獎後,馬悅然也再次成為文學圈熱門名字。他不僅是有名的漢學家,還是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之一,而且是唯一懂中文的評委。他負責推薦中國文學,更是莫言的瑞典文翻譯陳安娜的老師。
  • 馬悅然:《我的老師高本漢》
    馬悅然:《我的老師高本漢》,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 據德媒報導,瑞典文學院正討論今年是否暫停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據德國媒體4月25日報導,瑞典文學院對瑞典及多國媒體透露,今年可能會暫停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據說,中國作家中有包括餘華、蘇童、北島等9位文學家在今年的文學獎候選人榜上有名。瑞典文學院創立於1786年,從1900年開始主辦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工作,並頒發這個令世界激動的獎項,至今已經118年。諾貝爾文學獎獎金從2012年開始,為800萬瑞典克朗,每年於10月初公布獲獎者,並於12月10日頒獎,因那天是科學家諾貝爾的忌日。諾貝爾文學獎自創建以來,只有7次停發,最近的幾次是二次大戰期間的1940年到1943年。
  • 詩人楊牧去世,多年來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楊牧自十六歲開始寫作,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並曾分別於美國、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2011年瑞典皇家圖書館書籍藝術大獎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大事,特別是諾貝爾文學獎,它既不是我們近代以來起步晚的數理化,也不是當代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因為這些我們都與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定的距離,但文學,我們不比他們差,唯一被誤解的當屬我們民族獨立的文化,因為與西方價值有著不同,加之翻譯變味,我國的文學很難打動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方文學。
  • 王金波:翻譯漫談——從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說起
    ■ 莫言之所以成為文學大師,乃至最終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翻譯居功至偉。   ■ 翻譯跨越古今,溝通中外,傳播思想文化,影響歷史進程。   2012年,莫言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土生土長的中國作家,令中華兒女揚眉吐氣,萬分自豪。
  • 諾貝爾文學獎前瞻|8日公布獲獎者,三位中國作家登上賠率榜
    有三位中國作家上榜,分別是閻連科、殘雪、餘華,其實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每年除了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外,其他能夠成為熱門預測人物的,也都是值得深入了解、閱讀的實力高手作家。令人遺憾的是,2019年10月瑞典文學院唯一可以直接閱讀中文的評委馬悅然溘然長逝,中國作家日後獲獎可謂難上加難。村上春樹、米蘭·昆德拉年年陪榜,依然熱門9月20日,卡夫卡協會主席弗拉迪米爾·澤萊茲尼宣布,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得今年的卡夫卡獎。米蘭·昆德拉現居巴黎,他通過電話回應自己獲獎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