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論||馬悅然:莫言得獎實至名歸

2020-12-14 騰訊網

本文轉自:南都周刊

馬悅然(Goran Malmqvist,1924-)

著名漢學家。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漢學教授和系主任,瑞典文學院院士、歐洲漢學協會會長。是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也是諾貝爾獎評委中唯一深諳中國文化、精通漢語的漢學家。現為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榮休講座教授。

馬悅然在三樓陽臺向我們揮手,銀髮,中式對襟外套,長圍巾。

其時,挈婦將雛的我,和前來迎接的馬悅然夫人陳文芬,剛剛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自由女孩」雕塑下會合。三月的港大,紫荊、杜鵑一路的紅紫。很快,小女和馬悅然廝鬧,扮鬼臉,他口稱「怕怕」,將身子倒向一側的陳文芬,陳則拍他的肩膀:「別怕,我保護你!

今年6月,馬悅然將整壽90歲。他已「四世同堂」,但是東方語境中關於「耄耋」一詞所能讓人產生的聯想,你會發現在他的言行舉止中根本對應不上。這可能與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外在表現有關,比如他和我喝啤酒、洋酒,為我妻女扶電梯門,拒絕攙扶等等。

面對面訪談,馬悅然語速快,激情洋溢,信息量大。他說,工作不但能幫他減輕焦慮,還能讓他身體保持極佳的狀態。

關於馬悅然,不需向中國文學界多作介紹,但強調一下仍然有必要。馬悅然是西方漢學的重量級人物,也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研究生涯中,馬悅然以豐厚的著譯,在北歐乃至整個歐洲的漢學研究中舉足輕重。

一方面,從語言文字的研究跨躍到了廣義的文化闡釋,約略可以用儒家話語系統中的從「小學」的詳訓詁、明句讀,轉變到「大學」的研究心和理,即闡發漢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從中國古代經典跨躍到當代作家作品研究,將魯迅所謂的「活的中國」迅捷地介紹給地球村,對中國文學國際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沒。他還或隱或顯地重寫了中國現代文學史,本已被遺忘的作家、作品,價值得以重估。作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唯一一位精通中文的,馬悅然已翻譯中國古代、中古、近現代和當代文學著作50部,正在翻譯曹乃謙的中篇小說《換梅》。

2014年3月16日下午,在香港凱悅飯店的咖啡廳,訪談正式開始。事實上,自上午相遇之後,話題始終圍繞著文學在展開。訪談後來換到了中餐廳,一直繼續到當天晚上近10點。

南都周刊對話馬悅然

關於莫言的謠言可以停止了

南都周刊:曹乃謙是你非常喜歡的作家,你怎麼評價他?

馬悅然:曹乃謙是一個天才的作家。善與惡在他的作品中沒有任何含糊的地方,但是,他處理的方式高度藝術化,不動任何感情,不帶任何偏見,但你能感受得到作家心中的愛和恨非常強烈!不過,曹乃謙的一些關於警察的寫作是不及格的。他應該把這一類作品從集子裡拿掉。

南都周刊:曹乃謙、莫言、沈從文和趙樹理,這幾位,都是與諾貝爾獎有或多或少關係的,特別是莫言,拿到獎金了。你能具體談談他們嗎?

馬悅然:類似的,我喜歡的作家還有孫犁、浩然、李銳。孫犁的作品是有文學價值的。浩然一些寫農民的作品很好,比如 《幼苗記》,非常優秀。當然後來他的寫作和他這個人都「金光大道」去了。趙樹理很好,他用寫作去解釋《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聽話的作家」,但這可能對寫作的影響並不致命。他是會講故事的作家。

南都周刊:本世紀以來,共有十二位諾獎得主。很有意思的是,首尾兩位都是中國作家或漢語作家。十二年來,他們是否代表中國作家的最高成就?

馬悅然:諾貝爾獎選擇了兩個很好的漢語作家。還有,諾貝爾獎不是頒給國家的,甚至也不是頒給一種語言的,它只頒給作家個人。

南都周刊:莫言特別空洞化嗎?你以前批評過他。

馬悅然:莫言不空洞。是的,我說過他的長篇太長了,龐雜了點,但他依然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我可以告訴你,莫言獲獎之後,李銳和曹乃謙都向我發來信件,表示對莫言的祝賀。李銳說莫言的天才是他所不能比的;曹乃謙對莫言的文學成就也是高度評價的。你好像不喜歡莫言,為什麼?

南都周刊:也沒有不喜歡。莫言是我的前輩,我尊重他。但在其他方面,人們對諾獎得主莫言有更多期待……

馬悅然:你應該好好讀一讀他的作品。評獎時,我主要從事他的短篇小說的翻譯和審定,我可以告訴你,他的短篇小說,比如《透明的紅蘿蔔》、《三十年前的一次長跑比賽》、《長安大道的騎驢美人》、《翱翔》、《會歌唱的牆》、《小說九段》等,是非常棒的藝術品—現在中國年輕的寫作者,有沒有學習莫言式的寫作的?

南都周刊:應該沒有……在中國有這樣一種說法:莫言的英文翻譯葛浩文為其獲獎立功不小。由於莫言的長篇小說結構乏術、敘述枝蔓,葛浩文怕西方人會認為莫言是一個根本不會寫作的人,因此在翻譯時,不但大力刪節,甚至調整結構,而莫言也充分授權他這樣幹。

馬悅然:關於這個謠言可以停止了。關於莫言,我們評委除中文外,還可以閱讀幾乎所有歐洲大語種的譯本。比如法語,在他獲獎之前,莫言的法譯本有18種,獲獎之後,立即增加到了20種。這裡邊肯定有忠實、全面、精當的譯本。短篇小說《長安大道的騎驢美人》本來也在我的翻譯計劃中,但因為已經有精當的法譯本了,所以我就沒翻。

法語在國際上影響很大。莫言的長篇小說是中國偉大的說書人的傳統,他獲獎實至名歸,我們對他的閱讀是很充分的。還有一點有意思的,莫言曾獲得法國的騎士勳章。事實上中國的好作家有很多都獲得過法國騎士勳章,比如餘華、李銳、賈平凹、王安憶等。

南都周刊:莫言PK掉了另一個東亞作家村上春村。

馬悅然:這個,他是誰?—另一個東亞作家對莫言獲獎有較大的影響,他就是大江健三郎。首先,大江是東亞的一個重要作家,1994年的諾獎獲得者,他是有提名權的;其次,他連續五年向我們提名莫言。他很欣賞莫言。

北島現在寫散文,要不得

南都周刊:你自許為第二類翻譯家,即業餘翻譯家:掌握了必要的語言技能,對文學真正感興趣,自己決定翻譯什麼。

馬悅然:對。

南都周刊:你特別批評了第三類翻譯家,即作家詩人而當翻譯家。

馬悅然:對。他們有時候是非常糟糕的。特朗斯特羅姆和美國詩人施耐德是朋友,他們在落魄時互譯對方的詩,賺點小錢,同時,互相學習。但是,他們掩飾不住改寫對方的衝動。兩人都不生對方的氣,但這樣的譯本,對讀者來說卻不公平。

南都周刊:比如李笠翻譯的特朗?

馬悅然:一塌糊塗的地方很多,有一百幾十處,很可怕。我寫了篇評論,勸他改行。我一般不會為讀了一本不好的書而寫文章批評,對我來說,我寧肯讀了好書後去寫評論讚美。

南都周刊:但你曾批評北島,因為他有一次譯詩太過拘泥於原文?

馬悅然:是的。他翻譯「字被刻在石頭上」,我說需要那個「被」字嗎?他說原文裡就是被動語態。呵呵。

南都周刊:你不止發現了曹乃謙,也發現了許多中國作家,扶持了許多作家。可以說,沒有你,北島的藝術摸索期可能會非常長。當初為什麼認為他們的寫作好?

馬悅然:當時艾青批評朦朧詩,我寫信給他,為北島們辯護。朦朧詩當時是有開創性、開闢性的新詩,應當保護扶持。後代反對老一代,是自然規律。我只重視作品的文學價值,那麼,什麼是好的文學呢?什麼是有價值的文學呢?我只能說我愛讀的文學就是有價值的好的文學。文學欣賞有時是很主觀的。

南都周刊:北島現在的詩作你還看嗎?

馬悅然:北島早期的詩好,後來出國時的詩也好。以後的詩可能不如那時的好。他前期的詩我翻譯過80%。他現在寫散文,要不得,我不要看。他還是應該寫詩,因為他是詩人。朦朧詩人中顧城最好,他是天生的詩人,是個長著道教腦袋的詩人。我相信200年後,他的詩人名聲將大過所有的人。

南都周刊:國內有詩人委託我問你幾個問題:中國詩歌界的「集體偶像」特朗,有中國詩人評價說他是瑞典的王維,其詩有唐詩韻味,這是你拿手的領域,能談談嗎?

馬悅然:這是一個太過簡單的類比。他們的相同之處僅僅在於都是偉大的詩人,王維是中國的大詩人,託馬斯是瑞典的。特郎斯特羅姆沒有受中國唐詩的影響,他受希臘的影響大。託馬斯現在的身體狀況非常好,甚至能說一些簡單的字。

南都周刊:你的後輩同行,德國漢學家顧彬,他在中國影響很大。傳言他說中國文學是垃圾,在文壇引起軒然大波。你如何評價;另外一個是他的小說觀,他認為講故事是一種落後的思維方式和結構方式,他也對莫言提出批評,認為莫言的文本價值不高,你怎麼看?

馬悅然:顧彬是個二三流的漢學家,他的中文知識太淺,喜歡胡說。關於「垃圾」,他說的其實是《上海寶貝》那一類的,之外的好的中國文學非常多,這是對的。他批評莫言不奇怪,他還批評別的諾獎獲得者,後來又道歉,有點雙面人的色彩。他令德國漢學界受氣。

莫言獲獎之後,小騙子張一一造謠說有評委通過一個德國漢學家收了60萬美金。有一個德國漢學家寫信調侃顧彬說「60萬美金是你收的嗎?哈哈」。中國的作家、學者、教授造了很多這類謠言,我想說的是,小騙子張一一還算是有幽默感的。其他的什麼清華教授連幽默感都沒有。

文言文是死了兩千年的語文

南都周刊:在與歐陽江河的一篇訪談中,你提到「心在先秦」。能否展開談談?

馬悅然:我對漢學產生興趣,始於1946年讀到的英文本林語堂著《生活的藝術》,那裡道教中禪宗的思想方式吸引了我。之後我讀了《道德經》,讀了英、法、德三個譯本,字句和理解的偏差使我產生了疑惑,於是就去找了瑞典著名的漢學家高本漢,拜師在他門下,開始漢學研究。高老師給學生的入門教材就是《左傳》,這是一部先秦史書,裡面的中國有血有肉,是鮮活的。

高本漢是中古音韻學大家,所以我讀《左傳》,是可以用古音來誦讀的。《左傳》裡的古漢語,是活的語言,而且很精煉很精確,其中30%的字是沒有同音字的,15%有一個同音字。假如一個人懂得那裡面的漢字的字義,又懂得其在古代的讀音,那麼只聽別人朗讀,是完全能聽得懂意思的。不像後來的文言文,日趨書面化,變成了死的語言。文言文是死了兩千年的語文。對我來說先秦是活生生的。

南都周刊:能否概括一下先秦的時代精神要點?

馬悅然:先秦時代中國人的世界很小,但是非常豐富,非常有意思,產生了蔚為大觀的思想流派。同時期,古希臘的哲學也非常豐富非常發達。那一時期,在整個世界範圍之內,都是一個人類思想的發達階段,是人類活潑的童年時代。當然在其後的發展中,被繼承被反駁,總之又在前進。

南都周刊:在中國文化中,除了你讚揚的那種優美、傷感、文明的傳統,還有強硬、剛烈、尚武的傳統,每當遭遇不幸,人們就對尚武精神有一種強大的內心需求,梁啓超甚至寫過一部《中國之武士道》闡述這一思想。其後這一傳統喪失的原因何在?

馬悅然:中國每一代都有偉大的武士,比如我非常欣賞的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就是一個偉大的武士。清代的曾國藩也是大武士,但是你去看看他的家書,又是一個大學問家。當代的朱德元帥也是偉大的武士,在西方,有些人認為他是非常粗魯的武夫,我認為不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在北京見過他,感覺很可愛,有雅量。他還寫過一首詠菊花的詩呢。

南都周刊:你被漢語改變得多嗎?會不會有歐洲人或瑞典人說,馬悅然的思維方式太奇怪了,跟他們完全不同?

馬悅然:我研究古代漢學,是被她的美所吸引。我在講瑞典語時,有時也會用一些別人不用的古舊詞彙,為什麼?因為她美,動聽,為什麼要放棄?!別人可能會奇怪,但我確實拒絕接受現代語言的某些語法結構。

南都周刊:在你的身上,漢學和西學,誰是體誰是用?

馬悅然:西學為體。這是註定的,沒法改變的。

南都周刊:作家張承志提出,中國人精神的重建,不能夢回所謂的漢唐,而是一定要上溯到先秦去汲取乳汁和營養。你如何評價?

馬悅然:我不清楚他的學術路徑。我覺得是對的,在先秦,中國文化中的大人物,都還是可親近的人。比如孔子,不是什麼類似宗教性的人物,也不是什麼素王(即未加冕的帝王),他就是一個有學問的老頭。道教中的老子莊子,也不是什麼神仙,是有思想有學問的活人。

南都周刊:據說《康熙字典》收字四萬七千有餘,你認識的漢字有多少?

馬悅然:認識漢字的意思是不但知道它的讀音,還得懂它的意思和用法。語言學家趙元任曾經拿著字典目錄自己統計過,他大概認識6000多漢字。但是字和字還可以組成詞組,這樣就可以大大地擴展要表達的意思。認字多少,不是決定性的。對漢學研究來說,必須學會藉助工具書。我在澳洲大學指導學生時,因為他們是西方人,還特別要求他們必須懂日文。對作家來說,詞彙量跟寫作一點關係沒有。我大概認識三四千個漢字吧。

南都周刊:你如何看待繁體字和簡體字?

馬悅然:簡化字是有好處的,讓普通民眾學習和使用的成本降低。但壞處很多,現在的人,連1950年以前的報紙都看不了了。我認為簡化字以後會被慢慢拋棄。這是馬英九高興的事,繁體字是他唯一能和大陸叫板的軟實力。

本文摘選自第802期《南都周刊》人物版,逢星期一出版。

相關焦點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莫言得獎後,馬悅然有沒有道賀?陳文芬說:「還沒有當面見到,但是我們跟莫言已經通過信了,有很多翻譯、出版的事情要交流。」記者問及,這次來中國會不會與莫言見面,陳文芬說:「馬先生已經88歲了,長途飛機旅行是比較累的,所以事先都沒有做這個安排。」
  • 莫言亮相諾貝爾獎發布會 幽默淡定顯名家風範
    樸實誠懇:「我永遠是農民的兒子」  莫言得獎後,有不少人都擔心他會受名利之累,阻礙今後的創作之路。但莫言卻以實際行動向外界表明,自己「還是原來的莫言」。  與其他領獎人坐豪車來會場不同,莫言和夫人是步行到會場的。對此,他回答道:「我父親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莫言是農民的兒子。
  • 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22年
    B=《外灘畫報》  M= 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  我自己最滿意的譯作  B:今天咱們主要談諾貝爾獎和您本人,少談「中國作家何時得獎」——老是糾纏這個話題太狹隘了(馬悅然笑)。您是1985 年當選瑞典學院院士的?  M:是1985 年的春天。
  • 馬悅然去世:唯一懂漢語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走了
    馬悅然的妻子陳文芬對澎湃新聞說,對於今年宣布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悅然都非常滿意,他在電視上看到了兩人獲獎的消息。馬悅然,1924年6月6日出生,是著名的瑞典漢學家、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
  • 莫言領獎翻譯被指不合格 6大"離奇"錯誤曝光(圖)
    據說,莫言為了這一次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準備了六套禮服。不過,就新聞發布會的現場視頻來看,他其實更應該攜帶一個合格的英語口譯。這位翻譯小姐甚至不知道如何翻譯著名漢學家「馬悅然」。以下是新聞發布會上出現的一些離奇錯誤:  1.記者:莫言先生,十八大提出來,中國紮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您這次獲獎,對文化強國的推進有什麼感受?謝謝!
  • 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去世,很長時間裡他是唯一精通中文的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去世,很長時間裡他是唯一精通中文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時間:2019-10-19 11: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去世,很長時間裡他是唯一精通中文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 瑞典學院官網發布消息,著名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馬悅然當地時間
  • 莫言譯者葛浩文:莫言的問題是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葛浩文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莫言瑞典語譯者陳安娜:他是一個好人
    本報記者 張潤芝 發自北京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能被譯成瑞典譯本被瑞典文學院所認知至關重要。而莫言的瑞典語譯者是知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的高徒陳安娜。  馬悅然曾經說,中國人遲遲拿不到諾獎文學獎是因為沒有好的翻譯。此番莫言創造歷史,陳安娜的翻譯當然功不可沒。
  • 翻譯家葛浩文:一年後西方讀者就忘記莫言了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
  • 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想學外語太愚蠢
    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已塵埃落定,但毫不妨礙有「諾獎情結」的中國人早早開始興奮地預測:繼莫言後,誰會是下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
  • 莫言的強項就是他的故事——專訪莫言小說瑞典語譯者陳安娜
    10月13日,莫言3部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電話專訪,聊起她讀莫言作品的感受。莫言曾在微博上表示,他在瑞典出版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3本書的譯者均為陳安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前,陳安娜就曾表達了她對莫言及中國文學的信心:「如果他得獎了,我當然非常高興,因為我是他的譯者,而且我喜歡他的作品。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這樣外國出版社可能就不願意花錢請他去做宣傳,過去很多得諾獎的人都會英語或者法語。」
  • 莫言得獎之後作品依然沒人看?陳丹青:他得諾貝爾與文學作品無關
    畢竟「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人追捧有人罵,許多人對莫言得獎的事情頗有微詞,他們認為莫言得獎只是一種「政治行為」,比如陳丹青就曾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他們認為莫言得獎只是因為中國不斷強大的國力,諾獎委員會也只是「識時務」。
  • 美漢學家:莫言獲諾獎3月內書好賣 後來就……
    導語:昨天,美國著名的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在京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他用西方的眼光對中國作家進行了一番他的解讀。  昨天,美國著名的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在京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
  • 莫言小說英文譯者:下一步將翻譯劉震雲
    [導讀]作為莫言小說的英文譯者,這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葛浩文首次造訪中國。他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葛浩文透漏下一步翻譯劉震雲、賈平凹小說。回應顧彬:翻譯有貢獻但成就屬於作家作為莫言《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等十部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因此也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今年初,在香港嶺南大學召開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如果沒有葛浩文的翻譯,莫言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作品宣傳
    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這樣外國出版社可能就不願意花錢請他去做宣傳。——葛浩文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馬悅然逝世:他為中國文學走上世界舞臺架起一盞聚光燈
    瑞典學院官方網站馬悅然對漢語學習有著很高的天分。他跟隨漢學家高本漢學了兩年中文後,便能夠閱讀《左傳》《莊子》《詩經》。在很長時間內,馬悅然與中國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1948年,大學畢業後的馬悅然,來到中國四川作方言調查。他還特別到峨眉山研究中國方言語音。也正因為有這段經歷,使他結識了房東的女兒、四川女孩陳寧祖。
  •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各國譯者功不可沒
    瑞典譯者陳安娜是中國媳婦  被稱為「莫言得獎背後最重要的外國女人」  今年8月,莫言曾透露,他在瑞典出版了三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譯者均為陳安娜。陳安娜這個名字,開始為中國網友熟知。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去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功不可沒。  莫言獲得諾獎後  《紅高粱》在瑞典賣出三萬冊  記者問起陳安娜對莫言的印象,陳安娜說自己最後一次見到莫言是在去年12月,莫言到瑞典領獎的時候,她說,自己與莫言見面的次數不多,總共只見過四次,第一次是2001年,陳安娜夫婦請他和王安憶訪問瑞典,還到陳安娜家裡來過,夫婦都感覺莫言比較隨和,性情也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