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於8日在瑞典公布,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以賠率預測可能得主,排名居首的是加勒比海法國屬地瓜德羅普出身的83歲作家瑪麗斯·孔戴,她的許多作品描繪奴隸制度及殖民主義下的非裔族群故事。排名居次的是俄羅斯作家烏利茨卡婭。村上春樹與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並列第3。有三位中國作家上榜,分別是閻連科、殘雪、餘華,其實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每年除了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外,其他能夠成為熱門預測人物的,也都是值得深入了解、閱讀的實力高手作家。
三位中國作家上榜,殘雪:再次登榜不覺得奇怪
截止到10月4日,賠率榜上共有三位中國作家殘雪、閻連科、餘華上榜,閻連科和餘華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國作家,而殘雪似乎大家會稍微有些陌生,實際上,相比起已經獲得諾獎的莫言,殘雪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超於他。就連莫言本人在獲得諾獎前的記者採訪中,也曾表示自己希望會是中國的女作家殘雪獲獎。
殘雪
殘雪,本名鄧小華,是新潮小說的先鋒作家,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蜚聲中國文壇,但因為她的文風特別,作品也很小眾化,所以在中國文壇上一直備受爭議和冷落。然而在國外,殘雪卻是作品被翻譯出版最多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有《黃泥街》、《山上的小屋》、《突圍表演》等。美國知名作家蘇珊·桑塔格曾對她做出這樣的評價:「如果要我說出誰是中國最好的作家,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殘雪』。雖然,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的中國人聽說過她。」
閱讀殘雪,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思考,至少要有願意深度思考的耐心。她說:「最好的文學一定要有哲學的境界, 最好的哲學要有文學的底蘊。文學作品的閱讀帶給我們肉體的敏感性,哲學則帶給我們嚴密的邏輯性。而閱讀我的這種極端的實驗文學, 兩種素質缺一不可。」而一旦深入讀進去,你會發現,殘雪小說世界中精神的豐美。
殘雪去年就已登上賠率榜,對於今年再次登上賠率榜,殘雪在接受採訪時回應稱2019年其作品國際影響在逐步鋪開,再登賠率榜「沒那麼覺得奇怪了」。令人遺憾的是,2019年10月瑞典文學院唯一可以直接閱讀中文的評委馬悅然溘然長逝,中國作家日後獲獎可謂難上加難。
村上春樹、米蘭·昆德拉年年陪榜,依然熱門
9月20日,卡夫卡協會主席弗拉迪米爾·澤萊茲尼宣布,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得今年的卡夫卡獎。米蘭·昆德拉現居巴黎,他通過電話回應自己獲獎的消息。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獎項,表示對此感到很榮幸。現年91歲的昆德拉出生於捷克,1975年以來一直生活在法國。昆德拉在中國有較大名氣。他的作品包括《玩笑》,《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笑忘書》和《不朽》,《慶祝無意義》等。尤其是,《生活在別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中國有大量的讀者粉絲。
米蘭昆德拉
卡夫卡獎,即卡夫卡文學獎,全名弗蘭茨·卡夫卡獎,創立於2001年,為紀念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卡夫卡而設,每年評選一次。2006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為亞洲首位獲獎的作家。2014年,中國作家閻連科獲得該獎。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卡夫卡獎曾經多次與後來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重疊,包括2004年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以及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德國作家彼得·漢德克等。隨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期的臨近,此前多年,米蘭·昆德拉一直是諾獎熱門預測人物,但卻多年落得「陪跑」角色。此次獲得卡夫卡獎,對米蘭·昆德拉,或許是諾獎真到來的信號。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去年仍未獲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年年都是熱門人選,但年年都陪榜。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夕,日本人總是對人氣作家村上春樹滿懷期待,村上迷更是高度投入,但直到目前都是年年期望、年年失望。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所寫的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就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從1987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高達一千萬冊,引起「村上現象」。其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所以也被稱作日本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
應當說,從2006年起村上春樹的作品就連續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但都未曾如願。年年上榜,年年「陪跑」,可謂是諾貝爾文學獎「萬年陪跑王」,今年他會結束長跑嗎?
還有一些作家也在預測榜單之內——
阿特伍德
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一個特別不容忽視的存在。作為近年加拿大文學崛起的代表人物之一,阿特伍德曾獲得2000年布克獎。布克獎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而且她的小說雖是嚴肅小說,但因為被改編成電視劇而擁有「出圈」的大眾粉絲。
阿特伍德
阿特伍德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就是反烏託邦作品《使女的故事》,在出版三十年後突然大賣,成了全球暢銷書。《使女的故事》是一部未來小說,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兩百多年。一位在基列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錄在磁帶裡的聲音被幾名歷史學家發現,講述了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來21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主人公對20世紀80年代生活的大量回憶與反思。
近些年來,阿特伍德獲諾獎的呼聲越來越高。她的讀者也期盼著榮耀時刻的到來。甚至有人連給阿特伍德的授獎詞都預想出來了,並猜測她會喜歡:「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搬開壓在文字與心靈上的頑石,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既廣闊無垠又纖毫畢現的世界,一個突破了時空、性別和文體的世界」。
大衛·格羅斯曼
以色列作家大衛·格羅斯曼關心社會現實,將筆觸探及以色列社會的諸多現實政治問題。1987年,格羅斯曼到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難民營採風,完成隨筆集《黃風》。2017年他憑藉《一匹馬走進酒吧》摘得國際布克獎,此作品由99讀書人引進中文版。更早之前的長篇作品《到大地盡頭》曾引起轟動。2018年底以色列作家奧茲去世,這對世界文壇來說都是一件憾事,瑞典文學院會不會因此對大衛·格羅斯曼特別青睞呢?
唐德裡羅
唐德裡羅,於1936年11月20日出生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區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童年時曾隨父母遷居賓夕法尼亞州東部的波維爾市;返回紐約後於1954年入紐約福德南大學就讀,1985年所發表的《白噪音》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被譽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作為美國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唐·德裡羅近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曾在2015年憑藉《撒旦探戈》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他的作品以反烏託邦題材著稱。同時他也是一位電影編劇,與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合作的電影《撒旦探戈》已經成為影史經典作品。在經典化方面,他以卡夫卡為文學偶像,在經典文學的脈絡裡有所依附。他的《撒旦探戈》在2017年由譯林出版社引入中文版。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出生於1938年,美國小說家、詩人、評論家、劇作家。自1963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北門邊》以來,歐茨一直活躍於美國文壇,勤於筆耕,不斷有作品問世。因為歐茨的作品,素以揭露美國社會的暴力行徑和罪惡現象而聞名,涉及不同文體,採用不同的寫作技巧,反映著美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現實生活,特別是中下層階級和勞動階層的生活狀態,所以也被譽為「女福克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來源:揚子揚眼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