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戰略定位,只有站在更高的層面先去理解這件事,才能更好的具備戰略思維,將計劃落地。
最近在網上看到不少文章,從產品架構上對各大知名產品進行拆解,寓意在於,教授大家如何為自家產品制定運營戰略方法論。工作閒餘,多學習思路總是沒錯的;但我們應當知曉,好的產品背後一定有大體量或者精細運營團隊的支撐。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文章及方法論,依然套不進/帶不動自家產品呢?
其實大多數人忽略了能被分享出來的知名產品案例,其背後涉及到市場、用研、設計、品牌、渠道、產品、運營等大大小小各部門的集思廣益加通力協助。而你的團隊只有幾個人、零星資源,大家各司其職,遇到問題,你還不得不在各群裡尋找建議,問題/差距就在這裡。
模型加方法論有很多,但你未掌握核心團隊。
因此,當我們為一款項目產品制定運營戰略計劃時(年度/季度);我想基礎的認知前提是,你應當明確知道:什麼是運營戰略?
運營戰略不是一上來就蒙頭對自家產品及市場競品進行調研分析後,立馬就制定出來的運營/推廣計劃。跳出來,站在更高的層面先去理解這件事,才能更好的具備戰略思維,將計劃落地。
例如以下幾點:
先樹立認知再梳理方向,我覺得才有可能向下制定後續的運營動作及計劃一事。
其實,對於以上內容的認知與理解,有些經典書籍,值得反覆閱讀,比如特勞特《定位》、《商戰》、《品類戰略》的等。講到職場類書籍,其實有很多書是值得反覆閱讀的,一是通過再次理解能夠加深認知,二是結合當前問題帶入去讀,能夠強化學習運用,希望你也不要太貪心,好書值得多磨。
我也是近幾月一口氣將上面幾本書讀了下來,下面我將花費三至四篇文章為大家簡述三本書的主旨及概要(包括借鑑網上優秀的讀後感及個人筆記紀要),其中我會以自家產品為例,進行帶入拆解。拆解知名產品案例講運營戰略不如講述自己來的實在,希望為你帶來啟發。
當下網際網路行業是一個APP大爆炸的時代,產品獲得成功的唯一希望就是要有選擇性,立足細分市場。
舉幾個例子:
去超市買水,礦物質水、蘇打水、蒸餾水、檸檬水……
社交產品:語音、職場、看臉、情趣、文化、情侶、位置..……
面對這麼多產品,沒人能記住,在涉及到某品類下的具體產品時,我們一般也就能記住前三四名。
假設現在你的面前有兩張海報,第一張海報,圖片文字均只傳達「安全 」 二字;第二張則表達了六七組詞——「安全」、「舒適」、「豪華」……
撤掉海報,回憶你看到的,哪個印象深刻?
我們現在面對海量信息的騷擾,本能就會有防禦心理,自動屏蔽和排斥大部分信息。其次,人的心智選擇會與自己已有知識/經驗進行相匹配。比如,我沒用過、沒聽過這個品牌,我的下載購買心理阻礙就會很高,心智防禦一旦形成,其他信息很難改變。
為了防禦海量信息,人類的心智變得過度簡化。普通的心智就像滴水的海綿,充滿了信息。必須擠掉已存信息,才有空間吸收新的信息。
我們一直認為,霸王是洗髮水,生產出霸王涼茶,你想喝麼?即使廠家再三宣稱,霸王還可以是好喝到爆的涼茶,你買一瓶,喝到嘴裡,還是有在喝洗髮水的錯覺。
因此,簡化細分產品定位,簡化用戶認知,做出符合顧客心智特徵的營銷方式,才能從混亂中脫穎而出。
定位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項服務,比如:電商的某件爆品、內容產品的某篇深度內容、SAAS產品的某強需求功能、工具產品的會員試用卡等等,都是可以單拎出來,定位於對外引流。
一款產品、一個人都有其定位,但定位不是圍繞產品進行的,而是圍繞潛在顧客的心智進行的。也就是說這個定位slogan不是說給自己聽的,而是將產品定位於潛在顧客的心智中。
定位:如何讓你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
簡單的說,你的企業或者你的品牌要在消費者腦海中佔據一席之地。
比如:我們說到咖啡,我們首先想到的星巴克;說到可樂,首先想到可口可樂;說到空調,首先想到的是格力,說到手機,首先想到的是iphone;說到搜索,首先想到的是百度……
這些產品在消費者心中深深的打下烙印,不用思考,脫口而出。
再比如:困了累了,喝紅牛;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等都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品牌slogan,給出了消費者一個選擇它的理由。
先在顧客的心智中,準確預判需求;然後,通過廣告推動,讓顧客產生該需求時,就能主動購買品牌。再比如:「一詞佔領心智」的理論。沃爾沃用的是「安全」一詞,寶馬用的是「駕駛」,聯邦快遞「隔夜到達」,佳潔士是「防蛀」…
你一定要「削尖」你的信息,使其能切入人的心智。
不要去創造某種新的、不同的食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經存在的認知,去重組已存在的關聯認知。
換句話說,你要把你想要宣傳的產品和顧客已經熟悉、已經了解的東西聯繫一起,這樣人們才能記得住。
舉個例子,有次「意外藝術」來武漢做推廣,我問他們主要做什麼的?負責人噼裡啪啦說了一大推,最後說了一句,你可以這樣理解,我們這個公眾號的作用,就類似與「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教大家左腦知識,我們教大家右腦知識,我們只做一件事情:告訴你,藝術其實沒有那麼難懂。
比如:伯樂的男人襪,像定雜誌一樣賣襪子,大家就跟容易理解了,哦原來襪子還可以包年服務,襪子還可以這樣買。
簡書:產品定位從「寫作和閱讀平臺」改成了「一個優質原創內容社區」,一個基於內容的分享社區,任何人都可以來交流故事,溝通想法。讓用戶更聚焦,形成一個又一個小部落。
進入心智的三種方法:領導者定位、跟隨者定位、重新定位對手。
下面我們來一一講解:
定位的產生源自於選擇的暴力。每個品類可選擇的實在太多了,比如買手機,有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O等等…
哈佛的心理學博士米勒認為,在每一個產品類別,消費者最多只能記住七個品牌,本書作者認為其實用戶最多只能記住兩個。
比如在軟飲料品類裡面,用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就是定位理論的「二元法則」,只要做到數一數二,才不會在客戶的心智中被淹沒。
古典老師在《躍遷》裡面也提到過,頭部效應。
在一個系統裡,頭部品牌吸引注意力是40%,第二名是20%,第三名是7%~10%,其他所有人共分其餘的30%。頭部會帶來更多的關注和品牌影響力,這些都會提高你能力的溢價,給你帶來更高的收穫。
那怎麼樣才能夠在潛在的顧客心智當中建立領導者的形象呢?
那就是不斷重複你的定位,搶先進入人們的心智。你一定要不斷地強調重複,強化這個領導的認知,大家才能記住你。
比如:「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通過地毯轟炸洗腦之後,這句廣告詞成功地把「送禮」這個功能和「腦白金」建立起來。讓目標消費群體產生一個認知:「腦白金幹什麼用的?送禮用的嘛。」 當他們在挑選禮品時,不必再多費腦筋和時間,很自然就會選擇腦白金。
再來說說拼多多的廣告歌,「拼得多,省得多。拼就要就要拼多多,每天隨時隨地拼多多,拼多多!」 新晉洗腦神曲,只要聽一遍,基本就會了,每天都會跟著哼幾遍,不斷的重複,也就成為一種聲音符號。這樣就可以快速從很多購物APP中區別開來,走進消費者心智。
如果你已經是領導者,請用以下兩種方法繼續保持領導者的地位:
如果你的行業裡面已經有了領導者,你不應該去發起正面的攻擊,而是要用逆向思維,去做一個跟隨者,想辦法找一個新空擋,在這個新的領域當中和人們已有的認知相關聯,讓人們記住你。
常見空位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空間空位
甲殼蟲進入市場,車身又短又寬,醜陋不堪,大眾公司憑藉「往小裡想」,把小作為定位大肆宣傳,搶佔了小型車的認知位置。雖然不是市場上的第一部小車,卻是消費者心智階梯中小車品類的第一。
這個不好理解,簡單解釋一下:比如工具性產品,有的可以免費試用三天或一天僅供試用三次,那你可以嘗試將產品設定為免費試用五天或每天免費試用五次。假設別人在諮詢時,如果有人說:這家免費五天!你家產品優勢/亮點就脫穎而出了,最快被記住。
第二種:高價空位
艾瑪是行業的老大,雅迪電動車沒有跟風模仿,而是提出了「更高端的電動車」這一定位,使得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上升,2016年上市,成為中國首家電動車上市企業。
第三種:低價空位
小米智慧型手機初出江湖,靠的就是低價定位,殺入市場;在消費者頭腦中搶佔了性價比一詞。再比如名創優品,實體店一片低迷的情況下,名創優品走低價新銳路線,殺出一條血路,門店一年消費高達3億人次。
但有時候你可能發現我這個領域不僅有了領導者品牌,而且各種角落的空檔,都已經被人佔完了,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品牌空檔了,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要重新定位你的對手,避開競爭對手的強項,分析他們的弱項,從而找準自己的位置。
比如:寶馬通過定位「駕駛」,充分利用了奔馳在顧客心中強勢(尊貴)中的弱點,(移動不方便),結果從瀕臨破產的品牌變為風行世界的強勢品牌。
百事可樂,也是利用可口可樂強勢(可樂發明者「正宗」)中的弱點(成立資格老,祖父輩也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輕人的可樂」定位,雲南白藥創可貼通過「有藥好得快些」,重新定位強勢品牌邦迪的戰略性缺點(無藥),從而反客為主成為領導品牌。
再比如,七喜就用「非可樂」的定位策略突圍,站到了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的對立面,反而成為用戶的另一種選擇。可樂類階梯可以看做是這樣分的:第一層是可口可樂,第二層是百事可樂,第三層就是七喜。
以上三塊內容就是關於產品定位的方向及思維認知,接下來我以自家產品進行帶入,為大家分析下我們是如何為產品進行定位增長的。
我們項目組之前做過一款遊戲加速器,屬於工具型產品,主要是為國內玩家玩海外遊戲提供網絡優化支持。(一句話說清楚自己)
如果是女生或者不玩海外遊戲的朋友,就可以加一句: 類似手機連VPN翻牆。通過已有產品認知進行帶入,向他們解釋。
在我們進入該紅海之前,市場已存在數十款同類型產品,分布排名大致如下:迅遊、網易、騰訊等一梯隊,雷神、海豚、熊貓等二梯隊,以及數款三梯隊產品。
這裡有個調研分析小技巧:如何知道市場產品體量分布情況呢?
(圖一部分加速器展示,根據官方或第三方公布數據整理,排名不分先後)
通過上一步我們摸底了市場情況及各產品分布形態,那接下來就需要對他們進行提煉總結,了解他們的產品定位及運營打法,為自家產品尋找空位。
圖二我們可以看到/提煉其中的關鍵字:好用、穩定、快、低延遲、零丟包等幾個關鍵字是一款加速器的核心功能,對外是滿足用戶需求的亮點,所以大家都在使用或覆蓋這類詞語。
圖為產品尋找定位進行團隊風暴。
(圖二 市場產品定位宣傳)
圖三我們可以看到,對於產品市場價格分布也以形成了三個檔次:高中低。
(圖三 市場產品價格分布)
到這裡,我們就結合定位理論來為自家產品尋找機會,這個時候脈絡/思路就會很清晰:
那分析後,可以看出存在的機會就剩三種:高價/低價劃分或從新定位。
這時我們就需要結合團隊實力,進行定位風暴:
(1)高價定位
高於市場知名產品價格,佔領「加速高品質」一詞,可吸引資深或中重度遊戲愛好者,市場用戶存在且付費意願及能力,但需要有一定數量技術團隊及預算資源來支撐口碑,我們項目團隊較小,人力及預算有限切入不了。
小記:在我們產品推出幾月之後,市場某產品就進行了戰略升級:由加速器升級到電競加速器,主打高品質,以掉線賠會員支撐口碑,對市場高端流量收割。我也認可該戰略定位。
(2)低價定位
目前市場最低價格為18元一月(騰訊加速器),收割了長尾流量(即學生用戶、消費能力弱或付費意願差等用戶),這類用戶等於被高中端篩選下來的用戶。對加速品質要求一般,追求性價比,適合早期產品或小團隊切入,團隊綜合預算低。
從新定位:避開競爭對手的強項,分析他們的弱項,從而找準自己的位置。通過上述競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場產品遊戲覆蓋都高於百款之多,且最高提供三天免費試用後收費。
到這裡,產品定位的方向基本就出來了,具體在產品上怎麼去實現,就需要結合互聯市場創新要素,從四個方向來體現:
篇幅到這裡就略顯長篇了,我就不再拆解敘述,將會最後另起一篇拆解,大致運營計劃如下:
(圖五 早期第一版官網宣傳介紹)
以上就是我們項目產品的定位及運營戰略制定的思路,這樣來分析,是否較拆解知名案例清晰,還需大家閱後反饋。最後的最後,還有一條定位法則(也可以說是基準線或警示線)需要大家切記。
(1)聚焦法則
指企業要集中精力做好一樣業務,從而在顧客心智中擁有一個概念。一旦企業在此方面佔得先機,別人永難超越,因為顧客的認知很難發生改變。宜家公司是一家定位準確的公司,擺脫了傳統家具店的做法,宜家通過「自助式家居」的定位,將目標聚焦為全球年輕消費者。定位理論不能照搬市場份額第一名的成功之路,而要找到自己的不同之處。
(2)犧牲法則
也即是有舍才有得,領先者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定位,提防自負到以為自己能做好任何業務。鄧德隆用第五季失敗的例子提醒中國企業提防「第五季陷阱」。
第五季,是健力寶公司曾經大力推廣的一個品牌,並賦予它時尚、前衛、自我的個性,去打動年輕一族。不僅如此,企業還進一步希望,第五季年輕、流行的因素,能為沉寂多時的「健力寶」品牌注入活力,改觀「形象老化」。
遺憾的是,由於過度的多元化與定位的不準確,第五季快速淹沒在市場中。不能界定明確的定位,從而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品牌。
(3)延伸法則
特勞特反對多元化,但不介意在既有優勢上的延伸。
比如:可口可樂在可樂的基礎上發展為瓶裝罐裝、零度可樂等等,這依然保持著可口可樂的固有優勢,但忌諱隨意的品牌延伸。例如:不要做出一款恆大冰泉來,消費者根本無法把恆大和礦泉水建立有效聯結。
還有格力手機,明明格力代表空調,突然出個手機,消費者進店:「有格力的嗎」「你要空調還是手機?」是不是會稀釋掉用戶心智品牌認知。
了解定位之前,首先要明白人的心智容量有限、容易簡化和難以改變的三個特徵,這是定位依賴的基本原理,懂得原理才能充分理解定位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什麼是定位?
定位是個動作,把什麼放在什麼位置上的意思,因為產品競爭的戰場不在市場,而在人的心智空間。 所以,這個被放置的位置只能是心智空間。在這個空間,為品牌穩穩搶佔優勢位置,建立一個固定的認知和形象,就完成了定位。
怎樣定位之商業篇?
定位分領導者定位、跟隨者定位和重新定位競爭對手三種主要方法,根據品牌在人心智中的位置,選擇合適的方法,牢牢霸佔好屬於自己的位置,讓品牌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定位,不只是商業領域的利器,也是品牌的護城河,助我們化繁為簡,破繭成蝶。
貓力,微信公眾號:運營增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目前從事產品運營崗位;擁有多份創新項目從0到1實操經驗;關注新娛樂、新消費等領域;擅長運營增長、商業變現、創新孵化等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