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清華北大夢,誰還沒曾豪言壯志要考清華北大呢?
這兩天,一則關於高考生偽造清華錄取書的新聞瞬間刷屏了各大社交平臺,種種傳言現在自不必言說。
我們不過多地去談這件事的正確與否,也不去批判任何一個人。在相關的新聞下,網友們紛紛各抒己見,其中有一些留言格外引人注目。
他們嘲笑父親真是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這點分數也敢相信他考上了清華,還有人指責是父母的教育不到位,只知道嚴厲要求孩子。
看見這種評論,我又返回去把新聞好好地看了看,心想難道我第一眼看到的農村兩個字是我看錯了?後來再想想,可能是現在大家對教育都看得太重,平常關於教育的報導也是「某家長給剛上小學的孩子報補習班,一年六七萬」諸如此類的新聞,讓我們漸漸忘卻了農村與城市的差距。
從新聞中關於村裡的照片也可以看出來,房屋破舊,外牆髒亂,經濟並不發達,就是標準的非貧困地區的農村,貧困地區的環境要更惡劣些。可能大家對貧困地區的教育差都有共識,但卻常常忽略普通農村的教育也差這個事實。
我家就是沿海地區普通農村的,按理說,沿海城市的農村相對來說也會富裕一些了,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比較高。我沒有看過其它地區的農村是什麼樣,就拿身邊的例子來說。
在我們村,我小時候讀書的時候沒有嚴格的幼兒園和小學的區分,就是年紀到了,家長覺得不能再在村子裡瘋玩了,就把我們送到村裡的小學上學。村裡的老師人數不多,說的普通話也不標準,更不用說教英語了,只能教教我們基本的語文和數學。
即便是這樣,我們村的小學依然難以支撐下去,在我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時候,小學突然斷層了,只有四年級以下的班級。小小的我面臨著無書可讀的境遇,還好我們家是非常注重教育的,那時候我的成績也很好,於是爸媽咬咬牙,直接把我送到縣城裡的小學去讀書,連鎮上的學校都沒考慮,而是選擇了昂貴的城裡的私立小學,那是當時當地最好的學校。
代價是什麼呢?我寄住在親戚家,吃住不花錢,即使是這樣,光靠家裡的田地收成已經不足以維持我上學的所有開銷。那時,我一學期的學費就是1000元,好的學校自然需要各種資料,在零幾年的時候,再包括學校裡的資料費和其他費用,對農村家庭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爸媽一合計,這才讀小學,以後讀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學,花錢的日子還在後面呢,巴望著農作物賣錢肯定不行了,於是他倆收拾行囊遠走他鄉打工了。
我還是幸運的,村裡的人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我爸媽那樣格外看重教育,村裡的小學到四年級就沒了,去城裡讀書的代價太大,為了省錢就把孩子送到鎮上的學校去讀書。但鎮上的學校教育遠遠不及縣城,只比村裡好了那麼一點點。高中在縣城裡面,每年中考的時候,能從鎮裡學校考入高中的學生極少,於是這一批人就自然而然地結束了自己的學業。
碰上更不重視教育的家長的話,他們覺得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幹農活或者打零工不需要那麼多知識,還不如早點出來為家裡掙錢。尤其家中是女孩的,幾乎小學還沒讀完或者堪堪讀完就輟學了,早早出來打工,早早地結婚生子。我前幾年回家的時候還聽說,隔壁人家裡的小孫子不讀書了,我很驚訝,那孩子比我還小,才12歲左右就不讀書了?家裡人說,沒辦法,在鎮上讀書,家人管不住,每次考試分數都是個位數,他自己就不願意讀書了。
這就是真實的農村教育,就像這場鬧劇中的父親一樣,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可能自己都不認識幾個字,他只知道高考,但不知道高考總分是多少,也不知道多少分能上清華,這並不稀奇。田地裡的農活是永遠做不完的,一整天在地裡做完了繁重的體力活,回到家連動動手指的力氣都沒了,更不要說指導或關心孩子的學習。
正常情況是,孩子可能一直寄住在學校,平常難以見到父母,所有的成績也只通過孩子匯報給家長。孩子說什麼就信什麼,自己只能在經濟上支持他,再多的也只有兩句看來蒼白的「好好學習」這些話。只是,他們不說好好學習還能做什麼呢?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說的不是父母已經接受過從小學到大學完整教育的普通家庭,而是這些父母不識字,但還有著對教育的重視意識努力讓小孩讀書的農村家庭,但也僅僅止步於把孩子送到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