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樹丫
導 讀
前些日子,《北京日報》記者微信採訪了譚談。 冬樹丫經譚主席授權, 推送此篇《答〈北京日報〉記者問》。
答《北京日報》記者問
文 | 譚談
點最上方專輯#譚談的文字,查看更多歷史文章。
1
【相關連結】譚談 |根與家:在曹家村老農活動中心啟用儀式上的講話
幾天前,突然接到北京一位女士的電話,她說她是《北京日報》的記者路豔霞。想電話採訪我一下。我答覆她,我是一個湖南土著民族,講的是一口湖南土話,別人很難聽懂。電話採訪不合適。要不,你用微信把提問發過來,我用微信答覆你。
下面,就是她的提問和我的回答。
1. 您早年的經歷,與您後來的文化扶貧有什麼特別的聯繫嗎?
答:我出生在湘中一個偏僻的山村,家裡很窮,念了一年初中就失學了。上小學時,雖然每期只要一、兩元的學費,家裡都交不起。媽媽靠賣雞蛋(一個三分錢)來聚學費,每每到快期終了,我的學費還沒交清。
這時,我最怕見到老師。見老師從前面來了,我馬上轉身,怕老師問我討學費。從小,我心裡就埋下了一個美麗的想法,將來有條件了,我要幫助人家讀書。
譚談在老家籌建的曹家村老農活動中心(本文攝影:嚴伯霖)
2. 長達22年的文化扶貧,您到底拿出了多少錢,算過嗎?
答:這我沒有去算過。但我1965年,在《收穫》雜誌發表一個短篇小說《採石場上》,得了七十二元稿費。當時我在部隊當兵,每月六元錢津貼費。這筆稿費相當我一年的津貼費。
這時,我接到父親的來信,說是生產隊正在修一條引水渠,從山那邊引水來灌溉農田。因無錢買炸藥,渠道被幾塊石挷挷卡住了。我立即把這筆稿費中的六十元寄給了生產隊,給他們買炸藥修渠道。
3. 能說說您您日常生活狀態嗎?比如生活是否簡樸、家裡擺設情況?中午吃幾個菜?最愛吃的是什麼菜?走遍了各地,最愛吃的是家鄉哪道菜?
答:我對生活沒有什麼要求。吃得簡單,穿的更簡單。一個煙廠送我們單位一批廣告衫。要我們穿著為他們做廣告。別人嫌它俗,不穿。而我穿著它四處跑。我不吸菸,也不飲酒。所以葉蔚林(《沒有航標的河流》的作者)生前曾笑著對人說,譚談象一隻麻雀,只啄幾粒米。
一生最愛的是辣椒。出國訪問,總要帶上一兩瓶辣椒醬。
晚晴書屋的小天使閱覽室內,農家孩子們正在閱讀。
4. 您一直文化扶貧,動不動就跑農村,一般會走多久?每次出去要走山路嗎?您最常去的地方這22年去過多少次?村裡的鄉親和您關係是什麼樣子?能還原一個場面嗎?
答:1997年上半年的一天,省委書記王茂林喊我到他辦公室,對我說:省裡派了一萬六千多名幹部下到全省四千多個特困村扶貧。湘西,是我們湖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這場偉大的社會變更中,作家們不應該缺席。
於是,我與水運憲、蔡測海一道,歷時三個月,行程兩萬裡,走訪了二十一個貧困縣,一百零八個特困村。跑遍了湘西的每一個縣。在去採訪扶貧司令彭楚政的老家時,他的老家在一座高山上。沒有通公路,爬了三四十裡山路才到山頂。
因早上在縣武裝部招待所吃的是稀飯饅頭,不抗餓。爬到山上時,我餓得癱坐在一塊石頭上,走不動了。領我去的武裝部幹事,馬上到供銷社買來個法餅。我吃了法餅後才站起來往前走……
我先後到冷水江市、益陽市、韶山市和婁底地區兼任過市委、地委副書記。每到一處兼職深入生活。我很少在機關呆,都是在基層跑。
文化下鄉活動滋潤了農民的心田。
5. 您過去募捐來的書給當地孩子、農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能舉個例子嗎?
答:十幾二十年後,我感受到了當年建在漣源田心坪村的作家愛心書屋給那裡帶來的變化。那裡,原先只有稀疏的幾棟農舍。書屋建立以後,四周的農民,為了方便孩子們讀書,都搬到書屋周圍建房了。如今,田心坪成了一個熱鬧的集鎮。其繁榮程度,超過了鎮政府所在地白馬鎮。
在省城長沙,我碰到好幾處在省級機關做處長的年輕人,他們都對我說,當年在作家愛心書屋讀書,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考上了大學,離開了山村,畢業後分配到了省級機關工作。
1998年落成的作家愛心書屋激勵山區孩子們奮發成才
6. 「我賣掉了婁底城區的一處住房,拿出了自己的一些積蓄,又四處奔走呼號,得到了省有關部門、婁底市和漣源市政府的有力支持和高度重視,」能再說細緻點嗎?相關部門是如何予以支持的?
答:我先後找過省扶貧辦、交通、水電、分管農村農業的婁底市副市長和漣源市市委書記、人大主任、宣傳部長等部門和領導,他們都給予了熱情支持。路,是交通部門出資修的,山塘是水電部門資助整修的,綠化,是市園林局捐獻的……
7. 「從2017年秋季開始,老屋五房的後人們商議,捐出祖屋的地基,並捐資、籌資上百萬元」,這包括您賣房子和積蓄的那一部分嗎?您是如何說動親戚們幹這一樁大事的?他們最初有過反對嗎?
答:五房其他鄉親沒有出錢。這一百餘萬元,是我出的。開初,是有阻力,他們同意把地基拿出,但要錢,開價頗高。我對他們說,地基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在地基上建一個新屋,使祖屋新生,既是對祖先的紀念,又能供全村的老人健身、閱讀、娛樂,使村裡的孩子們有一個學習的園地。是一個一舉多得的事。終於說服了大家。
作家愛心書屋開館22年來,共吸引98萬人次的農民和學生前來閱讀,外借書籍46萬冊次。
8. 老農活動中心建設過程中遇到過什麼波折?背後有故事嗎?
答:故事太多了,一言難盡。主要是經濟利益。因為到上級部門爭取來的錢,要通過財政渠道下達,而財政部門是要求先做好事再撥款。所以當我私人的捐款用完後,工程就停了一段。為此,我動過氣,發過火。好事多磨。
9. 小時候在農村您的閱讀狀況能說說嗎?最初的啟蒙讀物是什麼?您覺得哪些書對您一生有影響?
答:幾乎沒有接觸到書。讀高小以後,才在學校看到《中國少年報》。是到部隊以後,才在連隊的閱覽室讀到《解放軍文藝》、《中國青年》等報刊雜誌和一些書籍。最早讀到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風鬥古城》等長篇小說和馬烽的《我的等一個上級》等短篇小說。我這時候感到,書本裡有美妙的世界,深深地吸引著我。
10. 這一次文化扶貧對您個人生命帶來什麼改變?
答:淨化了靈魂,豐富了生活。
譚談和孩子們都笑了
再補充兩個問題。1. 您覺得文化扶貧最難辦的是哪些事,最難時候是否想過放棄?2. 對於作家而言,文化扶貧有哪些天然優勢?又有哪些劣勢?
答:要取得大家的共識,很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要統一大家的思想,匯集大家的力量,得到大家的支持,才能把事情辦好。
貴在堅持。最難的時候,也是最應該堅持的時候。堅持衝過最難的關卡,前面的路就會變得開闊。
多數文人都窮,沒經濟能力。文聯、作協是一個無錢又無權的團體。但,我們聚集了一些名家、名人,這是我們的優勢。所以,我在實踐中得到一點體會:向有錢的人借錢、向有權的人借權、向有名的人借名,來辦文聯、作協的事情。
但是,無論是有錢的人的錢,還是有權的人的權,只有借有名的人去借,才能借到。所以作協、文聯,一定要下大力培養自己的名家。
作為作協、文聯的領導,不要怕別人出名超過自己,別人的名氣越大,作協、文聯的本錢就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