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嚴防「毒動畫」 家長怎麼辦
「毒動畫」悄然流入國內,多個視頻平臺著手專項清理。對這些披著卡通外衣的「精神垃圾」,專家建議,視頻平臺方面,強化人工智慧「算法」的同時應加強人工審核,以開設讓家長完全放心的全人工過濾兒童視頻精選頻道;而家長也應該對孩子經由電子產品接觸的媒體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別把孩子扔給「電子保姆」。
疲於「打地鼠」
篩查有難度
在西方,「毒動畫」或稱「艾莎門」,主要指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上的兒童不宜視頻。它們大多由成年人製作,以經典卡通形象誘使兒童點擊觀看,內容卻包含血腥、暴力、色情或詭異情節。2013年,廣受孩子們喜愛的迪士尼動畫片《冰雪奇緣》女主角艾莎公主成為這類視頻的主角,因而有人把艾莎與用以描述醜聞事件的後綴詞「門」(gate)組成新詞,即「艾莎門」(Elsa Gate)。試想一下,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看到艾莎公主做開顱手術,血腥畫面會給他留下什麼樣的心理陰影?
這些「精神垃圾」近一段時間來開始流入國內,一度進入視頻網站兒童頻道。更有甚者,包括動畫及真人的「本土」視頻已然出現,部分視頻甚至有兒童出鏡。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目前已部署深入監測和清查;同時,多個網站開始自查和清理相關內容。
「毒動畫」通常在未獲法律許可的情形下使用經典卡通形象,由匿名用戶上傳,內容粗製濫造。為進入搜索結果並引起用戶注意,「毒動畫」大多配以歡快音樂和兒童笑聲,標題和描述也常包含卡通形象名稱及「教育」「學習色彩」「童謠」等關鍵詞,由上傳者歸入「卡通」或「教育」類別,與正常動畫混雜在「兒童頻道」中,除非家長「一陪到底」,粗看無法發現異樣。更讓家長擔心的是,在社交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所含「算法」推波助瀾下,只要點開類似視頻一次,後續視頻會源源不斷推送至用戶。
「『艾莎門』欺騙性地讓兒童、家長和管理工具相信它們是『兒童友好型』內容,讓人相當不安,」美國技術倫理學者戴維·瑞安·波爾格22日說,「兒童在觀看他們喜愛的卡通形象作出猥褻或暴力行為後,可能遭受心理創傷。」
長期以來,技術企業嘗試藉助審核人員和人工智慧算法篩查並刪除兒童不宜視頻。但是,這就像玩「打地鼠」遊戲,要逐一打掉那些冒出頭的不良視頻,作業量相當大。「YouTube每分鐘上傳的內容達到300小時,一秒一秒地審查每部視頻不可能,」波爾格說,「為簡化流程,YouTube等主要平臺結合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用戶報告和版主。然而,不少家長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YouTube兒童頻道等完全由人工挑選並審查,壞人正是利用這個漏洞,故意把不良內容標記為看似適合兒童的內容。」
潛藏利益鏈
網站需警惕
國外對於「艾莎門」的批評聲最早出現在2016年年中,一年後它成為美國社交媒體「推特」上熱門的主題標籤。美國社交網站「紅迪」(Reddit)創建「艾莎門」社區討論平臺,吸引數以萬計用戶參與。
不得不說,「毒動畫」的惡意背後潛藏一條外人難見的利益鏈條。
視頻網站業內人士說,YouTube等國內外視頻網站通行規則是,只要視頻點擊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在視頻上附加「貼片廣告」,上傳者獲得一定分成,網站自身同樣可以獲利。
爭議中,一些廣告商發現自身廣告出現在「毒動畫」上,與品牌定位相悖,開始暫停向YouTube投放廣告。壓力之下,YouTube總裁蘇珊·武伊齊茨基去年12月宣布,將投入更多人力篩查視頻內容。2018年,YouTube所屬谷歌公司的內容審核人員將增至至少1萬人,同時開發新的人工智慧算法,與兒童安全機構合作。
YouTube一名發言人22日在電子郵件中聲稱:「過去幾個月,我們有意識地採取措施,解決YouTube家庭內容視頻面臨的諸多新挑戰,包括更嚴格執行我們的社區指南、對不當定位至家庭的內容『去貨幣化』並採取年齡限制,同時把這些內容從YouTube兒童頻道中刪除。」
標準待調整
各方應協力
波爾格說,沒有任何自動識別工具能做到百分百準確。由於以圖像和音樂作偽裝,「艾莎門」更難識別;所以,為淨化視頻內容,「我們需要負責任、積極響應的技術平臺與家長和孩子齊心協力……一旦有內容被標記為具有攻擊性,視頻網站必須快速反應」。
他說,家長自然希望所有兒童頻道的視頻完全經由人工篩查,「YouTube依照人人都是內容創作者並能上傳視頻的想法構建,但可能會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如果我是YouTube運營者,」波爾格說,「我會創建一些類似YouTube兒童精選的內容,完全人工策劃和過濾,讓家長完全放心。」
騰訊視頻23日回應,打擊「毒動畫」,騰訊應用了音視頻指紋、ES搜索等技術,以快速處置有害視頻。「針對少兒內容,我們將重新制定審核標準和尺度,」騰訊視頻表示,「我們將運用人工智慧(AI)學習有害的視頻樣本,打擊後續有害內容的上傳和傳播。」
明確做規矩
家長要知情
「艾莎門」之所以讓家長格外恐慌,是因為「毒動畫」混雜在正常兒童動畫片中,且色情和暴力行為的主角涉及知名動畫形象,隱蔽性更高。
心理諮詢師高璇認為,「毒動畫」雖然有蔓延趨勢,但家長不必過於恐慌:首先,如果家中平時溝通氛圍較好,孩子看到沒有見過的畫面時,通常會問家長「這是什麼」,這可以引起家長警惕。第二,媒體中的暴力色情畫面讓孩子恐懼焦慮後,只要家長及時與孩子溝通,不會產生久遠心理影響。第三,研究發現,媒體視頻中的暴力行為,極少導致兒童出現模仿行為,不會直接增加受暴力和性犯罪者侵害的風險。
那麼,如果發現孩子接觸「毒動畫」之類視頻,家長應如何處置?
■ 注意孩子是否有恐懼情緒,多陪伴孩子,孩子晚上睡覺時可以留一盞燈;
■ 告訴孩子「如果遇到害怕的事情應該怎麼做」,如調整呼吸、向父母傾訴,轉移孩子對恐怖畫面的注意力,同時教孩子應對恐懼的方法;
■ 帶孩子欣賞美好畫面,如畫面優美的繪本和視頻,多帶孩子到戶外遊玩,以驅逐、替代醜惡畫面給孩子留下的印象。
■ 醜惡視頻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又害怕又想看」,所以家長需要態度嚴正地「立規矩」,明確告知孩子這類視頻不能看,如同告訴孩子「不能撒謊」一樣。
這一事件還給家長提了一個醒:對孩子平時使用電子產品和上網時做些什麼,父母必須「心中有數」。在中國,很多家長把手機、平板電腦當成「電子保姆」,為「省事」而任由孩子自己玩這些電子裝置,不檢查和過濾視頻和遊戲內容。一些手機和網絡平臺,「就連最簡單的低幼兒童遊戲,玩的過程中也會彈出一些包含色情、暴力畫面信息的廣告」。
高璇認為,家長讓孩子接觸新媒體、包括看視頻和玩遊戲的前提是明確規則:除限制使用時間外,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孩子單獨在自己的房間裡玩,必須(讓他們)在家長可以看到的場所,以便家長隨時監控孩子接觸的視頻和遊戲內容」。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