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馬石下」與宋代「嶺南文風首創者」古成之家族

2020-12-16 梅州日報數字報

按語:梅城客家古氏宗祠懸掛著一副對聯:「一母三進士,四世兩鄉賢。」如此顯赫的家世其間有什麼典故呢?借著青燈黃卷折射的光輝,你會驚喜地發現,這個典故與老梅城的兩個地名——「五馬坊」「馬石下」所指故事的主人實為一家。這就是距今約1030年前的北宋時期,發生在老梅城「嶺南文風首創者」古成之古革家族的真實故事。

●廖是添

「嶺南首第」古成之家族源流

老梅城古氏,是客家人最早定居粵東梅州的中原衣冠士族之一。清代光緒《嘉應州志·方言》載:「父老相傳,皆雲未有梅州,先有楊、古、卜」,可見古氏族人居住梅州歷史的悠久。

據古小彬《唐朝南遷古氏族譜》(六世祖全望公支系至十世祖鳳儀公直系)云:五季末(即五代末期),六世祖古全望文林郎,敕授信安縣令(今廣東廣寧縣地域),於唐明宗天成元年(926),自江西寧都遷居增城,開古氏居粵之先河。

古全望的兒子古延綬,生於唐明宗長興元年(930),曾任職信安縣令,於宋淳化年間告老致仕,遊覽梅州,見梅州風光綺麗,民風淳樸,遂廣置產業,樂而居焉,後歿於宋太宗淳化3年(992)。這一點恰好在北宋宰相呂蒙正於大宋鹹平元年(998)戊戌秋月既望,為好友古成之父親古延綬寫的輓詩序中可以得到旁證:

……歲孟秋,餘考滿赴京,與成之古先生聯舟十數日,其交好情篤,斯文重義。一日,持厥父信安公行狀,請餘序其端,則仁人孝子之心可見,義弗容辭……公諱延綬……官於信安縣,體聖神之遺風,德及生民,功施社稷。一旦以疾,辭歸田裡,見古梅州山秀人淳,移創居焉……

古成之是古延綬的兒子,是被譽為「嶺南首第」的宋代嶺南第一位進士,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登程宿榜進士。初任真定府元氏尉,繼任益州青都縣令,三任秘書省校書郎,四任綿州魏城縣令,五任漢州棉竹縣令,多善政;著有《刪易註疏》《羅浮詩集》。入祀廣州孔廟鄉賢祠。

古成之兒子古宗悅,於宋仁宗皇祐5年(1053)以三禮出身,任英州司戶,遷新興縣令,因捕盜有功,改奉禮部侍郎,升殿中丞,勳都騎尉(四品,為宋室京畿侍衛將領),是宋代梅州籍最高官階的人物,娶三妻生四子:古鳳儀、古鳳仁、古鳳信、古鳳俊,他們組成廣東古姓的四大支系。

「一母三進士 四世兩鄉賢」佳話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細緻地描繪了汴京的繁華景象。宋朝的梅州山城,又是怎樣一番景致呢?我們可以想見的是此時的梅城到處傳揚著「一母三進士,四世兩鄉賢」的佳話。

據《梅城古氏族譜》記載:宋朝的梅州城內(今梅江區梅師附小內的大覺寺一帶),住著一戶官宦世家,戶主叫古鳳儀,自他的曾祖父在梅州開基以來,代代顯榮,為當地望族。

古鳳儀受良好的家風教育,精研經史,熟諳聖賢之道,以文才受任潮州府典尉。娶妻楊氏,聰慧賢淑,知禮識義,生下三子,分別取名為古革、古堇、古鞏。

古革、古堇、古鞏三兄弟,幼承家學,再加上母親楊氏的嚴格管教,熟讀《四書》《五經》,博覽群書,視野高遠。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科考時,古革兄弟三人一舉榮登同科進士。時古革24歲、古堇22歲、古鞏20歲。消息傳到哲宗皇帝那裡,哲宗皇帝大為讚嘆道:「一門三貴,曠世盛聞。」後來古革官任潮州刺史、古堇任象州刺史、古鞏任賓州剌史,兄弟三人,列授刺史於三州,傳為美談。這也就是坊間流傳的「一母三進士」的由來。

「四世兩鄉賢」則是指古成之及其曾孫古革。古成之曾在羅浮山隱居讀書10多年,「力學不怠,淹貫群籍」,文譽傳四方。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廣南東路推薦一人上京考試,他被選中,書面考試列第二名。在皇上召見唱名賜策前夕,嫉妒「廣南人居其上」的張賀、劉師遒邀古成之飲酒。暗中用啞藥陷害,致使宋太宗召見唱名賜策時,成之不能說話,無法應試,「帝怒,命扶出之」。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古成之再舉登第,為宋代廣東第一位進士;在出任朝廷命官期間,以廉能著稱,政績昭然,且工書法、善詩詞。卒於官,入祀廣州學宮,為崇祀鄉賢。

古革,是古成之的曾孫,於紹聖四年進士及第,任瓊州府教授期間,作育英才,德化黎蠻,革敝除奸,治政有方。據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古革就任瓊州府學教授後,「訓士不倦,峒蠻多遣子弟受學」。海南教育雖然相對落後,反而激起了古革作為讀書人的擔當意識,致力於文教,「訓迪有方,課徒頗眾」,同時慢慢轉化民心,改變陋俗。居住黎峒的少數民族同胞也逐漸從「素不尚學」紛紛「遣子弟入學讀書」,文教局面為之一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黎族和漢族的民族融合。此後歷任新昌知縣、肇慶府歷史上第一任知府。因在肇慶政績突出,古革被朝廷擢升為潮州知府,授中憲大夫,為正五品。古革在潮州任上20餘載,由於勤政愛民,當地士民譽其為「潮州公」。後被祀為名宦鄉賢。

老梅城「五馬坊」應為紀念古革而建

老梅城五馬坊坐落於何處呢?據黃氏族譜載:梅州客家黃氏的開基祖黃僚,為宋進士,出任瓊州刺史,晚年致仕,定居程鄉縣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而據梅城葉氏族譜載:葉梅江,諱朝舉,宋末江西鄉進士,任潮郡教諭,遷梅城上市五馬坊開基。從黃、葉兩姓的記載不難看出五馬坊位於老梅城上市。

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五馬坊的具體地理位置,先來看看五馬坊的出處。據考,五馬,古代為太守的代稱,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其時太守乘坐的車均用五匹馬駕轅,因借指太守的車駕。太守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歷代沿襲不變。「坊」一般解釋為裡巷或牌坊,像「攀桂坊」「望桂坊」「紅杏坊」,起先都指牌坊,後來均泛指該牌坊周邊的街坊裡巷構成的社區。由此可以推斷,五馬坊即是太守或知府一類官員的裡巷或牌坊。

據2017年5月22日《海南日報》曾慶江《古革:瓊北教育的先行者》一文所述:宣和年間,回鄉省親的潮州知府(正五品)古革,在梅州馬石下建設新宅,將舊宅及周邊土地,贈與大覺寺作為寺院產業。他這一善舉得到鄉人認可,特建「五馬坊」進行紀念。「紀念古革」這一說法,亦得到梅城古鳳儀一脈後人古小彬的研究佐證:元代天曆二年(1329)州人為紀念古革,建有「五馬坊」。從上面「五馬坊」存在的時間、「五馬坊」來由的推論,與古革的官職及其善舉兩相對照,老梅城「五馬坊」與古革家族劃上等號已八九不離十。至於「五馬坊」的地理位置,極可能就在程江出口的大覺寺附近。

撥開「馬石下」傳說迷霧

馬石下位於老梅城北門梅正路與梅石路交會的光遠小學附近。這裡原是宋代名宦鄉賢古革新居宅址,其地原有「上馬石」,馬石下亦因此得名。

「上馬石」源於秦漢時期,相傳西漢王莽個子矮小,不易上馬和下馬,開始豎立上馬石,以後就成為風尚。古代官員的府第門前往往都有上馬石,有沒有上馬石成為宅第等級的一個劃分標準。

想想也是,舊時官員出行的交通工具很少,除卻騎馬坐轎,可供選擇的幾乎微乎其微。而騎馬必須得上下馬,為了了卻上下馬時不必要的麻煩,上馬石的應運而生實在入情入理。據考,上下馬石多為漢白玉或大青石質地,一石分兩級踏步,第一級高約一尺三寸,第二級高約二尺一寸,寬一尺八寸,長三尺左右。上馬石側面呈L 形,長約四尺半,寬約二尺,高近二尺。底為須彌座,邊框飾祥雲紋飾;一級踏臺長方形,樸素無華,長約二尺半;二級踏臺比一級高約一尺,平面二尺正方,周邊雕塑出精美的錦緞和金錢紋飾,寓意「錦繡前程」「福在馬前(錢)」「馬上前(錢)程」。一般均有兩塊,一塊是供主人出行時登高上馬用的,另一塊是供主人歸來時下馬用的,但不叫下馬石。因為舊時,「下馬」是人們不愛聽的。

古革上馬石的記載,清代名人丘逢甲在其《嶺雲海日樓詩鈔·卷七》中有《古大夫宅下馬石歌並序》:

石在嘉應州北門,有黃氏築宅擔土,得古鎮宅錢,以告黃公度,京卿詢其地,曰:馬石下。走視因得此石,有文曰:宣和四年古大夫宅立。大夫者,蓋古革也。京卿以拓文見示,乃為作歌。歌曰:

七百年來掩塵土,石與大夫俱氏古!大夫何許人?乃是紫虛仙人四世孫。宅在梅州城北門,眼前不見大夫宅,止見大夫下馬石。石立宣和之四年,大夫手鑄鎮宅錢。古錢出土銅鏽紫,留與後人知宅址。錢鑄何年石能語,此石不刻黨人碑,又不貢築艮嶽兼花移。大夫五馬何逶迤,留題七星巖石方來歸。大夫歸來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塵時。當國者誰?蔡太師;籲嗟時事既可知。大夫下馬心應悲,朝更代改宅何有。大夫名在馬骨朽,唯有此石長不刓。大書深刻苔花寒,摩挲欲具袍笏拜,當作到氐奇礓看。

如今古大夫的古宅已不復存在,「下馬石」也不知所蹤。不過,據知情者爆料,古革的「下馬石」起先放在「梅縣民眾教育館」,即東較場原司令臺後的「嶽王廟」,或曰「蠶桑局」。教育館在20世紀改作他用,「下馬石」與就近的「忠烈祠」「忠烈祠碑」皆已蕩然無存。

相關焦點

  • 古粵文明之韻,不僅迴響在嶺南和中原 還激蕩成不絕波濤,開拓延伸到...
    曹勁文章中提到,西江流域發現的多處戰國晚期至南越國時期的遺存,軍事色彩濃厚;此外,粵東北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澄海龜山遺址、徐聞二橋遺址等出土的漢代遺存,「可以窺見當時嶺南及中央統治者的苦心經營,歷經政權更迭而未曾間斷」。 「北人南遷」的實物例證,則見於乳源萊山遺址和韶關小茶山遺址,「反映了帶有家族血緣和鄉邑地緣色彩的族群大流動」。
  • 千年古府梅城,古嚴州府城所在地,被譽「梅花城」知道的人卻不多
    提起梅城,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許是陌生的,甚至從未聽說過這裡;但是,若提起梅城的古稱,對於了解歷史的人來說就比較熟悉了,它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嚴州」,梅城正是當年古嚴州府治所在地,自公元697年睦州州治遷到此處後,梅城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州府史,在我國歷史有著重要的地位。
  • 四季之約已至,千年古府披「新」而來
    走上古城牆,極目遠眺,雙塔依舊凌雲,江煙依舊浩渺,可近處的破舊碼頭卻成了親水平臺、濱江公園,只能憑著記憶尋找少年時的痕跡。「各自成家後,只有老大還定居在梅城照顧父母,其他三兄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來。梅城幾十年裡都比不上這兩年的變化大。所以我們四人特意在開城的日子裡回來看一看新梅城。」像四兄弟一樣,期待看見新梅城的人們還有很多。
  • 七百年順德古朗,隱身嶺南水鄉的「世外桃源」
    古朗,也有能與逢簡水鄉媲美的嶺南風情和順德很多古村一樣,古朗也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歷史。古朗開村於宋末元初,鼎盛時期有萬餘人口。昔日的魚米之鄉,也是文風鼎盛之地。在明清兩朝,古朗共有23人考得進士、舉人等功名,興盛的家業之下,眾多的祠堂也漸漸興起——古朗在明、清兩朝543年間,共建祠堂64間,記錄了古朗村宗族的繁衍生息。
  • 詩詞|詩讚湖湘新「國保」——梅城文武廟古建築群
    梅城文武廟古建築群,於2019年10月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群座落在安化縣第一中學校園內,實為湖南唯一,全國罕見。作為該校教師,筆者欣然為文廟、武廟、安師樓和培英堂等四個古建築,各題贊詩一首,並作題記,以紀勝概。
  • 春來何處不歸鴻——宋代流寓嶺南文士的故鄉觀念
    (張學松)  「嶺南」在地理上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及海南,負山臨海,距中原萬裡之遙,氣候炎熱、颶風時作,風俗奇陋,成為唐宋時期的「死囚流放之所」,是唐宋文士心中文化不至的蠻夷之地。由此,因貶謫、宦遊、避亂等各種原因流寓到嶺南的宋代文士,面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放逐,在生命沉淪的苦痛中,「北歸」「還鄉」便常常出現在他們的詩文中。然而,日暮蒼茫,何處是吾鄉?
  • 官生記嶺南古法黑糖的匠人傳承之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耐心、專注、堅持是一個嶺南古法傳承人所必備的特質,尋找嶺南古法傳承的匠心,我們一直在行動。官生記嶺南古法黑糖,傳承嶺南古法手工技藝,熬製一顆嶺南古法傳統老黑糖。人們常說:「女人不可一日無糖。」
  • 北宋名門呂氏墓考古② :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禮
    與宋代當時墓葬的隨葬風氣不同,具有宋代文人世家仿效古禮的特徵。另外,本文還重點介紹了具有「三層樓房」特點的呂大臨墓、僅僅為衣冠冢的呂大防墓。同時也解開了呂大防孫女呂倩容墓之謎。一、墓葬和器物簡介如上述,20座成人墓葬是整個墓葬群的主體,方向乃坐北朝南式。
  • 【家規·人文地理】周馥故裡東至:堯舜之鄉 人文薪傳
    皖江南岸東至縣,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郡,境內風景秀麗,文化底蘊深厚。歷山攬勝堯渡鎮近郊的梅城村,因宋代詩人梅堯臣曾在此任縣令,「有德政,人去民仍思之」,故名梅城。梅城村中有一自然村,曰周村,周氏家族世居於此。
  • 梅城:從「古府」走向「典範」 為浙江美麗城鎮建設提供杭州樣板
    梅城既注重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城鎮有機更新,又注重發展特色產業、強化動力支撐;既注重古城綜合保護開發、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又注重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展現古府新姿,不斷提升城鎮功能、增進群眾福祉,同步推進生態美、形態美、神態美、業態美、社態美和心態美。
  • 官生記嶺南古法黑糖一杯甜蜜的嶺南老味道
    官生記嶺南古法黑糖,從一根嶺南黑皮生態南蔗到一塊嶺南古法黑糖,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農民辛勤的結晶,還有久經風霜的傳承人默默無聞的熬製。世代糖農,恪守嶺南古法,傳承千百年工藝傳統手工嶺南古法黑糖,傳承千年的純真甜蜜。
  • 嶺南藏品 盛世亮相!祖廟旁崇源墅榮耀發布
    發布《盛世裡的藏品》發布會一開場就直奔主題,碧桂園佛肇區域副總裁關卓坤先生發表了精彩的演講《盛世裡的藏品》。崇源墅地處佛山祖廟旁僅0.5容積率低密墅區,享受城央繁華配套,步行直達嶺南天地商圈,並於佛山起源「塔坡古蹟」一路之隔,周邊自古以來都是名門望族富人區,例如「晚清八大名臣」四川總督駱秉章家族、佛山第二納稅大戶馮氏家族的祖宅崇德裡等等,在限墅令收緊的限制下,僅26席的崇源墅更顯稀缺。手中拿了一手好牌,產品如何設計自然是重中之重。
  • 高標準打造美麗城鎮 建德梅城古韻新貌醉遊客
    在9月30日二期新梅城開城後,國慶、中秋雙節8天假期,梅城古鎮核心區幾乎天天客流飽滿,隨處可見駐足流連的背包客、古韻街巷中尋找鄉愁的歸人,以及身著漢服尋味南宋古韻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千年古府,人流如潮。在歷經兩年美麗城鎮建設,建德梅城鎮這座浙西千年古府,成為國慶、中秋雙節旅遊的一匹「黑馬」,跑出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 宣城梅氏家族譜系的建構與認同(上)
    兩大支系直至明初方有比較完善的譜牒,譜牒中關於族源和先賢人物的記載與宋代詩文記載存在較大出入。本文試圖還原宣城梅氏譜系建構的過程,從中可以窺見出明清時期家族、名人、官府等各因素對家族譜牒構建的影響。後梅國東遷梅城,在今安徽亳州西南方。《江南通志》載:「梅城,故城在亳州西南四十裡。古梅伯國。隋開皇間分小黃置梅城。今為梅城集。」秦有將軍梅鋗,為長沙王吳芮部將,反秦起義有功。漢有梅福,九江壽春人,官南昌尉。《漢書》卷六十七有傳。
  • 下一站建德④丨重拾千年古韻 梅城古城開啟尋根之旅
    梅城的文脈,就是古嚴州府的文脈。作為古嚴州府所在地,建德這座城市與梅城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在錢塘江上遊,梅城宛若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浙西大地上熠熠生輝。尋根梅城,就是找尋植根建德最深處的歷史記憶。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梅城古城的挖掘與復興,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這一方文化沃土,儼然成為了杭州在建設世界名城中不可多得的城市「金名片」。
  • 廣東梅江古韻丨李象元家族:公孫三翰院,叔侄四翰林
    李象元家族:「公孫三翰院,叔侄四翰林」,聞名遐邇、聲名遠播。榮耀家族:客家人的「文曲星」查證李象元(1661-1746),字伯猷,老梅城北門鳳尾閣(今梅江區金山)人。家素業儒,少年勤奮攻讀,學有所成。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廣東人文之新會區,是歷史上文風鼎盛的地區之一,有海濱鄒魯之稱
    新會(Xinhui),古稱岡州,現為廣東省江門市轄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潭江下遊,東與中山、南與鬥門相鄰,北與江門、鶴山,西與開平、西南與臺山接壤,扼粵西南之咽喉,據珠江三角洲之要衝,瀕臨南海,毗鄰港澳,陸地面積1355平方公裡,戶籍人口75.8萬。
  • 杭州建德梅城一座古城門被掩埋50年後重見天日
    他說,前後大概就兩個晚上的時間,小南門就不見了,成了防洪大壩的一部分。    年近七旬的謝關保,是建德市嚴州文化研究會辦公室主任,他是最了解梅城古城的「老建德」之一。他說,在上世紀60年代,下遊富春江修大壩,導致上遊新安江水位抬高。梅城出於防洪的考慮,在原古城牆的基礎上,通過夯實土石加固的方式修建了防洪堤壩。因而古城牆和古城門就這樣被深埋在壩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