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梅城客家古氏宗祠懸掛著一副對聯:「一母三進士,四世兩鄉賢。」如此顯赫的家世其間有什麼典故呢?借著青燈黃卷折射的光輝,你會驚喜地發現,這個典故與老梅城的兩個地名——「五馬坊」「馬石下」所指故事的主人實為一家。這就是距今約1030年前的北宋時期,發生在老梅城「嶺南文風首創者」古成之古革家族的真實故事。
●廖是添
「嶺南首第」古成之家族源流
老梅城古氏,是客家人最早定居粵東梅州的中原衣冠士族之一。清代光緒《嘉應州志·方言》載:「父老相傳,皆雲未有梅州,先有楊、古、卜」,可見古氏族人居住梅州歷史的悠久。
據古小彬《唐朝南遷古氏族譜》(六世祖全望公支系至十世祖鳳儀公直系)云:五季末(即五代末期),六世祖古全望文林郎,敕授信安縣令(今廣東廣寧縣地域),於唐明宗天成元年(926),自江西寧都遷居增城,開古氏居粵之先河。
古全望的兒子古延綬,生於唐明宗長興元年(930),曾任職信安縣令,於宋淳化年間告老致仕,遊覽梅州,見梅州風光綺麗,民風淳樸,遂廣置產業,樂而居焉,後歿於宋太宗淳化3年(992)。這一點恰好在北宋宰相呂蒙正於大宋鹹平元年(998)戊戌秋月既望,為好友古成之父親古延綬寫的輓詩序中可以得到旁證:
……歲孟秋,餘考滿赴京,與成之古先生聯舟十數日,其交好情篤,斯文重義。一日,持厥父信安公行狀,請餘序其端,則仁人孝子之心可見,義弗容辭……公諱延綬……官於信安縣,體聖神之遺風,德及生民,功施社稷。一旦以疾,辭歸田裡,見古梅州山秀人淳,移創居焉……
古成之是古延綬的兒子,是被譽為「嶺南首第」的宋代嶺南第一位進士,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登程宿榜進士。初任真定府元氏尉,繼任益州青都縣令,三任秘書省校書郎,四任綿州魏城縣令,五任漢州棉竹縣令,多善政;著有《刪易註疏》《羅浮詩集》。入祀廣州孔廟鄉賢祠。
古成之兒子古宗悅,於宋仁宗皇祐5年(1053)以三禮出身,任英州司戶,遷新興縣令,因捕盜有功,改奉禮部侍郎,升殿中丞,勳都騎尉(四品,為宋室京畿侍衛將領),是宋代梅州籍最高官階的人物,娶三妻生四子:古鳳儀、古鳳仁、古鳳信、古鳳俊,他們組成廣東古姓的四大支系。
「一母三進士 四世兩鄉賢」佳話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細緻地描繪了汴京的繁華景象。宋朝的梅州山城,又是怎樣一番景致呢?我們可以想見的是此時的梅城到處傳揚著「一母三進士,四世兩鄉賢」的佳話。
據《梅城古氏族譜》記載:宋朝的梅州城內(今梅江區梅師附小內的大覺寺一帶),住著一戶官宦世家,戶主叫古鳳儀,自他的曾祖父在梅州開基以來,代代顯榮,為當地望族。
古鳳儀受良好的家風教育,精研經史,熟諳聖賢之道,以文才受任潮州府典尉。娶妻楊氏,聰慧賢淑,知禮識義,生下三子,分別取名為古革、古堇、古鞏。
古革、古堇、古鞏三兄弟,幼承家學,再加上母親楊氏的嚴格管教,熟讀《四書》《五經》,博覽群書,視野高遠。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科考時,古革兄弟三人一舉榮登同科進士。時古革24歲、古堇22歲、古鞏20歲。消息傳到哲宗皇帝那裡,哲宗皇帝大為讚嘆道:「一門三貴,曠世盛聞。」後來古革官任潮州刺史、古堇任象州刺史、古鞏任賓州剌史,兄弟三人,列授刺史於三州,傳為美談。這也就是坊間流傳的「一母三進士」的由來。
「四世兩鄉賢」則是指古成之及其曾孫古革。古成之曾在羅浮山隱居讀書10多年,「力學不怠,淹貫群籍」,文譽傳四方。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廣南東路推薦一人上京考試,他被選中,書面考試列第二名。在皇上召見唱名賜策前夕,嫉妒「廣南人居其上」的張賀、劉師遒邀古成之飲酒。暗中用啞藥陷害,致使宋太宗召見唱名賜策時,成之不能說話,無法應試,「帝怒,命扶出之」。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古成之再舉登第,為宋代廣東第一位進士;在出任朝廷命官期間,以廉能著稱,政績昭然,且工書法、善詩詞。卒於官,入祀廣州學宮,為崇祀鄉賢。
古革,是古成之的曾孫,於紹聖四年進士及第,任瓊州府教授期間,作育英才,德化黎蠻,革敝除奸,治政有方。據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古革就任瓊州府學教授後,「訓士不倦,峒蠻多遣子弟受學」。海南教育雖然相對落後,反而激起了古革作為讀書人的擔當意識,致力於文教,「訓迪有方,課徒頗眾」,同時慢慢轉化民心,改變陋俗。居住黎峒的少數民族同胞也逐漸從「素不尚學」紛紛「遣子弟入學讀書」,文教局面為之一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黎族和漢族的民族融合。此後歷任新昌知縣、肇慶府歷史上第一任知府。因在肇慶政績突出,古革被朝廷擢升為潮州知府,授中憲大夫,為正五品。古革在潮州任上20餘載,由於勤政愛民,當地士民譽其為「潮州公」。後被祀為名宦鄉賢。
老梅城「五馬坊」應為紀念古革而建
老梅城五馬坊坐落於何處呢?據黃氏族譜載:梅州客家黃氏的開基祖黃僚,為宋進士,出任瓊州刺史,晚年致仕,定居程鄉縣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而據梅城葉氏族譜載:葉梅江,諱朝舉,宋末江西鄉進士,任潮郡教諭,遷梅城上市五馬坊開基。從黃、葉兩姓的記載不難看出五馬坊位於老梅城上市。
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五馬坊的具體地理位置,先來看看五馬坊的出處。據考,五馬,古代為太守的代稱,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其時太守乘坐的車均用五匹馬駕轅,因借指太守的車駕。太守是秦朝至漢朝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歷代沿襲不變。「坊」一般解釋為裡巷或牌坊,像「攀桂坊」「望桂坊」「紅杏坊」,起先都指牌坊,後來均泛指該牌坊周邊的街坊裡巷構成的社區。由此可以推斷,五馬坊即是太守或知府一類官員的裡巷或牌坊。
據2017年5月22日《海南日報》曾慶江《古革:瓊北教育的先行者》一文所述:宣和年間,回鄉省親的潮州知府(正五品)古革,在梅州馬石下建設新宅,將舊宅及周邊土地,贈與大覺寺作為寺院產業。他這一善舉得到鄉人認可,特建「五馬坊」進行紀念。「紀念古革」這一說法,亦得到梅城古鳳儀一脈後人古小彬的研究佐證:元代天曆二年(1329)州人為紀念古革,建有「五馬坊」。從上面「五馬坊」存在的時間、「五馬坊」來由的推論,與古革的官職及其善舉兩相對照,老梅城「五馬坊」與古革家族劃上等號已八九不離十。至於「五馬坊」的地理位置,極可能就在程江出口的大覺寺附近。
撥開「馬石下」傳說迷霧
馬石下位於老梅城北門梅正路與梅石路交會的光遠小學附近。這裡原是宋代名宦鄉賢古革新居宅址,其地原有「上馬石」,馬石下亦因此得名。
「上馬石」源於秦漢時期,相傳西漢王莽個子矮小,不易上馬和下馬,開始豎立上馬石,以後就成為風尚。古代官員的府第門前往往都有上馬石,有沒有上馬石成為宅第等級的一個劃分標準。
想想也是,舊時官員出行的交通工具很少,除卻騎馬坐轎,可供選擇的幾乎微乎其微。而騎馬必須得上下馬,為了了卻上下馬時不必要的麻煩,上馬石的應運而生實在入情入理。據考,上下馬石多為漢白玉或大青石質地,一石分兩級踏步,第一級高約一尺三寸,第二級高約二尺一寸,寬一尺八寸,長三尺左右。上馬石側面呈L 形,長約四尺半,寬約二尺,高近二尺。底為須彌座,邊框飾祥雲紋飾;一級踏臺長方形,樸素無華,長約二尺半;二級踏臺比一級高約一尺,平面二尺正方,周邊雕塑出精美的錦緞和金錢紋飾,寓意「錦繡前程」「福在馬前(錢)」「馬上前(錢)程」。一般均有兩塊,一塊是供主人出行時登高上馬用的,另一塊是供主人歸來時下馬用的,但不叫下馬石。因為舊時,「下馬」是人們不愛聽的。
古革上馬石的記載,清代名人丘逢甲在其《嶺雲海日樓詩鈔·卷七》中有《古大夫宅下馬石歌並序》:
石在嘉應州北門,有黃氏築宅擔土,得古鎮宅錢,以告黃公度,京卿詢其地,曰:馬石下。走視因得此石,有文曰:宣和四年古大夫宅立。大夫者,蓋古革也。京卿以拓文見示,乃為作歌。歌曰:
七百年來掩塵土,石與大夫俱氏古!大夫何許人?乃是紫虛仙人四世孫。宅在梅州城北門,眼前不見大夫宅,止見大夫下馬石。石立宣和之四年,大夫手鑄鎮宅錢。古錢出土銅鏽紫,留與後人知宅址。錢鑄何年石能語,此石不刻黨人碑,又不貢築艮嶽兼花移。大夫五馬何逶迤,留題七星巖石方來歸。大夫歸來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塵時。當國者誰?蔡太師;籲嗟時事既可知。大夫下馬心應悲,朝更代改宅何有。大夫名在馬骨朽,唯有此石長不刓。大書深刻苔花寒,摩挲欲具袍笏拜,當作到氐奇礓看。
如今古大夫的古宅已不復存在,「下馬石」也不知所蹤。不過,據知情者爆料,古革的「下馬石」起先放在「梅縣民眾教育館」,即東較場原司令臺後的「嶽王廟」,或曰「蠶桑局」。教育館在20世紀改作他用,「下馬石」與就近的「忠烈祠」「忠烈祠碑」皆已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