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測量,常用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在使用刻度尺進行測量時,首先要觀察三方面內容:
1、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裡,是否磨損。
2、刻度尺的量程(測量範圍),要針對不同的測量對象來選擇合適量程的刻度尺。比如:要測量房間的長度就不能選用學生用直尺,量程太小了,使用不方便。
3、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精確度)。
上圖中刻度尺上標的字母「cm」是指刻度尺上數字的單位,該刻度尺的量程為0—8cm,分度值為0.1cm。
使用刻度尺測量時,還要注意正確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如果使用的是比較厚的木尺,應該將其立在被測物體表面,這樣刻度線可以緊貼被測物體,避免尺身厚度導致的讀數偏差。
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
特別強調:在初中物理的各種測量裡,只有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求「估讀」。也就是說,測量結果的最後一位數字應為所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舉例說明:
例1:
上圖中,物體的右邊緣處在3.2cm與3.3cm之間,我們在讀數時,就要根據右邊緣的具體位置,估讀出一位數字,如3.25cm,其中的「2」是該刻度尺分度值位,「5」是估讀出來的,位於分度值的下一位。當然了,右邊緣所處的位置,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們如果認為測量結果是3.24cm或3.26cm都是正確的。但不能偏差太大,如3.22cm或3.28cm就不合適了。
例2:
上圖中,物體的右邊緣恰好位於3.6cm的刻度線處,我們不能將結果記為3.6cm,因為不符合估讀到分度值下一位的讀數要求。正確的做法是在3.6後面補一個「0」,即3.60cm,這個「0」處於分度值的下一位,這樣就符合估讀要求了。
例3:
上圖中,物體的右邊緣恰好位於4cm的刻度線處,我們能把結果記為4.0cm嗎?大家思考一下,這個數據符合估讀要求嗎?對了,不符合,補的那個「0」處於該刻度尺分度值位,並不是分度值的下一位。正確的做法是補兩個「0」,即4.00cm。
刻度尺測量的讀數是將來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希望大家將其掌握。
您的傳發是對王老師最大的支持
衷心感謝!!
溫馨提示:您如果有什麼疑問,可以在下方留言,與王老師互動交流。
長按二維碼關注:王老師說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