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題目,一句俗語道出一個地域特點,早上穿棉襖晚上穿紗,抱著西瓜坐在火爐邊,說的就是咱們國家大西北,早上的溫差和晚上的溫差很大,因為這樣,青海人,特別是西藏當地人為了抵禦寒冷,所以他們的飲食習慣大多以脂肪含量和蛋白質含量比較高的食物為主,比如說什麼牛奶羊奶,牛雜羊肚,還有什麼酥油茶,青稞餅等,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就是對抵禦寒冷很有幫助,發熱量很大,營養價值比較高,就像小編今天即將要介紹的美食酥油糌粑一樣。
酥油糌粑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小吃之一,具有很濃厚的人文情懷,大多數人到了西藏或者青海,喝過的飲品是酥油茶,吃過的最多的糕點是糌粑等,可是吃過酥油糌粑的就少了一點,酥油糌粑是藏家牧民最喜歡吃的傳統主食之一,平常喜歡當作早餐的主食食用,或者是飯後餐點,也是接待客人必備的美食。糌粑在藏民的習俗中是有源淵的,"糌粑"這個詞語是從炒麵的藏語翻譯過來的,在咱們內地都叫糌粑,似乎在藏民口中,不叫糌粑,不管是糌粑還是酥油糌粑,都是藏族人民餐桌上尋常可見的主食,每餐幾乎必吃,主要還是為了抵禦寒冷。
在藏族同胞家裡做客,主人首先端上桌子的一定是充滿奶香味的奶茶或者是酥油茶,至於茶點就是青稞炒麵或者青稞餅,一口香的酥油和奶黃的奶酪或者酥油糌粑、奶黃奶香地擺了滿桌子。在青海和西藏等地,奶香的酥油是從牛身上擠出來的牛奶中提煉出來的,不是蛋糕店裡使用的奶油,奶油有液體和凝固起來的,在青海,也有從羊奶中提煉出來的,只是羊奶的味道比較重一下,很山氣山味,酥油糌粑的另一種原料是糌粑,本來糌粑可以直接食用的,糌粑是將炒熟的青稞粉磨細成為粉,然後再烤制。
吃酥油糌粑最享受的時刻就是芬芳的酥油味縈繞在身邊,曲拉的酸脆香甜。吃下肚子,營養豐富,蛋白質豐富,吃了不容易發胖,可是發熱量大,可以充飢禦寒,最適宜冬天食用。在青海西寧這個地方,酥油糌粑是比較受歡迎的茶點,不僅是當地人,就是來遊玩的客人也是喜歡,青稞是一種綠色食品,營養豐富,適宜術後的病人吃,老少皆宜,加上奶油,奶油的油香味少了一點,吃起來完全不怕膩。
在藏民家,吃酥油糌粑也是有講究的,平常,他們喜歡吃酥油糌粑時先倒一些奶茶在碗裡,在奶茶裡放一些酥油、炒麵、青稞粉、曲拉、糖,在碗中用攪拌,直到各種原料均勻,隨後再捏成小團食用,如果是想保存一段時間,不馬上食用,可以烘乾保存。
因為糌粑和酥油吃法比較簡單,攜帶也方便,所以很適合遊牧生活,牧民們每每出去放牧的時候,喜歡在口袋裡放些風乾的酥油糌粑,一股奶香味飄溢著,滿坡都是奶香味,很有高原的情懷,對於來青海遊玩的客人,總喜歡多帶些酥油糌粑,在火車上一路向西或者一路向東,把歌兒歡唱,一口一個酥油糌粑,如果剩下些,拿回家分給親朋好友。牧民們出遠門的時候也會在腰間掛一個糌粑口袋,裡面有著用馬皮袋子裝著的奶茶酥油茶,就像是在拍電影一樣,這樣的場景入了天山,更是多見,牧民們餓了,就從口袋裡抓一些糌粑吃,這樣的風景也是別樣好看。有時,牧民們遇到從外地來的客人,會坐下來和遊客聊天,有時他們從懷裡掏出個木碗之類的,再拿些酥油糌粑分食,倒點酥油茶,加點鹽,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放點奶糖,攪拌幾下,一邊吃青稞糌粑,一邊喝著酥油茶,看著他們抓起來就吃的樣子,你就可以知道他們是多麼豪邁。
有的時候,一邊吃著糌粑,一邊喝著酥油茶,還不自主的跳起藏民喜歡跳的舞蹈,如果手裡有馬頭琴的話,就更好了,說起來,糌粑和酥油還有舞蹈是最般配的。
坐著去往最接近天堂的火車,在沿途就可以看到一群群牛羊,還有幾個滿臉辣紅或者深褐的臉頰,他們的手裡時不時會拿著一塊酥油糌粑。近年來,酥油糌粑不僅是一種民族特色美食,更是一種地理標誌性的美食,它們是藏民們勞動創造出來的。酥油糌粑最好吃的特色還是外面那一層青稞炒麵,酥香可口。好了 ,說了這麼多,耳聽不如嘴上吃的來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