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劉和珍生平及死難經過,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學習其愛國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2、明確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通過尋找關鍵語句來理清思路。
3、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品析文章關鍵詞句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內容與主旨。
2、學習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關鍵詞語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難點
1、梳理文脈,分析結構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憤交加的複雜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歷史是公正的,只為一己私利而活著的人,會被歷史的大浪衝走;那些活著是為了別人更好地活著的人,將在人民心中永生。年僅22歲的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了,而她的名字,連同她的高尚精神,永遠刻在了人民心中。
(二)作者介紹
作者: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歷史小說)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野草》
雜文集:《熱風》《墳》《三閒集》《二心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準風月談》《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三)寫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藉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並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
三•一八慘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學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示威大會,共產黨人李大釗在會上作了演講。會後,兩千多名群眾組成請願團,到段祺瑞執政府前請願。這時數百名荷槍實彈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眾隊伍開槍射擊。 隨後,士兵們又手持馬刀、刺刀追殺群眾。群眾死47人,傷200多人,死難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楊德群。魯迅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慘案發生後,反動軍閥的走狗文人極力為其主子開脫罪責,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誣衊參加請願的群眾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並把殺人的罪責推到他們所說的「民眾領袖」身上,說「民眾領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當然不下於開槍殺人者」。 當噩耗傳來的時候,魯迅正在寫《無花的薔薇之二》。他懷著滿腔的悲憤,當天晚上就寫下了該文的四至九則,揭露控訴反動派的這一暴行,嚴正指出:「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繼《無花的薔薇之二》之後,魯迅相繼寫了《死地》和《可慘與可笑》,4月1日又寫了《記念劉和珍君》。
(四)整體感知課文
要求:1、閱讀全文,打記生字詞,並注音解釋
2、全文主要寫了哪幾類人,作者對其感情態度有什麼不同?
3、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全文七個段落得主要內容
重點生字:
抵(dǐ) 菲(fěi) 桀(jié) 驁(ào)賃(lìn)
喋(dié) 骸(hái)攢(cuán) 漬(zì) 緋(fēi)
重點詞語:
寥落:稀少。
長歌當哭:意思是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長歌,引吭高歌,這裡指寫文章。當,當做。
桀驁:形容性情倔強。驁,不順從。
菲薄:這裡指微薄的意思。
造化:指自然界。
深味:深深地體會。
微漠:依稀,淡薄。
黯然:憂傷的樣子。
喋血:流血滿地。喋,血流出來的樣子。
浸漬:滲透,浸潤。
殞身不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殞,死亡。恤,顧慮。
人物及感情態度:
愛國青年(真的猛士)___________沉痛悼念奉獻尊敬
反動勢力(當局者、學者文人)___________控訴罪行痛斥無恥
庸人(苟活者、「無惡意的閒人」)________痛心麻木呼喚爆發
段落大意:
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敘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讚頌。
(五)研讀課文
1、學習一、二部分,討論:文章為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麼要反覆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覆說「無話可說」?
總結: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願;「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記念的願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麼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又怎麼能說出話來呢?殺人者個個臉上帶著血汙,依然在橫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的人們,該怎麼辦呢?「三·一八」雖然才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要寫一點東西,揭露「許多東西的真相」,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並非人間」,確有必要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土的鮮血。
2、學習第三部分,思考回答:記主要寫了劉和珍哪些事跡,從這些事跡中可看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寫劉和珍的內容:
開頭:「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分析:「然而」是一個重轉,強調「銷行寥落」中她「預定全年」的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
第三部分第2段:「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校長楊蔭榆,是依附於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於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於鬥爭的精神;)
和「我」見面,「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表現了劉和珍的善良與和藹;)
「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3、學習第四、五兩部分,這兩部分主要追敘愛國青年遇害時的情景,思考這兩部分寫法有什麼不同?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什麼?
先寫事件概況,再寫事件細節。以如山鐵證,揭露敵人的暴虐、陰險、卑鄙、無恥的醜惡嘴臉,表達作者的強烈憤慨和無比哀痛之情。
五、小結
作者記敘劉和珍的事跡,表現了劉和珍的優秀品質,抒發了對劉和珍被槍殺的無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動文人的中傷,追敘劉和珍的遇難情景,抒發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殺人者的悲憤之情。作者以這條感情線索貫穿全文,圍繞 「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這一中心安排文章幾個部分的內容,使之形成有機的整體。
六、布置作業
1、複習課文,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閱讀第六、七兩部分內容,探討其深刻含義。
以上就是《記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教學設計及教師招聘面試備考資料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師招聘面試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 ·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我要過面試」下載試講教案(含音頻)+說課+答辯+結構化資料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教師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