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語文組*號考生。
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課文《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記念劉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專題的第一篇文章,本專題的主題是寫人記事散文。本文主要講了劉和珍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表達了對愛國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強暴的大無畏精神的讚揚,抨擊了反對軍閥屠殺人民的兇殘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謠中傷的陰險無恥,激勵人們吸取教訓,奮起鬥爭。把記敘、議論和抒情交錯起來,融於一體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這樣的,他們在知識能力方面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個性方面積極主動,喜歡表達。但由於寫作時代久遠,加上本課文學語言的艱深,對我們的中學生來說,的確有一定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以及掌握本文的創作意圖。
2.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重點語句,了解作者的創作特點以及要抒發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愛國青年的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品讀重點語句,了解作者的創作特點以及要抒發的情感,而學習愛國青年的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則為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五、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基於此我的導入設計為:通過一系列魯迅的作品導入本課課題,有的是學習過的有的是沒有學習過的。通過這樣的導入,自然引出學生對作者的關注以及寫作背景的介紹。
(二)誦讀訓練,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首先我會進行示範朗讀,然後通過自讀、齊讀、指名讀、競賽讀等各種手段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在學生聽和讀之前,我會給學生設置以下問題:理清文章思路,給每一小節擬一個小標題。帶著問題去聽和讀,既強化了學生聽和讀的目的性,又為以後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有效的鋪墊。
(三)合作學習,重點感悟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提出的好的問題具有雙重意義,第一,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學生學有所獲的過程,是教學目標實現的標誌;第二,問題本身就是教學的線索,它是牽引,它是驅動教學的重要力量。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大屏幕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課文第二節寫「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這兩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2.三、四、五節是按怎樣的思路布局的?怎樣理解這三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3.第六、七節是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能夠使學生將全文七節的內容快速地聯繫起來,便於把握文章的整體思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由於我介紹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所以小結部分我會著重引導學生從整體思路方面談談自己學了這篇課文的收穫。了解學生對於本堂課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
基於此,我設計了開放式的作業:(1)複習本篇課文,圈畫你認為重要的字詞,下堂課繼續學習;(2)尋找魯迅其他著名的作品,下堂課一起交流探討。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直觀簡潔,突出了本堂課的教學重點,結構清晰。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
中公教師精心為大家準備了說課試講備考資料,點擊「教師招聘面試」查看更多試講、答辯、說課等相關內容。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視頻示範即可查看各學科面試試講視頻
回復我要考特崗即可查看特崗考試備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