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物滕月 | 她是婦產科醫生,也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2021-01-18 人物西安

本  文  約  3000  字

閱  讀  需  要

7 min



滕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醫生、醫學博士、助理研究員。《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英文編輯,發表SCI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編者按 |

此次,我們採訪了一個醫務工作者,一個婦產科大夫。

醫生,這個職業有很多神聖的標籤,「白衣天使」、「救命華佗」,可是走進他們時,會發現他們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有普通的悲喜,也有讓人激越的時刻。

可他們依然是不同的,我們生命開啟時在這裡,結束時,大多數人也在這裡。他們像是站在生命兩端的兩扇門旁,為我們點起了一盞燈。

那些為我們生命提燈的人,有什麼故事?那些藏在日常生活背後的,有怎樣值得銘記的時刻?

這篇報導也許並不是一個回答,而是一個輕輕地叩問,讓我們回顧,在我們初來人世時,有怎樣的一群人為此付出。



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日常就是貼在自己皮膚上的衣物,被遺忘的公交卡,一通錯過的電話,而在另一些地方,現實則像這個字眼本身,比如,醫院。

這樣一個時刻都會出現生離死別的場所,有一群人一直在這裡,他們就是醫生。每個人來到人世之初,迎接我們的除了母親,還有婦產科的醫生。

滕月是西安交大一附院的一名婦產科大夫,2009年從中國醫科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到西安,已經8年時間。

用滕月的話來說,「其實生死是很自然的事情,醫生要做的,是用科學的手段去阻止或者延緩這樣的變化。」在採訪中,她用了一個詞叫「糾正」,在我看來,大概沒有比這更美好的糾正了。

少年時期,因為父親的一場重病讓她立志學醫。高考後填報志願時,她在所有志願裡都寫了醫學院的名字。

學醫第六年,需要確定自己未來的專業,她選擇了婦產科。除了婦產科本身是當時學校的優勢學科之外,對於滕月個人來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因為外科手術的繁重和複雜,女性能夠勝任主刀較少,婦產科手術相對靈活,更適合女性。

「我覺得女孩學婦產科很酷,大外科裡比如心外科或者肝膽科,對於女生體力要求更高,而我們的手術則相對會短,也更靈活。」 滕月的臉上有這個職業賦予她的嚴謹神情。

一個婦產科大夫的成長,需要將近十年的周期。大型醫院的相關劃分,會比基層醫院更加嚴格,每個階段醫生所承擔的責任都會不同,但卻同樣嚴苛。

博士畢業的醫生,除了臨床的工作,還要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對於醫生來說,不論是體力還是腦力,都是雙重挑戰。

滕月回顧自己學醫和從醫的這些年,依然會感嘆,「有一次和同學聊天,我說自己高考時報考的所有志願都是醫學院,他說他也是,其實學醫的人很多是理想主義者。」



據WHO 2014年發布的《世界助產士報告》中,截至2012年,我國產科醫生和婦科醫生有24.6萬人,而2017年《The Lancet》公布的一項研究中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衛生年鑑,其中25-34歲醫生的比例從31.3%降至22.6%。

嚴峻的現狀也帶來更大的挑戰。

作為一個婦產科輪崗醫生,每天要處理很多不同的狀況:為病人診斷、準備並進行相關手術、進行病例討論……博士畢業後,滕月還有相關科研和教學的任務,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繁重的工作背後,是精力與情感的快速消耗。滕月不止一次和同事、朋友聊起過這個問題:醫生在治療時,是否應該投入感情?

「一個患者來做手術,對於她以及她的家庭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變故,不管是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每一天,我們都要經歷他們這樣的情感,如果不克制,很快就會耗光。」

她說起前段時間一個產婦的故事。

這位30歲的產婦在術中經歷大出血,一度術中出血超過2000ml,術後又開始發高燒到39°,情況危急,幾經波折。

滕月是她的主管大夫,在產婦生命體徵平穩後,她才從同事那裡聽說了她的經歷:這位產婦是一位護士,在護理病人時傳染上結核性腹膜炎,流產後導致不孕不育。她曾經多次做試管,嘗試了很多次才懷孕成功。

「她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不管是她本人還是她的家屬,和我接觸的過程中,從未提過之前經歷的事情。這種對情感的克制,我覺得很不易,讓人尊敬。」

這種對克制的欣賞像是一種映照,反映了這個特殊的職業在工作環境中,要用多大的理智去平衡工作中的情感。

危急狀況中,他們拿著測量儀、握著手術刀,冷靜又嚴謹地為病人們進行治療,而在摘下口罩、脫掉白大褂時,他們又是一個又一個生動而具體的個人。

滕月記得自己的那些病人,說起他們時,臉上露出微笑:查房時,她向熟識的病人說了一句,把頭髮洗洗啊,第二天,那個產婦洗乾淨頭髮坐在病房等她;在大街上,有人親切地和她打招呼,那是她曾經的病人;有個產婦在生產手術脫險後,過了一年帶著自己的孩子去看望她……

她打開手機,給我看那個虎頭虎腦孩子的照片,那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男孩,他坐在滕月的懷中,笑得天真爛漫。



滕月和丈夫在北京相識,丈夫也是一名醫生,她隨丈夫來到西安,女兒端端是在滕月在交大讀博期間出生的。

為了兼顧學業、事業和家庭,女兒大一些的時候,她常會帶著端端去實驗室或者醫院。那些對於平常孩子遙遠而陌生的醫療器械和環境,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了。

這樣的情況,每一個醫生家庭的孩子都會經歷。

在滕月的採訪結束後,我接觸到一位父母都是醫生的設計師,她回憶自己童年總是在醫院度過,「我的父母都是醫生,在我很小的時候,一周之內我會有一天住在醫院陪媽媽值班。我那時小,總會在半夜哭醒。不是我在做夢,是因為媽媽去查房,不在床上陪伴我。」

滕月也如此,有一次去幼兒園給女兒開家長會,才知道女兒的教室已經從二樓搬到三樓。說到這裡時,她話語中都是遺憾,過了一會兒,她收起情緒,拿出手機給我看丈夫拉著女兒的手蕩著她玩的小視頻,「這是我娃發明的一個新遊戲,每天晚上會讓我老公這樣蕩著她玩。」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童年嬉戲,但在這裡,它卻變得稀少卻重大。

作為婦產科醫生,對於女兒的性別教育早早就開始了,女兒在五歲的時候,問了大多數孩子都會問的一個問題: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滕月沒有迴避這個問題,告訴她,「爸爸媽媽很相愛,結婚在一起之後,就有了你。」她帶孩子一起看了生產的紀錄片,端端看完後說,原來生孩子就像拉屎一樣啊。滕月笑了,摸摸她的頭回答,嗯,很像。

這樣早期的性別教育還有很多,女兒要上小學了,她提前告訴女兒關於女性生理期的變化,「她現在依然覺得有點怪怪的,但是下一次在學校或者其他場所的公共衛生間,碰到其他女性的生理期狀況,她就不會因為未知而感到恐懼或者慌亂了。」

她說,其實自己更想成為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讓女兒在一個安全的範圍內,輕鬆快樂地成長。無論作為媽媽,還是作為醫生,她確實是一個麥田守望者:

在一片遼闊的麥田裡,有很多孩子在自由自在地奔跑,麥田守望者站在遠處,保護著他們不跌落。


此次,TEDxXi'anWomen2017城市大會

將邀請滕月作為講者

與我們分享她作為一個婦產科醫生

在從醫過程中

讓她難忘的瞬間與故事


(詳情點擊圖片)



『快問快答』

 ▶︎ 你認為最完美的快樂是怎樣的?

      心安理得

  ▶︎ 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由衷地欣賞並讚美他人

  ▶︎ 你最恐懼的是什麼?

      失眠

  ▶︎ 還在世的人中你最欣賞的是誰?

      我女兒

  ▶︎ 你自己的哪個特點讓你最覺得痛恨?

      太直接

  ▶︎ 你最喜歡的旅行是哪一次?

      大學第一次獨立和朋友出去的那次旅行 

  ▶︎ 你最看重朋友的什麼特點?

      真誠

  ▶︎ 你認為和西安最像的城市是哪?

      我覺得西安很特別,不覺得哪裡和它像

  ▶︎ 你最不希望西安的哪一點被改變?

       歷史氣息


| 你或許還想看 |

(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相關焦點

  • EC人物 | 孟莉:麥田裡的守望者
    孟莉:麥田裡的守望者文 | 蔡玥 「陽光?對啊,我也覺得自己挺正能量的。」說話的人笑得燦爛,毫不掩飾她的自豪感,「我就是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讓他人感到溫暖。」孟莉,暨陽高級中學心理教師,此時正坐在心理諮詢室中描述著對自己的定位。諮詢室不大,但布置上花了心思。
  • 高年級孩子必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裡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其後,《麥田裡的守望者》直接影響了這一類小說的創作。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4 09:50:32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王超
  •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作者捷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客觀又深刻的反應了二戰後,美國青少年矛盾成長中面臨的各種問題。14、我喜歡耶穌什麼的,可我對《聖經》裡其他那些玩藝兒多半不感興趣。就拿十二門徒來說吧,他們都叫我膩煩得要命,我老實告訴你說。耶穌死後,他們倒是不錯,可耶穌活著的時候,他們起的作用,簡直等於是在他的腦袋裡打了個窟窿眼兒,他們只會洩他的氣。在我看來《聖經》裡的任何人物都要比十二門徒強。15、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塞林格與《麥田裡的守望者》《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塞林格出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父親是猶太人,家裡做一些小生意,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因此,《麥田裡的守望者》也成為了塞林格最有名的代表作。《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時代背景《麥田裡的守望者》被稱作是美國社會文化的最佳註腳,還引發了當時的一些思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各國讀者的喜愛,在豆瓣上,它的短評達到了1萬多條,其銷售量也已經超過了6700萬,成了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和長銷書。
  • 致敬教師 | 麥田裡的守望者
    當這些熟悉的話語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回想起他奔波勞碌的身影,他就像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般,靜靜地陪伴你成長,霍爾頓說:「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
  • 《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 三分鐘解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哪怕這是個虛構人物。我第一次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情景,正好和霍爾頓一樣,十六歲,在本地一所較好的高中上學。我拿起麥田,因為它屬於經典文學書目,同樣作為成績差的學生,我的內心對這本書也有一種特別的期待,對叛逆的期待。
  • 《麥田裡的守望者》筆記
    ,他與大多數同齡男孩不一樣而且難得的一點是「要是不喜歡一個女孩,不會對她有一點點混帳的欲望」「得先喜歡她」。然後在公園的長椅上坐著,頭髮已經結冰,他想著自己可能因此得肺炎而死,「想像怎樣有幾百萬傻瓜蛋來參加我的葬禮」,接著想起了去世沒多久的弟弟艾裡、他的葬禮和和雨中的墓,想著自己萬一死了,那麼要好的小菲比可怎麼辦,他決計偷偷溜回家去看她一次。那晚正好爸媽不在家。他們一起聊電影、唱片,聽妹妹說她學校裡的事,聖誕表演的事,一起跳舞。期間他沒有說一個髒字。
  • 文學鑑賞:淺析《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創作技巧和敘事手法
    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第二人稱敘述是與第一人稱視角的混合使用。在小說中,敘述者經常變換角度,時而是「我」,時而是「你」。比如「接著我想跟她們談些有意思的事,可那簡直辦不到。你幹什麼都得扯著她們的胳膊」 (塞林格,1999:52)、「你會覺得那麼孤獨、那麼沮喪。
  • 兩個時代的麥田守望者
    然而「逃離」並不現實,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這一輩子最痛恨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裡消磨時間;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卻又迷戀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與她摟摟抱抱。他鬱悶、彷徨,但哪裡都不是他的歸處。
  • 薦讀 麥田裡的守望者
    他對學校裡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曾是學校擊劍隊隊長,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他深夜離開學校,回到紐約城,但他不敢貿然回家。當天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他在旅館裡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裝的男人,有相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使霍爾頓感到噁心和驚訝。
  • 作家塞林格在中國: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難點在如何譯好髒話
    1996年(譯林)購買了不少國家的作品版權,其中就包括《麥田裡的守望者》。1997年正式推出《麥田裡的守望者》經授權的中文版,當時譯者是施鹹榮先生。」3月16日,在"20年的守望與傳承:塞林格作品在中國"的活動上,譯林出版社社長顧愛彬介紹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在中國的出版過程。他回憶說, 《麥田裡的守望者》最初出版於上世紀60年代,那時中國還沒加入世界版權公約。
  • 節日快樂——麥田裡的守望者們
    可能他們的身影看起來有些忙碌,卻讓孩子們倍感親切,他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法治副校長,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向這樣一群可愛的人道一聲:「節日快樂!」他們正如《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中形容的那樣:「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
  • 麥田裡的守望者 沉浸在綺幻的黑暗天堂
    ,幻想自己守望在一片麥田之中,上星期,我們推出了高二同學優秀的學案,本周,小編特約了高一年級王陳昱同學的專題稿,通過她的感受帶我們從更多的角度去感受這部文學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總有一種東西會在黑暗中點燃你隱秘的幻想,生命此刻燃燒,一切細枝末節都逃不過靈魂的溫度。
  • 我們來看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英語:The Catcher in the Rye),又譯為《麥田捕手》,為美國作家J·D·塞林格於195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這部有爭議的作品原本是面向成年讀者的,但因其青春焦慮和隔絕的主題迅速在青少年讀者中流行。
  • 《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百年誕辰:一半清醒,一半執著
    時至今日,《麥田裡的守望者》已在全球售出6000萬冊。《時代》周刊評論,如果有某樣東西將《麥田裡的守望者》與它的年代聯繫起來,那就是16歲的霍爾頓(或許是他的創造者塞林格)的終極譴責:偽君子。這個詞周圍有一整套曖昧的倫理體系,而霍爾頓就是這套體系的哲學創始人。
  • 關於霍爾頓的理想,或許也是你的理想——《麥田裡的守望者》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就是霍爾頓的理想,他想保護那些純潔沒有被汙染的孩子們。因為在他的世界裡虛偽無處不在,就如同我們的一樣。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是誰毀了他
    是誰毀了他——《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文/趙洪梅購買《麥田裡的守望者》已有很多時日,久久的未曾翻閱,說是沒時間,應該是一個藉口。從書櫥裡取出,書,依然是散發著濃濃墨香的新書,沁人心脾。於是,我虔誠地翻開書頁,準備細細品讀。獵奇之心讓我極想了解「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的一本書,究竟載錄了什麼?具備怎樣的魔力?當真正開始閱讀的時候,我卻感到了些微的失望。本書出版於1951年,是一個十六歲的初中生被學校開除後的三天自傳。
  • 麥田裡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