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解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2021-02-21 棅燭夜讀

如果這本書真的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在我感覺厭倦全世界的時候,知道還有一個人和我一樣。哪怕這是個虛構人物。

我第一次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情景,正好和霍爾頓一樣,十六歲,在本地一所較好的高中上學。我拿起麥田,因為它屬於經典文學書目,同樣作為成績差的學生,我的內心對這本書也有一種特別的期待,對叛逆的期待。

那一年,我對叛逆的期待中,抽菸是必須的,抽菸時如果不說話可以顯得很有思想,他必須在抽菸時冷淡對待以上一切,就好像看霧一樣,他不需要鄙視這些,只要像看霧一樣看這一切。他一般不說話,一說話這些人就都不敢說話。我期待暴烈的反抗,我期待的,正是人們後來所說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所反對的英雄主義。

可想而知,我對這麥田的故事有多麼討厭了,整本書都是霍爾頓的逼叨叨,除了他,其他人要不是虛偽、就是呆頭呆腦或者毫無想像力。我匆匆翻過,就和書裡的「每個人」一樣,感覺他幼稚極了。

據說塞林格在隱居鄉間時,被接待的數個客人中,有一個是小朋友。在書中,妹妹菲比也是少有幾個霍爾頓喜愛的人之一,在他的世界裡,除了小孩子和死去的人,到處都是偽君子和傻瓜。然而,我所理解的虛偽和霍爾頓口中的虛偽是一件事情嗎?

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虛偽,就拿霍爾頓的室友來說吧,慷慨、強壯、愛好到處勾搭妹子,出門把自己收拾得很利索,私下邋遢不堪,也就一普通高中男生吧;雪天穿著短裙站在路邊等男朋友的少女們,假期穿得美美的出去瘋一下,怎麼就傻逼了?還有那些看節目哭得眼珠子都要掉出來的人,怎麼就十有八九都成刻薄的混蛋了?

當我當真討厭一個人,這個人到了讓我作嘔的程度,我想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不會想見到這個人,更不可能在很長時間沒有見面,某天忽然感覺這個人還不錯。但這是霍爾頓說的,有些人很久不見,他忽然想起他們竟然覺得他們還不錯。

這個十六歲男孩的一天兩夜和叛逆、反社會沒有關係,他仔細地觀察這個世界,發現身邊的人的優點和缺點,會被陌生人感動,關心公園裡的鴨子。如果自己的早餐吃著培根和雞蛋,別人只是吃著吐司和咖啡,這就足夠讓他沮喪了。

這個故事和青春期也無關,所講述的進入成人世界之後,一個難以適應的人的焦慮,這種焦慮是會持續終生的。在高中大學時,你感覺身邊充斥著偽君子和笨蛋,難道出了校園,他們就都消失了嗎?這樣感覺的人,可能只是習慣了,或者學會了能夠和笨蛋說笨話,和偽君子說假話,有的人能從中獲得成就感,還有一些人,則是忍不住很快厭倦這些。

霍爾頓所認為的虛偽正是這個世界本身的運行方式。表面上看來是不管在哪裡,人們都在拉幫結派,實際上是,不管在哪裡,和一個人長期相處都讓人煩躁,因為你總會發現他不是屬於偽君子就是呆鵝。你知道他「總是那樣」,知道他會為什麼而哭泣,知道她會和一個發福的闊佬結婚,你一眼就把他的人生都看到頭了。他並不具體討厭哪一個人,只是成人世界已經設定了條條框框,每個人都可以對號入座,討厭這個,那就是討厭一切。

這樣的「虛偽」所對立的「不虛偽」根本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偽善,也根本不存在。這是霍爾頓,一個徹頭徹尾的厭世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覺得,在霍爾頓在身上一點也看不到自己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曾有一刻厭惡過這個世界,也不用在每天早上醒來時,暗示自己,生活很美好,我熱愛它。

為什麼人們不關心冬天公園的湖面結冰,那些鴨子怎麼辦,它們去哪裡了?不能為這件事感到悲傷的人,我猜想也應該不會喜歡麥田吧。

生活是一場遊戲,而你必須按照設定的規則去玩。這是霍爾頓的歷史老師的金言。差不多十年之後我重讀麥田,我想霍爾頓,或者說塞林格並不曾正面反駁這句話。如今的人們也不會反對,每天每天,有學識、很成功的人們都通過娛樂節目、社交網站、書本等等,教你用各種各樣的規則去適應另外一些規則。問題是,如果你是前者,那麼生活是一場遊戲,如果你是接收規則的人,窮其一生也只是學習這些規則罷了,算不上什麼遊戲。表示不願意參加這個遊戲的人會被認為是只會逃避的弱者。一個人只想躲得遠遠的,假裝成一個聾啞人本應該是多麼讓人心碎的一件事啊,這個世界存在的本身就在不停地傷害他了,而他沒有選擇死亡,因為這個世界裡仍有能使他熱淚盈眶的東西。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成年之後,無論多麼不喜歡這個世界,或多或少也能習得一些規則,足夠我們順利融入社會。在成年之後喜歡上這個故事,恰恰是因為在青少年時期,我無畏無懼,卻在走出校園後迅速厭倦了一切。《麥田裡的守望者》定位為YA小說,但是正如兒童故事不只是給兒童看的一樣,我在霍爾頓身上找到了共鳴,區別在於我習得了一項重要規則,那就是不能在其他人面前過於情緒化。我不能像一個十六歲的小子一樣,亂叫亂嚷。希望能和塞林格一樣,熱愛麥田的你我他也能找到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用作品來揣測作家是荒謬的,但我仍不住想,一個如此情緒化的故事,作家本人能全身而退嗎?塞林格是不是追隨著麥田捕手之夢,才選擇隱居?他在新罕布夏州鄉間的幽閉生活對於外界來說一直都是個謎,很多人都在想他太冷酷偏執了,要不就是想藉著隱居製造更大的話題。如果曾一心想闖進塞林格私人生活的人們認真讀過《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話,就應該知道,塞林格在努力擺脫他所生活卻從未產生歸屬感的世界,人們越是追隨他,他越是要躲得遠遠的。「如果我是一個鋼琴家或者演員什麼的,如果那些總是為錯誤的東西鼓掌的人認為我很棒,我會感覺厭煩,我不要他們為我鼓掌。我他媽只會呆在柜子裡彈琴。」

不管怎樣,我真希望塞林格是我的好朋友,只要我想,隨便什麼時候都能給他打電話。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4 09:50:32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王超
  •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作者捷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客觀又深刻的反應了二戰後,美國青少年矛盾成長中面臨的各種問題。14、我喜歡耶穌什麼的,可我對《聖經》裡其他那些玩藝兒多半不感興趣。就拿十二門徒來說吧,他們都叫我膩煩得要命,我老實告訴你說。耶穌死後,他們倒是不錯,可耶穌活著的時候,他們起的作用,簡直等於是在他的腦袋裡打了個窟窿眼兒,他們只會洩他的氣。在我看來《聖經》裡的任何人物都要比十二門徒強。15、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
  • 兩個時代的麥田守望者
    五十年前的你看到《麥田守望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解讀為何霍爾頓甘願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在此,我們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為大家解讀霍爾頓為何甘願選擇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期特徵(1):渴望被關注初中生隨著身體和心理的成熟,內心出現了很多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來自外界,有的矛盾來自自身。
  • 《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一代又一代叛逆的少年,曾經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奉為青春聖經一讀再讀,而霍爾頓之所以走紅主要得益於他以天真對抗經驗,以真誠對抗虛偽的姿態,以及他反叛者與守望者的身份。但霍爾頓真是一個成功的反叛者和守望者嗎?人真得能逃避成人世界嗎?
  • 節日快樂——麥田裡的守望者們
    可能他們的身影看起來有些忙碌,卻讓孩子們倍感親切,他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法治副校長,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向這樣一群可愛的人道一聲:「節日快樂!」他們正如《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中形容的那樣:「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
  • 我們來看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英語:The Catcher in the Rye),又譯為《麥田捕手》,為美國作家J·D·塞林格於195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這部有爭議的作品原本是面向成年讀者的,但因其青春焦慮和隔絕的主題迅速在青少年讀者中流行。
  • 高年級孩子必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裡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其後,《麥田裡的守望者》直接影響了這一類小說的創作。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塞林格與《麥田裡的守望者》《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塞林格出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父親是猶太人,家裡做一些小生意,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因此,《麥田裡的守望者》也成為了塞林格最有名的代表作。《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時代背景《麥田裡的守望者》被稱作是美國社會文化的最佳註腳,還引發了當時的一些思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各國讀者的喜愛,在豆瓣上,它的短評達到了1萬多條,其銷售量也已經超過了6700萬,成了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和長銷書。
  • 致敬教師 | 麥田裡的守望者
    當這些熟悉的話語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回想起他奔波勞碌的身影,他就像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般,靜靜地陪伴你成長,霍爾頓說:「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
  • 甘為麥田守望者
    胡林平6月15日柳小軍校長在《教育導報》網上發表了《難忘一代師範生》,其中寫到本人時,用的小標題是筆耕不輟的「作家」,「作家」這個稱號本人實在不敢當,我覺得自己更像一位麥田守望者麥田寓含著希望,每一束麥子都有著長成結實的美好的盼望,每個農村孩子都可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看到一個個農村的孩子,因讀書改變了命運,心裡湧起莫大的欣慰。想當一名守望者,是需要勇氣的。除了勇氣,還需要堅持。當所有的小孩必將走向懸崖邊時,得有這麼一個麥田的守望者,站在那裡將小孩們攔住,不讓他們繼續靠近懸崖。
  • EC人物 | 孟莉:麥田裡的守望者
    孟莉:麥田裡的守望者文 | 蔡玥 「陽光?對啊,我也覺得自己挺正能量的。」說話的人笑得燦爛,毫不掩飾她的自豪感,「我就是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讓他人感到溫暖。」孟莉,暨陽高級中學心理教師,此時正坐在心理諮詢室中描述著對自己的定位。諮詢室不大,但布置上花了心思。
  • 麥田裡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
  • 麥田的守望者
    如果將學生比喻為麥田,那麼教師就是那個忠誠的麥田守望者,眼眺遠方,守護成長。      守望者要有寬廣的視野,在空間維度上為麥子選擇一片良田,要土壤肥沃,有陽光,有雨水,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在時間維度上,選擇合適的時機播撒種子,規劃好成長的期限,確定好未來的發展目標,眺望到遠方。每一粒種子就是一個希望。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是荒唐的
    霍爾頓真正想當的角色是麥田裡的守望者,抓住每一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想阻止孩子們長大以後成為他最討厭的那種虛偽的人。我們望著逆行者會憤慨,不僅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輕視他人的生命。一個正常有序的世界,不該讓一個善良的孩子變得憤世嫉俗,更不該讓一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少年在本該無憂無慮探索世界的年紀甘願去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世界怎麼了?那麼多的暴力,那麼多的虛偽,那麼多的算計。霍爾頓或許只是對這個世界失望的孩子中的一個,有更多的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讓他們如何選擇。
  • 掌閱全球首發《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文簡體版電子書
    2月27日,國內領先數字閱讀平臺掌閱首發上線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經典文學作品《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文簡體版電子書,這是該書繼去年首次數位化以來,第一次發布中文電子版。如果青春需要一部聖經,那它只能是《麥田裡的守望者》。
  • 薦讀 麥田裡的守望者
    他對學校裡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曾是學校擊劍隊隊長,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他深夜離開學校,回到紐約城,但他不敢貿然回家。當天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他在旅館裡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裝的男人,有相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使霍爾頓感到噁心和驚訝。
  • 作家塞林格在中國: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難點在如何譯好髒話
    1996年(譯林)購買了不少國家的作品版權,其中就包括《麥田裡的守望者》。1997年正式推出《麥田裡的守望者》經授權的中文版,當時譯者是施鹹榮先生。」3月16日,在"20年的守望與傳承:塞林格作品在中國"的活動上,譯林出版社社長顧愛彬介紹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在中國的出版過程。他回憶說, 《麥田裡的守望者》最初出版於上世紀60年代,那時中國還沒加入世界版權公約。
  • 麥田裡的守望者:人人心裡都曾有一個霍爾頓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說,這本小說以一個無心學習的古怪中學生霍爾頓的視角來解讀世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作品。作者塞林格本人也具有傳奇色彩,在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創作過任何一部作品了。
  • 《麥田裡的守望者》筆記
    自此他基本不眠不休,一天抽三條煙。晚上約人去酒吧、夜總會,抽菸、喝酒、聊天、跳舞,約見以前的學長、學校的輔導員,甚至脫衣舞女;實在約不到人就一個人去夜總會找樂子,那裡不會因為他的年齡被怠慢。「哪怕你只有六歲,都能在歐尼夜總會要到酒,這地方那麼暗,再說誰也不管你多大年紀,哪怕你是個吸毒癮的,也沒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