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大家眼中的學霸、學神
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找到了適合自己學習方式的學生
光華教育時代特推出【我是學shen】專欄
定期邀請這些學生與大家分享他們的學習故事
本期【學shen】
光華劍橋2015屆畢業生 方逸塵
錄取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錄取專業:數學系
【學shen】自述
☂沒進光華前,我的人生軌跡應該是和大多數上海學生一樣,要說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是個「左撇子」,這算是個不同之處吧,因為到現在為止我還一直用左手寫字。要說光華與其他學校有什麼不同,或許這裡老師對待我「左撇子」的態度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因為在高中前,幾乎所有語文老師都曾「勸說」我換右手寫字。光華的老師從來沒有說過,真心感覺在光華我要做好的就是我自己,這就夠了。
如今回憶我的小學和初中,除了語文老師的勸說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從小學五年級開始,要上各類輔導課,參加各種奧林匹克競賽(主要是數學、物理)。因為父母對我的期望還是挺高的,小學至初中,都是讓我就讀的一些口碑很好的私立學校,雖說「口碑好」,但實際上主要就是升學率不錯。為了升學率,學校則是組織了很多奧賽班(參加奧賽獲獎可以加分),因此我在那裡除了學習外就是參加各科奧林匹克競賽。
儘管父母對我期望很高,但那時的我學習動力並不是那麼的足,對未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也沒有想過為什麼去學這些。
雖然那會兒我自己沒有想法,但父母對我的未來還是有規劃的。也是後來我才知道,早在我小學時,他們就有送我出國讀書的打算,不過在他們看來,「還是大學本科出國讀比較好,高中還是在國內學校讀」。
也許是因為有這個想法,從小我除了參加奧賽外,英語的學習也一直沒落下。從小學三年級至初二,我周末都是要去上英語課外輔導班的。在媽媽的「監督」下,我一直堅持著「逆向英語學習法」,每天堅持一至兩篇文章的聽和說。而今紮實的英語基礎就是那個時期培養出來的,在這方面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
英語好是學好國際課程的基礎。在我進入光華後,這方面的優勢越發顯現。
2012年的中考前,家人對我的期望是能進楊浦區的一所市重點,但據我當時的成績可能考進去確實還有些難度,而那時正值光華復旦招生,父母經過一番了解和考慮便帶我來面試了。筆試和英語面試得了兩個A,順利入學。
全新的學習內容與氛圍沒有想像中那麼不適應,相反因為光華,我還改變了許多。在以前我是個比較悶、話比較少的人,對待上課發言總有種抗拒的心態,但在光華的第一個學期我就漸漸活躍了起來,我參加了對英語口語要求較高的辯論社,在後來的首屆光華杯英語辯論賽中,與同學搭檔還獲得了賽事的冠軍,隨後還和辯論社的同學一起到北京到杭州參加更高級別的賽事,這期間的收穫亦是非常豐厚。而以前除了準備奧賽就是在奧賽的現場,什麼社團是從來沒有,即便有也沒時間去參加。
▼方逸塵(右三)與他辯論社的老師和隊友們
在光華,因為課程體系的設置不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面更廣了。以前可能只關注理科學習的我,在Pre A年級(高一)還選修了歷史,並從中發現了自己對歷史的喜愛。雖然考慮到未來的職業規劃,我最終還是選擇了與現實生活更為相關的經濟學,但到現在為止,一有時間我還是會看看歷史方面的書,我會因此感到小小的滿足。
當然,經濟學我也喜歡,儘管一開始選擇它還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但後來通過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如去年暑期的「耶魯經濟論壇」),對於它更深層次的學習我還是很嚮往的。因此在申報大學時,除了英國5所大學外,我還申報了美國。在考慮學校時,我除了看他們的專業排名外,還將地理位置考慮在內。我希望如若能去美國,我可以在這個經濟大國的繁榮地帶學習並實習,從理論到實踐,讓我儘可能多的了解一些。
說到實踐,在AS年級(高二)時,我們就曾在經濟學老師的指導下模擬炒過美股,記得我當初的本金是200萬,在固定的時期內最高賺了70萬。
說到未來,雖然在我內心,對美國的嚮往還是高於英國,但英國帶給我的吸引力還是足夠強大,因為2014年12月的劍橋面試之旅讓我真正見識了它的魅力,那次的「一面之緣」給了我很深的印象,那裡符合了我對「理想學習環境」的所有想像。一直不敢說自己在光華收穫了最滿意的自己,但如今我要謝謝光華,讓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面試經驗談:面試官看重的不是答題數量,而是解題思維Q:你參加英國大學的面試,面試官一般是哪些人?
F:英國的頂尖大學,比如牛津、劍橋等,實行的都是導師制的教學方式,一般來說,面試官就是學生入學之後的導師。
Q:面試過程是怎樣的?
F:我參加的是數學系的面試,一共有兩場,每一場時間為半小時。第一場面試,教授給我一道題,我進行解答,完成一道題後,教授再給我下一道題;第二場是統一發試卷,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題目後,再去和教授交流。
Q:你的面試表現怎麼樣?
F:兩場面試我一共做出4道題,不算多。其中第一場面試的第一題我就卡住了,花了20分鐘才勉強解出來,當時心裡非常沮喪,好在教授安慰我說沒關係,讓我繼續做後面的題目,之後我發揮得還不錯,最後成功地拿到了預錄取資格。
Q:考生解出的題目越多越好嗎?
F: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相對來說,教授更加看重的是考生的邏輯思維和反應能力。因為學生入學以後是要跟著教授學習的,每個星期都要和教授見面,所以教授希望通過考查學生的解題思維,了解學生的學習潛力和溝通能力。
在第一場面試中,教授是陪著我一起解題的。在我遇到障礙的時候,教授會對我進行指點,啟發我的解題思路,同時,我有困惑的地方也可以問他。
Q:那麼你是如何表現你的解題思維的?
F:在解題的同時,我注意和教授保持交流。相比之下,我的一些同學,悶頭做出了很多題目,但是沒有和教授進行一點交流,最後還是被拒了。
Q:在平時的學習中,你是如何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溝通能力的?
F:其實我小的時候是個特別膽小和害羞的人。進入中學之後,老師鼓勵我參加學校的辯論社。剛開始的時候,我容易緊張,說話支支吾吾的很不流利,後來鍛鍊多了,漸漸地就放開了。
與此同時,我也熟稔了辯論的程序,比如,開篇先做陳述,進行五分鐘的發言,之後是互相反駁,除了提前準備好立論材料以外,還要及時地領會對手的意思,找出其中的破綻,加以駁斥。
一段時間下來,我逐漸養成了反應迅速、說話有條理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