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我們依然應該重視「記憶」這件事

2020-10-10 羽言Vc

我們都特別討厭一件事:死記硬背。

然而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卻又不得不逼著孩子「死記硬背」,基本上都是被孩子的學業壓力和升學考試逼的,所以基本上對培養孩子記憶力這件事都是「不得不做」。

那培養孩子「記憶力」這件事有必要嗎?

有必要,而且有方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大腦「夠大」嗎?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腦能儲存的東西可以供300萬套電視節目同時播放,這個量級的空間足以儲存一個人從出生到走向墳墓這漫長一生中每一秒的所見所聞。

既然都這麼大了,為什麼我們還要對記憶那麼上心呢?

因為記憶和遺忘是對好兄弟,他倆都是一起來的。在我們看來,好記性是好朋友,但是遺忘看起來就像是學習的敵人,我們恨不得希望學到的知識,都能像乘法口訣一樣倒背如流。在過去的研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提出過記憶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說,已學的東西如果不能再次運用,就會在記憶中逐漸消退乃至永久消失。這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們對「遺忘」的恐懼和焦慮,但是現在的研究卻表明,適當的「忘記」反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記憶。

那是因為遺忘不代表沒記住,而是因為你「想不起來」。就像你去存錢,存到帳戶裡了,等你去取的時候,存摺丟了、卡沒了,連身份證也不見了。一樣的道理,你光把知識存在腦子裡還不行,需要用的時候,還得能馬上拿出來。和儲存能力比起來,你能提取的記憶容量很小。你能感覺到自己記住的東西,其實只是那些你能提取出來的東西。用得多的就被強化了,也就是說,越用記得越牢。那些總是用不到的,就得不到強化,也就越難提取出來了,被你認為是遺忘的記憶。相比於儲存能力,人的記憶提取能力往往很不靠譜,它會受到當下環境和心境的影響。

所以,這才是為什麼我們要訓練記憶力,其實就是通過一些方法去訓練提取記憶的能力。

要培養孩子記憶力的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記憶對我們應對世界特別的重要。

我們似乎就要進入人工智慧時代了,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什麼樣的職業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最後的結論大多都是重複、機械的工作會很容易被取代,而富有創造力的工作就不容易。而創造力是人類的核心能力

創造力從哪裡來呢?好奇心。好奇心幫助我們突破現有的認知,衝破固有的知識疆界。但是好奇心也不是憑空長出來的,好奇心是紮根於已有的知識的,而這些知識就存在記憶裡了。

很多人覺得,讓孩子學習更多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其實並不是這樣。這要從人類的特性說起,我們相比其他哺乳類動物,有一個特殊的童年時期,在這個時期裡,我們會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汲取前輩和祖先給予的知識,這也就是我們平日裡常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種積累對孩子保持好奇心其實非常重要,讓孩子在思考能力上不斷進步。實際上,知識還有一種群聚效應,就是說當人擁有了一部分的知識,就會對於暫時還沒有解決辦法的未知世界,產生探索欲望,所以,知識和好奇心恰恰是相互促進的。

有一個例子,特別的形象。比如說,我想跟你談論歌劇,但如果你對歌劇一竅不通或者你認為自己知道所有關於歌劇的知識,你都不會有興趣跟我聊。但如果你聽過歌劇,也對歌劇有點兒理解,但也有不少對歌劇的困惑,這就會給你學習的動力,通過跟我聊天來獲得更多關於歌劇的知識。

需要澄清的是,遺忘和記憶是統一

遺忘不僅可以承擔著「垃圾信息過濾器」的功能,在不同環境中,遺忘還能幫助大腦發揮一種類似肌肉鍛鍊的作用,先損耗,後增長。雖然我們總會「遺忘」一些內容,特別是當你經歷一段時間後,經歷一番困難重新回憶起這些記憶後,大腦會建立一個更穩固的記憶迴路,讓下一次提取記憶的速度更快。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學習中「又忘了」的時候,尤其是學習新知識遇到障礙的時候。要知道,初期的遺忘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努力、不專注,也不是他本身記憶力不好,相反,這證明他的大腦正在以恰當的方式工作著,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另外,我們對於考試的態度也需要適當的調整,因為「先考試再學習」的效果更好。我們需要改變我們對於考試的目標,也幫助孩子去調整他們的認知,考試並不一定只是為了選拔和排名,它還有一個一直以來被我們忽略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提升學習效率。

考試的本質就是強迫我們的大腦,從記憶中提取已經學過的知識或技能,這要求我們付出的努力遠比直接重讀一遍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記憶被提取的時候還會有額外的附加作用。心理學家勒迪革指出,把信息從腦海裡「提取」出的過程中,這些信息還會被複製一份再儲存起來,也會在神經網絡中增加新的信息聯結點。這樣一來,這份額外的努力就加強了這些信息的儲存和提取能力。所以說,心理學家把「考試」稱作是「記憶提取練習」,它會讓你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像背誦、做測試題、寫作、演講等「有提取功能」的「提取式練習方法」,都能跟考試起到類似的作用,能夠很好的幫助孩子提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速度。

另一個刷新認知的是「蔡加尼克效應」。

蔡加尼克和她的導師勒溫經常去的一家咖啡館,他們觀察到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裡的服務生記性非常好,能把每個客戶要的東西都記在腦海中,從來不需要做筆記。但一旦付完帳後,服務生就像把帳單從腦子裡刪除了一樣,忘得一乾二淨。後來,蔡加尼克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她讓每個人羅列自己做過的小任務,那些被打斷而未能完成的任務往往記錄在最前面,而且這些任務被記住的概率比其他任務高出近一倍。最後蔡加尼克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在全神貫注地完成某項工作時,一旦被打斷,他會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心還會生出一種強烈的渴望去完成這項工作

不論是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捕捉到排水體積和密度的關係,還是凱酷勒夢裡發現苯分子環狀結構的經過,都是這樣的道理,他們看似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但是大腦依舊在捕捉相關信息,於是就有了靈光乍現的一刻。

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一樣啊,不要逼著他一個勁的學,必須要讓他們勞逸結合,適度的調節,在大腦卡殼的時候甚至應該主動去打斷他們,讓大腦神奇的感知力幫你找出問題的答案。


本文為原創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數位化時代的記憶是我們的嗎?
    在《網際網路沒有記憶》這本書中,歷史學家的艾比·史密斯·拉姆齊把我們的視線從史前拉回到現在,分析了整個人類的記憶史。面對當今的數據世界,作者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數據存儲不是記憶。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在網際網路的洪流之下,我們該由誰處理這些膨脹的信息?我們應該保存哪些?又該捨棄什麼?
  • 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很心疼
    導讀: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很心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3歲前沒有記憶,但這兩件事除外,看完很心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那些令人痛苦的記憶,我們應該將它遺忘還是銘記?
    如果一段記憶令人痛苦,我們應該忘記它,還是牢牢銘記它?關於2020年初那段「非常時期」的記憶,無疑是痛苦的。生活、工作、學業、旅行……所有的計劃都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不加反思,我們從中得到的就只有痛苦;在實踐中加以總結,就能把痛苦的記憶轉變為寶貴的經驗;用帶著人文關懷的理性去分析,就能像義大利作家喬爾達諾一樣,把疫情期間的點滴思考記錄下來,匯聚成具有時代烙印的「疫情日記」——《新冠時代的我們》。
  • 家長們一定要重視這3件事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及時止損,這3件事要督促孩子做!1、各個學科都必須有預習和提前學習的概念預習對於高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高中的知識要比初中難很多,一節課下來,老師所講的知識點也多,如果有一個點沒有聽懂,很可能整節課的內容都會搞不清楚。
  • 教育這件事,不用看別人,從自己做起
    但是,在不同的地域(城市vs非城市),不同的年齡(學前vs小學),不同的階段(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差異還非常大。兩手一攤,滿臉無辜,我們家也沒讓孩子做什麼呀! 當然,這裡面肯定有裝逼的,但是,也應該有不少是實話實說的。 畢竟,從把孩子丟進訓練館第一天,就發誓要把他練成全國冠軍乃至奧運冠軍的,為數不會太多——因為大多數人不敢想。
  • 想得到領導的重視,不會做這3件事,會非常吃虧
    領導重視一個人,絕對不是隨隨便便的判斷和決定,而是經過各種細緻觀察和深思熟慮的,尤其會在某些事情上對你做更加深入的考核,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三件事。如果你不會做,就很難得到領導的重視。也許你看到這三件事情的時候,內心會萌發不屑一顧的情緒,對這三件事表示不理解。
  • 全因沒做好這3件事,家長要引起重視
    這句話的潛意識就是:別來煩我了,我也挺煩的,一點也不想上學。所以,家長在面對開學後,孩子回來說聽不懂的時候,該怎麼做?先要引起重視的是這3件事,可能沒有做好。2、不懂就要問,學會去消化問題不管學生是出於怎樣的目的,回家肯向父母表達自己上課聽不懂這件事
  • 25歲到35歲,你應該做好這3件事
    在25歲到35歲之間,你應該做到這3件事兒: 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獲取各種最新的消息,了解社會資金在往哪裡流動。 3.提前尋找出路 想要破局,有時候就需要提前準備一條退路,有時候這就是自己的出路。 如果當下從這個局裡面,看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法,那就要去找新的出路。
  • 我們為什麼會忘記童年? 「記憶」這件小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
    我們為什麼會忘記童年? 「記憶」這件小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時間:2017-06-09 13:41   來源:33IQ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為什麼會忘記童年? 記憶這件小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 你還記得小時候的事嗎?你的最初記憶可以回溯到多小的時候?小學?幼兒園?
  • 小學生語文經常考滿分,家長分享:我們輔導過程,就做了這3件事
    但是小學生的自律性比較差,做好這3個基礎學習習慣,還是要靠家長來督促。有的家長也不服氣:我們也是按照語文老師的方法來輔導孩子學習的,為什麼我們孩子就考不了滿分?滿分從考試角度,說明孩子非常細心,認真讀題了。但是滿分不是小學語文追求的學習目標,我們日常的學習關注應該放在這3件事上。
  • 這兩件好似不相干的事疊加起來,確實應該讓我們警醒和反思
    這兩件好似不相干的事疊加起來,確實應該讓我們警醒和反思 寅虎有這麼兩件事,一件發生在兩個月前,一件發生在最近。第一件事。美國商務部於5月22日宣布,對中國10多所高校進行制裁或列入危險名單,唯獨沒有清華和北大這兩所中國最高的學府。各種公眾號、自媒體對這件事的評價介紹分析文章非常多,還有一些權威人士披露了很多細節。說北大清華出國留學,近七成首選到美國,超八成留在美國工作,沒有回國。我們的大國工匠出身於北大清華的幾乎沒有。第二件事。7月初,&34;引發了社會嚴重關切。
  • 班主任建議:小學一、二年級不重視這3件事,三年級會被拉開差距
    如果家長抱著這種想法,那麼三年級這道坎兒,孩子就很難跨過去,還會摔個大跟頭。三年級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已經養成,再想要改已經不聽家長的話了,而且付出很多很多倍的努力都不一定見效。我家孩子上小學時,他的班主任就強調,小學一二年級以下這三件事一定要重視、狠抓,孩子才不會被落下。
  • 父母應該重視,青少年能不能交到朋友這件事真的非常重要
    是時候重視了,青少年能不能交到朋友這件事真的非常重要!這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那些人,我們稱為&34;。在小朋友小的時候,重要他人更多的是父母、師長這些權威人士。特別是在小朋友三歲之前,基本上都成長在自己的家庭中,跟外界互動、社交的需要比較少,因此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尤為深遠。我是不是被需要的、我是不是可愛的、我是不是有價值的。這些觀念會在小朋友一出生跟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中被印證,進而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 轉:有人企圖讓陳春秀這件事混過去/六神磊磊
    陳家很貧困,供養一個孩子讀書、高考,應該說很艱辛。《新京報》調查,直到去年,她農村的家裡全年總收入才8000多元,平均每月700塊。但陳父重視教育。他接受採訪時說,砸鍋賣鐵,也會讓孩子上學。可是這結果,誰知道?
  • 呵呵,人生哪有必須要做的100件事
    如果這段時間你也被這句話刷屏社交網絡,那麼恭喜你,證明你的朋友交際圈依然活躍,在經歷了這麼長一段時間的弱社交生活之後。復工開學或者會延遲,但雞湯絕對不會遲到。在2020年開春第一個爆款朋友圈H5《人生必做的100件事》裡,很多人都曬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
  • 教育孩子之前我們應該了解的三件事
    02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了解的三件事如果我們先把孩子叫過來,然後跟她講為什麼不能亂跑,應該注意什麼,然後再放孩子出去。這才算完成了一個教育的過程。記住教育孩子不是一錘子買賣,說一次孩子就立刻懂了。
  • 我們一起來聊聊「如廁」這件羞於啟齒的事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後逐漸傳為「人有三急」,對此的一種解讀大致就是「如廁這件事是難以忍受的、亟待解決的事」。對於如廁這件事,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有講究,除了專門的「茅房」外,早在漢朝就有了「虎子」這種如廁工具。後來為了避開唐高祖李淵祖輩李虎的名諱,加之形狀演變為如桶一般,使用時姿勢似騎馬,所以叫做成為「馬桶」。此時大家是不是有了熟悉感?
  • 疫情期間高三學子在家自學,這3件事要重視,關乎高考成績!
    疫情期間高三學子在家自學,這3件事要重視,關乎高考成績!如今距離2020年高考已經只剩下3個多月的時間了,大家還因為疫情延期開學的影響只能選擇在家自學,對於高三學子來說,有3件事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關乎高考成績與未來發展,希望家長們也要做好監督。
  • 孩子3歲前的記憶都忘光?但這2件事,不僅難忘記還會損害大腦
    我們很多人在翻找自己的記憶的時候,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3歲以前的記憶都很模糊,甚至完全想不起來,這是因為我們當時的大腦沒有發育完善,思維空間沒有構成,導致根本記不住事。大部分的記憶就在腦海中飛速地經過,很少停留,或者存在於很短時間就會直接被忘記,所以家長們也都認為所有的孩子3歲之前都是空白記憶的狀態,無論發生什麼長大後都是想不起來的。
  • 開門七件事:你的文化記憶 | 新書速遞
    ,分立七章,列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熟語、對聯和詩歌,深刻分析了「開門七件事」這一文化符號體系的文化含義,並揭示其深刻的生活哲理,反映了漢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和世態人情。《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文化記憶》從文化角度對「開門七件事」進行研究的著作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