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特別討厭一件事:死記硬背。
然而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卻又不得不逼著孩子「死記硬背」,基本上都是被孩子的學業壓力和升學考試逼的,所以基本上對培養孩子記憶力這件事都是「不得不做」。
那培養孩子「記憶力」這件事有必要嗎?
有必要,而且有方法。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腦能儲存的東西可以供300萬套電視節目同時播放,這個量級的空間足以儲存一個人從出生到走向墳墓這漫長一生中每一秒的所見所聞。
既然都這麼大了,為什麼我們還要對記憶那麼上心呢?
因為記憶和遺忘是對好兄弟,他倆都是一起來的。在我們看來,好記性是好朋友,但是遺忘看起來就像是學習的敵人,我們恨不得希望學到的知識,都能像乘法口訣一樣倒背如流。在過去的研究中,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提出過記憶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說,已學的東西如果不能再次運用,就會在記憶中逐漸消退乃至永久消失。這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們對「遺忘」的恐懼和焦慮,但是現在的研究卻表明,適當的「忘記」反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記憶。
那是因為遺忘不代表沒記住,而是因為你「想不起來」。就像你去存錢,存到帳戶裡了,等你去取的時候,存摺丟了、卡沒了,連身份證也不見了。一樣的道理,你光把知識存在腦子裡還不行,需要用的時候,還得能馬上拿出來。和儲存能力比起來,你能提取的記憶容量很小。你能感覺到自己記住的東西,其實只是那些你能提取出來的東西。用得多的就被強化了,也就是說,越用記得越牢。那些總是用不到的,就得不到強化,也就越難提取出來了,被你認為是遺忘的記憶。相比於儲存能力,人的記憶提取能力往往很不靠譜,它會受到當下環境和心境的影響。
所以,這才是為什麼我們要訓練記憶力,其實就是通過一些方法去訓練提取記憶的能力。
我們似乎就要進入人工智慧時代了,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什麼樣的職業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最後的結論大多都是重複、機械的工作會很容易被取代,而富有創造力的工作就不容易。而創造力是人類的核心能力。
創造力從哪裡來呢?好奇心。好奇心幫助我們突破現有的認知,衝破固有的知識疆界。但是好奇心也不是憑空長出來的,好奇心是紮根於已有的知識的,而這些知識就存在記憶裡了。
很多人覺得,讓孩子學習更多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其實並不是這樣。這要從人類的特性說起,我們相比其他哺乳類動物,有一個特殊的童年時期,在這個時期裡,我們會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汲取前輩和祖先給予的知識,這也就是我們平日裡常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種積累對孩子保持好奇心其實非常重要,讓孩子在思考能力上不斷進步。實際上,知識還有一種群聚效應,就是說當人擁有了一部分的知識,就會對於暫時還沒有解決辦法的未知世界,產生探索欲望,所以,知識和好奇心恰恰是相互促進的。
有一個例子,特別的形象。比如說,我想跟你談論歌劇,但如果你對歌劇一竅不通或者你認為自己知道所有關於歌劇的知識,你都不會有興趣跟我聊。但如果你聽過歌劇,也對歌劇有點兒理解,但也有不少對歌劇的困惑,這就會給你學習的動力,通過跟我聊天來獲得更多關於歌劇的知識。
遺忘不僅可以承擔著「垃圾信息過濾器」的功能,在不同環境中,遺忘還能幫助大腦發揮一種類似肌肉鍛鍊的作用,先損耗,後增長。雖然我們總會「遺忘」一些內容,特別是當你經歷一段時間後,經歷一番困難重新回憶起這些記憶後,大腦會建立一個更穩固的記憶迴路,讓下一次提取記憶的速度更快。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學習中「又忘了」的時候,尤其是學習新知識遇到障礙的時候。要知道,初期的遺忘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努力、不專注,也不是他本身記憶力不好,相反,這證明他的大腦正在以恰當的方式工作著,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另外,我們對於考試的態度也需要適當的調整,因為「先考試再學習」的效果更好。我們需要改變我們對於考試的目標,也幫助孩子去調整他們的認知,考試並不一定只是為了選拔和排名,它還有一個一直以來被我們忽略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提升學習效率。
考試的本質就是強迫我們的大腦,從記憶中提取已經學過的知識或技能,這要求我們付出的努力遠比直接重讀一遍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記憶被提取的時候還會有額外的附加作用。心理學家勒迪革指出,把信息從腦海裡「提取」出的過程中,這些信息還會被複製一份再儲存起來,也會在神經網絡中增加新的信息聯結點。這樣一來,這份額外的努力就加強了這些信息的儲存和提取能力。所以說,心理學家把「考試」稱作是「記憶提取練習」,它會讓你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像背誦、做測試題、寫作、演講等「有提取功能」的「提取式練習方法」,都能跟考試起到類似的作用,能夠很好的幫助孩子提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速度。
蔡加尼克和她的導師勒溫經常去的一家咖啡館,他們觀察到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裡的服務生記性非常好,能把每個客戶要的東西都記在腦海中,從來不需要做筆記。但一旦付完帳後,服務生就像把帳單從腦子裡刪除了一樣,忘得一乾二淨。後來,蔡加尼克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她讓每個人羅列自己做過的小任務,那些被打斷而未能完成的任務往往記錄在最前面,而且這些任務被記住的概率比其他任務高出近一倍。最後蔡加尼克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在全神貫注地完成某項工作時,一旦被打斷,他會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心還會生出一種強烈的渴望去完成這項工作。
不論是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捕捉到排水體積和密度的關係,還是凱酷勒夢裡發現苯分子環狀結構的經過,都是這樣的道理,他們看似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但是大腦依舊在捕捉相關信息,於是就有了靈光乍現的一刻。
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一樣啊,不要逼著他一個勁的學,必須要讓他們勞逸結合,適度的調節,在大腦卡殼的時候甚至應該主動去打斷他們,讓大腦神奇的感知力幫你找出問題的答案。
本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