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勞、資、社會「三輸」的「一例一休」,臺行政機構終於啟動「修法」。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願意正視現實,不再「硬拗」,社會應該支持。不過,我們還是要追問:仍有許多應該修改的「惡政」,當局卻還在硬拗,是不是應該一體面對,重新檢討。
去年12月臺立法機構三讀通過修正「勞基法」,全面實施周休二日,同時訂下「勞工每7日中應有2日之休息,其中1日為例假,1日為休息日」,即所謂的「一例一休」。所謂「休息日」是指僱主可給付加班費,讓勞工加班的休假;「例假日」則不能加班出勤。一項硬性規定適用所有企業,立刻卡死企業人力運用的彈性,甚至連正常營運都受影響;勞工則因加班費計算方式改變,企業減少提供加班機會,員工收入因而縮水。服務業、小企業受害比製造業、大企業嚴重,小型服務業、小店鋪受衝擊最大,部分店鋪因而休業。
「一例一休」造成的負面影響,企業界當然不斷反映,勞工更不領情,連第一線負責勞檢的縣市政府也跳腳反對,外僑商會也多次反映其不合理,可見已「天怒人怨」。但在將近1年的時間內,蔡當局上從臺灣地區領導人、臺行政機構負責人,下至主管部門局處都寧折不彎,抵死不改,甚至指責是企業界長期不遵守「勞基法」,現在一次改正,才會爆發強烈反彈。終於在林全下臺,賴清德無需為錯誤政策背十字架後,臺行政機構啟動「修法」。那麼請問:當時堅持「一例一休」無錯的勞動主管部門,如何面對兩個月前的自己呢?
最佳的政策推動,當然是擘畫之初即思慮周全、規劃完整,上路後全力推動、儘快達成目標與發揮效益;次等者則是思慮或有不周之處,上路後根據實際情況能儘快調整、去除問題缺陷、減少負面衝擊;最下等者則是始則規劃不周,甚至政策本身就錯誤,上路後問題百出、後遺症已現,卻仍鐵齒硬拗、不願修改,最後社會、民眾一起承擔惡果,即使等到「拗無可拗」時再作調整,也為時已晚矣。
遺憾的是,蔡當局「堅持惡政、寧折不彎」的「氣魄」仍未消除,最明顯的當然是全面廢核的能源政策。蔡當局要全面廢核,代之以綠能,規劃的目標是在2025年綠能佔電力供應2成、天然氣5成、燃煤3成。但是實際執行結果,綠能進度並不如預期,2成綠能目標幾乎確定不可能達成;但尚可運作發電的核電厂部分機組,卻在廢核「神主牌」下先行停機。
躁進廢核的結果就是電力供應拉警報,臺電只能拚命增加火力發電。該除役的老舊機組繼續使用,還要不斷增加火電廠,如規劃中大潭、中火都要增加機組,深澳電廠要重啟,興達電廠增建機組。
火電全開的後果不問可知,全臺汙染與碳排放增加,民眾的健康,特別是臺灣中南部,受到傷害更大。看看即將來到的臺中選戰,汙染已成為首要議題,可知其嚴重性。為了增加綠能,蔡當局幾乎無所不用其極,環評放水、在農地、水庫與溼地推廣種電,甚至研擬當局補貼屋頂太陽能。
因為急著增加綠電,我們也看到臺灣失去離岸風電「議價能力」的後遺症,島外投資人在歐洲,可以用每度電新臺幣2元多的收購保證價格投資,到臺灣卻要求每度電6~8元新臺幣。島外投資者予取予求,代價全民買單,電價最後一定會上漲。
再如曾經虎虎生威的太陽能產業,近年飽受大陸低價競爭之苦,歐美不少大廠紛紛破產或退出市場,在臺灣也被視為「四大慘業」,蔡當局卻大張旗鼓當作綠能產業而投入資源,恐非良政。其他還有如防務自主產業政策亦然,揠苗助長的臺艦臺造、臺機臺造,註定要花大錢而無效益,在爆發海軍「獵雷艦慶富案」之後,是該全面檢討防務自主產業政策了。
政策若動輒「髮夾彎」當然要批判,但堅持惡政、寧折不彎更為惡劣,因為最終民眾與臺灣都將為此付出代價。蔡當局願意修改「一例一休」,但是否也該檢討那些已問題百出、早該調整的政策?
(本文原載於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