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該被苛責的是老師,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深度好文)

2021-02-20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來源:女兒派(ID: nverpai)

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唐僧沒有緊箍咒,孫悟空一輩子都是潑猴。

嚴師出高徒,一個懂得懲戒的老師,才是真正對學生負責的老師。

最近,教育部正式發文明確了老師的「懲戒權」。

在有必要的情況下,三種教育懲戒被允許實施。

老師手裡那把無形的「戒尺」,終於要回來了;

家長越位、老師讓位的畸形教育生態,終於要有所改變了。

很多孩子可能沒有意識到,嚴厲的老師,會是你一生的貴人。

愛之深,責之切,關鍵時刻老師的一句批評、一場懲罰,也許能改變一生的命運。

有孩子經常抱怨:為什麼老師總是批評我,是不是不喜歡我?

其實,老師的嚴厲中,藏著滿滿的期許和愛。

思想家墨子有個學生叫耕柱子。

有一次,耕柱子上課走神,被墨子狠狠批評,他不服氣地問:

「那麼多同學沒認真聽課,夫子為何只批評我一個?」

墨子不答反問:「你是選擇把牛趕上山,還是把馬趕上山?」

耕柱子下意識回答:「當然是馬了,因為馬跑得更快。」

墨子說:「這就是我批評你的原因。因為你就像那匹跑得快的馬,值得我批評。」

因為有所期待,才會有所懲戒。

俗話說,教不嚴,師之惰。

遇到對你嚴格的老師,其實是一種幸福。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會給出真心的批評,一是父母,二是老師。

正是因為父母無法時時陪伴,才更凸顯出嚴師的可貴。

當孩子行差踏錯時,是老師及時發現,力挽狂瀾;

當旁人不看好孩子時,是老師傾盡全力,推著學生向前。

沒有老師的嚴厲甚至懲戒,教育始終是不完整的。

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有生之年能遇到一位嚴師,請務必珍惜。

常常有人因為老師所謂的「寬容隨和」而慶幸。

殊不知,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只要有一位不管不問、事不關己的老師就夠了。

今時今日的隨和,會化作將來追悔莫及的眼淚。

《少年派》中,一個老師的臺詞發人深省:

你將來大富大貴,也不會帶我分錢,你將來成為階下囚,也賴不著我。你們喊我一聲老師,我就得對得起這個稱呼,對得起這個職業。

有個當小學老師的朋友和我說起,她根本不敢管那些被家長寵上天的孩子。

一開始,她也曾直截了當地指出那些孩子的小毛病。

誰知她語氣稍微嚴厲一點,家長就要到學校來,輕則哭訴,重則怒罵。

甚至還有人揚言,要把她告上教育局,「讓她丟了這個飯碗」。

久而久之,她只能被迫學會「明哲保身」,不再批評那些學生。

從她無奈的語氣裡,我聽到了一個普通老師的心寒與焦慮。

如果教育只有輕飄飄的愛,那根本不算教育。

看過一張照片。

講臺上,老師正兢兢業業地上課;講臺下,幾個學生全然不顧課堂紀律,公然圍坐成一圈,吃菜喝酒,儼然局外人。

猛一看,老師既沒有呵斥,也沒有阻止,這些學生的「自由」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但仔細想想,這些孩子在最應該奮鬥的年紀,把縱容當寬容,把無知當個性。

年少的他們不會明白,老師不管他們,並不是認同,而是放棄。

當他們走出校園,等待他們的,是現實生活的當頭一棒。

有人說,這一代老師是最憋屈的人。

他們想管孩子卻不能,想懲罰卻不敢,身為師長,卻沒有為師為長的威嚴。

有時,甚至一條簡單的投訴、一張家長單方面發布的照片,都能讓他們丟了工作。

曾幾何時,私塾的先生是有戒尺的,對於上課的學生也是可以打手心的。

而現在,戒尺消失了,教師的權威和尊嚴也在悄悄弱化。

這種趨勢帶來的後果比我們想像得更可怕。

還記得河南駐馬店一位老師的遭遇嗎?

只是因為把孩子們的默寫成績發到家長群,就被家長抨擊為「傷害學生自尊心」、「侵犯隱私」,要求「登門道歉」。

最後,老師一紙假條上報學校,坦言「既然我已心生魔障,真的不適合再在校園裡和孩子們一起」。

這樣一位對孩子負責任的好老師,卻因為溺愛孩子的家長而被「逆向淘汰」,這是所有學生的損失,也是教育的悲哀。

然而,這種情形並不是個案。

湖南一位老師因為懲罰遲到的學生,被當官的家長直接關進了派出所;

安徽一位老師因為懲罰打架鬥毆的學生,反而被處分,並被要求道歉和賠償;

山東一位老師因為在課堂上用書拍打了上課說話的學生,被拘留5天。

於是,越來越多的老師為了生計,不得不「高抬貴手」、「視若無睹」。

白巖松曾說:

如果放任這樣的情形,老師對學生束手束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教育終將進入惡性循環。

跪下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而那些缺乏管教和約束的孩子們,不分善惡,不學無術,終有一日,他們在校園裡缺少的「教育」,會在社會上「補齊」。

只是到那時,社會的「教育」恐怕就再沒有那麼溫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

教育部的發聲,來的正是時候。

因為有人為老師撐腰,他們才有更足的底氣去維護知識、維護師道;合理懲戒被支持,老師才能歸位。

教育其實是個三角形,家長、老師、孩子各佔一邊。

只有家長支持老師,老師管教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想教出頂天立地的學生,必須讓老師先站直了。

好的教育,必然有嚴管,也有厚愛;

好的老師,既有菩薩心腸,也有金剛手段。

希望所有家長能明白,那個嚴厲的老師,才是真的愛教育、愛孩子。

也希望每位孩子,都能遇見一位手持戒尺、心中有光的老師。

家有女兒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育女平臺

女兒派(微信號:nverpai)

每一個女兒,都是爸媽眼中的稀世名花。

養得好一朝驚豔四座,養不好費心勞神。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女兒,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教育路上,不應該被苛責的是老師,不應該被嬌慣的是孩子!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老師沒有任何理由懈怠,但面對都是普通人的老師,請給老師多一份信任與理解。善待每位老師,特別是那些為孩子好,對孩子嚴厲的老師!1、老師不是神仙,他們都只是個普通人,請對老師多一點理解老師是什麼?
  • 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這種觀點對嗎?
    幫他們認識了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也幫他們認識了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雲電風雨,花草樹木,蟲魚鳥獸。認識了很多親人,結識了很多朋友,也學會了更多的本領。這就是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永遠不退休的老師,一生的班主任。
  • 最不該在教育路上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最真實的鏡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成績,但只要父母做好家庭教育,讓孩子在家裡也熱愛學習,勤學苦練,孩子至少會不斷進步。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習慣,但只要父母擁有好的習慣,孩子就會模仿,用好習慣贏來一生的優秀。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品行,但只要父母給予孩子好的教育、好的教養,孩子就會擁有良好的品格。那些覺得賺錢最重要的父母,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貢獻給工作,以至於一次次缺席孩子的成長。
  • 老師說:"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觀點對嗎
    一位老師在家長會上說:"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一位永遠不退休的班主任,一個優秀的父母,抵得上100個優秀的老師。我們都知道,自從孩子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以後,是爸爸媽媽教會了他們說話,走路,吃飯,是他們在爸爸媽媽的懷抱裡,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懂得了很多事情。認識了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雲電風雨,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可以說孩子的一生都是跟著家長學會的。
  • 父母的嬌慣是給孩子的最毒的毒藥
    人生的路上,有數不清的磨難和挫折,如果不能及時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去面對,只會讓孩子的未來增加更多的挫折,甚至出現無法彌補的問題。而父母們的過度嬌慣,也將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阻力。結果每天去幼兒園的時候,昊昊都需要姥姥和媽媽輪流陪伴,必須要抱著他入園,進入教室也不跟老師打招呼;做遊戲的時候,也總喊著「讓媽媽給我做」;玩滑梯的時候,還經常摔倒,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中午吃飯的時候,還需要老師一口一口的喂,餵進去也不嚼,就在嘴裡含著。
  •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童年時,父母於孩子而言是萬能的,是唯一的依靠。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等到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
  • 該不該為孩子「計劃」人生?(深度好文)
    我們的教育目標不可避免地與人生目標密切相關,父母為孩子設計的教育計劃,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孩子的人生計劃。許多中國父母會把為孩子設計人生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設計的多是讓孩子接受什麼層次的教育,讀哪所學校,從事什麼工作,找個什麼樣的愛人,在哪裡安家,等等。可是,人生中總有許多我們計劃不了的事件發生,往往那些不在計劃之中的事情才最有可能改變我們的人生。
  •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這就是孩子越學越差的原因,在學校學了5天,回家2天就丟光了,教育就是0。「我不懂教育,孩子就交給你了。」說這話的父母,孩子不會成才。因為老師除了傳授給孩子知識,能做的並不多。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成績。但只要父母做好家庭教育,讓孩子在家裡也熱愛學習,勤學苦練,孩子至少會不斷進步。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好習慣。
  • 班主任:寒假裡,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縱的是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你最重要的事。在這個加長版的寒假中,不少孩子都變得懶散了。我們發現,做作業不如上學時用心了,每天只想趕快去玩。假期雖然延長,孩子卻不能放鬆學習。各位家長,請別打著「愛與自由」的幌子,卻在最該教育孩子的時候「偷懶」。北大教育專家提醒,若父母長期缺席孩子的教育,孩子的人生終將變成悲劇。
  •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 新學期,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
    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一個孩子因為不聽課被老師留堂了,家長卻說:耽誤我的時間。老師可以不管孩子,家長卻不能放棄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不該護短的是家長,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
    一位校長看到女兒因為被批評而哭泣,對她說了一番話:孩子,你見過磨刀嗎?被磨刀石狠狠磨礪的刀,一定很疼,可它沒有哭。因為它知道,只有經過這樣的磨礪,自己才能變成一把好刀。媽媽剛剛跟老師通電話了,她說今天的批評就相當於一次磨刀,就是讓你接受反覆的磨礪。因為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才會更加嚴格。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
  • 教育不是寵愛,父母最該做的,不是慣孩子,而是管孩子,對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永遠不退休的班主任。在校上課不注意聽講,課後不認真完成作業。在學校裡不服從學校的管理,不聽從班主任的教導。回家後寫起家庭作業來,家裡弄得雞飛狗跳。一家人不停的吼叫,為孩子寫作業,爺爺氣的血壓升高,奶奶氣的差點暈倒,爸爸氣的大吼大叫,媽媽氣的又哭又鬧。孩子照樣我行我素,20幾分鐘的作業寫了兩三個小時,還沒有寫完,第二天被老師發到網上,臭罵了一頓。
  • 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縱的是孩子)
    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縱的是孩子
  • 教師節該不該送老師「禮物」?盤點最得老師中意的「禮物」
    又到一年教師節,這個本該是全社會尊師重教的節日,隨著時代發展,人心轉變,如今卻讓人切切察察起來。該不該讓孩子給老師送些禮物呢?給老師送什麼禮物呢?不送會不會受到老師的歧視?這些問題成為教師節前很多家長內心的疑惑。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
    媽媽剛剛跟老師通電話了,她說今天的批評就相當於一次磨刀,就是讓你接受反覆的磨礪。因為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所以才會更加嚴格。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
    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不該護短的是家長,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有句話說得好: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現在不管,外面的世界早晚會狠狠懲罰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
    因為只有當孩子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敬畏課堂,敬畏知識,敬畏未來。沒有人願意當一個壞人,但在教育中,為了孩子,老師願意做這樣一個「壞人」。老師沒辦法對孩子太好,太溫柔,因為教育的底色,從來不是絕對的放任和快樂。教育的本質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壞習慣的根除。
  • 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不能肩並肩,心連心,又能相信誰呢?一個孩子因為不聽課被老師留堂了,家長卻說:耽誤我的時間。老師可以不管孩子,家長卻不能放棄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不該護短的是家長,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有句話說得好: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再忙也要讀一讀)
    因為它知道,只有經過這樣的磨礪,自己才能變成一把好刀。教育路上,最心疼孩子,又最希望孩子好的,是父母,也是老師。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作為站在同一陣線上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不能肩並肩,心連心,又能相信誰呢?